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城建工作要切实重视五个问题

城建工作要切实重视五个问题

时间:2022-04-24 15:49:15 浏览次数: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城市吸纳汇聚了蓬勃的工业、兴旺的商贸、繁荣的文化、先进的科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的摇篮。城市的现代文明不仅孕育着城市人,还幅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因此,城市建设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这对我们还处于农业经济阶段,城市化任重道远的地区尤为如此。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规范和指导城市发展方向,定位城市的性质、风格、功能和布局,可以说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石”。我们要坚持规划先行,满足规矩城市“方圆”的需要,避免先建设后规划的盲目无序。更要坚持规划必行。从一定意义讲,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法律”,一经确立,必须严格遵守实施,即使因发展需要修订,也应经专家论证,按程序审查批准,这才叫法治。随意修改规划,甚至人变规划变,就失去了规划的意义。这我们已有深刻的教训,还将为以后的建设留下很难弥补的后遗症。因此,在规划意识还不强的情况下,要保证规划的全面正确实施,必须高度集权,实行一支笔审批,不然婆婆多了,媳妇难做,规划的严肃性、强制性就难免打折缩水。

目前各地都在搞工业区,这是发展的需要。但工业区要在城市建设总规功能分区的指导下设置,必须与商住区有一定间隔屏障,以免污染商住区环境。现在大城市搞退二进三,是产业调整需要,更是改善居住环境需要,防患于未燃,很值得新兴城市考虑和借鉴。我们的工业区设置应以淮远河为天然屏障,以河南面向东向南发展,这样与商住区间距100米以上,才能保障城市布局合理。

绿化是城市建设的关键。人类从大自然母亲的怀抱走向城市,对山水林木有着天然的亲和与依赖,城市建设应该给聚居生活的人们造就一个贴近大自然和谐舒适的环境,而绿化就是一条通向这种环境的最佳途径。

巴川绿化已有一定基础,但离山水园林城市还有相当差距。绿化应向立体化发展,单纯的草坪绿化不宜过多,应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绿化要注意通透性,保持敞亮的视野。如宽街道宜栽高大乔木(下部通透),且品种多样,一街一树,既通透视线,又丰富多彩。为弥补城市绿地不足的缺陷,可实施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这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有成功经验的。西欧一些小城镇,古堡的绿化即如此,那真是风景独特,十分诱人。关键要着力去抓,建议有关方面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加强引导,强制推行,是能收到实效的。

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水土”指的就是文化。文化的范畴很宽泛,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信仰追求、习俗风尚甚至言谈举止等,这些内涵的综合折射,就形成一个地方独特的气质、风格、品位和魅力。

文化可以继承和发展,也可以引导和培育。巴川积淀了铜梁厚重的文化底蕴,近年又吸收了先进观念、现代时尚,市民素质提高,“文”化正在起步。但总体而言,科学、民主、求实、创新、诚信、守法等追求真、善、美的文化氛围还未形成。要美化城市建设,建筑体貌、文字、图案、雕塑、广告、灯饰等要融入民族的优秀传统、时代的先进文化,让固化的文化符号潜移默化人们的思想言行,从而教化社会,提高市民素质。同时,文化的深层的魅力还在于它的个性,个性是本质的体现。城市建设一定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保持自身独具的风格,这样才能形成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人气是城市的活力。现在人们常常议论巴川城区人气不旺,这有个怎么看的问题。过去老城仅3平方公里,逢集过节,人们拥于正、南二街,看似人头攒动,闹闹嚷嚷,实则弹丸之地,人居密度过高而已。新城面积成倍扩大,街道变宽,人群和各种设施疏散,人居密度降低,环境大改善,看似不热闹,但却是一大进步。当然,现在就其实际情况而言,城区市民少,规模小,显得冷清,这才是真正的人气问题,我们应高度关注。

城市人气怎样才能旺呢?关键要以发展产业为依托,增大城市吸引力。比如现在鼓励引导农民进城,观念、体制、政策已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让他们有生计安居乐业,这就需要产业作依托。有了好的大的产业,不但能吸引农民进城,还能吸引其它城市人群。我们可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教育、旅游产业。建一个工厂、一所学校,可增加常住人口成百上千、甚至数千人;兴办旅游可增加流动人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可以说,只要抓住发展产业这个原动力,城市的人气就会逐步兴旺,城市化进程就会加快。

其次,调整行政区划,减少乡镇。在一定区域内,乡镇过多,集聚力耗散,社会资源不能相对集中,也会影响城市的发展。事实上,政权建立,区划设置,最基本的考虑是便利统治,控制社会,维护稳定。以前的行政区划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现在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极大改善,城乡距离缩短,信息瞬间传递,政权统治力大大加强。同时,乡镇也从具体指挥生产队种什么,怎么种的计划体制,过渡到宏观引导农民增收致富的市场体制,政府职能正在向市场经济、现代经济转变。因此,调整行政区划,减少乡镇,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城市,无疑是理性之举。

当前城市建设的几个认识误区。一是贪大求洋,搞不切实际的宽、大、高,追求轰动效应。现在城市化是热门,各地都在上,本是好事,但凭肤浅的感性认识,不按内在规律,盲目克隆大城市,不分轻重缓急,一味追逐时髦,就是东施效颦了。比如城市道路,其功能是满足人流、车流畅通,在此基础上略加修饰,搞得美观点是可以的,但把它作为“看点”建设则是本末倒置,观念误区。为了好看,把道路搞得很宽、很直,甚至设置地面灯“添彩”,有什么实在意义?城市道路塞车,不是因道路窄了,高速路才四个道,而是源于交叉路口太多。街道太宽不但浪费资源,还是商务活动的障碍,人群交流的阻隔,如果将宽出部分建些小广场,是更好的“看点”,又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岂不更好。

二是搞草坪成风。草坪如绿色的地毯,视观美、视野广,城市广场可以搞些草坪。但草坪是平面绿化,投入高,护养量大,厚度小,消解环境有害成份差。现在城市建筑的密度、容积率一般都很高,绿地面积少,如果不分场所,不讲效能,盲目模仿搞草坪就会得不偿失。不如多种乔木、灌木,这类植物占地少,绿化体积大,就绩效而言,一棵树相当几十倍甚至上千倍草坪,既降低成本,又增大效能。

三是水体治理单一推崇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来得快,且有成熟的技术,是水体治理的办法之一。但一次性投入大,管理难,运行费用高,中小城镇难堪重负,而且管网铺设将对已建好的街道再翻挖一遍,必然造成一定损毁,又影响市民生活,不太适宜。因此,最好采取分散治理办法。目前无能耗厌氧发酵污水处理技术基本成熟。这种办法运用生物技术,在污水源点作分散处理,一次性投入少,投入主体分散,群众容易接受。只要制定好政策,加强实施的管理规范,同时组织技术力量进一步研究、完善工艺,污水处理实则简单易行。省力办事,殊途同归,应该积极采用。

推荐访问:城建 要切实 重视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