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总结 > 学术道德规范论文3000字(10篇)

学术道德规范论文3000字(10篇)

时间:2024-05-23 12:00:07 浏览次数:

篇一:学术道德规范论文3000字

  

  浅议学术道德论?  健康的学术氛围、科学的学术规范体系、良好的学术道德是推进研究?教育发展繁荣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下?是店铺给?家推荐的浅议学术道德论?,希望?家喜欢!  浅议学术道德论?篇?  《研究?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现状探究》

  [摘要]在研究?培养过程中,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问题特别值得关注。在对1176名?校研究?进?问卷调查后发现,利益驱动是造成学术失范现象的最主要因素。学?抵制学术失范现象的?觉意识亟待加强。?校需要从完善学术评价和责任制度、提?研究?科研创新能?、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控制招?规模等多?着?,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减少直?杜绝学术失范现象的发?。

  [关键词]研究?;学术道德;学术规范  健康的学术氛围、科学的学术规范体系、良好的学术道德是推进研究?教育发展繁荣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然?近?年研究?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愈演愈烈,已经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影响社会发展和民族创新能?。如今,“研究”、“著作”、“论?”这些曾经神圣的字眼正悄然发?着变化,“研究”变成了程序化的加?与?产,“著作”与“论?”则变成了换取利益的商品。学术研究“?年磨?剑”式的求真、求实、求美、求善精神已经被求新、求奇、求快、求利的物欲所替代。当代研究?作为青年中知识层次?、应最有潜?、最具创新性的群体,在社会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出现了林林总总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因此,?校应加强研究?学术道德建设,对严重的学术腐败?为予以有效的整治,提?研究?的学术道德素养。  ?、调查?法与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以?所重点?校在校研究?为调查对象,采?随机调查的?法进?调查。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7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46%。调查对象中,理?类专业868?,占总?数的73.81%,?史经管类308?,占总?数的26.19%。

  1.研究?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现状不容乐观  调查结果显?,?部分学?承认周围有不同程度的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现象(表1)。?科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学术成果以及“伪造或者篡改数据、?献,捏造事实”。研究?学术道德现状亟待改善。

  2.研究?学术规范意识需要进?步加强  调查结果显?,仅有24.40%的学?在平?学习和科研中认为??“总是有学术规范意识”。研究?学术规范意识需要进?步加强。

  3.研究??觉抵制学术不端?为的意识需要提?  调查显?,在?对不端?为时,选择“私下讨论,不举报”的学?占总数的46.55%。选择“不在意,当没发现”的同学占总数的10.05%。学?之间相处时间最长,交流最多,因此更容易发现学术不端的?为,学??我监督和互相督促在研究?学术道德教育中是?常重要的?个环节。但56.60%的被调查者选择私下谈论或者当作没有发现、不举报。学?的学术道德和责任意识仍需加强。

  4.利益驱使以及对学术规范不够了解是造成学术失范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42.77%的学?认为是“为获得利益?置道德、规范于不顾”,值得注意的是,有27.13%的学?认为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意识不强或对学术规范了解不够”。有24.57%的学?认为“评价制度等有不合理的地?”是造成学术失范的原因。

  5.研究?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教育需要加强  由调查所显?的数据来看,32.64%的学?“听过相关的讲座或学术报告”,10.58%的学?表?“上过相关的课”。剩余多数学?是??了解甚?未曾了解学术道德与规范的相关规定。由此看来,?校需要对研究?加强相关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6.?校需要对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59.95%的学?认为了解学术规范“有利于提升??的学术道德修养和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24.91%的学?认为了解学术规范有利于“规范??的研究和论?写作”。换?之,84.86%是认同学术道德与规范的相关教育的重要意义的。

  36.60%的学?最想了解“相关法律、政策、规范的内容”,对“关于处罚的规定”和“论?写作格式等内容”感兴趣的学??例相当,分别为24.32%和23.82%。另有15.26%的学?表?“相关案例分析”有兴趣。因此,?校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教育,满?研究?对于学术规范的求知需求。  ?、研究?学术失范现象的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前研究?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亟待改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个??:

  1.社会不正风?的影响。当前社会整体节奏加快、?际关系?益淡漠和功利化、?活和?作不稳定、??发展没有稳定的预期、竞争激烈等等,造成了浮躁的社会风?。社会?环境是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的诱因。?些缺乏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为谋求利益,对学术不端?为置若罔闻,投机取巧,给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的?有机可乘。

  2.学术管理和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对于刊物发表的审核制度有待完善。有的刊物只为追求利益,对论?的质量和规范缺乏严格把关,造成不良影响。另???,很多?校在毕业、评奖评优等??,对论?有?定要求,?研究?学业、科研压?较?,要完成??平?质量的论?,更需要相当的精?和时间。迫于压?,有的?找“枪?”代理或者未参与的论?也署名发表,?稿多投等,只求数量不要质量。此外,?多数?校对其向社会输送的“产品”缺乏严格的检验。?般来说,只要学?在?校学习期间不出原则性错误,学期已满,??基本都能顺利毕业。?校对学?的道德和科研创新能?的培养和考察?度不够。

  3.?校扩招带来培养质量下滑。?前,研究?教育采?的?都是单?导师制,即由?名导师负责研究?的学习、研究、?活等??的指导?作,不同于本科时的师?之间主要限于课堂上教与学的交往。在研究?阶段,导师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导师对学?的学术道德及规范的教育以及考察是最直接的。近年来我国研究?规模不断扩?,?导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客观上造成了?师?的扩?及研究?与导师见?机会的减少;另???,由于部分研究?导师参与横向课题研究或参加社会活动较多,也会在?定程度上影响与研究??对?交流的频率和质量。有部分导师专注于学?的科研?作量,?忽略了对学?论?写作的培养和把关,甚?有些导师直接让博??来指导硕??的毕业设计和论?撰写。

  4.学??觉抵制学术失范意识不强,带来负??范效应。?益发达的?络平台也是学术失范的重要原因,学?从?上获取数据的渠道多、信息量?,?形中助长了“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学术成果”的?为。学?对于学术失范?为带来的负?影响认识不?,?我监督的意识不强,学?之间互相监督作?不够,由此导致少部分学?学术不端?为没有得到制?和惩处,甚?获得了?定的利益,以致成为周围同学效仿的对象。在校?本??智尚未成熟,容易经受各种利益诱惑和不良影响,从?使学术不端的?为渐渐蔓延。

  5.??学习?的不明确,科研动?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现在学??临的压?越来越?,部分研究?不能专注于学术研究。?对各种诱惑,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投机取巧的?理促使?些?忽视学术道德,想尽?法“?捷径”。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道德教育,维护学术尊严  随着研究?的扩招,研究??源也?益复杂多样,在研究?培养过程中,多数?校过多强调学术成果?忽视了道德教育?作。新形势下,?校需加强对研究?群体的德育?作,多途径、全?位地提?学?的综合素质,引导其树?起正确的??观、价值观,让学术道德观点深???,从?增强学?的?我约束意识,?觉抵制学术失范现象。研究型?学更应当加强学风建设,树?研究型?学的学术?节,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道德教育需要点?结合,社会、?校、学院的组织宣传?作固不可少,?导师的影响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校应当同时提?对导师的德育要求,充分发挥导师的模范带头作?,维护学术尊严。

  2.重视学术规范的普及  教育部于2002年2?就下达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意见》,2004年6?出台《?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2009年?出台了《?校??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等。社会各界?渐重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问题,?由本次调查数据发现,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知识远未普及。?校应重视学术规范的宣传教育?作,印发相关知识?册,组织学习学术研究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树?学?知识产权的?我保护意识,并认识到违法和违规?为的严重后果与不良影响,可将之纳?课程考查之中。?校对学术规范的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停留于?号,?应当切实有效地开展系列活动,贯穿研究?培养环节,以全?普及学术规范知识。

  3.完善学术管理和评价制度  ?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术管理和评价制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励??平科技成果,坚决抵制学术不端?为。不能墨守陈规,仅靠单?的学术评价制度来划定毕业或者晋升的“门槛”。学术管理不仅需要不同层?的纵向管理,还需要同?层?的横向监督。因此,需要明确学?、导师等监督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责任和义务,在学?中形成?我约束和互相监督的良好风?,设?合理的举报渠道,建?完善的诚

  信档案,采取严厉的惩戒措施。?旦有违反学术道德现象,学?和导师须承担直接后果。?对于学术刊物,相关部门应加?监察?度,严格规范审稿要求,提?学术刊物的质量。同时应当充分利?当今科技,?先进的技术?段,进?步开发并完善相关测评软件,在科技作品提交前,先进?软件测评是否规范,提?监督学术不端?为的效率。

  4.控制招?规模,提?研究?学术实?  ?校应当控制研究?招?规模,保障教育质量,及时扩充教师队伍,做好对导师的培训和监督?作,明确培养学?学术能?的责任和义务,提?研究?教育?平。多组织??平科研创新?赛、学术交流、论?写作等实践活动,增强学??主创新意识,激发科研兴趣,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校对学术活动的?持应当落到实处,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资??持。

  5.重视本科阶段学术规范的培养衔接  当前本科?的学术失范?为较少引起?家的关注,主要缘于他们的论??般不公开发表。其实本科?课程或毕业设计论?同样存在?量抄袭?为,应引起充分重视。本科?的抄袭?多只是因为不知如何规范写作学术论?,虽然本科阶段对创新成果??要求不?,但是?定要进?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提前树?起学术道德意识,尊重他?科研成果,为研究?阶段进?步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做好衔接。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成为当前我国?等学校?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各级教育?政部门和?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当前端正学术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切实措施,规范学术?为,树?良好学术风?。?研究?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是?项系统?程,要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建?和完善学术规范,形成有效的学术管理体制和?作机制,端正学术风?,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当前要通过扎实有效的?作,加强对??教师、教育?作者和学?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使他们成为良好学术风?的维护者。要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管理机构在端正学术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作?,明确其在学术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完善?作机制,保证学术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从根本出发,培养研究?在学术研究?作中要坚持严肃认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的浮躁作风和?为,形成全?动员,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的?作格局。

篇二:学术道德规范论文3000字

  

  学术道德论文(2)学术道德论文篇二

  《浅议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摘要:本文结合“甘露诉暨南大学退学案”这一案例,在列举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诸多表现并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应当提高研究生的准入资格,建立合理的考查和奖惩制度,以及重视提高研究生自身的学术修养。

  关键词:学术道德;失范;道德建设

  【案情回顾】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04级硕士研究生甘露,在2005年参加现代汉语法专题科目的撰写课程论文考试时,因其先后提交的两篇论文与网上其他论文有所雷同,该课程老师遂将该种情况上报学校。2006年3月8日,暨南大学作出暨学[2006]7号《关于给予硕士研究生甘露开除学籍处理的决定》,给予甘露开除学籍的处分。甘露不服,2007年6月11日,甘露以暨南大学作出的开除学籍决定没有法律依据及处罚太重为由,向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暨南大学作出的开除学籍决定并承担案件诉讼费。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以(2007)天法行初字第62号行政判决维持了开除学籍决定。甘露不服提起上诉。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驳回甘露上诉,维持原判。后甘露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该院以(2010)粤高法行监字第6号驳回再审申请通知驳回其再审申请。最终,甘露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该院经过调查审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二)项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第(二)项的规定,判决如下:撤销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穗中法行终字第709号行政判决和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2007)天法行初字第62号行政判决;确认暨南大学暨学[2006]33号《关于给予硕士研究生甘露开除学籍处理的决定》违法。至此,“甘露诉暨南大学退学案”以学生甘露的胜诉而告终。

  【案件评析】

  “甘露案”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中国人习惯讲厚积薄发,“甘露案”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反映了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如论文的创作投机取巧、剽窃、抄袭、拼凑组装他人论文,缺乏诚信;论文发表不守规矩,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更深一步地讲,“甘露案”也是我国法制建设不完善,知识产权意识不高,高等教育中学术规范不严谨等一系列问题的集中体现。为此,分析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不规范的成因,并提出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可能途径就显得尤为必要。学术道德是求学、治学的最基本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道德准绳,其实施和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而学术道德失范则是指研究生因缺乏必要的学术规范的指导,利用不符合学术规范的方法和手段去实现自己的功利性的目标。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其原因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

  作为初步进入研究领域的研究生,其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的研究成果。一些研究生为了达到学校申请学位论文的要求,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抄袭、剽窃甚至侵吞他人的研究成果。

  2.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一些研究生在进行论文创作和研究时,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为了论文的需要而随意更改资料和数据。

  3.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由于文章的发表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有的文章在毕业答辩之前不一定能够发表,而有的学校要求研究生在答辩之前必须发表文章。于是为了拥有答辩的机会,有的研究生就会选择“海投”的方式,一稿多投,争取使文章尽早地发表。

  4.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有的研究生在毕业时为了达到学校规定发表的文章数量,同学之间相互挂名,更有甚者请“枪手”和中介公司代写代发论文。

  以上就是笔者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行为进行的概括,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有其他的一些行为表现,如伪造注释、不当引用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1.研究生生源质量的下降。我国自1999年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校学生数量快速扩张。现在我们研究生的数量相比于以前翻了好几番,越来越趋近于本科化。而且很大一部分的研究生读研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就业的压力,而不是真正想去做研究。这部分人为了一个文凭,就在学校里“混天黑”。

  2.考查制度的不合理。每所高校对于研究生的毕业都有要求,如在毕业前必须在某某级别杂志上公开发表一篇文章,希望通过这种压力来促进研究生踏踏实实的做一些研究。但事实上,这种量化的要求有时候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为有的研究生确实没有达到在某某级别杂志上公开发表文章的学术能力,而且有的期刊杂志也不会使用研究生的学术论文。还有一些奖励的评比也会涉及到发表的论文,所有这些不合理的制度是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3.自身素养不高。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探究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还应从他们自身去寻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乏必要的学术能力,知识背景不足。有的研究生知识储备不足,学术研究能力非常欠缺,加上自身的不努力以及导师要求的不严格,在考核的时候就会通过“剪刀加浆糊”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其次,知识产权及学术规范意识淡薄。再次,求学目的的功利化。随着教育功利化的到来,现在的研究生已经不再把研究学问作为自己求学的终极目标,对于一部分研究生来说,接受研究生教育只是为了获得将来更好的就业岗位或者逃避眼下的就业压力。

  二、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的途径

  1.提高研究生的准入资格。“我国目前研究生的准入资格不高,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条件就是将国家规定的两到三门公共课考好,至于专业课,有些研究生只要将指定教材反复阅读记忆就能考上。但是对于本学科的学科发展、学术最新动态、需要关注的研究问题都不太关

  注,”这些研究生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因此,提高研究生的准入资格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政府来说,要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给予高校更多的权力与自由,使其能够招到适合自己的学生;对于学校来讲,要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科的特色,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设置相应的考题,考察学生是否拥有该学科的知识储备和学科背景,是否具备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和其他一些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坚决放弃,不要单单为了招生计划而降低研究生的准入门槛。

  2.建立合理的考查和奖惩制度。高校不应当将公开发表多少论文作为衡量研究生能力的唯一标准,更不应该将此作为研究生能否按时毕业的指挥棒,而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考查制度,采用一些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术能力。同时,还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奖惩制度。“我国学术道德失范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惩罚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学术失范行为的成本较低。”当然了,对良好的道德范例进行提倡和褒奖,使研究生有一个良好的学术道德榜样,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3.提高研究生自我学术修养。一方面,增强研究生学术责任感。学术责任感是一名学者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要求。我们要发挥社会、学校、导师、个人等多方面的作用,强调管理制度,提高学术失范的风险与成本,逐步使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增强学术责任感。另一方面,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升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的学术道德相关规定和道德规范,以及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如知识产权保护法、著作权法等。明确作为研究生的社会定位及人生价值,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认真为学,勇于探索。”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通力合作,齐抓共建。

  参考文献:

  [1]胡蕊.研究生中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2]于美琦.研究生学术道德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1.[3]赵琴琴.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刍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11,(S3).

篇三:学术道德规范论文3000字

  

  参考文献里面道德学术论文

  人们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不是通过伦理学,而是通过许多其它不同的途径来获得和实现的。

  关于这些困境从伦理学自身无法有彻底突破,但起码我们可以使理论局面有所改善。

  就是对此的一个尝试。

  一、内部伦理学论证不难观察到这样的事实:一个

  社会

  的社会成员并不具有相同的或者程度相仿的,每个社会成员的都是参差不齐的,从整体上看,社会成员的这种不同程度的呈现出了极为混乱的图景。

  各个社会成员的在

  内容

  上和意识结构的承诺强度以及承诺基础上都不相同。

  不仅如此,同样可以观察到差异之余社会成员在的价值观上体现出的道德相对化和虚无化的景象,一般以道德滑坡来对此加以形容。

  从更为微观的角度还可以看到,有德之人常常会作出道德效果不佳的举动,而拥有着对道德知识清晰认识的人却更常做出缺德之举。

  所有的这些都关系到这个中心概念,面对

  现代

  社会的道德图景,它力求以新的方式力挽狂澜。

  问题

  在于在概念上过于统合,它既可以包含道德认识上的内容,也可以包含道德情感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将在自我意识等方面有其巨大的关联性。

  由此看来,就成为一个无比庞大的概念,它将同时指涉诸如

  哲学

  知识论、形而上学、道德心理学、心身问题等不同程度的哲学主题。

  对此的解决方式是将视为一个以自我道德的多重意识为核心的伦理学概念,对于此种限制性理解方式的来说,尽管存在着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自我意识等方面的蕴含,但是由于自我道德的多重意识是一个使前面数者最终形成矛盾和问题的因素,对自我道德的多重意识就将成为一种新的伦理学思路。

  对自我道德的意识将可能仅仅是自我的反思上的,也可以是对自我道德内容的反思,同时,它还可以是对自我道德的再反思以及更复杂形式的反思。

  尽管涉及到道德心理学等一些学科,但本文进行的分析

  是哲学上的,这种哲学上的抽象分析论证还建立于对经验的多方观察之上。

  对的论证是伦理学内部而非伦理学外部的。

  一种伦理学外部的方法

  将从诸如社会学、经济

  学、政治

  学、神学等方面展开,尽管伦理学外部的学术方式对伦理学来说是有效的和重要的,但却属于传统伦理学以及经典伦理学的理论范畴,尽管它在经典伦理学中并没有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

  这里以广为人知的麦金太尔为例说明伦理学外部方法的问题,一般认为麦金太尔提出了一种相当有力的观点,这当然不错,不过,麦金太尔的伦理学理论并非没有问题,事实上,当麦金太尔在其著作的开始部分论证道德纷争之时就可发现,虽然当代道德分歧确实由于每

  一意志所各自诉诸的不同的资源背景而引起并呈现出无休止的论争局面,但人们的主要渴望却并非对我们生活领域的合理性期待,对于道德论争来说,合理性的获得只是一个虚幻安抚,寻求合理性本身就不是一个最重要的伦理学解决方式。

  同样地,当麦金太尔阐述了其独特而有洞见的内在利益理论之后,伦理学最终被描述为一种在文学材料基础上的历史

  性解决,而这种历史视角又建立于对特定社会形态的要求之上,德性成为了在某种传统社会中可以获得内在利益的行动以及一种被特殊规定了的实践理性,这恰是典型的伦理学外部学术方式。

  这样的理论已经放弃了对不同社会成员人性差异的考虑而滑向了另一种机械的统一道德论证基础。

  然而,由于不同社会成员的差异是一个事实,而且的此一事实对道德生活图景构成了实质性的影响,对该事实的忽略就将至少是在理论上将产生解释的非完整性的。

  与这样的方式不同,伦理学内部的解决方式则通过对经典伦理学所探讨问题的再度涉及来完成。

  当首都机场的的士司机抱怨规定不准短程拒载乘客,但是现实情况又让司机们基本难以信守此规则并且由此而使道德无从体现时,伦理学内部与外部的区别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这样的问题典型地属于一种社会制度上的设计与平衡,它是现代社会所产生的伦理学外部问题,外部问题虽然严重,而且往往构成人

  们道德行动的硬性选择根基。

  不过,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同样数量与严重性的伦理学内部问题,今天社会成员的出奇的混乱与繁杂,试图从心理学和脑神经学等

  自然

  科学

  作出的解释无法使人满意,实际上令人困惑的是的变动和矛盾的逻辑结构而非对此的朔源解释。

  而且,所造成的社会成员差异以及道德观的混乱已经成为现实道德中最为司空见惯但却极严峻的现象。

  放弃对此的论证责任极不恰当。

  尽管经典伦理学同时含括了看来是内部伦理学以外部伦理学的论证,其对伦理学的内外部的理论负责却大部分成为其哲学体系的辅助,这份哲学家的部分名单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休谟、康德,乃至罗尔斯。

  而这仅仅是将伦理学的内部论证视为哲学体系辅助性材料的哲学家,另外一些不同的哲学家则将之结为其元哲学的辅助性理论。

  对于前者,伦理学的内部性输给了伦理学的外部性,对于后者来说,伦理学的内部性却又是不自足的,伦理学理论仅仅是对认识论、形而上学,以及心理学的材料性证明。

  由此,经典伦理学也就基本上没有认真地触及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学说都达到了其边缘,但也只是在边缘掠过而已。

  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界对此局面有所改

  善,但问题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我们的目光从一些伦理学经典论题转移到上的时候需要的就将是更为彻底的经验观,与一般的经验论不同的是,此种更为彻底的经验观所需的不仅是对于道德事实的观察体认,而且需要在道德事实的经验基础上对不同社会成员的人心提供细节经验论证支持。

  进一步说,我们获得了某种程度而言实用意义上作出的针对道德事实的客观性与理性论证,其与经典伦理学的道德行为代理人概念以及德性概念等的不同之处的一个方面也就在于,这种新的客观性和论证基础不仅在道德哲学的概念下关注人心,而且关注的是不同类型的人心。

  这是主题里相当关键的一个步骤和特点,正是由于对不同社会成员人心的体察,伦理学才能够重新像它刚诞生之时那样变得既直接又有效,也才可能摆脱哲学自说自话的通病以及对真实道德现象的反动。

  内部伦理学由于摆脱了外部性而像是赵汀阳无立场的操作方式,不过其与无立场仍然有一些差别。

  赵汀阳最近在《论可能生活》解释可能生活时有些无奈地将无立场的根基归为每个人都能直观到需求与匮乏的心理学标准,然而,这仍然是超乎更微观人心的抱负更大的哲学操作方式。

  我对的要求则相对要低一些,我的预设仅仅在那些众所周知的肯定性道德

  规律

  上,摆脱了对外部伦理学的繁杂承诺会使内部伦理学论证的力度大为增强。

  只对道德负责,且充分考虑了各种观点。

  加上其观察角度上的优越性,在学理上将非常强大。

  本文将对康德、叔本华、以及功利主义者等人的不同道德哲学进行的特定角度解读。

  通过这样新的论证,的一些问题将呈现出来。

  由于该原因对这些道德哲学的理论审视就不是为了各自理论的连贯性论证本身,也主要不是为呈现各种不同道德哲学的差异,而是为了展示的理论可能。

  我将论证康德道德哲学理论中先验道德律在人们系统中知识意义上的合理性,在道德慎思及对他人的关注等方面康德也能够给人以启发。

  但康德的理性行为能力、非完全经验观以及过于狭窄的道德观却在的比较下形成了缺陷,作为反对者,叔本华提出了使人们对道德人格以及道德意志给予更多关注的强有力人性观。

  与前两者都不相同,在的映衬下功利主义将得到更为不同的理解,虽然功利主义充分蕴涵了,然而对首要理论信条的目标性强调造成了功利主义对其仅仅作了超越性的处理而非逻辑起点上的问题着手,与此同时,功利主义依然带有的特定规范承诺也使其在方面形成深刻的自身困难。

  对功利主义来说,所面临的挑战是成员意识差异和不恰当反思之双重上的。

  在这些理论之后,尤其是其多重意识问题将得到专门的讨论。

  尽管结尾尚未提供方法上的成果性结论,但在该主题的基础方面则将作出一些温和的结论。

  二、先验道德律与人性首先审视康德的道德哲学。

  面对相当系统和自我完备的康德理论,对其整体哲学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是各取所需的,然而这种哲学操作方式在此并不适用。

  如果仅仅是为了发现康德道德哲学中对有所帮助的部分,那么这种努力将收效甚微。

  不但如此,康德事实上对并不在意,康德的观点似乎是,是一个明显的道德事实,并且事实不足以成为论证的核心。

  尽管在康德的认识论中意识问题占据了一定的位置,然而在道德哲学理论中康德对问题的关注远远低于诸如理性事实、先验自由这样的核心概念。

  所受到的冷遇与它的经验性有关。

  是经验而非先验的,按照康德的惯用逻辑,经验性的事实并不具有与先验理念等同的地位,何况所具有的经验事实被康德视为无碍其道德哲学理论的核心部分。

  成为了一种相当于人们的直觉的东西,它同样地作用于所有人,然而,由于这种的作用形式在先验人类学的关照角度下变得相对单薄,以及此一意识的经验性与诸如理性事实这样的经验性以及人性的经验爱好等康德理论中的经验性内容有所区别,也就同时无法在康德的认识论与伦理学中获得论证。

  康德对的此论证不足间接地解释了康德在伦理学理论上的偏差。

  尽管不同

  研究

  者对康德伦理学的好恶在伦理学中是一个事实,仍然有理由认为康德持有的道德观是狭窄的,当康德反复举出的是那些内容有限、事实过于简单的例子时,可以相信康德的道德观也就是其所萦绕脑际的道德事实,而问题恰恰在于,这些道德事实与真实经验中的道德事实相比过于简单。

  对此的可能反驳将是,康德确实仅对那些在其自身伦理学范畴之内的道德事实作出深入分析,然而,如果对这些已经狭窄的道德事实作出了剖析,由于道德事实简单性的预先限制,其自身论证的完整性与有效性也就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限制。

  所以,重要的是康德的伦理学理论中可以保留哪些部分。

  先验道德律应在是其中最为重要,先验道德律和与之联系的先验自由不仅为康德所独有,而且也同时是康德伦理学的基础。

  然而,先验道德律作为道德知识以及先验自由作为人性论却与康德的其它理论一样受到了为数都众多的欢迎和批评。

  难道在认为康德持有着过于狭窄的道德观之后可以继续认为先验道德律是可以被单独接受的理论成分?我认为这种情况是可能的。

  事实上可以通过如下看待方式来达到这一点,亦即将先验道德律视为康德伦理学论证基础的同时也将其视为一种公共的论证基础资源。

  这是一种将理论中一个部分析取出来的做法。

  如果同样承认了康德道德观的狭窄性,则在狭窄范围内的先验道

  德律由于其特殊性质而可被更宽范围的道德观所接受,从道德知识的角度来说,先验道德律对康德的伦理学与经验论的伦理学同样有效。

  前者容易理解,后者却似乎不然,此处又引致一个问题,先验道德律如何成为经验论的基础资源?回答此问题的关键既在于康德对其所作出的卓越的肯定也在于经验论视野下的伦理学本来也将需要一定的道德知识基础,没有先验道德律的康德伦理学将是难以想像的,与之相同,没有道德知识基础的经验论也是难以想像的。

  尽管还面临诸如怎样将先验道德律的先验性质转换为经验中道德知识的困难,对先验道德律的充分承认却完全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

  承认先验道德律的目的在于获得角度下伦理学理论在道德知识基础方面的需要。

  回到肯定的道德观,其道德观的狭窄性不仅是康德所熟悉的道德事实上的,而且也是这种事实所蕴含的真实道德事实在内容部分之复杂性上的。

  以善恶观为例可以说明此问题。

  在康德第二批判的纯粹实践理性对象概念部分康德有对此的如下评论:“善和恶真正说来与行动而不是与个人的感觉状态相关,并且,如果某物应当是绝对地善的或恶的,或者应当被看作是这样的,那它就只会是行动的方式,意志的准则,因而是作为善人或恶人的行动着的个人本身,但却不是一件可以被称为善或恶的事物。

  康德的善恶观点典型地管窥着他的伦理学,因为康德将善与恶归

  结为行动和理性的选择能力而非连贯的行为以及范围更大的人性。

  第二批判完成五年之后在涉及人性论更多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康德的这种善恶观仍然没有根本转变,不仅如此,“通过援引就合乎法则而言善人的榜样,让道德上的学习

  者从他们行动的真实动机出发,去判断某些准则的不纯正性,可以无与伦比地培植这种向善的禀赋,并使它逐渐转化为思维方式,以至义务纯粹为了自己本身开始在他们的心灵中获得明显优势。

  由此,恶不但是人类理性和自由所能控制的事物,而且还具有了向善转变的行动准则关照下的充要性质。

  然而,这恰可证明康德并未真正理解善与恶这两种极为不同的道德事实与人性事实,就像许多其他伦理学家一样,康德仅仅从善的角度来理解恶,且在理论中也仅从善的概念通过简单对比而得出对恶的看法。

  但问题在于恶与善相比是极不相同的,如果不经历真实的恶,那么在善的基础上所观察到的恶就只具有分量很轻的表面现象,这会使人对恶以及善恶的转化作出过于乐观的估计。

  伦理学家可以善良,但若其善良使得对善恶的理解不到位的话,在理论上就是不可忍受的。

  尽管诉诸着极为不同的哲学体系,叔本华作为康德的反对者却以稍显夸张的方式展示了一种强的意志基础上的人性论所凸现的人性本质以及康德伦理学的重大缺陷,因为理性行为能力“并不是说这种行为

  一定意味着正直和对自己同胞的爱。

  相反,很可能是以最理性的方式,就是说,根据科学地推导的结论,斤斤计较掂量;可是却遵循最自私、不公正甚而邪恶的格律。

  与第四章的此说法相比,《道德的基础》第九章处叔本华更集中有力地表达了其独特观点,“头脑中满是知识之光;心灵仍未曾改善。

  基本的与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在道德事情中和在理智事情中一样,都是天赋的东西。

  叔本华所持有的人性观尽管有些夸张,但从经验上看毕竟更符合事实,叔本华告诉人们,在道德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行动而非一种理论上的自由本性与理性能力,每个人性格的经验性、稳固性和决定性使理性行为能力完全不在叔本华的考虑之内。

  此一诉诸于行动有效而非知识有效性如果从非康德伦理学体系的角度看待,那么这些观点有很大的合理性。

  脱离了将绝对起作用并且朝道德法则样式迈进的道德行动将常常是被强大的、不同的人性条件限制的,这种限制是经验上而非先验上的。

  一旦人的本性在先验道德律指引下获得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形成稳定的,那么这样的就将很有可能被培养成糟糕的理性利己主义以及绝对化、虚伪的道德唯我论。

  康德伦理学的危险缺点在和人性的关照下暴露了出来。

  在康德看来,这种在道德事实中向理性利己主义以及绝对化的道

  德唯我论的滑动显然没有可能。

  从康德的伦理学体系来说,是的,但从经验的角度,这种转变却是常情,其原因在于康德视域中的道德行为代理人无法同时具有如此充分、精确的对道德哲学理论以及对自身人性、对道德事务的理解与评估。

  当道德行为代理人需要在道德行动中区分各种各样的自由能力以及理性基础,并且对自身的道德感进行精确定位的时候,康德那相当细致的道德行动要求就将成为一个极为严重的难题。

  难以想像会有人在那些尚且如此简单的道德事实中就充分地达到了这些要求。

  不仅如此,当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比康德眼中的例证复杂百倍的道德事务时应该如何发挥我们的理性行为能力,以及如何正确地对待我们自己的自由以及他人的道德价值,康德无法给我们以更多的帮助。

  因此,从道德哲学的规约角度出发,康德所持有的过于狭窄的道德观将给我们的道德行动带来某种误导,尽管像我之前所说的那样,其先验道德律是可以成为道德知识重要基础的。

  换句话说,从的角度看来,先验道德律是一个公共的基础资源,但考虑到叔本华所突出强调的人性事实以及现代道德事务的复杂性,道德行为代理人的慎思应该在对先验道德律承认的基础上以另外的方式进行。

  对于相当经验化了的来说,先验道德律所提供的道德知识既是我们道德行动的保证,又是对我们所形成的理论上的必要限制,然而,这样的仍然是不完善的,如果没有与特定道德知识匹配的健全、恰当的价值观,就仍然无法获得其规定上的完备性。

  需要防止的恰是在诸如先验道德律层面上形成的道德知识所构成的自以为是的,这样的将以绝对化的道德姿态构成对自身的价值体认。

  如果考虑到人性的不同,与这种理性利己主义以及绝对化的价值观相反的将如阿亨利所言,“一个人大可承认这些要求源出于理性,甚至承认其理性的起源就意味着我们有理由去服从它们(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康德的内在论),同时却又否认这些要求需要被认作是压倒性的。

  与不恰当的关切不同,人们所作出的此种反应却是不关切,或者是对道德价值的其它方面之关切。

  经验中可以发现,对康德伦理学理论的实际运用出现得最多的就是这两种情形,怎么会是这样,号称先验和纯粹的道德哲学理论竟然成为了上自以为是、理性利己主义以及上毫不关切、另谋它途的温床。

  可以将康德伦理学的这种缺失说成由于康德对不恰当的对待所导致。

  康德的人性观是有缺陷的,在这方面如威廉姆斯所指出的那样,重要的是我们与欲望以及我们与信念间的关系,而非像康德所重视的那样将不同信念间的合法性争夺以及信念与欲望之间的合法性争夺看成道德行动决策中最重要的事情。

  一旦道德行为被界定为道德行动中信念与欲望之间合法性争夺的简单关系,道德行动者意识中其它的许多内容也就将远离研究者的关注焦点。

  而这是不恰当的,正是这些遗漏的才具有道德事务中实质性的决定性,道德事务不仅有人性中爱好与义务的合法性争夺,而且有爱好之余的道德情感、邪恶、无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此条件下也就可以理解,尽管康德对逻辑上根源于对大自然的人类道德责任与义务的论证出色而卓越,遗憾的是,将这种先验道德律以及道德慎思之余的其它理论部分也纳入到更统合的合理性论证之中的做法却无法成功。

  三、功利主义者上一节从基础性角度对康德的伦

  理学

  理论

  作视野的审视,结果表明,先验道德律以及道德行动中的慎思等元素尽管可以构成有效的资源,但康德确实没有对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对关注的缺失也

  影响

  了其理论本身。

  与康德相比,英国的功利主义者在一种很不相同的程度上与这个主题具有联系。

  从的角度说来,功利主义者持有的功利主义就变成了在充分的道德法则以及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功利主义语汇,而生成的功利主义语汇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初的。

  首次明确提出功利主义首要信条的先驱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所进行的道德

  分析

  是经验性以及实证性的,至少边沁论人

  类行动的意图一章可以充分地表明,边沁所具有的是对人类行动的全面而深刻的观察,例如,边沁区分了行动的动机与意图,而且行动的意图又可以区分为对后果的各种不同程度的自我意识,不仅如此,边沁还区分了行动中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的意识程度。

  与边沁不同,密尔在《功利主义》中论证的是功利主义作为一种明确的伦理学理论所应有的界定。

  在密尔这里,功利主义对于的关注从理论角度得到鲜明体现。

  密尔眼中的功利主义是一种超越了义务论意识的道德

  哲学

  理论,由于密要求代理人必须具有对类似于康德先验道德律般道德法则的明确意识以及对其道德事务的本质的明确意识,功利主义此种对代理人的秉性与信息要求也就变得相当之高。

  然而,这样的高要求并非功利主义故事的全部,因为功利主义对代理人的高要求与功利主义对义务论的超越一样是无涉并超越于的。

  换句话说,功利主义在上不仅要求代理人必须清晰地具有,而且必须将这种对道德事务以及自身乃至道德行动后果的意识视为理所当然的,对功利主义来说,重要的是使其首要信条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由此看来,功利主义这种过于强烈的目标性确实将会面临丧失与遗漏道德行动中过程性、实质性价值的危险,当道德行动不过是为着一个目标实现的警惕时,功利主义伦理学也就开始偏离了其最初所具有的魅力。

  对道德事实与道德行为代理人自我人性的独特意识程度导致功利主义在自身理论内部很难协调,功利主义者会迷失于道德行动的动机与道德行动的结果之间。

  既然道德行动的动机不言而喻和理所当然,而行动结果虽然在功利主义的视角下重要,但是后果却一定程度依赖于道德行动的动机,那么,人们也就难于分清到底是行动者的人性重要还是行动后果重要。

  同样的混乱也发生在功利主义信条之中,按照功利主义的首要信条,我们需要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然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既然是道德行动的逻辑起点,则我们的行动就应该时刻以此为目标,不过显而易见这个目标和道德行动的过程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抵触将不可避免。

  当密尔把功利主义的人类天性基础诉诸于与其它伦理学同样的基础,并论证了文明

  社会

  的社会成员所被培养起来的混杂了对社会其它成员福利的同情以及对公共福利受威胁警惕的功利主义人性基础时,功利主义的也就将陷入相当危险的情况之中,一个功利主义者将不像康德伦理学的道德行为代理人那样成为逻辑上的可能的理性利己主义者与道德唯我论者,而是直接地就成为了这样的人。

  其原因是功利主义将很大程度上鼓励我们的这种高级,但在已经充分具有之后,密尔却要求人们同样地服从于我们内心的道德制约以及外界环境的道德制约。

  或者换句话说在具有了极为充分的之后仍然告诉自己,我们需要

  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问题

  在于,这个时候道德行动者很可能已经在其的反作用下不再相信功利主义信条,成为了打开笼子的猛兽。

  即使功利主义理论家乐观地估计了人们的自我约束,那种自我约束也极为可能是一种虚伪的自欺。

  经验层面上的大众尽管在诸如人我社会观等许多方面可算是功利主义的,但大众的形态却在相似之余与功利主义同样具有深刻的区别。

  事实上,当功利主义者将功利主义原理视为道德哲学的终点之时,大众却将在层面使功利主义的伦理观仅仅成为意识形式的一个阶段。

  糟糕之处是大众进一步的立刻会成为对功利主义语汇的推倒反思,人们完全可以在接受了功利主义的人我社会观之余继续认为这种人我社会观的并不需要道德价值上的坚持承认与良心约束,然而,这却已与功利主义者对道德价值尽管不如义务论但实际上具有的深层承诺背道而驰。

  在其简短的功利主义著作中密尔并未处理的混乱导致的遗留问题,而只是就功利主义发现的快乐差别原理以及功利主义信条作出了逻辑上较为系统的界定。

  虽然我已经在《论证功利主义》中通过对密尔功利主义的论证试图表明其所具有的对义务论的超越以及作为相当理想的规范性伦理学理论的性质,然而,当考虑这一新问题时,功利主义确实将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

  密尔的遗留问题在西季威克那里得到了认真的着手解决。

  对于西季威克来说,不仅功利主义是一种在竞争的道德行动决策程序理论中胜出的伦理学理论,而且功利主义的这种胜出也是在多方比较后的最理想选择,但是《伦理学

  方法

  》最后一个部分真正探索功利主义本身之时却陷入各式各样的难题之中。

  在这个时候,不仅功利主义的经验快乐主义方法是人们一般采用的方法,而且一个功利主义者将在功利主义

  应用

  于道德实践之时面临相当严重的由于社会中不同成员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例如,在讨论说谎问题时,“无论现实的抵制说谎的情操有多么强烈,我们也不可能都认为如果人们愿意说谎,他们说谎就是合理的;因为一旦承认这种合理性,那种情操就必定会衰弱乃至消失。

  所以,假定我们都是明智的功利主义者,就不会有人一方面承认处于类似情况下的其他人说谎是不产生功利的,一方面又认为他自己说谎是正当的。

  因为他没有理由相信那些人会按与他不同的方式行动。

  情况由于社会成员程度的差异事实以及功利主义者对道德行动后果的评估并返照现实福利情况而变得极为复杂,在秘密与公开做某件事的例子中西季威克甚至得出了此般经典伦理学中罕见的复杂结论:“秘密性使一项否则便不正当的行为变得正当这种见解自身就应当是相对秘密的。

  即使按照理想的假设将社会成员区分为功利主义者与非功利主义

  者也可以看出,我们的社会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处于非完全功利主义的状态之中。

  若进一步将功利主义视为社会成员的内容

  之一,则社会成员的从社会层面上看就是非完全的。

  此外,社会成员的还是非彻底的,不管信守何种道德哲学理论以及人生观,特定社会成员的都不具有坚持硬度上的彻底性。

  西季威克笔下的功利主义者所面临的正是社会成员状态的非完全以及非彻底性,该功利主义者将在这种社会成员差异的环境中承受重担,不过虽然功利主义者所承受的这种重担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可是与现实生活相比,情况仍有些区别。

  实际上西季威克通过功利主义首要信条而给非完全社会中的功利主义者提供了一个降低道德行动正确决策难度的秘诀,西季威克的做法是只要求在复杂情形下满足功利主义首要信条的标准即可。

  这种单一化的标准大大降低了功利主义者的行动难度,然而与此同时,对差异的此过于简化的处理也给功利主义的实践带来了又一深刻难题,那就是功利主义的这种实践恰恰将由于事实的强大力量而被吸引到偏离功利主义首要信条的道德事实状态之中,例如某种人性论角度下的道德状态。

  一旦这种偏离果真发生,功利主义信条反而变得不重要了,但按照功利主义理论,功利主义信条是最重要的目标。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是由于功利主义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对问题

  加以足够的重视。

  尽管功利主义经过密尔、西季威克等先驱的整合后对

  现代

  复杂道德事务以及更健全的人性观与价值观皆有注意并容纳其中,但遗憾的是最终没有成为功利主义理论的一个部分。

  功利主义与康德的伦理学相比在的缺失仍然只是程度上而非实质上的,正如刚才的论证所表明的那样,的缺失如同其在康德理论中所产生的效果一样,使功利主义在应用中发生了巨大的困难。

  事实上,既然功利主义是一种预先要求了充分与多方面的的伦理学理论,那么就应当成为理论论证的逻辑起点而不是相反,功利主义应当首先解决差异以及多重性这样的问题。

  当功利主义最终在西季威克的著作中面临社会成员的差异问题时,它其实已经失去返身解决这个问题的机会了,人们转而会习惯性地认为问题出在功利主义的道德行为能力上或者功利主义首要信条的内部合理性上。

  再一次地,一种伦理学理论与擦身而过。

  虽然不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但由于对伦理学诸领域广泛的有效涉及,这里论及赵汀阳在问题上所提供的另一种方案。

  鉴于提出的是强的生活目的论伦理学,赵汀阳的方案也就和同为目的论的功利主义有些相似,即都主要是一种目的性的标准,“一个人的主观感觉完全可以拒绝来自另一个人或者许多人的主观感觉的批评,我们不可能以自己的主观态度去代入他人的主观态度,所以只能通过

  目的论来否证主观主义者的所谓辩解。

  我们必须首先承认一个人的主观感觉对于这个人来说是一个事实,如果他的行为需要批评,那么就只能提出,对于他来说他本来可以过更好的生活,可以获得更好的感受。

  这段出现在《论可能生活》目的之明证一节的话所具的有效性和强度显而易见,事实上,通过这一强有力的目的论论证,再配合行动的自我证明以及之后更为明确的可能生活等概念与理论资源,赵汀阳所给出的方案已经完全可以使各种各样状态和程度的社会成员获得一种伦理道德上的直观。

  不过仍需指出,此种目的论尽管是对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却并非直接针对,它是一种结论上的论述而非过程本身的论述。

  除此之外,赵汀阳的论文《在什么条件下暴力成为最佳策略?》已经正确地谈到了的另一核心问题即的返身理解与价值观异化的问题,“现代世界里,道德价值观已经与任何一种文化认同、共同体认同、国家/社会认同无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这种作为‘心理利益’的认同又与生活的各种如

  政治

  、经济

  的实际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种‘道德/利益’的现代结合体有时使得道德主义具有至上地位,相比之下,战争或暴力就不会被认为是最坏的事情,而某种道德主义被破坏或被阻挠才会被看做是最坏的。

  尽管没有明确地使用这一术语,这句话也足以清晰地揭示本身更深入的问题。

  四、变动中的既然无法从经典伦理学理论之中获得足够满意的解释,而且还成为使经典伦理学失效的元素,那么,这一概念与主题在伦理学系统中的定位就需要得到更为明确的界定。

  实际上,由于还没有足够的经典伦理学资源支撑,因此不足以自身马上成为一种理论而只能在和其它一些同样非常重要的伦理学主题的比较中展现其特点。

  之前已经论证,不仅与人性有关,而且与道德心理学、道德情感、认识论等皆有关系,现在,这种关系可以更为明确,即是处于这些概念与主题的最后交汇处。

  正是通过,各种不同的伦理学主题才成为一个个尖锐的矛盾。

  这不难理解,例如,当我们虑及好人和坏人的时候,如果不那么纠缠概念而是立刻就好人和坏人进行讨论,那么就会发现,坏人的比好人要多得多也精明、深刻得多。

  虽然这里所言的坏人的主要指称道德知识而非最终的善恶价值观选择,不过坏人确实既抓住了好人的心理,又相当清晰地知晓了道德行为规则。

  纯真世界观将认为坏人是不懂道德的人,这并不是一种正确的认识,事实上坏人完全懂得道德规则并且还有恶胆去破坏道德规则。

  影视与小说中戏剧化的要求及作家的关注习惯常使这一点显得特别夸张。

  除此之外,坏人也对好人的心理有充分意识,坏人并不懂得道德

  规则这样的例子只能类似于无知的人帮了倒忙或者某人特别茫然地无意识地去干不好的事情,还算不上是特别坏。

  正因于此,明知故犯、知法犯法才成为相当丑恶并被善良的人们深恶痛绝的道德现象和行为。

  好人和坏人的不同既是程度上的也是个体差异上的。

  坏人比好人对的警觉要主动得多,而好人对的警觉只有当遇到特殊事态时才会被触动。

  与这种道德现象不同,也表现在社会成员的言谈与利益合法性论争上面,由于现代社会众所周知的特殊性质,社会成员言谈合法性与利益合法性的论争都变得极为尖锐。

  在此情形下,不仅被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用来作为自向性真实道德动机的自我证明上的掩饰,而且也成为实际言谈、利益合法性争夺时对他人进行自我道德证明的极佳外衣。

  一般说来,人们在道德合法性的争夺时总是使用而使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了表达和安慰,又使他人对自我的道德质询被担在了的层次上而已。

  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这种司空见惯的表现形式都属于对人我的双重欺骗。

  不仅如此,人们也将在保护与掩盖的徒有其表的道德行为事实熏陶下变得愈发自以为是。

  由于关系到人性特质、道德感、道德知识以及对此各方面的反思,而上述各个方面在经验上都是变量因素,因此局面和情况就将变得极为复杂。

  道德哲学的渊源或许就可由之解释。

  比如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人性上很美好的人,他/她并不怎么具有道德知识,然而其道德情感却很美好。

  那么这个人就可能不具有强烈的反思性,不过,尽管这个人在上不进行强烈的反思,但此人却很极有可能是一个经验观察中道德优秀的人,那些农民中的纯朴并且能恰当地理解道德感之人就是这方面可设想的典型。

  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将随着变量的变动而组合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可能。

  人世间道德图景有万千姿态,作为伦理学内部概念之主题,贡献了其中的绝大多数。

  然而,也引起了最多的麻烦和矛盾。

  从元哲学的理想角度,各种伦理学主题中由于其可分析性、统合性与核心性极为适合进行论证的,但是也是非常难以论证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命题,有必要区分内部结构中对自我的反思、对道德知识的反思、价值观以及对原有自我道德的多重反思等不同的部分。

  在这些的不同阶段和部分之中,对自我的反思由于属于心身哲学的范畴而没有更多的伦理学分析价值,对道德知识的反思由于其知识

  论色彩,也不具有太多的元伦理学分析价值,由此,价值观以及对自我道德的多重反思就成为了中最为核心与重要的成分。

  价值观作为一个较为综合的概念主要以综合、静态的方式体现,而对自我道德的多重反思则在综合性之余具有与价值观匹敌的变动性。

  从历时性的角度,正是对自我道德的反思与重复反思造成了价值观的变动,其中,针对价值的部分构成了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而针对自我与他人的部分则构成了对他人的道德评估。

  对于来说,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与对他人道德评估形成的道德唯我主义都有着巨大的危害,其深层次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碎片式的道德图景以及外界环境使人们的与价值观成为了各方面角逐中最佳的和最轻易的牺牲品。

  当我们面临意识上和价值观上难题的时候,被轻而易举地牺牲与改变的常常是我们的,这初看起来是令人费解的,因为,既然比物质资源在价值的地位上是更重要的视取,那么首先被牺牲的就应当是物质资料而非。

  但在事实上更经常性的被牺牲也使人们不得不承认,当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时,由于意识结构与意识基础本身的易变动性质,人们更容易选择在利益与价值冲突时对的牺牲。

  这种独特的现象来源于一个较为隐蔽的预想,即是可以返回到原初形态的,然而,这种乐观的预想并不符合实情。

  事实上,当已经从一种状态转移变化到另一种状态和程度上之时,想要再返回原初就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我之所以将其称之为几乎不可能,是由于即使我们有意地使自己模拟到原初的状态,这种状态依然难以摆脱我们后来的意识因素。

  当改变着价值观的时候,人们的价值观和人性也已经受到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对价值观和人性的不可逆转改变将在带有强烈新认同感的与警觉影响下使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形成顽固认同。

  即使偶尔出现对原先意识的反思或者怀旧,这种意识活动也不能够从根本上对新的有所改观,因为共时性的统合马上就将告诉自己,这种活动只不过是没有最终确定性价值的反思和怀旧而已。

  就这样,正确的与错误的多重都将在相同的承诺条件下获得合法性,不过,既然我们无法立刻轻易阻止这种反思性的作用,那么一旦我们在意识过程中伴有对道德律的知识信守,它也比没有此信守在价值观上要更为稳妥,同时,慎思所能够给予的形式性保护以及对他人情况的更多考虑也就是有益的。

  我所称的康德伦理学中有效的部分是这几点,其原因恰在于此。

  功利主义虽然在价值观和道德感的承诺要求上比义务论更为轻松,但由于功利主义在理论结构上对各方面的包含考虑,也为的理论借鉴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然而正如我在功利主义节所论证的那样,功利主义却也很可能对的错误反思无能为力。

  从以上层面看来,返身的行为就相当于一种有害、虚假的自欺。

  上一段已经提及,的变动还将使其在不可逆反的同时更容易具有

  极其强烈的固执与自以为是的色彩。

  一般说来,发展

  了的价值观不管其在纯粹道德的立场上是进步还是退步,以及发展了的不管其对原先的更多反思是恰当的还是不恰当的,人们总是愿意理所当然地认为现有的优于原有的而不是相反。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以为是。

  与此不同,从伦理学的学理角度看来,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这样的对现有的顽固自信与坚持。

  伦理学作为一种哲学形式其元反思性质所需要的毋宁说是一种最为恰当的反思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反思方式并不求最为符合一般的道德判断,而仅仅要求其在一定的道德观基础上是最恰当的。

  然而,对恰当反思方式的探索并不容易,而且也牵涉到许多其它的方面。

  反思规定的难度使的解释性特质得到了体现。

  从哲学角度来说,是解释性而非方法性的概念,其根源在于反映了人类道德现象的本质秉性,但另一方面,这种反映也仅是反映而已。

  一旦所需要的是对真实道德现象的有效解决,那么即使充分对加以考虑也基本无济于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伦理学是最重要的,但却不是最大的。

  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平台,如同晚报、短信、网络

  游戏、学校和单位等事物是一个个自身无涉地容纳了不同价值观社会成员的平台一样,是抽象意义上的平台,它容纳了比之更大的背景。

  那么,最大和更大的是什么?这让我们回到了的规定起点,亦即的内部伦理学论证性质,它所受到的限制恰恰是外在于伦理学、外在于道德的。

  如果企图在哲学上对此进行更深一步的逾越,那么其形态就将是

  自然

  科学

  或者是不负责任的诡谈。

  对的哲学活动似乎就将在得到这个方向性的指引时走到了头,它面临的是所有哲学都存在的深刻挑战。

  想像一下没有的世界,那将多么简单,但那样一来价值上的好坏善恶也就变为无善无恶的尴尬状态,善恶的双向转换以及人类道德的美好可能也将一并丧失,这难以忍受。

  不过至少还是可以觉察到,在问题上,值得推荐的或许是一种意识上的天真,这种的天真不仅适用于价值观的部分,也适合于对他人的道德评估。

  天真概念的作用可被视为刚才论及的恰当反思的一个试验范例。

  当我们持有一种经过适当界定的天真之时,就能够避免在价值观上成为一个尽管口头承认多元但实际上在更深意识层次上固执己见的相对主义者,也将避免在对他人的道德评估中由于目睹与思考了社会上大量骇人听闻的败德之事以及亲身经历了越来越多多的败德之人而成为一个悲观主义、厌世主义、或者随波逐流者。

  由此看来,上的天真不啻于是一副混乱与错误意识的解毒剂。

  尽管如此,还是有必要强调这种天真在恰当界定方面的强条件要

  求,事实上,要真正达到这种意识境界绝非易事,而且如果处理和把握不好,这种上的天真离更深程度的自欺欺人也仅有一步之遥。

  仍在途中。

  鉴于人性特质、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反思形式以及外界道德环境等多个方面与的深刻关联和复杂相互作用,就既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现实道德问题与伦理学理论问题,又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不过,这不妨碍伦理学家深入探索不同类型的人心和人之所思所识,同时也不妨碍身处世间的人们在知识上信守道德律、培植善良心灵、行动善举、怀有美好的道德情感,并在自我上努力寻求一种最为恰当的反思与意识。

  参考

  书目:阿亨利

  (1990).康德的自由理论,辽宁

  教育

  出版社,2001边

  沁

  (1789).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商务印书馆,2000慈继伟

  (1999).虚无主义与伦理多元化,哲学

  研究,5/2000———(2001).正义的两面,三联书店,2001康

  德

  (1788).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1793).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林

  航

  (2004).论证功利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麦金太尔

  (1984).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密

  尔

  (1863).功利主义,商务印书馆,195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更多的从道德力的实践应用性角度研究,而很少有学者从学理层面的进行阐述。

  尤其就道德力是什么的问题显然成为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迫切

  需要对其做科学的论证、透视与阐明,黑格尔也说:“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

  [1]这会像赋予美丽的女鬼一次重生的机会,带来的将是新的生命力。

  从道德力的总体架构上看,道德力的概念无疑是支撑这一总体框架的基础,是揭示道德力的本质内涵和其特点的逻辑起点,因此,道德力是我们在“道德力研究过程所要回答的核心概念。

  本文试图从道德力的思想渊源出发,明确道德力的概念,并对道德力的本质和特征作出学理层面的初步探究。

  (一)道德力的概念综述1、道德力的思想渊源道德中国伦理思想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这内容丰富的中国伦理思想中,虽然没有“道德力这一表述,但却不可能没有中国伦理学的烙印,其思想渊源较为明显的表现在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方面。

  如《大学》中最根本的一句“自天子以至蔗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表明“修身是根本,是一种手段道德能力,也是一种能力。

  《论语》中也讲到“博文约礼,是讲“知书达理的能力,其中的“约就凸显了道德他律与自律,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无行就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种较高的要求。

  孔子说:“政者,正也,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特别重视为政者的自身道德修养。

  孔子还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认为通过道德教化来培养民众的道德品质,就会使其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在西方思想史中,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提出了“tugendbedeuteteinemoralischestarkedeswillens即“德性就是一种道德力量[2],他在制定其德性论的时候,指出在德语中德性(Tugend)来自taugen有能力,这实际上已隐含着“道德力的概念。

  康德认为“德性就是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还特别指出,“德性并不是责任,人们也没有责任去具有德性。

  如果这样,自身就要犯重言错误,就是主张有责任区具有责任。

  不过德性却在发号施令,它的诫律中伴随着道德强制。

  由于这强制式不可抗拒的,所以须有一种坚强的力量。

  这种力量的坚强程度,要有它克服人们爱好所产生的阻碍的能力的大小来评价。

  恶邪、诸种胡作非为,就是人们与之搏斗的魔鬼。

  坚强作为一种道德力量,是人们的最大的,真正的光荣战功。

  [3]可以说康德从理性主义的角度对道德力内涵的进行了揭示,并且还指出了力量强度的评价标准。

  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道德哲学试图讲述和说明我们的道德能力,还这样解释到“我们在判断事物是否正义并说明其理由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能力。

  而且,我们通常有一种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些判断的欲望,并希望别人也有类似的欲望。

  显然,这种道德能力是极其复杂的,[4]而且他认为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是具有这种能力的,在论述道德能力特征及原则的时候,他写到:“描述我们的道德能力的特征应当被看作是有一件复杂而困难的工作。

  描述我们的道德能力的原则应当被看作是有一个复杂的结构的,它们所涉及的概念需要给以严格的研究。

  [5]正义论中所谓的道德能力主要是指获得正义感的能力。

  因而,对道德能力的内涵揭示,更多的是要从道德认知能力、道德思维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等相似的概念或从属概念的认识中去寻找。

  从上述对中外伦理学史上关于道德力的思想渊源的简要整理和论述,可以发现道德力的思想古有之,而且其内涵意义深远,这为我们进一步正确把握和认识“道德力这一概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2、道德力的现代诠释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道德能力,不管是哲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道德力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来被理解和认识,在伦理学中,虽然偶有人提及道德力、道德能力、道德力量等,但真正明确指出道德力这一概念并加以论述的也极其少见。

  然而仅有的论述和我们所要研究界定的概念又距离甚大,或者说

  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笔者认为就现代我国伦理学界的学者对道德力这一概念做的论述作一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纵观我国当前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学者们主要从道德力何以产生、道德力的构成内容、道德力的本质和内涵以及道德力的表现形式这四个方面对道德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从道德力何以产生的角度,有的学者认为“人的道德需要是产生道德的基础和前提,但仅仅有道德需要还不一定会产生道德,合理先进的道德是人们自觉地认识和努力创造的结果,并依据客观条件来建立和执行道德的能力。

  [6]也有学者这样阐述到“尽管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不像服从自然法则那样必然遵守道德法则,然而只要人自觉其为理性的存在,就必定会不顾感性自然的束缚而依定言命令行事,这时道德法则对一切理性存在产生的效力,就是道德力。

  [7]还有学者认为“道德能力是人认识各种道德现象,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

  [8]从道德力的本质和内涵的角度,有的学者则认为“人的道德能力是人们特有的一种超乎自身功利而履行人所确认的道德原则或规范的能力。

  [9]“道德是是非对错、独立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道德是一种社会适应能力;道德是自我与外部世界进行联系活动的一种能力。

  [10]也有学者认为“道德力是纯粹实践理性的自我主宰、自我制约,它克服有限的理性存在自己,克服那些由爱好、欲望、一切非理性冲动而来的动机。

  纯粹实践理性作为道德力,也就是作为一种能够给予意志以影响的能力,它的真正使命并不是去产生完成其他意图的工具,而是产生在其自身就是善良的意志。

  [11]还有学者认为道德能力是道德意识功能,“个体的道德能力,处理的是存在于人脑中的道德意识(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与道德活动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于个体对外部道德现象的反映以及对自身活动实行调节的过程之中,是道德意识的一种外部表现,它是道德意识本质规定的一个重要侧面。

  [12]从道德的构成内容出发,有的学者认为道德能力一般包括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意应能力、道德控制能力、道德决策能力等几种。

  “道德能力虽然依赖于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内容而存在,但却又不等同于形式和内容,正如知识丰富并不等同于智能发展水平高一样。

  同时,还应该看到,品德的形式内容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约于道德的能力。

  [13]从道德力的表现形式的角度来分析道德力,有学者认为“道德力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能够排除外来的干扰,清洗利己的意图,保持自身所创制的道德规范的纯洁和严肃。

  在道德力的主宰下,人们可以不顾难险,鄙弃诽谤,无私无畏地

  去担当起自己的道德责任。

  [14]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学者指出道德表现为价值、行为模式、情感、理念,同时也表现为一种能力,认为处理事务的能力,其实根本也是一种道德能力。

  [15]也有学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中描述到“人力资源,简单地说,就是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所需要的具有必要劳动能力的人口。

  这种劳动能力在生产实践中道德能力,以往主要是指一定的智力和体力。

  笔者认为,不仅如此,还应包括一定的德力,德力在这里主要是指道德素质及其作用力。

  也就是说,劳动者只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大脑机能及智能还不够,还必须有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较高的道德追求和生活准则,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只有在这种道德的作用力下,人们的智力、体力和全部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地调动和发挥,收到最好的劳动效益,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存在形式。

  [16]还有学者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指出道德在生产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特殊能力,科学的伦理道德就其功能应用到生产领域,“必然会因人的素质尤其是道德水平的提高,而形成一种不断进取精神和人际间和谐协作的合力,并因此促使有形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7]总之,以上观点均不无道理,都是从某一个维度对道德力进行了详细而又深刻的阐述,但是,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理解道德力这一概念,还更应该从力学的角度来定义它。

  古希腊晚期的斯多葛派曾把整个哲学比喻为田地,物理学也就是自然哲学,是田里的土壤;伦理学史田里长成的果实。

  从物理学的角度对道德力来进行考察,“道德力将从道德的一个从属概念转变过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概念更成熟和完善,从而赋予道德力新的生命力,使其躯壳和灵魂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二)对道德力的界定力虽然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是要给出一个准确又完善的定义确非易事。

  笔者认为,力首先应该是一个物理学上的范畴,分析力这一概念,应该首先从物理学层面入手。

  在物理学中力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当物体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后,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就称为力。

  它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力学的范围内,所谓形变是指物体的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所谓运动状态的变化指的是物体的速度变化,包括速度大小或方向的变化,即产生加速度。

  力是物体(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前者是受力物体,后者是施力物体。

  只要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平常所说,物体受到了力,而没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是存在的。

  不管是直接接触物体间的力道德能力,还是间接接触的物体间的力作用;也不管是宏观物体间的力作用,还是微观物体间的力作用,都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

  力的作用与物质的运动一样要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实现。

  而且,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量或物体形态的变化量,取决于力对时间和空间的累积效应。

  根据力的定义,对任何一个物体,力与它产生的加速度方向相同,它的大小与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成正比。

  且两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是该两力分别作用于该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很显然,物理学家所提出的力的概念是狭义的解释,力还应该有广义上的理解。

  在汉典上,力的基本字义有五种。

  指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如:力气,力量。

  可引申为:身体器官的效能,如:目力,脑力。

  还可引申为一切事物的效能,如:电力,药力,浮力,说服力,生产力。

  指一切事物的效能,如:视力,生产力,控制力。

  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如:力学,作用力,保守力。

  指用极大的力量,如:尽力,力挫,力挽狂澜。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理解,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不管是广义的理解还是狭义的理解力都表示为一种效能,只是狭义上来看这种效能单指物体对物体的一种能产生加速度或者能产生形变的效能。

  从广义上的理解,我们可以注意到,力既然可以表示一切事物的效能,那么力也必然应该包括道德力。

  从狭义的理解来看,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那么引申理解的话“道德力可以解释成道德和其作用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道德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在面临道德问题时作出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并付诸于实践时在人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效能。

  还应该指出的是,“对道德能力的正确说明,肯定要涉及一些原则和理论解释,而且这些原则和解释往往要超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和标准的;它最后还可能需要用相当复杂的数学手段[18]通过上述对力概念的一般分析和对道德力概念的论述道德能力,我们可以发现,道德力概念在逻辑上是完全成立的,不仅成立而且还一直为人们使用。

  但是却只有极少数的学者对道德力的概念进行分析和阐释,仅有的论述更多的是把道德力作为道德的一个从属概念,并没有厘清道德力和其他一些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笔者认为,只有厘清道德力和道德、道德能力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的把握其特征,揭示其本质和内涵。

  (三)道德、道德力、道德能力在厘定道德力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又一迫切需要弄清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道德、道德力、道德能力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弄清楚这几个概念才能将厘定过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一,从道德力的发生和发展来看,道德力依附于道德而存在,道德力更强调道德的实践作用,而道德又是道德力的母体,道德是一个主体概念。

  脱离了道德便不可能有道德力的概念,所以不能脱离道德的范畴而对道德力进行阐释。

  虽然道德是道德力的母体,但是有了“道德不一定能形成“道德力,在道德的实践过程中分道德认知过程、道德判断过程、道德选择过程和道德行为过程。

  笔者认为,道德力是形成于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过程中,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过程只是道德力形成的一个基础,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正如康德所说,“德性的力量也正在于排除来自爱好和欲望的障碍,以便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克尽自己的职守。

  所以德性的力量,不过是一种准备条件,把责任的‘应该’转变成‘现实’的力量。

  [19]第二,道德力作为一种有着特殊性质的力来看,道德力是一种力,力是一个矢量单位,道德力既然属于力当然也是一个矢量单位,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笔者认为,道德力的大小所指的当然是道德的力量的轻重;而道德力的方向所指的是力的效果,也就是说道德在实践过程中带来的效果是推动还是阻碍,推动的效果相当于正方向的力,反之阻碍的效果便是反方向的力。

  也就是说,笔者认为的“道德力在伦理学理论体系和日常话语中是一个中性词,道德力可以分为善的道德力也就是起促进推动作用的正向道德力正道德力和恶的道德力也就是起阻碍作用的反向道德力负道德力。

  第三,还应该指出的是,在惯常理论话语和习惯性思维中,大多都把道德力作为一种正向力来界定,笔者认为更确切和严谨的说道德能力应该是一种正道德力。

  首先,从道德的概念来看,道德是人的道德,道德不能脱离道德主体人而独立存在道德能力,那么当然道德力也不可能脱离人。

  其次,从能力的一般意义来看,多指人完成一定活动的一种才能一种本领,正如有学者指出道德能力是人认识各种道德现象,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已经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和作出正确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

  [20]最后还须明确的是,道德能力是从个体道德层面来研究的一种

  正向的道德力,而道德力不仅仅包含个体道德层面,当然还应该包括社会道德层面的道德力。

  最后通过以上对道德、道德力和道德能力这三个概念的梳理,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道德力是在道德认知过程和道德判断过程基础上形成于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过程中的一种效果力,其中从个体层面分析得到的正向道德力称为道德能力。

  道德行为[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48页。

  [2]《道德形而上学》,《康德全集》第6卷,柏林科学院版,第405页。

  [3][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6-47页[6]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7]张德湘:“道德力理论初探,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48页。

  [8]蔡志亮等著:《道德能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87页。

  [9]陆晓禾:论经济发展与人的道德能力,《社会科学》1994年第

  12期。

  [10]姜维、李陈锋:“道德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陆士桢教授谈高校德育工作,《光明日报》2005年4月6日第5版。

  [11]张德湘:“道德力理论初探道德能力,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48页。

  [12]鲁洁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13]鲁洁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14]张德湘:“道德力理论初探,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48页。

  [15]姜维、李陈锋:“道德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陆士桢教授谈高校德育工作,《光明日报》2005年4月6日第5版。

  [16]田秀云: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的伦理思考,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2期,第33-34页。

  [17]王小锡:《道德资本与经济伦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1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6-47页[19][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页。

  [20]蔡志亮等著:《道德能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87页。

  看了“参考文献里面道德学术论文的人还看:1.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2.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模板3.大学学术论文格式模板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5.北航学术论文参考文献

篇四:学术道德规范论文3000字

  

  -

  -

  学术道德建立论文高校道德建立论文

  高校学术道德建立要素分析

  摘

  要:高校学术道德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学生和学校等三个要素的状态和作用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承当教学和研究的双重责任,应该做到发现和传播真理、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并承当维护学校声誉的责任。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素质有待提高,应该正视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改进学校的学术道德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制度体系中,对教师和学生作用最突出的是学术制度,应该完善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

  关键词:学术道德建立;教师;学生;学校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假设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构造形式和特定功能的系统,每个要素都处于系统的一定位置上发挥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系统的性质。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一所高等学校就是一个系统,所有高等学校就是一个系统的集合、一个更大的系统。在高校系统中,教师、学生和学校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三个根本要素,高校学术道德建立理所当然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学生和学校等要素的状态和作用在高校学术道德建立这项系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的责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事业开展的关键在教师。〞?中华人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当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

  word.zl

  -

  -

  义事业建立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他们直接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历史重任。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edwardshils〕曾指出:“所有的大学教师都要遵守教学、研究和效劳上的根本责任。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大学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必要条件,而大学教师个体都有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些任务……然而,如果一名大学教师未能做好上述任何一项工作并且表现出了对它们的不尊重,那么他就违背了自己的责任。〞①按照希尔斯的观点,高校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科学工作者,其特殊责任包含教学和研究两个方面。从实质上说,教学和研究都是为了发现和传播真理。高校教师应该牢记自己重要的、与众不同的使命,在一切教学和研究领域中维护真理,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尊重真理。高校教师真正需要关心的事情是,在教学中提出的或者在研究中得出的述应该尽可能真实并立足于系统收集的证据和经过分析的论据,应该考虑到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状况。假设一名高校教师把一种缺乏可靠证据的观点、一项尝试性的假说当做确凿的真理加以讲授,或者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成心地、轻率地对其观测结果进展虚假的描述,那么他就严重地违背了自己的责任。

  高校教师应该正确处理教学与研究的关系,认识到教学如果得不到研究的支持就会丧失活力。只有积极地扩大知识并且将知识运用于教学之中,才能使教学保持活力。由此,高校教师开展研究工作应该-

  word.zl

  -

  -

  受到高度重视。但这并不意味高校教师把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研究方面。如果一名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研究成果是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获得职务晋升和赢得社会声望的依据,把从事研究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或唯一职责,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变得漠不关心,甚至有意逃避教学任务。因此,应把教学和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到达教学和研究责任二者在高校教师身上的有机统一。

  高校教师应该以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教育、感染学生,以尊重和认真的态度对待学生,竭尽全力向学生传授真实的知识以及获取和评价知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术上的疑问和困惑。“成功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学到一门学科的容、原那么和方法,并且以此来改进他们的人性和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富有成效的培养,高校教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履行了相应的道德责任。

  高校教师还需要为自己任职的学校承当责任,应该尽职尽责地维护自己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事实上,学校不仅是学生的母校,也是教师的母校,是教师在学术上获得支持和培养的学术家园,理应受到广阔师生的热爱、尊重和忠诚。“一所大学在其他大学当中和在整个社会上赢得的好名声可以维护其成员的自豪感,并且为他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正因为如此,大学教师不应该去从事那些不光荣的、轻浮的或者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以免让自己的大学在学术界和整个社会上蒙受耻辱。〞③

  没有任何一种职业能够免除根本的道德责任,“学术道德是拥有-

  word.zl

  -

  -

  大学教职的人士所负有的责任的总和〞④。学术道德是真实存在的,每一名高校教师在获取和传播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活动中都承当着一定的道德责任,对于自己的学科、学生和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长期以来,我国广阔高校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胸怀对真理的虔诚和敬畏,彰显学高为师、德高为的理念,发扬实事的科学精神,坚持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赢得了整个社会的广泛肯定和赞誉。但是,目前个别高校教师仍然存在无视职业要求、无视教学和学生、育人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以及功利思想严重、治学态度急躁、学术行为不端等问题,这使得加强学术道德建立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高校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是兴校强校之根本,同时也是学术道德建立中的主体。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真正形成高尚的师德和教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的素质

  从被揭露、被曝光和被查处的事件来看,近年来我国高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一方面是当事人的职务、职位和学衔越来越高,个别教授、博导、校级领导乃至院士等都名列其中;另一方面是在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学风不正问题比拟突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规、违纪现象。因此,必须加大学校的工作力度,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养成良好学风,增强诚信意识。

  研究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学生群体,是学术事业的后备队伍,是未来科学技术文化开展的中坚力量,是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的关键环-

  word.zl

  -

  -

  节,其学风、素质、道德水准应该受到格外关注。目前在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问题经常出现,诸如在课题研究和成果发表过程中,抄袭、剽窃、侵吞或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及注释,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或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一稿多投或改头换面重复发表等不良现象一再发生。一些研究生甚至错误地认为,如果一稿两投或多投没有造成两发或多发的话,也就不属于违背学术道德行为。还有一些研究生对待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耐人寻味。不久前记者的一项调查说明,“39%的博士生认为学术不端‘值得同情’,23%的人表示‘可以原谅’〞⑤。

  这种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认真反思。一般说来,研究生的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又不乏在主观因素的驱使。或者说,我国学术界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学术政治化〞和“学术经济化〞、学术共同体部鼓励机制的功利化和约束机制的软弱化等异化现象以及个体的学术价值取向的偏离和学术目标追求的迷失等,直接或间接地共同造成了一些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尽管如此,我们仍必须正视和剖析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它与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具有更直接和更密切的关联。

  从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来看,一些学校无论是培养方案还是课程设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仅重视学术能力的培养而无视学术道德教育的倾向。有关研究生的学业评价容和标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word.zl

  -

  -

  往往只注重其是否修完了必要的学分、发表了规定数量的论文以及学位论文是否能够通过评审以及取得怎样的辩论成绩,而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的上下既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也没有进展相应考察的具体措施。几年前有学者针对教育的整个过程指出:“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哪个环节对学生进展过科学道德教育、知识产权教育,有谁告诉过学生和科研人员在科研中应注意的道德问题是什么,又有谁向学生分析过科研作假行为,并告诉他们应当如何做一个老实的科学家?〞⑥这种情况导致许多学生甚至到了研究生阶段,仍不清楚何为引用、参考、抄袭等一般常识。事实上,长期以来所谓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往往只是响亮的口号和美好的愿望。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普遍重“智〞轻“德〞、无视学术道德培养的后果,必然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的欠缺和自律、自控能力的缺乏,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也就自然难以防止。因此,正如X匡迪所说的那样,“诚信教育、做一个老实的人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小平同志在1989年曾说,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到目前为止,虽然教育不是最大的失误,但还是没有走到完全正确的道路上来〞⑦。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学术性,这种学术性不仅表达为研究高深的学问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表达为对学生进展学术道德教育这一不可或缺的组成局部,是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既是正确的、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在要求,同时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学术道德教育应该通过有组织、有方案的方式进展,使受教育者逐渐承受正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

  word.zl

  -

  -

  治学方法,学会对自己的学术形象负责并尊重别人的学术成果,并化为自己的学术良心和良知,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2021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纳入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之中,形成学术道德和学术规教育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和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强调:“结实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些措施都将对我国高校的学术道德建立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学校的制度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为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但是,高等教育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建立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当前,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立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要求,而着力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立那么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高等学校对于其成员来说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是为学生成为专门人才和教师取得学术成就提供学术支持的源泉和开展学术活动的环境。所谓“一所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被真切地感受到的物质的存在,它还是一个可以对它的所有成员起到催促作用的非人格化的集体……它是一个可以规其成员的态度和活动的模式〞⑧。“大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也不是为了管理,而是为了各种-

  word.zl

  -

  -

  意义上的学术。〞⑨换句话说,高校既不是经济实体也不是行政机关,而是一个学术集体,是一个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尊重和加强的模式。它有自己的价值目标、精神传承、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行为规那么,学校的制度体系成为学校正常运行和发挥其职能的制度保障。

  在学校的制度体系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活动影响最直接、作用最突出的无疑就是学术制度。简单地说,学校的学术制度是用以处理学校中各种关系、调整其成员从事学术活动的有关规定和行为准那么的总和,它发挥着规和制约、鼓励和导向等功能。如果学校在对待教学与研究的政策方面存在错位,使研究受到高度重视,把研究作为教师的根本职责和职务晋升的硬性指标,而不是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容,那么,教师不潜心教学、不乐于教学,回避承当教学任务、消极对待教学工作现象的出现也就缺乏为奇。因此,学术制度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开展规律,才能在学校的学术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学术制度中,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学术离不开评价,评价是奖励的根底,学术活动的有序开展和良性运行必须以客观、公正、学术奉献和学术成认的一致性为前提。任何评价和奖励的实施都离不开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否科学直接制约着评价和奖励结果的合理性。一段时间以来,正是由于过分强调量化的作用、过于追求量化的评价指标,在重视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核心期刊的“指挥棒〞作用下,大量“学术泡沫〞得以产生,一些教师和学-

  word.zl

  -

  -

  生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出现,一些学校也沉浸在急功近利的急躁气氛中。事实说明,选择数量重于、优于质量的评价指标严重背离了学术活动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现行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的缺陷。应该针对不同学科特点、不同研究类别、不同岗位职责,建立由业绩、品德、知识、能力等构成的多元化的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

  目前,由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至今仍然是学校部管理的重要特点,行政职能泛化、行政级别清楚,学校的学术品质难以得到充分显现。一方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严重失衡,教师在工程申报、经费获取、成果评奖等方面困难重重,学术积极性受挫。另一方面,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高度捆绑,学术权威与行政地位相辅相成,行政利益与学术利益密不可分,学术活动的管理者与学术活动的受益者合而为一。因此,学校去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必须尽快制定和出台“大学章程〞,明确学校办学主体、管理体制、办学任务等容,建立协调有序、规高效、充满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

  总之,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立,需要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创新学术制度。必须以科学开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站在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上设计和制定学校的制度体系。应进一步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不断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立、学术评价、学术开展中的作用和教师在学校学术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质量与数量的关系、涵开展与外延开展的关系,坚决不移地走质量与数量兼顾、涵与外延结合、质量和涵优先的可持续开展道路,加速高等教-

  word.zl

  -

  -

  育强国的建立步伐。

  注释

  ①②③④⑧⑨[美]爱德华希尔斯:?教师的道与德?,X弢、思凡、丹译,大学,2021年,第93、65、63、86、63、87页。

  ⑤杜晓:?学术不端持续蔓延几成潜规那么?,?法制日报?2021年3月23日。

  ⑥王锋:?科学不端行为及其成因剖析?,?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1期。

  -

  word.zl

篇五:学术道德规范论文3000字

  

  浅谈学术道德规范: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论文

  目前学术界对于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问题比较关注,高等院校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问题当然更要重视。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学术道德规范: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学术道德规范: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全文如下:

  摘

  要:一所高校是否具有一流的水平,衡量指标应当涉及三个方面: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水平。其中教学工作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学术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能够保障学术活动的有序、有效的进行。学术道德不仅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还应当成为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以及全社会都必须明确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术;道德规范;高校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教师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也成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智能动力。目前不少高校教师队伍还存在不少问题,其正在削弱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应有的支撑作用,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高校学术不端及学术论文不规范现象也比较普遍,学术道德和学风问题日益凸显,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应成为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学术研究的有序健康发展

  教育学生加强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识,避免学术不端行为,以保证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术的发展和繁荣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除开外部对于科学研究、学术繁荣的高度重视所创造的一系列的环境和条件,对于教师而言,只有自觉遵守学术规则和规范,认真履行学术道德,才能够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开辟出新天地,促进高校教师科学品质和精神的形成,有助于教师道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学术道德规范作为道德武器,能够抵制各种

  不良思想和行为,为学术繁荣、科技进步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保证高校教育事业生存与发展

  高校的学术活动是高校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是其本职工作的两个最基本方面。国家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需要高校教育事业的培养,高校教育事业也由于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而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研究基地。高校教师能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能否在学生面前树立高标准高品质的道德人格,从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风气,组建优秀的人才队伍,储存优质的科研后备军。这一切都直接决定着高校教育事业能否取得科学研究的胜利果实;决定着一所高校的竞争力、社会名望和地位的高低;决定着高校教育事业能否获得未来长足的发展。

  (三)对学生人才成长起关键作用

  高校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仅能够用知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更能够利用自身人格修养和学术道德素养感染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的形成。21世纪的人才特征应该是具有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理性批判精神,这种高素质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应该是高度统一的。高校教师对其进行学术道德教育,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关注学术前沿动态,使自己具备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的资质,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学术研究应有的道德规范

  (一)潜心钻研,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作为社会普通民众的一员,应当把个人的人生价值目标定位在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上,只有投身于祖国的繁荣昌盛、社会的进步发展,才能算是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才能发现人生的意义所在。学者是高校教师的另一重身份,应当勤于钻研,潜心学术,实现报效祖国的最终目的。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每一个科学家以及学者都应该具备的道德意识,也是高校教师应该向大学生传递的价值观念。只有在为了祖国的科技发展、人民利益的实现而积极做出贡献,科研学者才能够将他们的业绩印刻在时代的丰碑上。

  (二)维护学术诚信,遵循学术规范

  学术研究的目标是追求知识,探索自然或社会的未知领域,增加文明长河的广度和深度。为了推动学术研究的进展,分享研究的成果,在学术研究中应当遵循学术道德规范与准则。所谓学术诚信,是指在学科的研究的各个环节上都必须恪守诚信原则,杜绝学术欺诈行为。选题与资料规范、引用与注释规范、成果呈现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则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学术规范。不仅是高校教师应当具备学术诚信,遵循学术规范,更应当提高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学术规范意识,并指导学习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在学术研究中做到求真唯实、遵循高标准,严要求。

  (三)坚持学术标准,反对学术腐败

  学术研究应有的道德规范,不仅涉及到社会对学术研究的要求、学术研究本身的行为规范等方面,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对学者个人的要求。

  在高校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学位论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许多学生的学位论文往往就是一个学术创新的起点。由此,高校教师在对待学生学位论文以及自己的学术研究必须坚持学术标准,严格要求。高校教师中不乏学术界有名的专家和学者,他们的学术道德修养关系到国家学术水平的高低、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在论文答辩、各种评审评奖、课题立项等各种活动中,就更应该保持公平公正的作风,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坚持学术标准,抵制学术腐败,杜绝权钱交易,让学术的浩然正气长存,确保科学技术研究的良性发展。

  三、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剖析

  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社会迅猛发展,学术研究领域里的功利和浮躁之风也逐渐愈演愈烈,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要使高校教师卓有成效地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就必须立足当今社会现实,对学术失范进行伦理思考,剖析根源,对其学术研究活动有所规范、有所制约,从而维护学术的尊严。

  (一)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1.学术诚信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科研道德已经具备较为完整的体系,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各自的学术活动中能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为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少数教师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出现种种违背学术道德的不良行为。如全部或部分地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杜撰删改实验数据、在对研究对象没有在进行实践调查的情况下对研究结果胡编乱造等。高校教师对于大学生学术道德规范的培养不仅是道德教育问题,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大学生在学术研究的各个环节上始终恪守学术诚信原则。

  2.学术不规范

  现在我国学术不规范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显著关注,如有些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直接采用了他人观点或数据资料,在引用与注释规范方面,却有意避漏;或者把他人学术成果“改头换面”进行间接引用,却不叙述事实加以说明。为提高大学生学术规范意识,高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的学术规范内容,对当前学术杂志论文写作的规范,以及对他人观点、方法、材料的引用进行详细介绍。这对大学生的学术道德、学术能力和学风都能够起到实际的帮助。

  3.学风浮躁

  高校教师应当具备谦虚谨慎的道德人格,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部分高校教师目空一切,爱以“专家”、“学者”自居,目空一切,对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完全不能接受;好逸恶劳投机取巧,对待学术研究浅尝辄止,未能潜心钻研学术;对于那些需要投入较长时间及较大精力且短期内无法取得明显效益的学术研究未能保持踏实、沉稳的学术心态。近些年来,国家和高校为高校教师的科研学术工作提供优质的资源配置和条件支持,设立多种科研学术奖励。面对这些条件,部分人为追求名利虚荣争取科研学术项目,争取到却又粗制滥造,东拼西凑完成项目研究。这不仅挫伤高校教师科研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浪费国家和高校资源,更会败坏学术研究风气,影响大学生人才成长。

  4.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影响恶劣,已经属于严重违规行为,甚至在一定程度触犯法律。常见的学术腐败现象有:一些俨然是学术界知名的专家或学

  者利用手中掌握的职权和资源,谋取私人利益,在招生或评奖项目中搞权钱交易;依靠“递条子”、“走关系”进行所谓的“攻关”、“活动”工程。本该是象牙塔里应当具备最圣洁最严肃的学术研究,本该是本着为国家、社会及人民切实利益、为文明长河的特殊贡献者,却打上学术之殇的烙印。

  (二)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剖析

  1.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思想呈现了许多新特点,新的时代环境特别对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在时代特征下不断迎接新机遇以及新挑战。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有些高校教师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无私奉献精神逐渐减弱,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得学术利益。同时,社会存在的多元价值观念对道德观念有着比旧时期更为宽容的态度和宽松的道德要求,使得部分高校教师无法严格要求自己。

  2.高校教师职称及评价指标的片面导向

  基于公平竞争观念,高校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引进多种竞争机制,对于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工作等各项工作加大监督、检查。相比较教学工作与服务社会两方面难以量化标准的特征,在高校教师评职称、评奖及课题申报等各项活动中,侧重科研。同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学工作及服务社会属于“偏软”指标,科研可指定一系列“硬性”指标。比如大部分学校在职称评定及年底考核中,要求教师必须在“核心期刊”或“核心权威期刊”上发表多少文章;必须申报多少省级重点或国家重点科研课题。这些使得高校教师在承担教学等工作的同时,必须顾及科研学术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

  3.高校教师自身因素

  除了外在的客观原因,高校教师对自身缺乏严格学术道德要求也是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受利益的诱导,再加上目前国家还

  缺乏相对健全的专门法律惩治学术失范,对情节不太严重的学术失范现象也大多只是通过道德层面加以谴责。对于学术,部分教师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信念,缺乏道德自律,社会责任感还有待加强。高校教师在学术活动中更要求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诚信为本,公平参与竞争。

  在高校的大部分教师忠于职守,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敬业勤业无私奉献,“在最后一片净土”上从事着最光辉灿烂的事业。学术道德规范作为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其过程是长期的,任务是艰巨的。学术失范的发生一方面是职业道德问题,另一方面归于对学术规范缺乏应有的认识。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铸造者”,对于大学生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具有重大的责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高校教师应当尽责任地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的教育,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学术规范的训练,避免学术道德规范流于空谈。作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念形成的引导者,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大学生起着示范作用。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质、学术道德素养,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的提升。

篇六:学术道德规范论文3000字

  

  学术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学术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术道德规范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术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篇1道德是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准则,高的道德标准造就卓越的人格品质。通过学习,我对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科学道德及学风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认识到加强科学道德及学风建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一些案例了解到科研活动中的一些不端、不当行为,对科研伦理及科研规范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要有诚信的科研品行、严谨的工作作风、遵循和掌握严格的科学方法、要有责任意识、要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

  学术道德对于一名学术研究者而言也是如此,恪守学术道德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才会有生命力,才能铸就一名学者高尚的学术人格。当今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已经作为主流思潮深入人心,通过发展经济来提高大众生活水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但是如果肤浅的理解这个观念就很容易使人们陷入盲目追求经济而不顾道德建设的地步,使得人心浮躁、为求名求利而不择手段。对于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旦被这种思想所蛊惑,就将必然的丧失学术良知,作出有违学术道德的事情。近几年,不断有高校教授甚至是一些身居要位的领导被曝出抄袭等种种丑闻,这也使得他们的为自己行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些事实教育了每一个学术工作者,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求真求是求实,每一位科学工作者他工作的神圣之处正在于,他们正在使用人类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揭示这个未知世界的下一个真相,而这个过程有不得半点弄虚作假,那些搞科研不为科研只为名利的浅薄思想只会让他付出惨痛的代价。

  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在科研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推动

  学术研究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对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研究生,我们更要在加强自身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避免出现科研不端或不当行为,严格遵守科研伦理及科研规范,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

  作为一名走在学术工作起步阶段的硕士生,我深深地理解到,提高自身的学术道德是何等重要,我们也许是籍籍无名的小辈,也许是无甚成果起步者,站在学术殿堂的门口仰望这座不朽的建筑,这一刻我们应该告诫自己:学术工作是神圣的,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何种原因,作为一名学术工作者,都要捍卫学术的神圣性,在学术研究的崎岖小路上坚持求真求是求实求精的原则,绝不弄虚作假绝不助长学术上的不正之风,从工作中的点滴做起,为铸就高尚的学术人格而积极努力,为取得不朽的研究成果而不懈追求,而这也正是每一个从事或即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应尽的义务。只有做到了这些,有一天我们才有资格走进学术殿堂,为建设它而贡献生命。

  学术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篇2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学术道德规范一直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术道德可解为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其实施和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还可理解为学术主体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和学术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也可以说是研究者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美国学术诚信中心(2003)比较权威的定义为:即使在逆境中也必须对五种基本价值观作出的一种承诺,即:诚实、信任、公平、尊敬与责任。

  大学生学术道德,是指大学生在求学、治学过程中形成的、与学习研究活动相关联,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维系并发生作用的有关善与恶、诚实与虚伪等观念和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学术道德作为

  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活动中一样适用。

  研究生学术道德可以定义为: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中,为了处理好各种关系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研究生作为非正式或正式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应严格遵守包括法律法规、学校相关条例和科学研究等不同层次的学术道德规范。研究生作为学术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其思想政治教育更不能忽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的成功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我们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中,经过个人的学习、自觉锻炼和努力修养逐步形成的。在学术活动中,我们应该保证正常的学术交流,不断地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并逐渐形成学术道德观念、学术道德情感、学术道德信念、学术道德意志和学术道德理想。按照学术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善恶、荣辱、正义和非正义等价值评价、调节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的利害关系。在学术道德活动中,检验、确证和完善自身的学术道德观念,使其原有的学术道德意识不断获得发展并上升到新的水平。研究生学术道德品质是学术道德意识的核心要素,对学术行为的发动起着指导作用,在行为过程中起着监督作用,在行为之后起着评价作用,以保证学术活动的正常进行。

  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我们更要加强自身学术修养,严格自律,加强对学术规范的认知,把握学术道德的善恶标准与尺度,明确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可为与不可为。锻炼自己的学术道德意志,克服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诱惑、困难和障碍,坚守科学活动中的伦理精神。自觉地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行为习惯。

  学术研究是一项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事业,具有崇高性和神圣性,是不容亵渎的。虽然我们学术阅历不深、经历不多、经验欠丰富,道德心理发展尚处于逐步成熟阶段,但是作为学术研究的未来,我们要同步学习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我们在学习从事学术、参与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守起码的学术道德要求,养成必要的学术道

  德习惯,达到基本的学术道德水平,从而保证学术研究的正常进行。“诚实严谨地与他人合作”、“搜集、发表数据要确保有效性和准确性”、“坚持真理”、“坚决抵制科技界的腐败和违规行为”、“积极发扬学术民主”、“不武断、不唯我,警惕和反对学霸作风”、“充分尊重学术领域中的不同意见”、“尊重合作者和他人的劳动和权益”、“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学习和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我们受学术道德他律制约的过程,也是学习学术道德规范,不断内化为自身学术道德品质的过程。我们应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身体力行,在学术活动中不断追求更高的学术道德境界。

  随着参与学术活动的不断深入,加深对学术的了解,更深刻地理解学术的价值,逐渐增加我们对学术事业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了解和认识学术道德规范,并能自觉遵循学术道德规范。随着学业的进展和对学术研究活动的深度参与,我们对学术道德的认识也应不断深入,能够较好地把握学术道德的标准,明确学术研究活动的可为与不可为。在此基础上,在现实的学术研究活动中能身体力行,将学术道德要求化为自觉的学术道德行为,实现学术道德之“知”与学术道德之“行”的有机统一。

  学术道德与从事学术职业的使命紧密相联,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着眼点是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在校期间的学习研究,更会影响我们一生的成长,甚至一代人的社会风气和文化。在实践中,我们要加强自身学术道德建设,培养学术道德自觉性,充分了解相关学术规范并具有学术道德行为能力品质,从而为整个学术界的道德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学术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篇3最近我校开展了学习学术道德规范的活动。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想我们应该多倡导并认真贯彻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

  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德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就学者而言,学术道德是立身之本。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反思学术道德规范对我们的要求。

  在当代这个社会中,学术道德被很多人遗忘。学术腐败甚至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学术腐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制造学术泡沫、搞假冒伪劣、抄袭剽窃、进行钱、学、权的三角交易、从事注水学位教育或培训、在学术评审拉关系以及办刊收费等等,都是学术腐败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学术规范问题已经由一个单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日益演化为一个身跨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重要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单纯依靠道德建设已难以甚至无法收到实效,必须要在强化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学术法制建设,提高法律介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频率与效能。我觉得应当尽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有法可依。这既是依法治国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现阶段治理学术腐败的内在需要。此外,从根本上来说,学术腐败的产生主要还是根源于目前我国极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这种畸形的科研评价机制日益腐蚀着学者们的学术良知与职业精神,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愿意再坐冷板凳,而更倾向于在学界投机钻营,谋名取利。基于此,要从根本上治理学术腐败,不仅要重视学术法制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更要重视良好学术体制的建设。毕竟,只有当我们从体制上根除了容易滋生学术腐败的土壤,并进而净化了学术研究的环境时,才能够使学术腐败因最终无处容身而归于消亡。

  提倡学术道德很重要。良好的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思想和理论,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

  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缺乏危害程度非常大,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缺乏的原因既有社会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研究生学术诚信建构的主要途径在于:从外在方面创设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和建立良好的学术评价制度。从内在方面狠抓养成教育,提高研究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法制观念,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

  我们当代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高层次培养人才,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以及提升高校学术层次等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今日研究生,明日之学者。我作为一名研究生,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尊重他人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引用他人的成果时必须注明出处。

  (二)学术成果的发布、发表应通过正常渠道,如学术期刊、有良好声誉的出版社、国家及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鉴定验收等。

  (三)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不得徇私舞弊或谋求不正当利益。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不得故意拔高或压低被评价成果的价值。

  (四)在科技探索中,必须一丝不苟地记录并如实报告实验结果和统计资料。

  (五)合作作品应按照在学术成果产生过程中所做贡献的大小原则确定署名的先后,但另有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另有约定的除外。所有署名人应对本人完成的部分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指导教师经审阅同意后为通讯作者,教师应负主要责任。

篇七:学术道德规范论文3000字

  

  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那我们算不算相拥,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是否看到同样风景

  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那我们算不算相拥,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是否看到同样风景

  浅谈当代研究生如何遵守学术标准

  向旭1一

  背景

  学术道德标准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根本伦理和规那么,是保证正常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创新的根本保障。在高校中,良好的学术道德对树立优良学风、培养正直诚信的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在研究生中形成遵循学术标准、严守学术道德的良好气氛,使得每个研究生具备良好的素质,实现更好的自身价值,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奉献,才能创造更大的财富。但是在当今快速开展的社会步伐下,研究生队伍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这对我国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和未来学术研究的质量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标准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原因浅析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可发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课题研究、奖励评定和毕业授位过程中每一个培养环节。其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是用不符合学术道德标准的手段到达实现自己文化目标,即获得学位的目的。主要表现为课程考试中作弊、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东拼西凑,篡改、编造科研数据,请他人代为实验、代笔书写论文,甚至互联网上进行论文买卖,以及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一稿多投、随意署名、引文不标准等其他不良行为。

  通常,按其是否主观成心及其动机,可以将研究生失范行为分为以下两大类:其一为过失性违反。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种:〔1〕教育环境缺失。由于科学界背离科学研究精神的现象日益增多,加上导师在指导中未能重视学术道德标准的训练,让局部研究生未能深入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导致在学习研究中态度不够严谨,最终形成事实上的抄袭、剽窃等失范行为。〔2〕个人训练缺乏。虽然我国大力提倡和实践素质教育已多年,但是真正让学生学会遵守科学研究的道德标准还有待加强。如果从小缺乏科学研究根本道德的训练,个人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旦真正开始科学研究后,就容易发生失范行为。其二为成心违反。大局部导师以身作那么,对研究生悉心指导且严格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少局部研究生还是会发生失范行为。一般有以下原因:〔1〕功利心驱使。对研究生的奖励评价制度中,研究生所获得的学术成果占相当大的权重。少局部研究生正是在功利心的驱使下,为了获得奖励而成心抄袭他人成果,或在实验中成心篡改数据结果等;〔2〕不劳而获,蒙混过关。对于研究生毕业或授予学位条件,许多高校都有学术成果数量和级别的要求。个别研究生学习不够努力,不惜“铤而走险〞将别人成果窃为己用,或捏造试验数据和调查结果,甚至将几篇相关文章裁剪粘贴、将别人文章改名换姓权当自己成果。

  三

  当代研究生如何遵守学术标准

  遵守学术标准,必须要从研究生自身做起,这点毋庸置疑。首先,当代研究生

  向

  旭,四川大学材料学院,202122301009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那我们算不算相拥,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是否看到同样风景

  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那我们算不算相拥,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是否看到同样风景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以老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严谨求学,老实做人。尊重科学事实,坚守学术道德,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

  (2)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物引文标准。在学术论文中明确说明引用他人成果与观点等内容;杜绝剽窃、抄袭、篡改、伪造、泄露、一稿多投和成心歪曲他人学术观点等违反学术标准与学术道德的行为。

  (3)以行之有效的学术活动践行学术道德。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形成健康向上、学风严谨的学习气氛。

  探究真理,追求卓越。在探索科学和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做到不为名利、甘于寂寞、锐意创新、奋力拼搏,努力把握科技前沿,创造有利于国家开展和社会进步的真知灼见。

  另外。从学术论文的写作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认认真真的写好研究综述,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已取得的进展,整合信息并展示,归纳评述。写作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维观点,文献的内容要适当引用。如果有什么地方实在不知道怎么写,也可以去参考一下别人的写法,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不过,只要是用了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表述,就必须引用其出处。如果一字不改的照搬了他人的句子,必须用引号注明。

  四

  小结

  恩格斯说:“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对于我们现所处的研究生阶段来说,倡导学术创新,遵守学术标准就是我们必须要始终坚持的道德,它不仅对于我们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大有裨益,并且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至关重要。

  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容不得半点虚假,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标准应该是每个川大研究生的根本行为准那么。

篇八:学术道德规范论文3000字

  

  浅谈学术道德规范?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论文

  浅谈学术道德规范??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论文

  浅谈学术道德?规范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全?文如下:

  摘?

  要:

  近?年来,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据中国科协?调查,科技工作者?普遍认同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的进展,但有近?四成科技工作者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缺乏了解,近半?数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规范知识;超?过五成研究生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是?违背科研道德与诚?信最严重的群体,相当数量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度,科研诚信?意识淡薄。

  一、概述

  学术道德包括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

  ?科学需要诚实,需?要客观,学术道德?是指学术过程中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它约束科学家之?间,科学共同体内?部,以及科学共同?体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术道德可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科学家的职业道?德与介入了科学的?社会其他人士的科?学道德意识。学术?道德教育,意指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侧重于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能力。具?体地讲,就是从知?上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情上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从意?上培养学生对科学?求实创新的态度,从行上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

  二、学?术道德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是人们??探索未知、创造知?识和技术的活动,?目的是获得新

  的认?识,阐明新的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为了发现真理,为?人们提供同愚昧、落后、?谬误乃至伪?科学作斗争的锐利?武器。科学家群体?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成为社?会高尚品德的象征?,受到社会各界的?敬仰和尊重。但是?,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神圣又非常艰?辛的开拓性事业,它的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有的科学?家可能抓住了科学?发展的机遇,摘取?桂冠,获得世人誉?;有的科学家可能?一辈子只做些科学?发展中的阶梯性工?作,成为科学发展?史上的铺路石

  ?历史上有的科学家?不仅研究成果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和承?认,还遭到传统的?压力和宗教的诋毁?迫害。因此,科学?研究从本质上就要?求科学家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真理?,不惜为真理而献?身的科学精神。

  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个探索真理、?揭示真理、捍卫真?理、献身真理的过?程。高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与取得?超越前人的科学成?果,从来都是相依?相傍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坚持真理,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取?得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

  两弹一星

  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我国科技?界的优良学风主流?,也是我们对我国?科技事业能够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和力量所在。?

  许多的科研人?员价值观存在严重?的问题,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滋长,科学道德?观念有所淡漠,科?研作风有所松懈,?个别人甚至违反国?家、军队有关法规?,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在科学道?德上,有的不尊重?事,为取得所谓

  ?科学

  的结论,人?为改动实验数据;?有的为了能申报成?果,拉关系走后门?,请专家出具有利?于自己的评审意见,有的甚至涂改专??家的评审意见;有?的为了个人或本单?位的利益,诋毁别?人,抬高自己,不?愿搞科研协作等。?

  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既是?一项紧迫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作出长期?努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要贯穿于?科技创新的整个活?动过程,做到哪里?有科学活动,哪里?就有坚守科学道德?的要求;哪里有科?技工作者,哪里就?有倡导优良学风的?必要;要贯穿于科?技工作者加强修养?的整个生命过程,?倡导优良学风,需?要每一个人都有

  ?每日三省吾身

  的?精神;要贯穿于先?进文化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树立科?技界科学严谨、诚?实守信的整体形象?,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励公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学术道德的实?践性

  科学道德?是兴校之本,也是?学者立身之本。科?学道德应在三个层?次上进行建设。一?是构建和完善学术?体制;二是构建和?完善道德体系;三?是学术行为主体履?行道德规范。就科?学家而言,科研规?范可以看作是科学?研究这个行业的?行规

  。虽然这个?行业没有从业资格?考试,但是进入这?个行业,必须遵守?它的道德准则、规?范和规则。对初入?科研领域的人来说?,也有一个学习过?程。很多发达国家?都开设了科研诚信相关课程,甚至是??门必修课。但在我?国,科学道德规范?缺乏系统全面的培?养和教育,还处于?

  言传身教

  的方?式。现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科研成果与?经济利益联系越来?越紧密,实用性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出产业化的趋势?,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大规模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依靠

  口耳相?传

  的方式来传授?科研道德和科研规?范显然是不够的。?

  弘扬科学道德?、践行

  三个倡导?,奋力实现中国?梦

  是新时代对科?学道德的新要求。?那么在新时代怎么?加强建设科学道德?呢?尤其针对我们?研究生,这个不仅?仅要靠我们自己约?束自己,还要有健?全的制度。

  针?对学校:

  ?注重工作体系和规?范制定,将宣讲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及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全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的协调?和落实。强化教师学术行为规范,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学术规范相关条款?、调查和处理流程?、主要负责部门和?惩处条款。强化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组织编写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发?给每个导师和研究?生;将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测试纳入?最新培养方案的必?修环节,设立1个?学分,规定研究生

  在中期考核前必须??完成网上测试。

  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宣讲教育?常态化。在教师岗?前教育培训中突出?科学道德教育,在?新入职教师和新增?导师培训中,邀请?专家作学术道德教?育专题培训,编制?包括学术行为规范?在内的培训材料供?教师学习组织上好?

  新生入学第一课?,邀请专家帮助?全体新生全面了解?科研过程中的学术?规范行为,防范在?科研工作中发生学?术不端行为。

  ?注重日常教育,寓?宣讲教育于主题活?动之中。要求辅导?员、导师对科学道?德要经常强调,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加强科学道德教育?;在学生进行重要?学术活动之前,要?求学生签订学术诚?信承诺书,要求指?导教师尽好指导监?督责任。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包括研究生在内的?高年级学生

  朋辈?教育

  功能,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组织?通过签订

  诚信倡?议书

  等方式,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树?立诚信意识,维护?科学道德。

  四、提高科学??道德具体方案

  ?首先,辅导员应从?自身做起,在学术?研究上高标准严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杜绝抄袭,一切结?论依据实验结果,?不胡编乱造。在日?常研究生工作管理?中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在入学教?育中多次进行学术?道德规范强调工作?,并定期开展讲座?强调学术道德的重?要性,违反学术道?德的严重性,并通?过实际事例让学生?形象体会到违反学?术道德所造成的影?响,这个影响不仅?仅是对个人的影响?,也会对班级学院?乃至学校都造成不?良影响。并多多鼓?励大家在校期间举?行学术方面的活动,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发?表文章等,增加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其实学术?没有那么困难,只?要亲身实践,就能?有良好收获。

篇九:学术道德规范论文3000字

  

  【精编范文】学术道德诚信学习心得(3000字)-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学术道德诚信学习心得(3000字)

  学术道德诚信学习心得

  科研本身就是一件严肃以及认真的事情。对于研究生,学术固然重要,道德却更不容忽视。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其实施和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学术界不可一日无学术道德,否则歪风邪气便会乘虚而入,扰乱严谨科学的学术界。

  学风浮躁是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要克服学风浮躁、学术评价中急功近利的倾向,需要“诚信为学”。“诚信为学,恪守学术道德”,认真对待学术是对知识的尊重,对老师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作为高校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把诚信这一原则用与对待学术研究上。在学术道德学习过程中,让我认识到先前许多的认识多都过于模糊,一些切实的案例让我及时意识到平日的认识误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无心之过”或者说是“非故意性”的学术道德过失。所以,学习“学术道德规范”就非常的有必要,我们要始终怀有一颗敬畏学术的心。不管自己的学术水平如何,只要是从事学术研究,就应该保持对知识、对学问的敬畏。维护学术尊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坚持严谨治学,力戒浮躁是我们每位研究生努力的方向。

  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的构建要靠多方面,虽然学术道德的提升需要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不过现阶段更具可操作性的还是加强个人对学术道德的认识,严格自律。比如在学术活动中,要注意正确的引用等等。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自学到相关的行文规范,也可以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避免学术不端的行为。我们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高层次培养人才,更应该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就是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学术行规,仔细学习并深入了解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在写作中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如果每个研究生都以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态度来面对科学生涯,才能真正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想要追求的成绩,真正推动科学的发展。作为每一个研究生,都应严格要求自己,提高道德底线,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自觉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提高研究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法制观念,培养我们的学术道德品质。

  【精编范文】学术道德诚信学习心得(3000字)-范文模板

  最近我校开展了学习学术道德规范的活动。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想我们应该多倡导并认真贯彻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德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就学者而言,学术道德是立身之本。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反思学术道德规范对我们的要求。

  在当代这个社会中,学术道德被很多人遗忘。学术腐败甚至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学术腐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制造学术泡沫、搞假冒伪劣、抄袭剽

  窃、进行钱、学、权的三角交易、从事注水学位教育或培训、在学术评审拉关系以及办刊收费等等,都是学术腐败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学术规范问题已经由一个单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日益演化为一个身跨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重要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单纯依靠道德建设已难以甚至无法收到实效,必须要在强化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学术法制建设,提高法律介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频率与效能。我觉得应当尽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有法可依。这既是依法治国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现阶段治理学术腐败的内在需要。此外,从根本上来说,学术腐败的产生主要还是根源于目前我国极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这种畸形的科研评价机制日益腐蚀着学者们的学术良知与职业精神,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愿意再坐冷板凳,而更倾向于在学界投机钻营,谋名取利。基于此,要从根本上治理学术腐败,不仅要重视学术法制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更要重视良好学术体制的建设。毕竟,只有当我们从体制上根除了容易滋生学术腐败的土壤,并进而净化了学术研究的环境时,才能够使学术腐败因最终无处容身而归于消亡。

  提倡学术道德很重要。良好的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思想和理论,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缺乏危害程度非常大,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缺乏的原因既有社会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研究生学术诚信建构的主要途径在于:从外在方面创设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和建立良好的学术评价制度;从内在方面狠抓养成教育,提高研究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法制观念,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

  我们当代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高层次培养人才,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以及提升高校学术层次等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今日研究生,明日之学者。我作为一名研究生,杜绝“学术腐败”、摒

  【精编范文】学术道德诚信学习心得(3000字)-范文模板

  弃“学术造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尊重他人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引用他人的成果时必须注明出处;

  (二)学术成果的发布、发表应通过正常渠道,如学术期刊、有良好声誉的出版社、国家及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鉴定验收等;

  (三)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不得徇私舞弊或谋求不正当利益;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不得故意拔高或压低被评价成果的价值;

  (四)在科技探索中,必须一丝不苟地记录并如实报告实验结果和统计资料;

  (五)合作作品应按照在学术成果产生过程中所做贡献的大小原则确定署名的先后,但另有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另有约定的除外。所有署名人应对本人完成的部分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指导教师经审阅同意后为通讯作者,教师应负主要责任;

  (六)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研究人员。

  经过学校的学术道德学习,我充分认识到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它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高学历的研究生,我一定以规范严格约束自己,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学术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要从日常学习、研究的每一个细节做起。最重要的就是诚实正直,包括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正确引用;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完整准确;署名真实,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位学者都为之而努力,我们一起同心协力,诚朴求是,努力创新,学术界的明天一定是更加明朗和美好的!

  近期,我校研究生院展开了一系列学习科学道德规范及相关知识的活动,作为一名研二的学生感受良多、受益匪浅。在学校的推动下,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养成良好学风,增强诚信意识。

  研究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学生群体,是学术事业的后备队伍,是未来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的关键环节,其学风、素质、道德水准应该受到格外关注。目前在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

  【精编范文】学术道德诚信学习心得(3000字)-范文模板

  问题经常出现,诸如在课题研究和成果发表过程中,抄袭、剽窃、侵吞或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及注释,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或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一稿多投或改头换面重复发表等不良现象一再发生。一些研究生甚至错误地认为,如果一稿两投或多投没有造成两发或多发的话,也就不属于违背学术道德行为。

  这种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认真反思。一般说来,研究生的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又不乏内在主观因素的驱使。或者说,我国学术界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学术政治化”和“学术经济化”、学术共同体内部激励机制的功利化和约束机制的软弱化等异化现象以及个体的学术价值取向的偏离和学术目标追求的迷失等,直接或间接地共同造成了一些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尽管如此,我们仍必须正视和剖析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它与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具有更直接和更密切的关联。

  从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来看,一些学校无论是培养方案还是课程设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仅重视学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术道德教育的倾向。有关研究生的学业评价内容和标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往往只注重其是否修完了必要的学分、发表了规定数量的论文以及学位论文是否能够通过评审以及取得怎样的答辩成绩,而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的高低既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也没有进行相应考察的具体措施。小平同志在1989年曾说,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到目前为止,虽然教育不是最大的失误,但还是没有走到完全正确的道路上来”。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学术性,这种学术性不仅体现为研究高深的学问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也体现为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这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既是正确的、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学术道德教育应该通过有组织、有

  计划

  的方式进行,使受教育者逐渐接受正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学会对自己的学术形象负责并尊重别人的学术成果,并内化为自己的学术良心和良知,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

  惯。201X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纳入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之中,形成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和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X—2020年)》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些措施都将对我国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学术制度中,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学术离不开评价,评价是奖励的基础,学术活动的有序开展和良性运行必须以客观、公正、学术贡献和学术承认的一致性为前提。任何评价和奖励的实施都离不开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否

  科学

  直接制约着评价和奖励结果的合理性。一段时间以来,正是由于过分强调量化的作用、过于追求量化的评价指标,在重视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核心期刊的“指挥棒”作用下,大量“学术泡沫”得以产生,一

  【精编范文】学术道德诚信学习心得(3000字)-范文模板

  些教师和学生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出现,一些学校也沉浸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中。事实表明,选择数量重于、优于质量的评价指标严重背离了学术活动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现行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的缺陷。应该针对不同学科特点、不同研究类别、不同岗位职责,建立由业绩、品德、知识、能力等构成的多元化的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

  目前,由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至今仍然是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特点,行政职能泛化、行政级别分明,学校的学术品质难以得到充分显现。一方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严重失衡,教师在项目申报、经费获取、成果评奖等方面困难重重,学术积极性受挫。另一方面,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高度捆绑,学术权威与行政地位相辅相成,行政利益与学术利益密不可分,学术活动的管理者与学术活动的受益者合而为一。因此,学校去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必须尽快制定和出台“大学章程”,明确学校办学主体、管理体制、办学任务等内容,建立协调有序、规范高效、充满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

  总之,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创新学术制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站在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上设计和制定学校的制度体系。应进一步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不断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和教师在学校学术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质量与数量兼顾、内涵与外延结合、质量和内涵优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速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步伐。

  荐

  会计部社会实践学习报告

  荐

  医疗卫生考察学习报告

  荐

  华东地区考察学习报告

  荐

  华西村参观考察学习报告

  荐

  赴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公安机关参观考察学习报告

篇十:学术道德规范论文3000字

  

  学术道德规范[大全五篇]第一篇:学术道德规范

  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基本要求

  我校各类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都要坚持以下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技术权益;

  2、忠于科学,探求真理,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严谨治学,服务社会;

  3、刻苦学习,严肃认真,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自强不息,洁身自律;

  4、严格遵守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认真执行学术刊物引文规范,杜绝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现象;

  5、对待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名利与收益,严禁沽名钓誉、损人利己行为,反对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现象。

  6、持文责自负的观点,对学位论文和其他自主发表的学术著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7、他人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要劝阻和制止,对严重违反者要及时向学校举报,敢于同不良的学术风气做斗争,维护优良的学术氛围。

  8、在校期间和毕业以后都要始终如一,严以律己,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维护学校学术声誉。

  二、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学术道德规定

  1、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应明确说明并详细列出有关文献的名称、作者、年份等细节,已经出版的文献还要列出出版机构、出版地和版次等内容。

  2、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必须将所有参考的文献全部列出,重要参考文献和未公开发表文献应该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或交指导教师审阅;

  3、研究生署名学校或指导教师姓名(不论第几作者)所发表的学

  术论文原始稿件必须经过指导教师审核,投稿前必须填写“学校研究生发表论文原始稿件指导教师审核表”。要求双指导教师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经过双指导教师共同签章同意。发表学术论文有其他作者的署名也必须征得署名者的同意。在标注各级基金项目资助时,必须经过指导教师或项目负责人书面授权。

  4、原始稿件经过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后发表的学术论文方能列入用于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5、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在扉页印有“学校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参考文献必须符合《学校研究生手册》“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规定”中的参考文献引文规范。

  6、研究生毕业以后发表学术论文,署名中有指导教师姓名时,该论文原始稿件仍然必须经过指导教师审核和书面同意,在标注学校承担的基金项目资助时,也必须经过项目负责人书面授权。研究生毕业以后三年之内署名学校并与本人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原始稿件也应该经过指导教师审核和书面同意。

  7、对自己认为本校(或其他单位)有关人员违法、违纪、违反学术道德行为,应向本校纪检部门或相关管理部门反映或举报,若未经举报或举报后未经查证确认,不能随意向媒体或公众传播。

  三、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

  1、侵占、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包括论文成果、技术报告、软件程序和研究数据等);

  2、篡改、伪造研究数据(包括试验数据、调查数据和软件计算结果等);隐瞒不利数据从而用于伪造创新成果和新发现;

  3、本课题组已有研究成果在自己的论文中不加标明而居为己出;

  4、他人代写学术文章或代他人写学术文章;购买论文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

  5、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

  6、发表学术论文时未经别人同意使用别人署名,或未经项目负责人同意标注资助基金项目;

  7、发表学术论文一稿多投;

  8、虚开或篡改发表文章接受函;

  9、以不正当手段影响研究成果鉴定、奖学金评定、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和考试成绩等;

  10、诽谤、陷害、恐吓、报复、辱骂或恶意攻击领导、指导教师、任课教师、论文(或成果)评审人和有关同学等;

  11、伪造指导教师或专家推荐信及其他评定(或审批)意见;伪造指导教师、领导或专家签名;

  12、在各类考试中,以任何形式作弊;盗用试题、买卖(或传播)盗用的试题;篡改考试成绩;

  13、在承担助教、助研和助管等工作中以职谋私;

  14、盗用、贩卖或擅自传播本课题组技术专利、专有数据、保密资料、有偿使用软件等未公开的技术成果;

  15、制造或者恶意传播计算机病毒;

  16、发现同学或同事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不加劝阻和制止,对严重违反者知情而不向学校举报。

  第二篇:学术道德规范

  学术道德规范

  无论是古希腊的至理名言“知识即美德”,还是我国的传统观念“知书而达礼”,都说明学术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道德是指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得到学术共同体及社会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学术规范是保障学术研究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以及学科专业共同遵守的科研研究、论文写作、学术引文、学术评价等诸多方面规范。

  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反映和调整人们现实生活中

  的利益关系,用善恶标准评价,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道德组成部分之一的学术道德是所有学者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学者在学术科研方面原则。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其实施和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它具有自律和示范的特性,学术道德的缺失无疑意味着学术失范现象的产生和蔓延。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而严谨的学术规范,良好的学术道德,是营造研究生活良好学风,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高质量研究人才、引领研究生走向正确科研道路的必要前提。

  我们所提倡的“诚信为学,恪守学术道德”,具体体现在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把内化于自身学术良知中的学术规范升华为行动的纲领。不断把外在的准则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只有在头脑中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品质,才会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学术行规,不闯学术的“红灯”。大学是高度宽容、高尚的学术场所,但是对于学术不端的行为采取“零容忍”;同时科学道德情操是科学研究的感性基础,智力成果与人的品格关系并不是正向对应的,能力强的科研人员不一定就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稿多发、论文造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不同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让人警醒。科研不端行为是伴随科学的发展产生的,要依靠科学界自身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去消除在外在准则要求的同时,更要有科研工作者的自律。学风浮躁是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而学风浮躁又与现行的评价体系相关。而要克服学风浮躁、学术评价中急功近利的倾向,需要“诚信为学、立于本心、戒骄戒躁、脚踏实地”。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我深感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提高研究生科研道德与规范水平无论是对自身还是研究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在日后的学习研究生活里,从事科研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做一名合格的、名副其

  实的研究生。

  首先我们需要详细了解学术道德与规范相应的细则与要求,如: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学术成果;学术成果署名真实有效、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此外应保证科学研究的真实性,不可采取编造、篡改数据等手段来发表文章。

  其次,我们应正确树立科研诚信意识,提高科学道德素养,形成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我们要发挥积极作用。钟南山院士曾指出当前科研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浮躁,不踏实,目前很多国际专业学术杂志主编批评中国某些科学研究论文存在的“四宗罪”:伦理问题、造假问题、抄袭问题、一稿多投问题,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科研诚信是科学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我们应当掌握科研工作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求真求实的科学文化内涵,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精髓的人类社会的共同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从摆脱中世纪的蒙昧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乃至20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浪潮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千百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良好的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创新,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思想和理论,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有损学者的形象,还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导致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科研学术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潜力所在。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成熟的学术管理制度,没有成熟的学术规范思想,这个国家就必然产生出学术道德低下学术品格卑劣的学术工作者,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学术建设而言打击将是致命的,对以后的培养学术人才也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在建设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同时,也要加强学者人文素质的培

  养,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人文素养的提升能让我们在撰写学术报告、论文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更能让读者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现在全球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开始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提高人文素养,首先应该从个人角度自觉形成对人文学科的热爱,很多人把对知识的获取完全看成是“任务”,因而反对学习人文学科,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人文学科的好处不在于我们能看见的,很多时候,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我们应该发展对人文学科的喜爱,愿意去学习,去享受“人文之美”。其次,一些组织应该多举办人文学科的讲座等活动,培养起学者对其的认识和爱好,让大家在科研的疲惫之余,感受人文对一个人心灵的放松。学术素养也是研究生最应具备的素养之一。“学术素养”,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在学术方面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学术素养是研究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学术意识、学术能力、学术知识以及学术伦理道德组成。它体现的是研究者的创新精神和执行能力,是获得重大研究成果的保证。作为研究生的我们,更需要提前理解学术素养在研究中的深刻内涵,提早做起,从和自我做起。

  研究生不同于一般的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人,其主要任务是掌握已有的专业理论和知识,而研究生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能力而继续接受教育的群体,其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和创造新知识。因此我们要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全力抵制各种污染科学风气的行为,坚决杜绝丧失学术道德的行为,积极反对各种形式的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行为。虽然个人的力量小,但如果人人都能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抵制学术腐败,那么学术腐败的现象将不会再出现。

  第三篇:学术道德规范学习心得

  学术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德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就学者而言,学术道德是立身之本。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水平之外,还必须具有相

  应的科研道德。但是,目前学术界出现了很多的学术失范现象,尤其在高校内层出不穷,严重地危及到研究的学术性,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由此,必须加强研究生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纯化研究生学术氛围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加强研究生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要强化研究生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行为的有效性,就必须首先要重视研究生的自我规范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从研究生自我意识层面树立学术规范与科研道德的神圣地位,才能使其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与科研道德的必要性,也只有加强自我教育,研究生群体在平时的科研工作与学术活动过程中才能不被外围的失范环境所影响,减少研究生群体学术失范行为,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

  二、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强化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基本举措

  1.创设纯洁的学术环境,引导研究生加强自我教育

  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引导研究生加强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的自我教育,就必须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比较纯洁的学术环境氛围,能够让研究生切身感受到学术与科研的真正内涵,为其自我教育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用优化的完善的学术规范制度创设纯洁的学术氛围,因为健全的学术规范和良好的学风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健康、文明发展的标志,也是其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能正确引导正欠规范的学术行为,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与科研道德的自我教育。同时,在学校内部应建立健全良性的学术评价制度,从根本上消除量化的评价标准,消除产生功利性心理与行为的可能性。制度是保障,但更重要的在于引导研究生自我教育的同时,引导学校内的教师员工的学术与科研行为的正确性与规范性。因为他们是与研究生群体联系最为紧密的,他们的行为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具有更加明晰与直接的影响。在社会层面,相关国家部门应加大对学术期刊等出版机构的监管力度,整顿学术期刊发表与出版的秩序,消除诱发研究生进行欠规范学术行为的外部因素,为研究生自我规范教育营造积极的健康的外部学术氛围。

  2.努力拓展知识面,研究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影响着研究生对

  科研行为的严谨性,也同样影响着研究生在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方面的行为特征。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信息来源多样、文化多元的时代,仅仅依靠狭隘的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在各种量化的评价方面更是站不稳脚的,所以,研究生应意识到在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扩大视野,这样才可以为自己的学术性填充一点其他专业知识层面的东西。尤为重要的是在业务精深、其他知识面宽博的知识结构下,个体才会具有多方面的思维,其思维才会显得更加灵敏,才会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与各个细节。只有这样,所涉及到的东西才会引起自己的兴趣,也只有这样,研究生才能发现自己所从事学习与研究方向的众多问题而不会担心出不来成果、得不到必要的奖励与学位的忧虑。没有了这种忧虑的研究生才会实心实意、脚踏实地地学习与研究。故此,研究生个体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选修一些自己感兴趣并能与个人专业相关联的课程,或者自修一些必要的其他专业知识,尤其要养成对于人文知识修习的习惯。只有养成专业知识与多方面知识共同修习的习惯,才会避免学术失范现象。

  3.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拥有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研究生学术规范可能性才会减小,因为拥有较高较深层次专业知识的研究生在其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坚定不移地深入其所学习与研究的专门领域,也只有拥有较深层次专业知识的研究生才会对其学习与研究的领域产生更大的兴趣,才不会在意识层面,在追求真理的原动力方面会出现偏差。由于低层次的教育不同,研究生阶段主要的是习成个人良好的业务知识与水准、学习与研究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这是研究生生涯最主要的任务,也是以后参与社会竞争与展现个人实力的最根本的突破口。研究生只有意识到个人专业业务知识的重要性,才会避免利用投机取巧的行为获得某些虚假与表面的东西。研究生也只有意识到专业知识对个人在社会成长中

  的真正意义之后,才会真正恪守学术规范,才会真正遵守科研道德,实事求是地进行学术钻研。

  4.加强与同行及外界的交流,对于研究生群体来说,正是处于学习与研究所涉专业方向的起步阶段,想要取得属于个人产权的成果,不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是不行的,更是不可取的。在信息自我封闭的状态下

  做出的成果是不会为社会所认可的,其必然结果就是在功利之欲的促使下,抄袭别人的成果,从而犯下学术与科研之大忌。所以,要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并且避免学术失范行为,就有必要与他人及外界做经常性的信息交流,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秀成果与思维方式,弥补自己的缺陷,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自己的思维,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而达到科研行为的有效进行。同学之间以及导师之间经常性地将自己的观点与思维进行交流与分享,便会在交流与分享过程中得到意外的启发,不但可以借鉴他人的成果与思维方式,还可以感受到他们在科研过程中学术的严谨性,从而减少自己学术失范的可能性。

  5.加强导师对研究生自我教育的引导与培养,研究生导师的授业特点在于引导研究生走到学科前沿,培养研究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端正治学态度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导师在加强研究生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应及时与研究生沟通,在平时的指导中将学术规范教育作为基本学习要求。第一在确定导师的时候,各位导师应对所要确定指导的学生进行此方面知识的考察,并进行必要的教育。第二,在平时的指导过程中加强此方面的教育与培养。第三,导师应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导师是研究生科研学习的模范,所以研究生导师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陕科大师生同心协力,紧紧围绕建设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定能营造出一个永远的求是的陕科大。

  学术道德规范学习心得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

  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德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就学者而言,学术道德是立身之本。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反思学术道德规范对我们的要求。

  现如今在我国,学术腐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制造学术泡沫、搞假冒伪劣、抄袭剽窃、进行钱、学、权的三角交易、从事注水学位教育或培训、在学术评审拉关系以及办刊收费等等,都是学术腐败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学术规范问题已经由一个单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日益演化为一个身跨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重要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单纯依靠道德建设已难以甚至无法收到实效,必须要在强化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学术法制建设,提高法律介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频率与效能。我觉得应当尽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有法可依。这既是依法治国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现阶段治理学术腐败的内在需要。此外,从根本上来说,学术腐败的产生主要还是根源于目前我国极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这种畸形的科研评价机制日益腐蚀着学者们的学术良知与职业精神,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愿意再坐冷板凳,而更倾向于在学界投机钻营,谋名取利。基于此,要从根本上治理学术腐败,不仅要重视学术法制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更要重视良好学术体制的建设。毕竟,只有当我们从体制上根除了容易滋生学术腐败的土壤,并进而净化了学术研究的环境时,才能够使学术腐败因最终无处容身而归于消亡。

  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思想和理论,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缺乏危害程度非常大,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缺乏的原因既有社会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研究生学术诚信建构的主要途径在于:从外在方面创设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和建立良好的学术评价制度;从内在方面狠抓养成教育,提高研究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法制

  观念,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我们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培养人才,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以及提升高校学术层次等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今日研究生,明日之学者。作为有责任感的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勤奋学习、诚信科研,拒绝做有损个人名誉、学校声誉和学术道德的行为。

  三、弘扬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创新为己任,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四、争做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监督、积极开展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五、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不剽窃,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创新能力。

  六、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全力抵制各种污染科学风气的行为,坚决杜绝丧失学术道德的行为,积极反对各种形式的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行为。向假冒伪劣学术宣战。做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推进者,为光大浙江大学的学术风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浙工大师生同心协力,秉承“厚德健行”的校训,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定能营造出一个永远的求是浙工大。

  学术道德规范心得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

  障。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德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就学者而言,学术道德是立身之本。“贺海波事件”,表面上看似单一的,实际上是一种现象的表露;表面上看似偶然的,实际上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事件已对浙江大学的声誉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而且这些伤害和影响还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能否尽快挽回影响,对我们是一大考验。

  在我国,学术腐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制造学术泡沫、搞假冒伪劣、抄袭剽窃、进行钱、学、权的三角交易、从事注水学位教育或培训、在学术评审拉关系以及办刊收费等等,都是学术腐败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事实上,在学术界,腐败现象的存在早已有之,而学术腐败的法律规范实际上也已算不上是一个新问题,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有学者撰文提出了这一问题。学术规范问题已经由一个单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日益演化为一个身跨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重要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单纯依靠道德建设已难以甚至无法收到实效,必须要在强化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学术法制建设,提高法律介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频率与效能。应当尽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有法可依。这既是依法治国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现阶段治理学术腐败的内在需要。此外,从根本上来说,学术腐败的产生主要还是根源于目前我国极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这种畸形的科研评价机制日益腐蚀着学者们的学术良知与职业精神,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愿意再坐冷板凳,而更倾向于在学界投机钻营,谋名取利。基于此,要从根本上治理学术腐败,不仅要重视学术法制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更要重视良好学术体制的建设。毕竟,只有当我们从体制上根除了容易滋生学术腐败的土壤,并进而净化了学术研究的环境时,才能够使学术腐败因最终无处容身而归于消亡。

  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思想和理论,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

  目前,造成化学专业研究生道德失范、科学道德素质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化目标错位。真才实学固然重要,但把学历、文凭作为标签也有一定的市场。似乎直接与晋升职称、职级以及收入、分配等切身利益挂钩的只需是一种资历,如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的数量,刊物等级的高低,申领课题经费的多少,课题获奖的级别??在就业过程中,某些用人单位过分重视文凭,忽视对学生能力的确认,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急功近利,只想混文凭,不能潜心地做学问。2.教育体制漏洞。首先,德育力度不够。一些学校认为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有自我调控能力,不需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加之现行的德育模式不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往往靠空话官话套话进行说教或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其次,评价机制存在片面性。许多学校规定研究生获得学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在校期间还要参加每年的综合素质测评,主要内容是对研究生参加课题活动、发表的论文数量进行量化;评选各类奖励时,单凭量化指标,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评定。据调查,大部分研究生的投稿动机都是为了获取学位或能在综合测评中获得一个好分数。第三,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导师的作用不仅仅在“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导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科学素质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塑造,而其自身的科学道德失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将更大。然而,一些学校往往对导师的科研道德重视不够,甚至还为少数教师的学术腐败行为遮遮掩掩。

  3.

  学术监督体制不够健全。现行的许多管理制度对规范学术活动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制度中有些是不尽合理、存在缺陷的,因而在施行时难以操作,或操作起来有漏洞。目前在对学术道德失范的惩治上主要依靠道德的力量,而行政和法律手段的力度相对较

  弱。各高等学校对违反科学道德规范的行为缺乏明确、严厉的惩治措施,监督机制有待健全。有越轨和违规行为的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通过了论文答辩,在广大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我们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培养人才,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以及提升高校学术层次等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今日研究生,明日之学者。作为一名研究生,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勤奋学习、诚信科研,拒绝做有损个人名誉、学校声誉和学术道德的行为。

  三、弘扬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创新为己任,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四、争做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监督、积极开展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五、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不剽窃,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创新能力。

  六、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全力抵制各种污染科学风气的行为,坚决杜绝丧失学术道德的行为,积极反对各种形式的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行为。向假冒伪劣学术宣战。做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推进者,为光大大学的学术风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学科,我作为一名化学学院的研究生,深感坚守科技道德,严谨、诚实治学的必要性,将在今后的学习科研过程中,坚决避免以上提及的不良科技道德问题,努力

  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为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化学造福于人类。

  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学习心得

  近年来,针对高校学生的批评声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学术造假,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是非界限模糊、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品质欠缺;过分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实现,而对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号召和集体的利益较少考虑;不再踏实用功,勤奋学习,而追求享受玩乐,花钱大手大脚,对父母的艰辛和良苦用心缺少理解;自由散漫,不讲公共卫生,不守公共秩序,而较少顾及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这些行为和现象。虽然这些现象只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学术道德方面的欠缺。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失落,世界各国都开始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加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学术道德的培养,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有利于高级劳动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推进高校的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学术道德的培养,能够适应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能够为教育者实施素质教育、受教育者接收素质教育,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自知之明、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可以找到现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学术道德的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全面、系统、可行的解决方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其道德水平及素养的高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走向,民族的复兴。开设学术道德规范和人文素养这门课程,一方面响应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时刻铭记使命,争当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学术道德及人文素养方面的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也认识到了学术道德规范及人文素养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课程中老师通过一些案例向我们介绍了科研活动中的一些不端、不当行为,以及该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加深了我们对学术道德和人文素养的认识。

  本课程的开设对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我认识到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更注重和完善知识结构,深刻地体会到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犹如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只具备自然科学知识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缺乏,往往会给一个人的工作和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障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修养。这种修养不仅为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研究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还往往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灵感。爱因斯坦就说过:我从音乐中得到的东西远远多于从书本中得到的。这门课程使我们懂得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学习和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本次学习,加深了我对学术道德的认识。学术道德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在学术活动中,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时如实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的成果时,如实注明转引出处;

  2、在课题申报、项目设计、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公布科研成果、确认科研工作参与人员的贡献等方面,遵守诚实客观原则。搜集、发表数据要确保有效性和准确性,保证实验记录和数据的完整、真实和安全,以备考查。公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必须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对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

  3、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不得徇私舞弊或谋求不正当利益;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不得故意拔高或压低被评价成果的价值;

  4、在科技探索中,必须一丝不苟地记录并如实报告实验结果和统计资料;

  5、合作作品应按照在学术成果产生过程中所做贡献的大小原则确定署名的先后,但另有学科署名惯例或作者另有约定的除外。所有署名人应对本人完成的部分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指导教师经审阅同意后为通讯作者,教师应负主要责任;

  6、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研究人员。

  7、尊重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研究对象)。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必须保护受试人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并保障知情同意权;

  8、不得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科研活动中存在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关系。

  再者,通过本次学习,我充分认识到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它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一定以规范严格约束自己,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学术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要从日常学习、研究的每一个细节做起。最重要的就是诚实正直,包括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正确引用;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完整准确;署名真实,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总的来说,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加深了我对学术道德及人文素养的认知与了解,也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身素养于道德的培养,争当一名合格的研究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学术道德规范学习心得

  题目:

  加强自我教育强化科技道德与学术规范

  学

  生:

  白群

  学

  号:

  1306047院(系):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加强自我教育强化科技道德与学术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显然,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德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就学者而言,学术道德是立身之本。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水平之外,还必须具有相应的科研道德。但是,目前学术界出现了很多的学术失范现象,尤其在高校内层出不穷,严重地危及到研究的学术性,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由此,必须加强研究生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纯化研究生学术氛围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加强研究生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自我教育的必要性

  要强化研究生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行为的有效性,就必须首先要重视研究生的自我规范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从研究生自我意识层面树立学术规范与科研道德的神圣地位,才能使其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与科研道德的必要性,也只有加强自我教育,研究生群体在平时的科研工作与学术活动过程中才能不被外围的失范环境所影响,减少研究生群体学术失范行为,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

  二、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强化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基本举措

  1.创设纯洁的学术环境,引导研究生加强自我教育

  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引导研究生加强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的自我

  教育,就必须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比较纯洁的学术环境氛围,能够让研究生切身感受到学术与科研的真正内涵,为其自我教育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用优化的完善的学术规范制度创设纯洁的学术氛围,因为健全的学术规范和良好的学风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健康、文明发展的标志,也是其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能正确引导正欠规范的学术行为,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与科研道德的自我教育。同时,在学校内部应建立健全良性的学术评价制度,从根本上消除量化的评价标准,消除产生功利性心理与行为的可能性。制度是保障,但更重要的在于引导研究生自我教育的同时,引导学校内的教师员工的学术与科研行为的正确性与规范性。因为他们是与研究生群体联系最为紧密的,他们的行为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具有更加明晰与直接的影响。在社会层面,相关国家部门应加大对学术期刊等出版机构的监管力度,整顿学术期刊发表与出版的秩序,消除诱发研究生进行欠规范学术行为的外部因素,为研究生自我规范教育营造积极的健康的外部学术氛围。

  2.努力拓展知识面,研究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影响着研究生对科研行为的严谨性,也同样影响着研究生在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方面的行为特征。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信息来源多样、文化多元的时代,仅仅依靠狭隘的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在各种量化的评价方面更是站不稳脚的,所以,研究生应意识到在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扩大视野,这样才可以为自己的学术性填充一点其他专业知识层面的东西。尤为重要的是在业务精深、其他知识面宽博的知识结构下,个体才会具有多方面的思维,其思维才会显得更加灵敏,才会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与各个细节。只有这样,所涉及到的东西才会引起自己的兴趣,也只有这样,研究生才能发现自己所从事学习与研究方向的众多问题而不会担心出不来成果、得不到必要的奖励与学位的忧虑。没有了这种忧虑的研究生才会实心实意、脚踏实地地学习与研究。故此,研究生个体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选修一些自己感兴趣并能与个人专业相关联的课程,或者自修一些必要的其他专业知识,尤其要养成对于人文知识修习的习惯。只有养成专业知识与多方面知识

  共同修习的习惯,才会避免学术失范现象。

  3.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拥有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研究生学术规范可能性才会减小,因为拥有较高较深层次专业知识的研究生在其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坚定不移地深入其所学习与研究的专门领域,也只有拥有较深层次专业知识的研究生才会对其学习与研究的领域产生更大的兴趣,才不会在意识层面,在追求真理的原动力方面会出现偏差。由于低层次的教育不同,研究生阶段主要的是习成个人良好的业务知识与水准、学习与研究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这是研究生生涯最主要的任务,也是以后参与社会竞争与展现个人实力的最根本的突破口。研究生只有意识到个人专业业务知识的重要性,才会避免利用投机取巧的行为获得某些虚假与表面的东西。研究生也只有意识到专业知识对个人在社会成长中

  的真正意义之后,才会真正恪守学术规范,才会真正遵守科研道德,实事求是地进行学术钻研。

  4.加强与同行及外界的交流,对于研究生群体来说,正是处于学习与研究所涉专业方向的起步阶段,想要取得属于个人产权的成果,不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是不行的,更是不可取的。在信息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做出的成果是不会为社会所认可的,其必然结果就是在功利之欲的促使下,抄袭别人的成果,从而犯下学术与科研之大忌。所以,要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并且避免学术失范行为,就有必要与他人及外界做经常性的信息交流,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秀成果与思维方式,弥补自己的缺陷,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自己的思维,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而达到科研行为的有效进行。同学之间以及导师之间经常性地将自己的观点与思维进行交流与分享,便会在交流与分享过程中得到意外的启发,不但可以借鉴他人的成果与思维方式,还可以感受到他们在科研过程中学术的严谨性,从而减少自己学术失范的可能性。

  5.加强导师对研究生自我教育的引导与培养,研究生导师的授业特点在于引导研究生走到学科前沿,培养研究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端正治学态度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导师在加强研究生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应及时与研究生沟通,在平

  时的指导中将学术规范教育作为基本学习要求。第一在确定导师的时候,各位导师应对所要确定指导的学生进行此方面知识的考察,并进行必要的教育。第二,在平时的指导过程中加强此方面的教育与培养。第三,导师应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导师是研究生科研学习的模范,所以研究生导师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陕科大师生同心协力,紧紧围绕建设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定能营造出一个永远的求是的陕科大。

  第五篇:学术道德规范学习心得

  学术道德规范学习心得

  《学术道德规范》这门课已经结束结束,我对这两天的课程学习感触颇深,这门课使我深刻的意识到,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等各方面,都应端正自己的态度,规范自己的行为。

  当前,在高等学校的学术活动中,部分地存在着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

  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如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和

  民族创新能力。而制约这一现象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培养学者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是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

  加强自我教育,强化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我的想法是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努力拓展知识面,研究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影响着研究生对科研行为的严谨性,也同样影响着研究生在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方面的行为特征。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信

  1息来源多样、文化多元的时代,仅仅依靠狭隘的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在各种量化的评价方面更是站不稳脚的,所以,研究生应意识到在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扩大视野,这样才可以为自己的学术性填充一点其他专业知识层面的东西。尤为重要的是在业务精深、其他知识面宽博的知识结构下,个体才会具有多方面的思维,其思维

  才会显得更加灵敏,才会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与各个细节。只有这样,所涉及到的东西才会引起自己的兴趣,也只有这样,研究生才能发现自己所从事学习与研究方向的众多问题而不会担心出不来成果、得不到必要的奖励与学位的忧虑。没有了这种忧虑的研究生才会实心实意、脚踏实地地学习与研究。故此,研究生个体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选修一些自己感兴趣并能与个人专业相关联的课程,或者自修一些必要的其他专业知识,尤其要养成对于人文知识修习的习惯。只有养成专业知识与多方面知识共同修习的习惯,才会避免学术失范现象。

  二、立德修身、洁身自好。我国传统文化重视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首位,它比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更为重要。德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就学者而言,学术道德是立身之本。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反思学术道德规范对我们的要求。应该旗帜鲜明地指出和明确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

  和规范,为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保驾护航。

  在当今社会,学术道德已经被很多人遗忘。学术腐败甚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例如制造学术泡沫、搞假冒伪劣、抄袭剽窃、进行钱、学、权的三角交易、从事注水学位教育或培训、在学术评审拉关系以及办刊收费等等。学术规范已经由一个单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逐渐演化为一个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的问题。因此,要在强化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学术法制建设,提高法律介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频率与效能。此外,从根本上来说,学术腐败的产生主要还是根源于目前我国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这种畸形的科研评价机制日益腐蚀着学者们的学术良知与职业精神,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愿意再坐冷板凳,而更倾向于在学界投机钻营,谋名取利。因而,我们不仅要重视学术法制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更要重视良好学术体制的建设。只有当我们从体制上根除了滋生学术腐败的土壤,净化了学术研究的环境后,才能够使学术腐败无处容身、销声匿迹。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存一颗淡泊平常之心。古人早就谈过:

  “淡泊明志、淡泊志远”;这个“淡泊”不是对事业工作的淡泊,而是对名利物质私欲的淡泊。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和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处在深刻变动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问题千头万绪,在这个改革开

  放的环境中,伴随着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科学管理和技术的引进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资产阶级的一些腐朽颓废的思想会乘隙而入,一些封建主义的残渣也借机死灰复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都有所发展,并占有一定市场,有些人甚至公开宣扬“不要专门利人、只要专门利已”、“不爱讲为人民,只爱讲人民币”、“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等等错误观点,再加上社会上有人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

  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对我们都是严峻的考验,是否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是否经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对每个党员干部确实是一道十字路口,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一定要明确是非,要经得起来自各方面的各种各样的诱惑,我觉得有一颗淡泊平常之心很重要,有淡泊平常之心,就会看轻权力、金钱和美色,要知道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而不是个人的资本,它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个人谋私的工具,看轻权力,金钱和美色,也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于工作当中,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事业当中,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只不过是飘散的烟雨,决不是我们生活追求的目标,它是海市蜃楼,镜中之花,对有一个淡泊平常之心的人决不会被它所迷惑。因此,要保持廉洁从政,廉洁自律,淡泊平常是一个最好的防备武器。

  通过对学术道德规范与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使我深刻

  的认识到,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学术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要从日常学习、研究的每一个细节做起。《学术道德规范》这门课程不仅教会了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敲开了科研的大门,还教育我们在科研中利用学术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并且学会通过法律捍卫我们在知识产权上的正当权益。

推荐访问:学术道德规范论文3000字 道德规范 学术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