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改革动力源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动力源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时间:2022-04-26 12:42:03 浏览次数:

截至2004年底,中国70.8%的人仍以农业为生,58.2%的人还居住在农村。在农业大国地位没有改变的前提下,目前中国改革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农村问题,探讨新时期农村的改革问题,不仅能惠及“三农”,还能为整个中国的新一轮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改革促进中国农村的新发展,以构建和谐的中国社会。客观分析当前农村经济现状
  不可否认,经过两轮大改革,比起25年前,中国农村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当前农村大部分地方离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这甚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导致农民消费结构单一。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有着潜在的巨大购买力和消费需求。目前,我国生产能力过剩的绝大多数制造业产品,在农村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正因为前面所述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也制约了农村的正常合理消费。
  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不合理的财税体制,又让农民有较重的负担。在基层政府,虽然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其实还是“收支一条线”,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先“收”后“退”。有的地方甚至是百分之百退还。这就是说,收的钱越多,得到的钱也就越多。穷的地方编外人员增加得很快,开支也就多了,从农民收入那里收取的费用也就越来越多。这无疑需要改革。
  从长远来说,农村消费的最终限制因素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去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936.4元,比2003年增加6.8%,是近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个成绩的取得靠的是“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政策好”指的是税费改革和对粮农的直补。“天帮忙”指的是风调雨顺;人努力除了政策好还因为价格高。所以,今年要大幅增加农民收入会有相当大的难度。
  释放农村存量购买力
  从1998年开始到2002年,我国连续五年商品零售物价每年都是负增长,根据经济学的定义,我国无疑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2004年,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止跌回升,上涨了2.8%。从经济学的定义来说,到2003、2004年我国似乎已经走出了通货紧缩。但通货紧缩背后的原因并未消除。从2004年到2005年上半年,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仍然在延续,由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去年粮食产量增加3877万吨。今年粮食和农产品的价格顶多维持去年的水平。
  我国今年一季度的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去年相比上涨1.6%,四月份、五月份和去年同月相比都只上涨0.6%,按这样的趋势,到第四季度,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有可能会是负的,今年全年也可能会是负的。
  这种刚控制了通货膨胀马上又陷入了通货紧缩的情况,完全是因为我国从1998年以来绝大多数制造业部门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情形,并未因为2003、2004年的少数部门投资过热、物价上涨而消除。当一些过热部门的投资变成供给或生产能力时,少数几个在前两年价格上涨的部门止涨回跌,原来价格下跌的部门继续下跌,不可避免再度出现通货紧缩。
  和一些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通货紧缩不是由泡沫经济破灭触发,而是由于前一段时期投资过热,等投资建成之后生产能力突然大增,需求的增加赶不上供给的增加,于是形成了物价下降。不过,通货紧缩若不消除仍然会对我国的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既然通货紧缩的原因是存在巨大的存量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通货紧缩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找到一个足够大的存量需求,靠释放存量需求来消化存量生产能力。我对存量需求的定义是:有需求的愿望,又有支付的能力,但是因为政策性的原因或是体制性的原因,这种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无法实现。
  我国国民经济中存有四大块存量需求:一是外国直接投资,二是对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限制,三是城市里的中产阶层,四是农村的消费。目前剩下的最后一块大的存量需求是农村的消费需求。
  在出现通货紧缩时,需要政府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启动投资需求,保持投资增长率达到一定的水平。过去几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资金,主要用于改进和大城市有关的基础设施,现在应该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里跟生活有关的各项基础设施,把中国的农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以释放农村的存量购买力。这样既可消化掉制造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发展愿望要通过改革来实现
  毫无疑问,新一轮农村改革已经迫在眉睫。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新农村,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现在有人提出应当由工业来反哺农业,我认为也有不少困难。首先,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无法支持这样大的补贴。70%的农业人口,30%的增长,要反哺农业,非农产业要增多少税,又有多少农业的收入。按目前3.3%的补贴来计算,已经占中央财政收入的10.1%。
  对农产品进行补贴,在执行上非常困难。如果我们进行反周期补贴,也就是对自然灾害等造成的减产进行补贴,会产生严重激励问题。由于农业生产本身的特性,我们很难分辨一个农户减产是由于自然灾害还是其他人为因素,因而很容易出现故意减少投入造成减产而向政府要补贴的事例。如果我们直接对农民的收入进行补贴,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经济会出现应该得到补贴的农民实际拿不到补贴的现象,拿到补贴的往往是各方面关系较好的中等收入的甚至是富有的农民。
  就长远看,可持续的增加农民收入的唯一可行方式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的数量。转移出来的农民会从农产品的供给者变成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者,留在农村里的农民也会有更多的土地等资源可供耕作,这样才有办法真正做到农民增产增收。
  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能在城里就业,才不会把农村的收入问题变成城里的失业问题,如果是那样,就更糟了。所以,要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首先,必须解决当前生产能力过剩,投资机会不足,新增就业困难的问题;其次,要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后者牵涉到改变增长方式的问题。
  其实,农业生产还有比较优势,那一部分不需要补贴,可以引导其理顺国际国内的关系,让它进入国际市场。
  在改革方面,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职能。明确政府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要把政府的经济职能剥离出去。要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村打造更好的融资环境。其次,要进行彻底的财税体制改革。所以我们必须进行彻底的干部和财税体制改革,把紧农村干部岗位的大门。并且给乡、村干部必要的工资保障。
  当前,中央政府在财政上可以采取其他方法支持农业,包括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以中央财政支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加大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条件。

推荐访问:经济社会发展 源于 农村 改革 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