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思想汇报 > 水文事业迎国庆60年辉煌成就总结汇报

水文事业迎国庆60年辉煌成就总结汇报

时间:2022-05-14 08:49:01 浏览次数:

水文是水利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建国以来,**水文事业快速发展,并为全省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为保障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水文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一)管理机构逐步理顺

  建国以来,**省水文组织机构几经变更、逐步理顺。1953年1月成立**省水利局水文分站,1955年6月改为**省水利厅水文总站。20世纪60、70年代,水文管理机构几经变动,80年代初基本稳定。1980年,各地、市水文基本站统一上收省水利局管理,**省革命委员会水利局水文总站更名为**省水文总站,为省水利局二级机构,各地区成立水文分站。1997年,**省水文总站更名为**省水文局,地市水文分站更名为地市水文水资源局。2007年,省编办以皖编办[2007]103号文正式批复了省水文局整体升格实施方案,省水文局由正处级整体升格为副厅级建制,下设的10个市级水文水资源局由正科级升格为副处级建制。

  (二)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长期以来,省水文局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培养工作,深挖潜力,广泛培养,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建国前夕,省水文总站及其所属测站仅有员工13人。建国后队伍迅速壮大,1958年全省水文系统即有工作人员589人,1982年达956人,为历史最高,其中专业技术干部496人,包括中级职称61人、初级435人。

  近年来,省水文局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水文队伍的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年龄结构不断优化,能力稳步提升。截止2009年3月,全省水文系统现有在职职工741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418人,包括正高3人、副高86人、中级193人、初级136人),另有委托观测员875人。

  (三)水文站网布局优化、功能增强

  水文工作的基础是遍布全省的水文站网。自建国初期以来,全省水文测站的布设、建设曾有几次起伏、波折。1956年,**水利厅与长办、淮委协作,第一次编制了《**省水文站网规划》,其规划布局为:水位站49处,流量站158处,泥沙站45处,雨量站801处,蒸发站68处,水质监测站69处,淮北地区地下水位观测井250眼。到1977年,全省共有水文站111个,水位站116个,雨量站741个,地下水监测站195个,水质监测站33个。

  改革开放以来,**水文站网不断优化调整结构,由传统的为防汛抗旱服务提升到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服务的综合站网体系,基本建成种类齐全、密度适中、地区分布基本合理的水文观测站网体系。目前,全省共有各类水文站点1433个,其中水文站117个、水位站77个、雨量站797个、地下水监测站183个、水质监测站150个、墒情监测站38个、蒸发站41个、泥沙站30个,形成了遍布全省主要江、河、湖、库的水文水资源监测和情报预报网络,每年收集各种降水、蒸发、水位、流量、地下水位、地下水质、土壤墒情和水质等基础数据300多万组,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水文资料。

  (四)基础设施建设硕果累累

  建国初期,由于国家经济比较困难,对水文经费投入长期比较紧张,站网建设改造进展缓慢,水文设施设备老化严重,水文职工收入明显偏低,水文行业发展面临很大困难。据统计,1952年水文事业费为14.32万元,1963年首次突破100万元,1949年~1978年全省水文事业总经费为2304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水文的投入逐年增加,仅2007年全省水文事业经费总投入就达7076万元,为改革开放前30年经费投入的3倍。随着经费投入的增加,水文行业经济状况不断好转,国有资本稳步增值,全省水文系统固定资产由1980年的112.46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0625万元。

  特别是1998年大水之后,随着长江、淮河治理工程的陆续开展,水文基建投入大幅度增加,“工程带水文”成为水文基建投入的主要渠道之一。“十五”期间,通过“工程带水文”等多种投资渠道,建设水文工程38项,新建和改造近1.6万平方米的水文站房,全省50个基层水文站(占总站数的43%)得到改造或更新,累计完成投资达6800万元。

  水文档案馆综合楼于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近20万卷册的水文资料顺利造册入库。该工程建筑面积6638m2,工程投入1720万元,建成以后大大提高了水文资料的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现代化水平,也改善了省水文局的办公条件,增强了水文服务的保障能力。

  水文站队结合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我省水文站队结合基地建设自1986年起,目前已基本建成水文勘测基地12处,累计投资3200万元,房屋建设面积2.51万m2。一批先进的监测仪器如ADCP、GPS、全站仪等投入使用,水文测报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全力推进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提高水文信息化水平。**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大规模建设始于2000年,在全国第一批建成阜阳、芜湖2个水情分中心示范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全省已陆续建成10个水情分中心、175个省级报汛雨量站自动测报系统、100座中型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以及56个省级雨量站自动测报系统应急工程等项目,组织实施了六大水库遥测信息共享、7座重点中型水库遥测信息共享系统建设。以上项目建成后,通过**水文遥测网页实时发布遥测雨量站点425个和遥测水位站点150个,实现了20分钟内将水情信息传到水情分中心、30分钟内到省中心和国家防总的目标,水情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可靠性大大增加。

  二、水文服务能力全面增强

  (一)为防汛抗旱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服务防汛抗旱是水文行业的第一要务。在历年的防汛抗旱斗争中,**省水文系统勇挑重担、不辱使命,努力当好防汛抗旱的尖兵、耳目和参谋,为各级防汛抗旱决策指挥机构及时提供准确信息和决策依据。

  水文的服务保障能力大大提升。随着水文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服务方式、信息数量和质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以前水文报汛主要采用明码电报拍报水情,后来增加电话、传真等报汛方式。近年来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成后,在防汛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将降雨量每1毫米的增量和水位每6分钟、每1厘米的变化,在整点时间后的3分钟内自动生成各类符合规范要求的雨水情报文,5~10分钟内发往省水情中心,20分钟内传输到国家防办和流域机构,比人工报汛提前40分钟左右,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时效性,满足了实时报送汛情的需要。2007年汛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共采集雨量信息110 万条,水位信息113万条,是1998年汛期(5.89万条)的近40倍;实时通过**水情信息网站传递水雨情信息,汛期访问总量达4万多人次;省水情中心共接收各类雨水情报文14.1万份,整理编制15种报表及分析材料共计1105期,印发各类简报、快报6300份,发送短信752人次。

  洪水预报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由传统的经验式预报到依托数字模型预报、从手动计算到电脑自动运算、从单一水文要素到多水文要素、从单纯的洪水特征值预报到洪水过程预报的转变。在全面掌握最新雨水情动态的基础上,依托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省水文局成功地对各大河流主要控制站做出了及时准确的洪水预报,为防汛抗旱决策指挥调度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在1991年全省特大洪水和1998年、1999年长江大洪水期间,由于水文部门提供准确的水雨情预报,对减少洪灾损失起到重要作用。据测算,1998年、1999年全省水文的减灾效益分别为45.7亿元和41.2亿元,为50年全省水文总投入的42倍。最近五年,全省水文系统先后战胜2003年和2007年淮河洪水、2004年夏秋连旱、2005年大别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和2006年台风灾害,减灾效益达120亿元。仅2007年淮河洪水期间,全省水文系统共作业预报1327站次,其中实时作业预报1112站次、模拟预报计算215站次,发布水情预报专报55期共891站次,预报合格率超过90%,年度水文防汛抗旱减灾效益达44亿元。水文工作的突出贡献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表彰和鼓励。

  (二)切实做好水质监测评价工作

  依托雄厚的技术实力、遍布全省的水文站网、长期积累的丰富资料、全面的监测服务资质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省水文局多年来在全省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省第一个水质化验室于1959年在蚌埠建成。1994年**省水质监测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监测实验室计量认证,同时成立了**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目前中心实验室总面积(含分中心)共约2700m2,省中心及各分中心拥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原子荧光分光光度仪、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及常规分析仪器设备总计280台(套),硬件环境和检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建国初期,水质测验项目主要为常规水化学指标,1975年开始对部分水污染指标进行监测,监测项目由开始的10多项,增至1988年的31项,到现在的六大类87项。监测范围由省内部分河流逐步扩大到全省的江河湖库,水质监测站网也由1978年的20多个发展到2008年的150多个。2008年全省共获取常规水质监测数据7.5万组,还对27个市、县的城市重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组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工作,对115个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开展淮河流域污染联防监测,组织完成全省560个入河排污口的调查登记及水质监测工作,参与巢湖调水实验等专项工作的水质水量同步监测,加大应急水污染事件的监测力度。省中心及直属分中心还将每年收集的大量长系列水环境监测数据刊印成水质年鉴,积累宝贵的水环境监测资料,在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城镇供水和其他与水有关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扎实开展水资源监测工作

  地下水监测方面,完善地下水监测站点,加强地下水超采区和城区的监测,提高地下水监测资料质量。在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区和沿江地区开展供水、用水和耗水调查研究工作。以水资源监测与分析评价工作为重点,按时编发年度《**省水资源公报》、《**省水资源简报》、《**省水环境质量公报》和《**省淮北平原地下水通报》等,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公布有关水资源信息,反映省内重要水事活动、水资源供需矛盾及其有关最新科研成果,提出水资源保护措施和建议。主持或参与完成了“**省水资源调查评价”、《**省抗旱预案》、“**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淮水北调项目可行性研究”、“**省水功能区划”、《**省行业用水定额》等多个项目,为水资源的科学量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努力开拓水土保持监测服务领域

  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工作是水文服务的新领域。2005年省编委批准**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并正式挂靠省水文局,依托水文站网及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业务。水保监测涉及公路、铁路、煤炭、电力、化工、造纸等多个行业和部门,承接了多项省内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承接了城市防洪、化工、铁矿开采和煤矿开采等行业的多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积极介入生态修复水保监测工作。

  (五)面向社会提供水文技术咨询服务

  1985年省水文总站成立**省水文水资源咨询中心,所属分站成立相应的咨询服务部,积极开展地形测绘、水文测验、水质监测、化验、水文专题分析、水情服务、仪表安装调试、外文翻译等经营服务。1998年以后,以省局技术服务中心为龙头,整合全省水文行业力量,积极开展重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监测、勘测设计等水文咨询业务,水文技术服务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宽,与社会各界的交流进一步增加,水文技术队伍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水文科学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一)水文改革发展进程扎实有序

  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水文行业管理日益规范,工作效率明显提高。2000年,省水文局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面总结水文行业发展的十大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和方法。积极开展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机构改革,组织大规模干部竞岗、轮岗,行业内部氛围为之一振,职工精神风貌有了立竿见影的变化,机关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改革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2006年是效能建设年,按照厅党组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效能建设,坚持边学习边整改,在全系统收集整理了21条意见和建议,编制了《**省加强效能建设整改方案》,并通过“回头看”,确保效能建设取得良好成效。2008年,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紧紧围绕“加快水文科学发展,植根水利服务社会”这一主题,认真抓好学习调研、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达成了推动水文事业科学发展的共识,增强了**水文科学发展的能力,解决了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保障行业规范管理的体制机制。经民主测评,学习实践活动群众满意率和比较满意率达98.2%。

  在理顺水文机构上有新举措。水文部门作为社会管理的技术支撑,主要为政府及社会公众服务,必须融入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增强与地方的联系和互动,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近年来,省水文局积极推进省与流域机构、市政府共同管理的双重领导体制,探索多方推进水文发展的道路,六安市水文局、滁州市水文水资源局挂牌实现省水利厅和地方政府共建共管,与淮委水文局、太湖流域管理局和长江委水文局共建共管水文站11个。

  (二)水文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突出

  省水文局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改进干部工作作风,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检验思想、工作和作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行风,让职工切实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风貌、新气象,建设规范、开放、和谐、高效的政治文明;不断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开展健康向上的业余活动,活跃内部氛围,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加强办公、生活区域的管理,创造整洁、美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一批花园式、景观式的水文站建设完成,水文行业的形象明显提高。2008年4月,省水文局被中共**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授予省直“三优”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三)水文依法管理取得突破

  为了保障水文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04年底《**省水文管理办法》经省长办公会审查通过,自2005年2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第一部水文管理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和《**省水文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制止了多起破坏水文设施、影响水文测验的违章行为,维护了水文合法权益。

  四、新时期水文发展展望

  当前,水文行业正处加快发展的关键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文系统的工作思路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植根水利、服务社会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做好防汛抗旱服务工作,在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理顺体制机制、规范内部管理、推动法制化进程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保障水文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预报水平、拓宽预报范围

  进一步提高水文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确保在防汛关键时刻“测得到、报得出、报的及时”。加强水文预报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加强水利工程调度运用下的洪水预报方法研究,注重预报调度有的放失。加强洪水预报系统建设,开展联机预报,实现洪水预报软件化和自动化。在实时预报中,注意洪水预报与工程调度相结合、数学模型与经验方法相结合、水文预报与气象预报相结合,切实提高预报水平。进一步拓展在墒情、中长期水资源、枯季径流和水质水环境情势等领域的预测、预报、分析,围绕这些领域增加测报站点和项目,抓紧开展相关预测预报方法研究,尽快有效地开展有关业务,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综合管理和生态保护服务。积极开展水库洪水预报,为水库安全度汛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保障;开展山洪、泥石流、山峰滑坡等山地灾害预测预警,为防灾减灾、安民助民提供优质服务。

  (二)增强防汛应急应变服务能力

  全球气候变化,流域洪水、干旱灾害的孕育环境发生变化,加之人类活动对自然的胁迫,发生极端异常天气的几率变大,频发的台风、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水文的应急水平提出了新要求。省水文局将进一步加强应急机制建设,健全应急测报体系,完善应急预案,特别是加强对突发性暴雨的跟踪监测和快速反应。落实防汛应急预案,加强实战演练;将水文监测站网空白区域、江河重要防汛河段、重要蓄滞洪区、水功能区界、水土保持重点区、河源等重点区域作为应急监测的重点,进一步优化整合人员和监测技术装备,建立高效、精干、专业的机动应急监测队,切实提高反应速度和监测能力,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影响扩大,水文监测环境、水文资料的一致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进一步开展专题研究,探索在扰动中水文现象的本质,解决工程影响下的水文测报问题,确保水文测报工作正常开展,为规划和涉水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三)努力实践大水文观的理念

  牢固树立大水文观,进一步梳理需求,准确定位,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技术支撑。切实加强水资源监测与分析评价、水质监测与分析评价工作,努力做好突发性水环境事件水质监测和信息报告工作,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工作,为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强水文技术服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四)打造水文核心竞争力

省水文局将充分发挥机构升格对水文事业的推动作用,强化履行职责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大力加强水文法制建设,力争早日出台《**省水文条例》;加大水文宣传工作力度,提升水文影响力;建立完善的行政体系,切实加强党建和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利用好水文站网、水文资料、人才队伍、技术装备、先进技术等优势资源,充分打造并形成水文核心竞争力。

推荐访问:辉煌成就 水文 汇报 事业 迎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