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

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

时间:2022-04-26 09:21:17 浏览次数:

内容提要: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但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该文以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为依据,运用综合优势指数法对江苏省内的各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在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培植主导产业不仅仅是资源利用、项目的选择,而且是发展战略的转换与生产要素的重组。发展主导产业是同粗放型的数量扩张向集约型的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内容,是区域经济由暂时不平衡增长逐步实现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主导产业的内涵及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
  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象,是产业链延伸的基础,是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并对其他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推动作用的产业;是具有产业优势,代表产业结构演变方向,经过培育在短期内能够发展成为当地人民收入和地方财税来源的骨干产业或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具有三个特征:(1)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某一个或几个产业在一定时期内充当主导产业,推动经济发展;随着功效的衰退,便让渡给其他产业。(2)能有效地吸收新技术成果,获得新的生产函数以支撑特定周期的经济繁荣。(3)具有广泛的关联度,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广泛的影响。就农业产业化而言,其主导产业还必须具备另外两个条件:第一,与农业生产有直接联系,要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向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后续延伸;第二,与农民利益有直接联系,农民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分享加工、销售等后续环节的经济利益。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主导产业上连市场,下接农户,将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与供销者紧密结合成为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加强主导产业的建设可以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将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物力,集约投向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而言,主导产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包括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在资金短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条件下,有利于采用双重结构战略,即一方面集中有限的资金支持能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的技术进步和优先发展,另一方面,刺激某些可以容纳较多劳动力的部门,用劳动密集型方法充分发展;其次,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建设综合考虑了各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的需求,有利于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实行区域化布局和指导;此外,主导产业具有扩散效应和联动效应。通过扩散效应可以为其他相关产业创造增长点。通过联动效应,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总之,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首先抓好主导产业的开发建设这个基础。
  二、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及评价方法
  主导产业的选择不是随意的,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使选择科学化、合理化。标准的建立必须综合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市场潜力,从而使主导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所依托的重点产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驱动轮。
  1.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遵循三大基本原则。一是生产资源密集度原则。对于不同的农村经济区域来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致使各区域的优势产业有所不同。主导产业的选择应注重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避免和减少区域间主导产业的雷同,促进区域分工和产业结构专业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区域优势都可以选定为主导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必须具有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经过培育和开发能成为未来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二是市场潜力原则。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是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市场需求量大和具有广阔前景的产品,可成为主导产业选择的对象。具体衡量指标可采用商品价格需求弹性和商品收入需求弹性,凡是商品价格需求弹性或商品收入需求弹性大的项目,可成为主导产业。三是关联带动原则,即一个产业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上与其他产业相联系,通过该产业的发展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区域内其他产业有强大的拉动作用。这种拉动作用可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是指某一产业和产品出现后,引起了对原料和其他产业产品的需求,进而促使有关产业的发展。
  2.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适用于国内不同区域之间某种产品或同一区域内不同产品之间比较优势的衡量和比较。运用这一方法可以确定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区域农作物的比较优势是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及区位条件、科学技术、种植制度,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地区一种作物的单产水平是当地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各种物质投入水平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综合体现;而一种作物的生产规模,即种植面积,则是劳动与物质可投入能力、市场需求、种植制度、政策支持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单产水平与物质可投入能力、市场需求、种植制度、政策支持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单产水平与种植规模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作物生产的综合实体,则可以比较全面地反应某地区农作物的比较优势。因此,以作物单产和种植规模作为区域农作物比较优势测定指标的关键因子,建立三个比较优势测定指标:一是效率优势指数EAI(Efficiency Advantage Indices)。二是规模优势指数SAI(Scale Advantage Indices)。三是综合优势指数AAI(Aggregated Advantage Indices)。对于水畜产品,我们通过比较各地区某种产品的产量在该种产品总产量中的占比,来确定不同地区水畜产品的比较优势。由于水产品和畜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主要受市场需求的制约,农民受利益驱动,在这些产品的供给上有较多的选择余地。一般而言,如果某一地区某种产品的产量占比较高且稳定,说明该地区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三、江苏各地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测定及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
  1.江苏省各市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
  (1)种植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江苏农作物中,粮食作物主要包括夏季的小麦、大麦,秋季水稻、玉米及大豆;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籽、棉花和麻类。各种作物的种植,既受资源约束,又受市场约束,因此在测量显示性比较优势时,用反映播种面积和亩产综合的综合优势指数衡量。为了消除气候和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计算综合优势指数时采用了1999—2001年播种面积和亩产的平均值。综合优势指数大于1,表明该地区该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因而具有现实的比较优势,且数值越大,优势越强;综合优势指数小于1,表明该地区该种产品在目前条件下不具比较优势。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夏收小麦的生产,总的来讲,苏北的优势最强,其次是苏中,再次是苏南。其中优势较强的宿迁、连云港和徐州的综合优势指数分别达到1.22、1.23和1.17,远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夏收大麦的生产,只有泰州、南通和盐城具有较强的优势,其他各地区均不具备比较优势。水稻的生产苏南具有比较优势,苏州、无锡、常州及镇江的AAI均高于1。玉米和薯类的生产,苏北具有优势。大豆生产的优势地区主要是位于苏中的南通和泰州。花生的生产,苏北比苏南和苏中具有优势,而油菜籽的优势状况刚好相反,苏北不具有优势,苏南和苏中具有相对优势。棉花的生产盐城、宿迁、连云港和徐州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综合优势指数远远高于1。麻类的生产,只有南京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AAI高达3.31,其他地区普遍不具有优势。
  (2)养殖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选择,规模优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生产规模是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种植制度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规模较大意味着较高的生产专业化程度和较好的市场需求,尤其是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大或不断增加的规模,说明该地区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在测定江苏各市养殖业的比较优势时,我们计算了各市某种水畜产品产量占全省同类产品产量的比重,并且认为所占比例越大,越具有比较优势。同样,为了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在计算各市产量的占比时运用了1999—2001年产量的平均值。计算结果表明:徐州和盐城在生猪的饲养上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徐州猪肉产量占全省猪肉总产量的13.87%,盐城占17.27%。牛的饲养主要分布在苏北,徐州牛肉产量占全省牛肉总产量的20.30%,连云港占23.96%,淮阴占18.93%,宿迁占21.24%。另外,徐州、南通、盐城在羊的饲养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家禽的饲养上,南通、盐城具有优势,牛奶产量占比较大的是南京、无锡、徐州和苏州。江苏的淡水养殖业,苏州、盐城和扬州具有较强的优势。总的来讲盐城和徐州是江苏省养殖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2.江苏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与周边地区的差异
  一方面,江苏省内主导产业的选择应严格按照各市的比较优势而定;另一方面,就全国范围而言,各省也应该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安排生产。为此,我们将把江苏扩大至长江中下游区域,重点考察江苏相对于周边省市主要种植业产品和饲养业产品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从而为主导产业的确定提供依据。
  计算结果显示,江苏的小麦和棉花相对于周边地区而言具有很强的优势,其中小麦的AAI为1.09,棉花的AAI为1.19,仅次于安徽的1.11和湖北的1.21;玉米、薯类、豆类、花生和油菜,在全国范围来讲不具优势,但与周边地区相比处于中等水平;稻谷和麻类与周边地区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另外,水畜产品产量的统计资料显示,与周边省市相比,江苏的羊肉和淡水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5.72%和12.5%;牛奶的优势仅次于上海,高于其他省份;生猪和牛的饲养相对而言不具优势。
  3.江苏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战略定位及建议。
  在选择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时候,各地既要考虑本地区该种产品在省内的比较优势状况,也要认真分析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市场,从而对当地的资源和产品状况有个准确的定位,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在周边范围内,江苏种植业中的小麦、棉花、花生和玉米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养殖业中菜羊、淡水产品和奶牛的饲养具有综合优势。因此江苏应扩大上述产品的生产,而对于其他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应缩减。但无论是扩大还是缩减产业,江苏省内各地区仍然应按比较优势的原则配置资源,生产各自具有优势的产品。
  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农业资金投入较多,农产品流通体系比较健全。在产业布局上应突出水稻、油菜籽的种植和奶牛的饲养,并发展与上述农业产业相关的加工、储藏、运输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增值。
  苏中各市的比较优势存在差别,但总体而言在大豆和大麦的生产上,苏中地区具有整体优势。此外,南京市的麻类生产和奶牛的饲养具有显著的优势;南通的玉米、油菜籽以及菜羊的饲养具有较强的优势;扬州和泰州则应大力发展当地的淡水养殖业。
  苏北的经济较苏南和苏中落后一些,但苏北的农业生产相对于苏南和苏中具有一些优势,表现为:第一,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多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劳动成本较低;第二,土地类型多样,除耕地相对富裕外,湖泊水面、沿海滩涂与浅滩面积广阔;第三,农村污染较浅,生态环境较好。另外,近年来逐步完善的跨长江通道系统,为苏北农产品进入上海和苏南市场提供了方便条件。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可能成为苏北经济的增长点。苏北的农业布局应突出小麦、玉米、薯类、花生及棉花的生产,建立这些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同时应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另外,苏北各地区在肉牛的饲养上普遍具有优势,应扩大肉牛的饲养,并发展相关的畜产品的加工行业,提高产业化的经营效益。

推荐访问:实证 农业产业化 主导产业 选择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