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改革开放以来宗教问题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宗教问题研究综述

时间:2021-10-20 10:59:48 浏览次数:

 改革开放以来宗教问题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宗教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国内外学术界逐渐开始重视对宗教极端主义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内大量学位论文也都从不同视角进一步拓宽了对宗教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学理研究范围。近年来,学术界多次开展了对中国特色主义宗教理论体系的研究,并召开了一系列的学术论坛、研讨会并且有若干研究成果问世。这些都对我国宗教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作为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宗教从产生之初就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同时,它也对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着深远影响与作用。

 一、对宗教极端主义问题的研究 随着宗教极端主义特别是伊斯兰极端主义活动的出现和不断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宗教极端主义问题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9·11”事件后,以美国为代表,掀起了宗教极端主义研究的新一轮热潮,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而在吴云贵、金宜久、李兴华、陈联璧、李群英等学者的努力下,国内学术界对宗教极端主义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吴云贵、周燮藩的《近代伊斯兰教思潮和运动》,金宜久、吴云贵的《伊斯

 兰与国际热点》,金宜久主编的《当代宗教与极端主义》,李群英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伊斯兰极端主义》等,这些成果在不同程度上对宗教极端主义的概念、特征、成因、趋势以及影响等问题都开展了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

 二、大量学位论文也都开始从不同视角对宗教学及其相关学科进行进一步理论与实践拓展 21 世纪以来,随着宗教问题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有关宗教问题的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样化。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招收宗教学专业的硕士、博士,与之相关的大量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也开始从不同视角对宗教学及其相关学科进行进一步拓展。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中国的学术界对宗教和谐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⑴宗教和谐是宗教内部、各宗教间及宗教与社会的和谐相处。⑵宗教和谐的内容有:“宗教组织或宗教社会团体内部的`和谐、各大宗教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宗教与社会之间的有机协调与良性互动。”⑶“和谐宗教包括宗教内部信教群众的和谐,不同宗教及其信徒的团结,宗教与社会的和谐。”民族宗教学理论的开启者牟钟鉴教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成果解读》一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新五论。党的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研究

 领域的著名学者龚学增在《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国家观》中曾深刻阐述:“宗教—国家观”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宗教学理论的相关研究者、宗教事务工作者以及宗教界人士也在不断进行理论反思,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例如,周圣来《论“宗教”一词的来源及衍变》,孙瑜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我国宗教问题的启示》,刘洋的《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马璐璐的《毛泽东的宗教观及其现实启示》;李静的《论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及其现实意义》;郭梦真的《吕大吉宗教学思想述评》;孟宪霞的《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曹兹纲的《宗教关系和谐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等,而张丽丹的《现代社会中宗教的存在方式及功能》则从宗教社会学角度对现代宗教的存在方式及功能进行了评价。

 2.与宗教相关的调研报告 宗教学理论研究者、宗教事务工作者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大量与宗教相关的调查报告,这些调查研究为宗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数据与案例,并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之上做了不同程度的分析与对策研究,如刘畅的《当前农村宗教文化盛行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大同市新荣区为例》;吴碧君的《城市流动穆斯林宗教信仰行为研究——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 4

 城市的调查》;刘秀伦、李颖的《民众心理需要与宗教信仰的引导探析——以重庆地区民众宗教信仰为例》等。

 3.注重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中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拓宽学理研究的范围 例如李晓星的《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与对策分析》;史菲的《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的成因与对策分析》,郑晓林《女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董叶青的《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张悦的《高校宗教渗透现状调查研究——以安徽省本科高校为例》,高媛的《论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文章就特别注重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中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拓宽了学理研究的范围。

 三、召开一系列学术论坛、研讨会并且有若干研究成果问世 本文摘录部分学者有关宗教问题研究成果的学术观点和在一些研讨会上的观点。

 1.宗教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该观点主要认为:中华民族是具有多元因素的整体,而我国民族地区宗教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2010年,何其敏在《我国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的多样性》一文中认为:在我国民

 族地区,宗教文化的加入使得民族成为复杂的文化复合体,而非单一的民族文化,或者纯粹宗教文化的群体。因而,要对宗教文化的凝聚力和排他性加以正确引导。

 2.要实事求是地用兼容并蓄的“宗教生态平衡”观对待我国多元的宗教与信仰 宗教的理论以其新的研究视角成为近年来我国宗教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课题。借用生态学的理论,这一新概念研究宗教与社会、宗教与个人以及宗教内部因素的制衡关系,以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宗教生态平衡机制。

 3.将宗教的社会救助与精神救助有机结合 该观点主要认为:要将宗教的社会救助(主要是灾难救助、钱财物质的捐助)与精神救助(主要是涉及到灾区民众的精神重建、认知重建、社会重建等)有机结合。

 4.对待宗教事务,媒体应该“脱敏” 媒体对当代社会负有重要的责任。在《媒体要对宗教脱敏》一文中魏德东认为:虽然改革开放多年,但媒体对于宗教事务依然过敏,回避、弱化乃至排斥宗教话题。而西北大学图书馆馆员谢锐,在其《试论当代中国宗教媒体的社会责任》一文中提出:宗教媒体要肩负起审视宗教领域存在的问题的社会责任。

 目前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都对我国宗教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有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拓展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云贵,周燮藩.近代伊斯兰教思潮和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叶小文.共建和谐宗教促进社会和谐[J].中国宗教,2007. [3]李向平.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吕大吉.宗教学思想述评[D].西安:西北大学,2014. [5]孟宪霞.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D].济南:山东大学,2012. [6]曹兹纲.宗教关系和谐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J].红旗文稿,2014(5).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以来 综述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