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体育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影响分析

体育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影响分析

时间:2021-10-20 10:26:29 浏览次数:

 体育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影响分析 摘要:体育专业的理论课教学一直以来存在着理论知识教学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无法有效接轨的问题,提升该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与基础。本文分析了影响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相关因素,包括学科特点、教师专业性和体育院系制度层面等原因,并提出采用完善的职前培训,严把理论课教师准入关;拓展理论课教师教学培训模式;建立大—中—小学学校合作机制;完善评价制度的建设,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开展“教学学术”研究与实行“深度教学”等措施,旨在加强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体育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教学知识 为优化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学历层次,当前高等体育院系常采取“教师硕士、博士化”的引进措施。新引进的教师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设计能力、学法的指导和训练明显欠缺,尤其是理论指导实践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明显不足。加之体育院系对待理论课教师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甚至是只使用不培养的情况,新引进的教师入职后往往只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就直接进入到理论课课堂教学。这种情况导致新进教师只能在“干中学”的摸索与反复试错的过程来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无形之中成为实验品,其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为欠缺,影响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已成为体育院系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中非常突出的问题[1]。当前,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尚未健全,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影响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因素分析 1.1 学科特点决定 理论课教师开展教学实践较术科教师具有更大的挑战,这是由其学科特点决定,即“学科”与“术科”的区别所决定。第一,研究范畴不同。体育理论属于体育社会学研究范畴,研究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况。不同的学术流派与学术观点之间很难用对错来衡量,有时观点完全相悖的理论都能对体育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使得在解决现实体育问题时可供借鉴与选择的理论很多,要从多种理论中选择出最适宜的理论指导体育实践,就要求体育理论课教师即要快速掌握最新的体育问题发展动态,还要对新的体育问题发展动态的理解与感悟程度更深。而术科教学侧重于运动技术教学,运动技术通常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且比较成熟稳定。第二,教学方式和教法不同。术科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法相对灵活多样,术科教师的教学可以在运动场与体育馆来进行,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师在向学生讲解

 示范与传授运动技术时较为容易,教学效果较为明显。而体育理论课教学多数情况是在教室进行授课,学生直接接触了解现实体育问题的机会相对较少,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运用实践的活动开展将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第三,研究方法不同。体育理论界对体育问题多以抽样、局部调查、访谈和理论研究为主,上述方法常导致对复杂的体育问题缺乏系统性、全面性认识。再加上很多的体育问题如体育概念、体育的学科属性、运动技术是否属知识范畴、运动项目的逻辑教学顺序、学生体质健康、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一直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缺乏理论指导,需要通过不断地反复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方能形成解决问题之道。术科的运动技术教学研究多以经验反复论证、观察、调查、实证等为主要研究手段,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更注重操作性、易检验性和实用性等特征,尤其是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对于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提升更为直接有效。因此,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体育专业对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要求更高,教学难度会更大,理论课教师既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体育实践经验作为支撑。

 1.2 理论课教师的个人因素 影响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个人因素包括。第一,教师的个人实践经验。理论课教师的实践经验决定了其理论教学的深度和体验,但多数理论课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基本没有教学与实践的经历,从事社会体育工作或相关兼职的实践经历者更是寥寥无几。他们在讲台上只能照本宣科,学生常昏昏欲睡[2]。理论课教师缺乏解决实际体育教学问题的实践经验和一手资料,导致其在教授和运用体育理论知识时容易产生空洞乏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第二,教师对实践经验的传授能力。实践经历、经验与感悟教学同单纯的理论课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实践经验教学更为具体、形象,贴近现实,内容丰富。它不局限于知识和理论的简单传递,还包括培养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实践经验教学对教师教学理念、组织、方法、手段和技巧都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其难度也会更大。第三,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分离。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相互融合更有利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理论课教师常注重学术研究而忽略教学研究。即使在进行教学研究时,教师也只是停留在思考的层面居多,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其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方面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改进实践教学现状帮助不大。第四,教师的主观意愿。理论课教师个人动机和态度是影响教学实践能力的根本原因。由于部分理论课教师没有体育实践的经历与经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难设计出培养学生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活动,也不愿意尝试增加额外负担与工作量的项目化教学、微格教学、案例教学、抛锚式教学等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若理论课教师的态度是消极与被动的,他们往往倾向

 于采取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灌输与传授,这样很难提升其教学实践能力。第五,教学知识结构的失衡。部分理论课教师在本科阶段并没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背景,在研究生期间主要是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培养的是学术研究的创新与创造能力。而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补充与锻炼明显不足,导致教学知识结构不均衡。

 1.3 学校制度层面的原因 学校制度层面的原因是影响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学校制度层面的原因主要有:1)现有的评价激励制度不完善。完善的评价激励制度对于提高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评价激励制度尚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对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工作所付出努力与辛苦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未建立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评价的科学体系。这样会降低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工作的归属感与向心力,影响其教学热情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3]。其次,客观准确地考评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还需相应的物质与精神激励措施,尤其是与教师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职称晋升要进一步增加教师教学实践的分量与比重,这是影响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支撑点与动力点。2)理论课教师到中小学交流的机会偏少。培训交流是大学体育教师专业提升的主要渠道。当前,理论课教师的培训交流主要集中在高校内部之间,很少进入到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由于理论课教师与中小学学校体育之间长期缺乏系统的联系沟通,使得体育理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小学学校体育实践应用的发展速度。若理论课教师很少关注或参与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实践活动,不关注中小学体育的发展理念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他们只能是默守陈规、闭门造车,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跟不上形式的变化,教学实践能力很难有实质性的提升。3)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当前高校虽强调教学的重要性,但教师的评价导向还是偏重科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是习惯性地以科研为主,理论课教师在科研为导向的“隐形指挥棒”的指引下把主要精力都投入于科研创作之中,实践教学被忽视,使之有可能发展成教师的“副业”之嫌。

 2 提高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措施 2.1 完善职前培训,严把理论课教师准入关 理论课教师的入职前培训是整个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增强体育院系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要把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专业教学实践能力等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教学知识的培训纳入到职前培训的内容与考核体系之中,加强理论课教师对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认识,建立一套即能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又能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体系[4]。第二,对培训的内容进行分类考核评价。由教务处和高教中心统一对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进行考试,然后由学院对新进理论课教师在

 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实践能力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最后汇总成绩,作为职前培训的考核依据,为体育院系理论课教师把好准入关。

 2.2 拓展理论课教师教学培训模式 为提高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要开展教师工作坊、集体研讨、青年教师导师制、示范课、模拟教学、说课、同行评价、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培训模式,促进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快速提高与教学技能的有效传播[4]。拓展理论课教师教学培训模式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激发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促使他们把主要精力更多地运用于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之中。拓展理论课教师多样的教学培训模式,尤其对新入职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发展起到明显的助推作用。

 2.3 建立大—中—小学学校合作的机制 首先,体育院系可采取让理论课教师“走出去”,即深入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实践,以此来弥补其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缺失的短板。具体措施,如适当安排体育理论课教师到中小学进行调研或带领体育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实习指导。深入中小学实践,一来可以让理论课教师发现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真正需求,加深对理论课教学的理解,还可以明确其从事的专业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走向,并及时将中小学体育的新思想、新案例、新做法融进理论课教学,有助于探索向学生传授实践性知识的新办法与新路径。二来理论课教师还可以就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疑惑或问题与中小学中有经验的体育教师交流,以此来提升自身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5-6]。其次,通过“引进来”的措施,提高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高校体育院系也可聘请中小学体育教学名师来学校传授当前中小学体育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经验,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快速提高。

 2.4 完善评价制度建设,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要完善理论课教师评价考核体系,采用客观公平的方法评价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要把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作为其教师业绩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增加评价的权重,特别是在职称晋升、工作量核算、访学培训等方面向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方面倾斜。与此同时,还可以适当增加理论课教师进入中小学进行实践或和外出培训的物质奖励,通过合理的激励措施,促进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另外,体育院系要营造重视理论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氛围。一方面,加强宣传,提升理论课教师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转变教师对于实践性知识的误解,使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在教师的思想观念中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让教学实践能力出色的理论课教师得到应有的荣誉与尊重。

 2.5 开展“教学学术”研究

 美国著名学者博耶创造性地将教学融入学术范畴,在其《学术反思》中首次提出“教学学术”即传播与应用知识的学术。至此教学被赋予全新的学术尊严与地位,教学如若没有学术的支撑,教学的发展将难以为继[7]。“教学学术”可通俗地理解为把教学实践当作学术研究来对待,它适用于所有课程教学,同样也给体育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学术”指教师在具备一定教育学、心理学与学科教学论等方面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以现实中具体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改造与扩展原有知识,形成新的教学思想、理论,进而促进教学实践的不断进步。要解决当前体育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源于教师自身不足产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弱化问题,开展“教学学术”研究不可或缺。“教学学术”研究一方面要求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创新,综合运用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多样化方法和理论来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使命;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钻研教学、研究学生、醒思自己,使自己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实践能力目标,进一步加深教学责任意识,科学引领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最终形成理想的教学生活方式与具有个性魅力的教学智慧。

 2.6 实行“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指教师借助大量的实践经验引领学生超越浅表性理论知识的灌输,进入学科的本质,触及学生思考的根本,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内涵价值,完整地实现理论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8-9]。为此,理论课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讲课要深入浅出。“深”要求教师的理论知识比学生更胜几筹,深入几分,教师要讲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挖掘出隐藏在理论知识背后通过学生表面研读而不能发现的珍奇异宝,找出有待于学生去发现的学科秘密,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创新、创造。“深”要纵向指向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发展。教师要用思想把知识与理论激活,并赋予其现实与灵魂的考量,把潜藏在知识背后的能力、品格、思维、意志、价值观等相关能量发掘出来,使课堂教学的内涵、品质得以提升。“浅”要求教师讲课用最浅显的实例、最自然的语言来讲解最深奥的理论。教师语言要通俗易懂,举例要贯彻少即是多的原则,激发起学生听课、学习的内在兴趣与激情。其次,多累积个性化实践性知识和经验。理论课教师个性化的实践性知识和经验可以在日常体育生活中的多元体验、个性化感悟、积极思考中渐渐习得,并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灵感与思路,最终融合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走出纸上谈兵的窘境[10]。

 参考文献:

 [1]郭金丰.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7(09):63-64.

 [2]焦晓钰.人文社科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观察,2018,7(15):77-79. [3]崔成前.职前教师教育者教学能力的多维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09):135-139. [4]李海霞,蔡春.从经验到实践智慧:教师经验升华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8(12):44-47. [5]蔡宝来,王会亭.教学理论与教学能力:关系、转化条件与途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1):49-58. [6]徐大成.体育院系术科教学中的“敏感问题”及其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7(09):127-131. [7]荆雯,池静莲.体育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反思与重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7):98-103. [8]宗德柱,孙存华.“深度教学”的变革、困境、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5(20):23-26. [9]徐大成.大学教师职称晋升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审视[J].教育评论,2019(05):114-118. [10]张凤均,孟缘,于晓庆.绩效考核在高校工资改革中的作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版),2019,45(4):121-124.

推荐访问:实践能力 理论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