当前位置:读后感 >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读后感三篇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读后感三篇

时间:2022-06-24 14:35:02 浏览次数:

【篇一】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都一百几十年了,在过去是指引性的,但在今天是过时和落伍的。在他们看来,马克思没见过飞机高铁,没上过互联网,也没用过微信、淘宝,时代不同了,用百年前的理论解答今天的问题,无异于“刻舟求剑”。

但是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很超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乎生命、生活、价值观,关乎我是谁、我追求什么的深入灵魂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不断地分析和实践,不断从事实出发,不断地观察社会,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断更新对社会阶级划分和社会发展的认识,理清哪些是社会基础,哪些在发生着变化。

当今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十五讲》之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守的原则。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们普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篇二】

近日读陈先达的《马克思主义十五讲》,感到有一种春风飘然而至的快乐,仿佛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的开篇第一讲就讲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者从四个方面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回答,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时代的需要,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批评性继承,并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思想家,马克思思想的生命远远超过他的个体生命。从而明确了在马克思逝世130多年后,马克思的思想魅力并没有因时间久远而消失,相反,马克思主义仿佛屹立于地球最高处的灯塔,光芒四射,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

在《马克思主义十五讲》中,作者还着眼如何做到真懂真信的问题,对帮助青年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衡量是否真懂马克思主义,不是看是否熟悉某个文本或文本中的某句话,而是看是否熟知贯穿全部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基本原理与精髓。如果只知皮毛,那么稍有不慎,就容易落入思想的陷阱。

如何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如何让绝大多数教员,尤其是思想理论课教员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能够做到理论自信?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十五讲》中提到了“姓马(专业)容易信马(信仰)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不少,要解决的问题更是很多。我们在批评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象。作者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从来不犯错误的政党,也没有完美的社会。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但是我们更应看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政党,正在努力解决好所有这些问题,中国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走向更加富强、民主、文明的明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和郑重嘱托,并作出“两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论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哲学社会工作者肩负着研究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这都需要我们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十五讲》第三讲中提到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在《马克思主义十五讲》中,作者还论述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哲学如何更好地关注现实等多个重要的问题。作者从说理的角度娓娓道来,不仅告诉了我们文章应该如何去写,更和读者一道探讨了问题应该如何去看。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这就要求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加强理论武装、提高党性修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为这一信仰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由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陈先达教授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十五讲》,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深刻回答了理论领域和实践工作中最为关注的十五个马克思主义重大问题。既高屋建瓴又切中肯綮,既说理透彻又行文流畅,通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芒,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真懂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做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重要的教育指导意义。

一、做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要真懂马克思主义

“姓马”容易“信马”不易。“姓马”是专业,反映技能专长,不涉及主观感受。“信马”是信仰,是高于专长之上的一种精神追求。只有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内心认同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一个半多世纪之前,马克思恩格期批判吸收了康德、黑格尔、费乐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百多年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人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具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不仅得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论断,而且指明了实现这一代替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也是160多年来马克国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是马克思主主中国化理论成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反马克思主义者一次又一次地宣布马克思主义已经被消来、被驳倒,可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学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失败,是一种僵化体制的失败。它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充分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既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共同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必然选择。

二、做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要真学马克思主义

理论武装越彻底,理想信念就越坚定,思想就越敏锐,行动就越自觉;理论武装上不去,信仰信念就容易动摇滑坡。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就必须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系统学、深入学、跟进学,坚持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要真学马克思主义,就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任何科学理论特别是创新理论,其原创性内容,包括立场、观点、方法,实质、精髓、体系,以及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都集中凝结在创立者的原著中,原著是学习科学理论的第一手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更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起点和前提。一个多世纪以前,恩格斯在一封给德国《社会主义月刊》的青年编辑布洛赫的信中谈到学习唯物史观时说:“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在给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福尔马尔的另一封信中,他也强调要读原著,因为“研读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歧途”。只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才能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才能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从本源和基础上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通过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下真功夫研读经典著作,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始终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识和执着追求。

真学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客观性和系统性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曾经说过,“《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恩格斯还指出:“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没有的东西塞进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文本写作的客观实际出发,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文本表达的基本观点,而不能做主观随意的解释,更不能用当前时代背景去套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观点,否则就会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同时还要看到,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革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纳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本质是相通的。既不能只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讲马列主义;也不能只讲马列主义,不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大道理经常讲,还要坚持把“老祖宗的话”讲对,把“新话”讲好。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动的奥妙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要真学马克思主义,就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科学的方法,推动学习贯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要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穿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科学方法论,努力学到心里,触动灵魂,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努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

三、做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要真用马克思主义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真懂真学最终还是要落到真用上来。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我们要运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总结过去,客观分析现实,科学思考未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动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着力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举措。

要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政治要求,是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前提。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导实践,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政治能力训练,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和谋划工作,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在政治方向、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主张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

要深入思考实际。“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真用马克思主义,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形势、把握大势、抢抓机遇、完善措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既有统揽全局的普遍意义,也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工作具体意义。要结合工作实际,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思考工作,分析问题。2013年3月、5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河南调研指导,8月又在京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先后发表4篇重要讲话,对关系我省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给予精心指导,希望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特别提出河南要打好“四张牌”,即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些要求把准了河南发展脉搏,切中我省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大关键问题,为我们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真用马克思主义,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方法上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做出了许多科学回答,既部署了“过河的任务”,又提出如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破解难题的钥匙。我们要树立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直面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直面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直面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耐心和恒心,用讲话精神为科学武器分析问题,找到攻坚克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开展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推荐访问: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 三篇 十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