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对于档案工作理论文章

对于档案工作理论文章

时间:2021-10-21 12:36:33 浏览次数:

 关于档案工作的理论文章 6 6 篇

  【篇一】

 **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共计 157.8 万卷(件、册),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档案资料 30.3 万卷(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资料 71.8 万卷(册)55.7 万件,全部档案实现了文件级(含组合级)著录和计算机检索,文书档案(包括部分专业档案)全面实现了全文数字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档案馆按照国家档案局的部署和《档案法》的要求,积极开展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截至去年年底,除了近几年新接收进馆的之外(主要是破产企业档案),馆藏档案资料已全部进行了开放鉴定。按照限制级、次限制级、内部级、开放级 4 个等级分别在不同的网络上公布,其中在互联网发布开放目录 113.8 万条,全文 6.6 万份;在政务网公布开放目录 230.6 万条,全文 42.7 万份,全部档案目录和数字化全文按级别分别在本馆局域网和专用网发布利用。2002 年以来,机关新形成的电子档案全部由形成单位进行开放度标注,其中可公开档案通过电子文件中心实现了机关之间的共享,大大促进了档案作用发挥。

 细化档案开放鉴定的等级 传统的档案开放鉴定只划分为开放和控制 2 个级别,近年来,档案利用群体呈现多元化,档案利用目的也逐渐多样化,原来简单的划分开放、控制已经不能满足档案利用的要求。2003 年开始,**市档

 案馆陆续制定《**市档案馆建国前档案开放鉴定办法》《**市档案馆建国后档案开放鉴定办法》《**市档案馆照片档案开放鉴定办法》《**市档案馆音像档案开放鉴定办法》 《**市档案馆资料开放鉴定办法》,分别对馆藏民国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照片档案、音像档案、图书资料采用“四分法”进行开放鉴定(分 4 个鉴定等级),将与之相对应的档案目录和全文分别在专用网、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上发布利用。不同开放等级的档案,其利用手续和检索方式也有所区别。例如,开放档案在互联网发布目录,利用者持身份证到档案馆可自行查阅;内部级则根据情况,分别向持身份证当事人开放(如婚姻、学籍、知青等档案)或者持有一般介绍信即可查阅;次限制级和限制级的档案则一般需要持较高级别的介绍信或者只限形成单位方可查阅利用。四级鉴定实施 10 年多来,已经显现出很大作用。

 2015 年以来,**市档案馆按照国家档案局的指示要求,从实现存量和增量鉴定有机衔接的需要出发,探索实施“五分法”鉴定(分5 个鉴定等级),并以**市委全宗为对象,开展精细化鉴定试点工作。从试点情况看,“五分法”既为依法开放档案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有助于减少不开放层级档案划分过多过滥等问题,还便于计算机自动呈现即将到开放期限的档案,达到档案开放鉴定工作一步到位的效果。

 拓展档案开放鉴定的深度 早期档案开放是以卷为单位,此卷中只要有一份文件不开放,那么该卷档案就视为不开放,这样势必造成因一份文件而影响全卷利用的情况。随着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及档案全文数字化的开展,档

 案利用打破了原有的案卷概念,以一份文件作为一个独立的检索对象并提供利用成为可能,这为以件为单位进行开放鉴定创造了条件。从2003 年开始,**市档案馆在开展档案文件级著录的同时,进行文件级开放鉴定,在文件级目录上标注开放等级。自实施文件级开放鉴定以来,扩大了档案开放范围,开放的深度、精度也随之提高。

 推动档案开放鉴定向前端延伸 鉴于档案源源不断接收进馆,档案开放鉴定也成为经常性工作。为了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档案开放鉴定的有机结合,发挥立档单位熟悉档案内容的优势,缓解档案数量激增带来的开放鉴定工作压力,结合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市档案局于 2008 年制定了《**市机关归档文件开放标识办法》,要求机关档案室负责将新形成的档案通过鉴定标示开放等级,并初步探索由各形成机关负责将已进馆的未满 30 年档案进行开放鉴定,对其中可公开的档案,使用统一的档案信息利用平台,供机关工作人员和其他机关自行查阅利用。这项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推行起来有一定难度。一方面,市档案局加强监督,将其列为机关档案年度检查的内容,同时多次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指导,绝大部分机关都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市档案馆建立了新进馆档案再审机制,重点审查其控制使用档案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保留档案馆依法开放档案的相关权利。这一做法推进了档案信息资源的馆室共享和机关之间共享,也为档案进馆后档案馆最终确定档案开放等级提供了重要参考,缓解了档案馆鉴定工作的压力。

 提高档案开放鉴定的效率

 档案开放鉴定是一项工程浩大的工作,**市档案馆百万卷档案近千万份文件如果采用传统鉴定方法,这几乎是不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鉴定工作中,就区分开放与控制而言,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首先带密级的档案文件一律依据档案内容逐一鉴定;虽不带密级,但依据国家档案局《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适用范围暂行办法》的规定,根据全宗、目录、时间、文种、特殊的词语,寻找与需要控制档案的关系,辅助划定档案开放与否。为此,市档案馆组织力量编制了敏感词库,开发了计算机软件,通过敏感词对档案目录进行扫描。对带有敏感词的档案由鉴定工作人员进行复核,经核实档案内容确有控制因素,则正式列入控制范围;对没有敏感词的档案,结合全宗、目录的性质,有重点地进行审查;凡是主题不清楚的,一律对照全文审查鉴定;涉及产权、个人隐私的档案,因为大部分集中在专门档案,鉴定时相对容易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由于题名比较规范,能较全面地反映档案主题,市档案馆探索利用计算机程序结合关键词、密级、责任者、形成时间等判断其是否开放。凡是确定在互联网公开发布的,一般都对照全文进行审阅,尚未全文审阅的,只作为接待利用的依据,满足档案利用的需求。

 加强档案开放鉴定的组织管理 为做好档案开放鉴定工作,**市档案馆先后将开放鉴定职能设在管理处、编目处、数据资源处,尤其是数字档案馆建成后,将开放鉴定作为数据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充实力量,不间断地开展鉴定工作。在操作层面,组建了档案开放鉴定委员会,负责对鉴定标准、鉴

 定方案、鉴定结果开展审核,研究解决鉴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相关处室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组建档案开放鉴定小组,制定鉴定方案,具体实施鉴定审查工作。档案开放鉴定小组负责人对开放鉴定初审结果进行抽查,对鉴定工作报告进行复审,最后报档案开放鉴定委员会进行审定。凡是在政务网、互联网发布的档案目录和全文,都要在完成开放鉴定工作的基础上,再按规定进行审批。

 【篇二】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我国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国家对会计档案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 年 12 月 11 日,新修订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公布。《办法》的修订是为加强我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提升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针对目前我国会计档案工作的新变化而修订的。

 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会计档案管理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然而,当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因为很多制约因素,使得档案管理信息化得不到有效利用,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存在滞后性,很多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行业内标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二是会计档案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很多单位仍使用传统记账方式;三是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会计档案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四是会计档案数量大,档案保管成本高;五是缺乏网络安全的科学管理,会计档案数据存在较大风险。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当前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找出会计档案管理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使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在“互联网+”时代能得以进一步发展,需要从几个方面努力。

 要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管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档案信息化的理论缺乏与实践有机结合。这就需要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管理体系。而科学、合理的会计档案管理体系是保障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

 要提高会计档案管理意识。由于部分领导和财务人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会计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在资金、人才、设施上无法保障。这就需要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对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重视起来,加大投入,更新设备和软件,同时强化管理,使会计档案信息化快速发展起来,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要加强会计档案管理队伍建设。企业领导层要高度重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会计档案管理队伍,招收既具备会计业务处理技能和管理能力,又掌握相应的档案学知识的专门人才进行档案管理;加大对现有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根据档案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通过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教育方式,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专业结构合理、专业技术强的会计档案管理队伍;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鼓励大家提升会计档案管理水平。

 要加强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纸质档案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管理、保存,同时检索、应用等都比较复杂。在“互联网+”的新形

 势下,加强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非常必要。这就需要企业购买或开发新设备、新软件,从而节省大量的保管经费,降低档案保管成本。

 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有的单位害怕网络受到攻击、感染病毒等,故而对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持怀疑态度。这就要求单位在进行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时,要购买或开发最安全的设备、软件;要加强网络维护,由专业技术人员对自己单位的网络进行专门管理或维护,防止病毒入侵;要提高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强化网络安全监管,提升网络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从而防止电子档案的丢失、损坏等;要对档案进行备份,防止档案数据受到攻击后无法恢复。

 【篇三】

 随着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核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利用需求逐渐增多,这就要求档案部门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档案工作新理念,不断在档案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档案利用体系等方面创新,为利用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档案利用平台。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在从事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思想,转变传统的“重工作使用、轻个人利用,重为学校管理服务、轻为师生个人服务”观念,将师生个人利用与单位使用协同推进,在积极主动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的同时,还要根据需求开展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将传统载体档案转化为数字档案资源。档案利用应做到利用流程规范、手续简化、方便

 快捷,通过档案信息化查阅平台满足利用者,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功能。

 优化民生档案资源建设的前提条件是清晰界定民生档案的范畴,只有明确了民生档案的范围,才能更加精准地开展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从民众生活、工作、学习领域来看,民生档案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满足民生需求的档案。当前,高校民生档案范围广泛。从类别划分,有干部人事档案、科研档案、房屋合同档案及学生档案;从利用属性划分,有教职工人事调动、干部任免、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科研成果、表彰先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聘用合同、学生学籍及师生员工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档案,这些与学校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档案部门应当以对个人、组织和历史负责的态度,优化民生档案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做好民生档案前端监控与指导。高校民生档案是师生员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真实记录,涉及个人现在、将来的切身利益。档案部门应针对不同领域的民生档案建立前端监控机制,将民生档案工作标准、流程分发给涉及民生档案形成部门,使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人员应当采取走下去的方式,加强档案业务指导和监督,提高民生档案质量,从而为档案利用者提供优质完整的档案信息服务。

 做好民生档案入库的守护人。档案的齐全与完整是衡量档案部门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尺,档案服务民生的前提是档案部门拥有完整齐全的民生档案。因此,档案部门要承担起民生档案的守护人角色,始终做到把当前和未来民生的需要作为档案工作的努力方向,拓宽民生档

 案收集渠道,及时向有关部门收集有关民生的文件材料,确保民生档案的完整性。

 做好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档案部门应对馆藏的民生档案进行全面统计,优先整理、编制目录,始终做到档案服务及时。在高校,民生档案需求量大,利用需求倾向多元化,为有效满足利用需求,档案部门要积极开展档案编研工作,从需求出发,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比如,进行干部人事任免文件汇编、表彰先进个人文件汇编、科研教学成果汇编、学生技能大赛获奖信息汇编等,都可以丰富馆藏档案信息资源。

 创新民生档案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在档案服务民生工作中,高校档案部门可以借鉴企业营销方式和手段,利用校园网、档案微博微信、档案网站等传播档案的新内容,同时要善于捕捉与大众交流互动中潜在利用需求,及时开发新的档案信息,以满足档案利用者的需求。如今,“互联网+”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创新档案服务方式提供了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新兴媒体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师生员工与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交流、沟通的成本,他们可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及时向档案管理部门表达利益诉求。同时,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也能够有效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传播档案文化、档案价值、新的档案信息,从而可以前瞻性地实现档案服务民生,促进教育教学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篇四】

 档案网站是档案部门向广大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重要途径,档案网站具有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这些档案信息资源以网站文件的形式存在于网站之中。网站文件是在网站中形成的、具有原始记录性的电子文件,包括网页、后台数据库文件、程序文件等。对于传统纸介质可以通过馆藏保存,而动态网页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文件在不断变化、增长,很多当时的网页,就再也找不到了。我国还没有网站信息归档的操作指南或指导性规范,大量网站信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作为档案部门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加强档案网站归档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加强档案网站归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站文件更新快、寿命短,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不及时归档整理,这些记录也将不复存在,及时对网站归档是保护网络信息资源的需要。当前,各级档案网站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收集网站上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记录,是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互联网时代档案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现阶段信息化发展为档案网站归档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网站归档要最大限度保留实时网页特征,归档后实现网站的全部功能,保留网站上的结构、内容。在进行网页归档时,应参照国家有关电子文件管理相关要求。前端控制是电子文件归档保存的基本原则,对于动态网站文件来说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网站建设初期就要根据网站数据特征制定归档保存方法,这样随着网站改版、更新,大量的网站电子文件才能做到繁而有序。另外,网站的归档时机要选择在网站

 发生较大变化时,这样可以记录重要节点网站原貌。现阶段,我国主要的档案网站根据网页电子文件的特征主要有静态页面、数据库两种类型。根据网站类型网站文件的保存方式我们可以采用对象驱动法、事件驱动法和网站快照法来进行网页电子文件归档。

 对象驱动法适用于静态页面的网站归档,主要是按照改版和时间,如周、旬、月定期建立网站镜像。这类网站基本使用网页生产系统制作网页后自动传送至网页服务器,传输网页文件同时可以定期自动将实时网站文件按照时间节点制作网站镜像,将网站内容全部拷贝到硬盘、光盘、磁带等存储器中脱机保存。满足实时网站历史原貌的要求,但它的成本较高。网站的每一次更新、改版导致内容发生变化,都要做一次镜像备份,尽管现在的存储价格低,但随着时间网站备份数据增大,购买存储设备的资金支出就会越来越大。

 事件驱动法适用于使用较多动态网页技术的网站,动态网页一般都有后台数据库做支持,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网页会根据用户的要求和选择而动态改变和响应,用户可以在网站上咨询、留言。动态网页都是通过数据库自动生成新的页面,无须手动更新,访问者通过浏览器调用网页服务器的数据库来访问网页。这类网站网管人员定期将数据库文件进行完整备份。这种方法网页中的静态页面基本不变,变化的是不同的数据库中的表,访问者通过访问指定时间的数据库就可以查询到过去某个时刻网站的电子文件。这种方法需要存储多个时间节点的数据库并建立索引,这就要求网站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技能。

 网站快照法是在特定时间对网站上数据对象进行完整且准确的拷贝,它捕获了网站的内容、格式和技术特征。展现出了网站在某一时间点的画面,对于单独的一份快照来讲,它是孤立的,只有和其他的快照联系在一起才能重现网站,为保证快照之间的连续性,需建立快照目录,即快照的变化日志来跟踪记录站点的变更。对于更新不频繁的网站,可以采用此方法,在网站内容更新或改版时做一次网站快照并对其进行维护。网站快照的缺点是要借助现有的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来抓取网站数据,然后对网页进行缓存处理后存储在本地服务器中,如果自己开发搜索引擎的成本是网站所有者无法承受的。

 网站网页归档是近年来政府上网工程和电子政务发展带来的一项新的工作任务,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网页归档涉及太多的问题,有些问题目前尚无完好的解决方案。作为档案网站的建设者应进行多方位探索,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近几年,国家档案局对此也在进行探讨和研究,相信不久将会启动各级档案网站网页存档工作,将网站纳入本单位电子文件归档范围,把档案网站网页保存好、记录好。

 【篇五】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蓬勃开展,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这个问题便提上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的议事日程。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就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综合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等技术,对室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化运用的工作工程。基层档案是同级国家档案馆的“基石”,基层档案的数字化又是同级国家档案馆数字化的“基

 础”。通过基层数字档案室的建设实践证明,这项工作既能有效保护纸质档案原件,又能为利用者提供快速准确便捷的查档服务,实现档案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一、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的硬件、软件要求 (一)硬件要求。主要包括:用于对室藏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的专门办公场地,用于信息系统数据存储、管理和应用系统运行的服务器,用于各类用户访问的终端设备、身份证读取器、打印机、复印机等输入、输出设备,用于纸质、照片等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加工的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用于数据备份和归档移交的光盘刻录机、磁带机等,确保数字档案的大量储存、查询、利用。

 (二)软件要求。选购或根据自身情况开发与硬件配套的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主流操作系统,选择与单位档案信息管理实际标准相符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选择配套的扫描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实现档案资料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无缝衔接。

 (三)数字化标准要求。依据国家档案局 DA/T 46 -2009《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47 -2009 《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和 DA/T48 -2009 《基于 XML 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等相关标准进行科学化的整理加工和管理。

 二、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所在部门的做法和对同级单位的了解,目前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主要是采取业务外包的形式来进行的,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基层单位建设数字档案室,毕竟不是一件小事情,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内部机构之间的协作、经费的保障、数字信息技术的采用、相关专业人才的配备、安全保密保管等具体问题。因而,基层单位在建设数字档案室这个问题上,有些单位认为建设数字档案室不重要,是多此一举,只要保管保护好纸质档案就行了,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相当多的基层档案工作人员,因为自身年龄较大、对现代信息技术不甚了解等原因,积极性不高,认为是多余的,满足于传统的做法。

 (二)经费成为拦路虎。基层单位在建设数字档案室的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经费有限,更愿意把有限的财力资源投向更重要的方面,导致档案数字化建设硬件投入的资金不足,致使基层档案数字化工作起步艰难。

 (三)相关人才缺乏。在基层档案部门, 面对相对有限的档案室藏、相对固定的服务对象,传统的管理模式仍然管用、好用,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使得很多基层的档案工作人员不愿主动放弃传统的工作模式去探索数字化的工作方式,知识结构的更新速度也远赶不上数字档案室的建设速度。已开展数字化的基层档案室的档案工作也还停留在摸索阶段,掌握使用的只是简单的查询、登记、统计等技能,档案数字化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安全、质量有隐患。目前,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的普遍做法是业务委托外包,这种方式简便省事。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较大的安全和质量隐患,尤其是安全隐患应引起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基

 层单位的高度重视。以外包为例,基层单位通过政府购买或招标形式与数字化加工企业签订档案数字化加工合同,虽然在委托加工的过程中会签订严格的安全、保密、质量协议,但在具体实际操作过程中,隐患并未就此消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数字化加工企业从业人员素质高低不同、流动性大带来的隐忧。二是基层业主单位对数字化加工监管不到位的隐忧。三是数字化工作企业和从业人员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存在着重数量,数字化质量不高的隐忧。

 (五)软件配套不完善。目前,在数字化加工工作中,基层部门感到比较困惑的是没有一套统一的软件,存在着选择性的纠结,担心将来数字化成果无法和同级国家档案馆对接的问题。希望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能及时提供统一可行的软件。

 三、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对策 (一)从管理体制入手,建立协同机制。一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加大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单位对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基层单位要建立档案机构、信息技术中心、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以部门协作来弥补档案机构人才的不足。三是加大人才建设力度,对相应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鼓励他们更新知识结构,与新形势下的数字化档案工作相适应,或引进人才为数字档案室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明确职责,规范制度,加强外包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建立并完善档案出入库、档案交接、外包人员出入等数字化加工现场管理制度,建立档案出入库表单、工作量表单等,强化工作职责,优化工

 作环境。在与委托外包单位签订保密协议之外还应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如在数字化加工场所安装摄像头、不定期进行安全巡查等,排除可能的安全隐患。

 (三)积极争取加大经费投入。档案工作人员要大力宣传档案对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争取领导的重视、政策的倾斜和经费的投入。同时优先开展利用率高、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档案的数字化,从小规模到大规模,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数字化档案室建设。

 (四)加强档案数字化加工安全和质量的监控。一是做好案卷质量的检查工作,如案卷题名的拟写是否规范,记录案卷详细信息的档号、起止日期、页码、卷内文件的件数是否准确,发现错误要及时修正,为后期的录入做好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二是把好档案信息著录的质量关,一方面要保证标准化作业,避免录入的随意性,另一方面要落实专人对照原始文件对录入的档案目录数据进行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保证录入数据与原始档案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篇六】

 档案工作服务和谐社会要做到“五新”。一是档案工作要有新视野。以档案馆的功能建设为例,综合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新时期档案馆至少应具备政府公共信息服务、人文历史和现代文明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行文件利用中心、社会档案寄存中心、智能化数字档案馆、机关电子文件备份和灾难恢复中心、学术交流和文化休闲等八项主要功能,充分体现政务公开、文化展示、在线服务、传统教育等服务内容。这些功能的变化,表明档案工作的管理性、政治性、服务

 性、科学性、文化性进一步增强了。我们要分析研究现代档案工作与传统的档案工作的变化、发展及其作用。把档案工作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进行思考与决策,增强档案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档案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感。不断拓展领域,延伸触角,摸清档案工作与其他各项事业的连接点和关系链,凸显档案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功能。把档案工作作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支持力量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使档案工作与其他各项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二是档案资源建设要有新渠道。档案资源是档案工作服务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实现档案资源的极大丰富、馆藏结构的最大优化,是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档案工作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拓宽档案资源建设的新渠道,除了保证目前各级机关单位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收集完整齐全外,还要研究探索档案收集的新渠道、新领域,把档案的收集范围延伸到机关部门的二级单位,特别是一些科研单位、经济部门等领域形成的档案资料,还要大量收集具有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等的专业档案资料,同时最大限度地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档案资料。为推进上述思路的落实,我们一方面将档案征集费用列入明年的财政预算,一方面通过拓展档案工作监督与指导的新领域,开辟档案收集的新渠道。

 三是档案利用服务要有新观念。服务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离开了服务,档案工作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后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档案不仅可以为资政决策服务,也能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疑

 难问题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在民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档案部门成为为政府分忧解难的重要窗口。树立档案利用服务的新观念,就是要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功能,一方面要实现档案单纯为政府机关服务向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转变,让广大群众走进档案馆,在浩瀚的档案信息海洋中享受利用档案的乐趣。另一方面还要密切注视档案信息与社会需求的规律,关注人民群众的难点与热点问题,从构建人们的和谐生活、和谐人际关系和建设和谐社区等方面寻找档案利用服务的亮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着力打造政务信息共享和公共信息共享两个平台,面向党政机关、面向广大人民大众服务。

 四是档案服务社会化要有新举措。**的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外商投资向宽领域、深层次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的投资与建设也不断增加。如何规划与管理好经济组织和建设单位档案材料形成积累的完整过程,建立与完善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运作程序,是档案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档案服务机构,并通过社会力量的聚集,营造合作的氛围,使档案工作纳入全社会共建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档案部门要把那些可以转入社会化服务范畴的具体业务项目,从行政管理的体系中剥离出来,改由社会档案服务组织去承担,腾出更多的精力履行好宏观调控与执法监督的职能。

 五是档案队伍建设要有新水平。现代化的国家需要现代化的档案事业,现代化的档案事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拓展档案工作

 新视野、开辟档案资源建设新渠道、树立档案服务利用新观念、提升档案服务社会化新水平,最终都要靠人才去落实。因此,全面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档案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培养一批“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新型人才,是档案工作服务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档案干部队伍的业务新知识与现代化技能的学习与教育培训,更新知识,增长才干,另一方面要通过考录,重点补充计算机、展览、策划、宣传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优化结构,增强活力,同时要增加档案干部外出考察与交流的机会,拓宽干部的视野,改进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档案干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聪明才智。

推荐访问:理论 档案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