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国有企业机关办公室工作几点总结体会

国有企业机关办公室工作几点总结体会

时间:2021-10-17 10:23:55 浏览次数:

  国有企业机关办公室工作的几点总结体会

 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大大小小的社会组织都不能没有办公室这一机构设置。作为国有企业机关的办公室,更是处在一个承上启下、联系内外、协调左右的窗口位置。表面上看,办公室无大事,全是小事;把小事办好了,就平安无事;如果把小事办坏了,就容易出大事。能坚持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国有企业机关办公室除日常行政性事务外,其主要任务就是把党组的决策部署、企业党政工作要求、部门领导班子具体安排贯彻好、落实好,把企业需求、基层情况传递好、反馈好。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实践,就国有企业机关办公室如何提升在“办文、办会、办事”的工作水平,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办文,层层把关,让领导放心

 (一)用好信息化手段,公文流转体现“快”。公文流转是办公室工作的基本内容,其流转速度代表了一个部门形象和工作状态。为加快文件流转,我们重点推行了移动办公,要求处级以上人员手机都要安装移动办公系统。目前,在外出差利用手机处理业务已成为常态,文件流转效率大大提高。结合部门“企业请示多、领导批示多、部门转办多、协调部署多”的特点,建立了来文督办与短信提醒制度,并立足OA系统开发了短信提醒、会议通知与会议系统关联、分支转办等功能。对有明确办结时间的文件,办公室都将其设定为提前半天,短信自动提醒经办人;一般性请示文件,3天未办结的,短信自动提醒经办人;

  短时间不能办结的,经办人也要定期反馈阶段性成果。

 (二)把好审核三道关,公文办理把握“严”。作为国有企业机关部门,公文数量大,种类多,为确保每个公文都不出纰漏,重点要实行分级负责制,每一级都是一道关口,也是避免出错的一个闸门。办公室重点把好三道关:一是把好公文办理程序关。重点审核办理流程是否符合规定。二是把好办公室主任审核关。重点审核文种是否合适,结构是否完整。比如,在签报审核上,重点关注层次标题是否符合规范,篇幅是否太长等。如果篇幅太长,就建议请示主管领导通过会议形式专题汇报,或将材料提炼出一篇简短摘要作为签报,把材料作为附件。三是把好文书审核关。重点审核文号、字体、日期是否规范,印章位置是否合适。同时,公文制成后要打印出来,由拟稿人和文书共同审核,确认无误后再分发。

 (三)用好“读改”杀手锏,汇报材料突出“细”。汇报材料在形成之初,难免会有一些纰漏,经过逐级审核把关,纠正了错误,提高了质量,形成一个基本像样的材料。材料在送到领导手中之前,还要从领导的角度去审查稿子,进行“读改”,就是将文稿打印出来,一字一句地朗读修改。读改重点突出“细”,修改错漏字,长短句,删除生僻拗口句。有时候,只有读出来才能发现哪些地方漏了字;哪些句子太长,生僻拗口;哪些不适合领导语气和习惯。不仅要自己读,还要请其他人读,更能发现问题。一份材料只有经过几次“读改”,才算得上一份严谨的汇报材料。

  二、办会,积极创新,让上级认可

 (一)主办会议,重点抓落实。一是把“开短会、开管用的会、开解决问题的会”的要求落到实处。结合八项规定,制定部门《会议管理办法》,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充分利用标准化和信息化手段,能电话解决的,不开会:能开视频会的,不开见面会。二是机关主办的会议,都要编发会议纪要,并牵头抓落实。对会议提出的各项要求进行筛选,突出选择涉及部门多、流程长、协调难度大的工作进行督办,有力保障了重点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加强督办过程跟踪,安排专人紧盯办理动态,全面掌握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工作按期完成。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和考核机制,对工作完成情况严格考核,真正做到“批必查、督必严、办必果”。

 (二)出席会议,重点抓共享。作为国有企业机关,需代表公司参加国家部委、相关协会的各类会议;还要代表部门参加公司内部的各类会议,针对这类会议管理,重点抓会议材料和会议情况的共享。一是加强汇报材料的沟通与共享。代表公司参加会议,会议内容一般会涉及多个部门,事前要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形成材料后,要请其审核,确保对外一个声音。二是加强会议情况的共享。会后,参会人员要向主管领导和办公室提交会议报告。办公室负责将相关材料和会议报告进行整理,并在内部平台共享。三是做好重要会议情况整理。每年要将具有保存和参考价值的会议报告编辑成册,供大家随时查阅。

 (三)大型会议,重点抓协调。一是做好会前筹划,编制分工确认表。明

  确各部门所负责的环节与事项,并安排专人按照确认表,逐项落实。需要其他部门协办的事项,还要专门下发协办通知,确保万无一失。二是建立标准化、表单化会议组织流程,对会议接待、材料准备、会场布置、现场参观等各个方面工作进行责任落实和流程固化,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固定的会议承办流程,并安排专人跟踪检查工作落实情况,确保会议准备有序、无疏漏。三是做好会后总结,及时修订分工确认表。大型会议组织工作涉及面广、协调事项多,很难做到十全十美,难免留有遗憾。关键是每次会后自查和总结,及时修订分工确认表,以便下次改进。

 三、办事,突出服务,让大家满意

 (一)流程化管理,做好平常事。办公室每天要处理很多日常工作,要保证办公室的高效运转,必须从日常工作理出头绪、找到规律,在被动中寻求主动。以笔者所在部门为例,我们把从会议室预订,到差旅费报销,把日常工作全部流程化,编制了办公室业务《工作程序图》,共九大类,60 个流程,真正做到了流程清晰、权责明确。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随时修订完善程序图,从而达到规范管理、完善流程、推动工作的目的。以推广无纸化办公为例,我们通过调整了纸质文件盖章程序图。将部门领导签字,到办公室盖章的流程管理权限,全部调整为网上电子签名、盖章。从而在流程上,引导大家通过OA 系统无纸化办公。同时,也避免了不经办公室审核,直接找领导签字后,文稿不方便修改的尴尬情况出现。

  (二)亲情化管理,抓好群众关心事。要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的要求,服务群众就是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一是要做群众的“热心”人,从生产实际出发,做好后勤保障,在为员工服务上,想员工之所想,为员工排忧解难,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作风。二是要做群众的“贴心”人。结合实际努力帮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努力把好事办漂亮,把难事办顺畅。三是推动解决员工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每年突出抓好几件事,年初列出工作计划,逐步实施,让员工看得见,摸得着,让大家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努力营造上与下、左与右的和睦关系,实现“家和万事兴”。

 (三)还要留出时间,思考谋划重要事。办公室是一个部门的中枢,既要处理好日常事务,更要从中超脱出来,学会谋全局、分主次,把握工作重点、促进工作落实。要时刻把领导的指示和要求放在心上,静心想事、劳心谋事、用心做事。一是要把握信息的及时性。要使办公室始终处于大信息格局的主导地位,实现“第一手情况”“第一道研判”“第一时间报送”的工作目标,准确把握公司生产经营全局,把握生产经营的难点和重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二是要增强信息敏感性。善于发现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发展的有机联系,善于从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总结经验,善于从各级组织分解落实党组决策过程中发现问题,发挥好围绕大局、研判大势、登高望远的参谋助手作用。

 综上所述,办公室是一个单位的窗口部门,起着沟通上下、维系左右、协

  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办公室每一名干部员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部门的形象。只有通过每个人的良好表现,才能让领导和基层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为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党内监督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专题党课

 同志们:

 今天我以《加强党内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为题,给大家共同交流一下加强党内监督的有关问题。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内涵十分丰富。下面,我主要从党内监督的发展历程、党内监督的内容和特点、充分把握党内监督、如何落实党内监督等四个方面,和大家谈一些看法和意见。

 一、党内监督的发展历程

  党内监督,就是党员之间、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党员之间依据党章和其他重要的党内法规相互监察、相互督促的活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就新形势下加强党内监督作出顶层设计,是规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内监督的基本法规。长期执政条件下,党要实现肩负的历史使命,带领人民坚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监督,始终保持赤诚初心和旺盛斗志。关于党内监督的重要意义,这里就不再多讲,下面,我重点讲一下党内监督的发展历程,使同志们有个清晰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够站在政治和历史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党内监督。

 (一)国外党内监督的发展变化 党内监督的思想,早在 1847 年 6 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被提出来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第四十二条规定:“为了盟的利益必须对被暂令离盟者,被开除盟籍者和可疑者加以监视,使他们不能为害。”其中“监视”一词,就是监督的意思。1864 年,马克思在为国际工人协会(简称第一国际)撰写的章程和条例中,强调了总委员会具有一个基本功能,即“加以干预时能一致行动”的党内监督功能。国际工人协会关于“加以干预”的党内监督思想和功能,与共产主义者同盟所作的“加以监视”规定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到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列宁时期,党内监督成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并得到广泛、有效贯彻执行。苏共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要“建立党的各种机关并领导它们的活动”。1917 年 7 月,苏共建立了中央检查委员会。中央检查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领导之下,监督党的中央机关是否迅速和正确地处理事务,中央书记处是否正常地进行工作等。由于中央检查委员会还只是隶属于中

  央委员会的一个内设机关,不可能有效地对整个党中央特别是对党的高层领导实行检查监督。因此,列宁在1920年9月苏共九大上决定,“成立一个同中央委员会平行的监察委员会”,并提出“由党内最有修养、最有经验、最大公无私并能够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的同志组成”。1921年3月,苏共十大专门作出《关于监察委员会的决定》。监察委员会分中央、区域和省三级,分别与本级党的委员会平行行使职权,并向本级党的代表大会负责。1922 年3月,苏共十一大又进一步制定了《监察委员会条例》,强化了监察委员会的独立性和至高无上的监察职能。

 除了党的监督机关外,在苏联国家机构中也设有政府的监督机关。1917年11 月,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设立的 3 个人民委员部中就有国家监察部。1920年 2 月,国家监察部改组为工农检查院,并在 1923 年 4 月召开的苏共十二大上成立了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联合机关。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两家合署办公,开创了一种新的监督模式,可以同时加强对党政工作及其党政干部的监督。在列宁执政期间,得益于强有力的权力监督,尽管政治险象环生,苏联“经历了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灾难、贫困、牺牲”,但苏共党内民主生机勃勃、民主监督与民主决策有力有效,并取得了夺取政权、保住政权、巩固政权的一系列胜利。

 斯大林成为领导人后,苏共党的监督委员会的职能逐渐缩小,独立性也逐渐丧失。苏共十七大把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归属中央委员会领导,这在领导体制上局限了对党的执行机关本身及其领导人实行有效的监督。同时,为了集权的需要,斯大林对列宁创设的监督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变,逐步建立、发展起一整套权力高度集中的党内监督运作机制,党内监督机制中的“集中”功能被

  极端强化,而监督本义上的“民主”功能则被极端弱化,由此给苏共乃至其他国家工人阶级执政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共领导人深刻感受到苏共政治运行中的严重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并未把完善党内监督机制积极有效地向前推进,导致在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上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成了普遍现象。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虽然从形式上恢复了列宁时期的监督体制,但此时苏共的威信严重下降,已无法对国家实施有效的领导,监督体制也已无法发挥任何作用。1991年戈尔巴乔夫建议苏共自行解散,这一建议被苏共中央书记处接受,苏共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苏联共产党 1898 年 3 月成立,1917 年 11 月开始执政,最多时拥有 2000万名党员,但却于1991年12月丧失政权,同时苏联解体。这与苏联共产党由早期注重加强党内监督,到后来党内监督制度不断弱化乃至于形同虚设的嬗变,造成干部任用失去监察、领袖专断司空见惯、个人崇拜蔚然成风、官僚特权阶层逐步形成不无关系。惨痛教训令人警醒。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发展历史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清楚看到,党内监督是我党一贯高度重视的政治任务,并与党的建设一直相伴相随。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共15条,其中关于党内监督的规定就有2条:“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的地方组织中的党员人数多时,可以派他们到其他地区去工作,但是一定要受地方执行委员会的最严格的监督”,“地方委员会的财务、活动和政策,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1927 年,党的五大建立了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是第一个党内监督专门机构。1945年,党的七大党章专列“党的监

  督机关”一章,明确党员的监督权利,并具体规定了各级监察委员会产生的办法、任务和职权。延安整风时期,我们党创立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和“团结—批评—团结”公式,已成为党内监督的有效方法之一。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民主集中制、批评和自我批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等党内监督思想和制度,为党执政后开展党内监督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党夺取政权在全国执政后,更加重视党内监督作用的发挥。1949年11月,建国后的第一个月,党中央就作出《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和制度。1955 年 3 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将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监察委员会,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政策的监督工作,特别是加强对高级干部的监督工作。1956年9月,党的八大确定了监察委员会“双重领导体制”。1962 年 9 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同年,邓小平同志作出“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来自党委会本身”的重要论断,并在1980年更加深刻地提出,“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这“两个最重要”的论断,使全党对党内监督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探索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内监督的方式方法。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为党内监督工作奠定了重要组织基础。1982年党的十二大党章重新恢复了“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规定,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产生办法、设置、职权、任务等都作出了新的规定。2003 年 12 月,党中央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

  史上制定的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成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里程碑。

推荐访问:几点 国有企业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