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后感 >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时间:2022-06-25 13:07:01 浏览次数:

这些天看了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感慨万千,悲喜交加,细细琢磨1978年至2008年这三十年,不正是跌宕起伏的一个大时代吗?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以社会真实事件为题材,以历史时间为脉络,记录了中国企业这些年的荣辱得失,记录了风云人物这些年的波澜命运。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我们对它知之甚少。我们虽然无法亲历那个年代,但《激荡三十年》就像是一台时光机,通过另一种方式带我们认识了解了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史。细读这些商业故事,或有关改革,或有关发展,或有关企业,或有关企业家命运,不知不觉间被那个时代的气息深深地感染与震撼。

今天,我们年轻的一代可能很难想象1978年以前的中国企业是什么样子。在1956年完成对私人资本的清理之后,直到1978年,中国企业全部都属于国有企业,由各级政府计划管理。在这种体制下,一方面社会上物资奇缺,卖方市场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企业又赚不了钱,连年亏损,人浮于事。再加上高度封闭自守的经济体与连年的政治运动,到文革结束前夕,中国原有的经济体制也走到了尽头。这一僵局直到邓小平同志于1979年当选全国政协主席后才逐渐被打破,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解禁农村工商业等私营经济和引进外资成为中国企业发展史故事的开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成为吴晓波先生叙述中国企业发展史的主轴。

《激荡三十年》一书展示给我们的是中国改革进程中所有个体的成功、失败以及背后无以言尽的曲折痛苦。当年那些曾轰动一时的争论或者个案在今天的一代人看来,或许早已成了历史的笑柄或者滑稽皮影戏。但当我们透过时光的长河以另一种方式触摸它时,一种悲情油然而生。第一代创业家,在中国的现代商业史上可以说他们就是现代商业的启蒙者,但是却一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如当初的傻子瓜子年广久,无数徘徊于体制外的倒爷,当然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投机倒把分子,但并不排除,他们就是现代商业的真正开启者,但事实上他们却是一群可怜人,总是处于担惊受怕的境况。更可悲的是,等到企业家成为社会新贵的时候,急躁的人们却早已把那一群启蒙者给忘了。历史最终将改革的失败者遗忘,骨子里的传统意识让我们从对牟其中、储时健们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这种复杂映射了改革过程中法制和价值评判的矛盾、茫然。难道真如吴晓波先生在书中所言,由于我们走得太远了,以至于把当初之所以出发的目的给忘了。

国有企业年年改革,却少有改制成功的案例。其实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体制,而在于企业里的人。当习惯了官商作风,习惯了看人眼色行事,习惯了不愿思考、不愿改变时,即使是再科学的改革方案也会失败的。早年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基本是限于企业经营者与管理部门的争权与放权等宏观层面,根本没有触及企业的微观层面,没有触及企业的人事、福利、激励等敏感区域,而是寄希望于国家的政策照顾,这样的改革思维,如何能扭转乾坤。俗话说“死于安乐,生于忧患”,企业这样,人亦如此。

历史的洪流滔滔而过,作为后来人,我们回顾历史,总会有千般感触,也只有后来人的事后诸葛亮,才能查觉到历史的冷酷,理解重大事件当事人的喜悦、辛酸和进退维谷。中国过去的三十年是高呼改革的三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变化起伏可谓波澜壮阔,“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吴晓波先生用这个做题记开始了企业的发展历程。

这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以至于在今后,我们要以一种更理性的思想状态,更良好的职业操守,更奋发的拼搏精神,努力走向希望的明天。但与此同时,改革没有先例可循,人生同样没有先例可循,每个活着的人都在继续着自己的人生,匆忙间停下时,千万别忘了回头一顾,也许这样自己可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推荐访问:读后感 激荡 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