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市党政领导干部建设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始时的讲话

市党政领导干部建设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始时的讲话

时间:2022-05-04 10:56:20 浏览次数:

在##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始时的讲话(2006年8月)
  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快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重中之重的工作。甘肃省委举办这次研讨班,目的是通过集中学习和研讨,深刻理解中央的决策意图,准确把握中央决策的科学内涵,坚持一切从甘肃省实际出发,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和工作重点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保证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

  下面,我讲四个问题,供大家在研究中参考。

  一、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图和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在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了“五个统筹”之首的位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又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2004年中央1号文件确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受益面之广,是历史上所没有过的,“三农”工作也成为近年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亮点。正是在“三农”工作不断取得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党中央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加深对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理解,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提高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农业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具有极端重要性。工业化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工业是农业不断分工的产物,工业的发展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主要依赖于农业的哺育和支持。农业农村既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资本积累,提供了原料和大量的劳动力,也是工业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但由于农业的再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程同步,其劳动生产率无法同工业生产相比,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本质上是一种弱质产业。当工业化进入到一定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就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主要来自非农产业。受这种利益机制的驱动,农业很容易被忽视,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农村和城市呈现出很大的反差。我国的建设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国家的工业化主要靠农业支持,农业为工业化提供了巨额的资金积累。随着全国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三农”问题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化,孕育着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持久的变革,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积极而明显的变化。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的分化正在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等产业部门演变,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成为直接沟通城乡关系的产业纽带。二是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动性明显增强,农民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在快速发生分层和分化,农民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愿望更加迫切。三是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劳动力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中就业,变为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与此相适应,农民收入构成也在不断变化,来自非农产业特别是外出务工的收入不断提高,从而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些变化都表明,“三农”问题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靠零敲碎打就能解决的,必须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安排,因势利导地把农村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力协同、整体推进的新格局。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出了一个新的努力方向,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第三,城乡发展的差距,凸显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紧迫性。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为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也出现了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的状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的问题相当突出。从城乡面貌来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虽然也有很大变化,但变化相对较慢。城乡之间的这种差距,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将十分严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经济发展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立足点,必须始终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没有农村的繁荣,就不可能有持久而旺盛的消费需求,城市的繁荣最终也是靠不住的。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既是一项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非常紧迫的现实任务。

  第四,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提供了新农村建设的切实可行性。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既反映了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也是综合国力提升的显著标志。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跨上了新的台阶,2004年已居世界第6位,2005年超过法国和英国,已上升到第4位。经济结构也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下降到12.5%,城镇化率已达到43%。与此同时,国家财力有了很大增强,国家财政收入5年翻了一番多,总量已达3万多亿元。正是基于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中央判断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当然,从甘肃省来说,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经济实力,都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还很弱。但工业反哺农业是一个大概念,是一个国家战略,其含义主要是指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重点向农村转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切实可行的。对甘肃省这样的欠发达省份而言,这既是一个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战略,也是一个协调区域发展的大举措,更是一个加快发展的大机遇。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载体,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归根到底一句话,这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准确把握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要把这一战略付诸实践,必须把中央决策部署的普遍性同本地的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为此,必须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是严酷的生产条件决定,粮食是长期困扰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甘肃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建国后,甘肃省集中力量解决吃饭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发生过惨痛的教训。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特别是随着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的建成使用,以及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才实现了甘肃省内粮食低水平的自求平衡。这是个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调整结构、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正确地看待粮食问题、在粮食问题上确立什么样的目标,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全国来看,“十一五”时期,粮食供求关系仍然偏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宏观调控和“三农”工作的一个着力点。从甘肃省来说,处理好粮食问题,在认识上要进一步明确这样几点。其一,粮食生产任何时候不能放松,忽视粮食生产,一旦粮食市场供求出现大的波动,就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甘肃省粮食生产的优势不明显,粮食生产的目标定得过高也不切实际,而且会大大挤压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制约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综观全局,在粮食问题上保持动态的省内基本自求平衡,是一个比较现实的目标。其二,甘肃省粮食总量在全国粮食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只有1.7%左右,而人口占2%,产量多一点或者少一点,虽然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影响不是很大,但在省内必须保证粮食总产的基本稳定和合理的粮食储备。其三,甘肃省粮食要保持动态的自求平衡,工作的立足点要放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走依靠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发展路子,不能走广种薄收的老路。总之,粮食问题事关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

  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始终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是现阶段,结构调整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甘肃省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近年来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突出表现在区域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长足发展。但作进一步的分析,农业结构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城郊和川水地区,山区特别是干旱山区农业结构调整进展比较缓慢,广种薄收的格局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农业结构调整总体上受粮食保障能力弱、农民自有资金短缺、农民文化科技水平比较低、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新产业的能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以及社会化服务薄弱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最基本的因素,还是生产条件差、土地产出率低。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改变甘肃省单一的农业结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同改善农业的基本生产条件一样,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是依靠农业自身发展来增加农民收入,空间越来越小。一般而言,农业既受人多地少的资源约束,又受市场需求的制约,总量扩张、价格上升都受到限制。同时,农业又进入了资本替代劳动、农产品成本加速上升时期,农业成本的上扬抵消了很大一部分收益。依靠政策因素增收的效应也在递减。从甘肃省来说,由于结构调整的难度大,绝大多数地方农业效益的提高非常缓慢,相当一部分富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得不到有效发挥,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事实一再证明,要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根本的是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充分就业,逐步减少滞留在农村的农业人口。从这个意义上说,能不能为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出路,不仅关系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而且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是基礎設施薄弱,農民居住分散,改變農村面貌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省70%以上的農村屬於乾旱半乾旱山區,山大溝深,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條件惡劣,人居環境很差。農村基礎設施也很薄弱,突出表現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仍然適應不了農業發展的需要,多數地方還處於靠天吃飯的局面。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更為落後,許多地方人畜飲水長期沒有保障,一遇旱災,缺水甚於缺糧。農村交通不便,不少村莊不通公路,鄉村通油路的任務十分艱巨。農村燃料普遍缺乏,許多地方主要依靠薪柴燒飯取暖,對生態環境破壞很大。農村電網還比較薄弱,還有50多萬人口用不上電,廣播電視『村村通』延伸到自然村的工程量還不小。所有這些情況表明,要改變甘肅省農村的落後面貌,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必須要有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准備。

  五是社會發育滯後,教育衛生事業薄弱,勞動者素質同工業化市場化要求不相適應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傳統農耕方式由於主要依靠勞動力的數量和體力,從而使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缺乏內在的動力。在這樣一個基本因素的作用下,加上歷史的、社會的、自然的、經濟的等復雜因素的影響,我省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一直比較落後,嚴重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全省還有16個縣尚未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率高達17%,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差,衛生基礎設施落後,文化設施不足,文化生活貧乏,失學輟學的現象仍然存在,因病因學致貧、返貧的問題比較突出。特別在一些偏遠山區,社會交往半徑狹小,交往交流困難,整個社會發育還不夠健全。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適應現代市場的能力還比較低,缺乏就業的本領和創業的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結構調整難就難在人的素質不能適應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產業發展的需要。尤其在當今人力資源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勞動者素質不高已成為制約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六是在一些缺乏生存和發展基本條件的地方,如何解決現有人口的出路問題,也非常現實而棘手。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來看,我省許多地方人口都大大超過了生態環境的可承載限度。其中在一些極度乾旱山區、石山區、深山區以及嚴重沙化區,要麼嚴重缺水,要麼嚴重缺地,要麼交通閉塞,缺乏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我省還有數百萬農民生活在類似的地方,無論是解決溫飽還是建設新農村,這些地方首要的是解決農民的出路問題。大規模的移民從全省來說已缺乏基本的條件,區域性的生態移民雖然在一些地方效果比較明顯,但畢竟容量有限度,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所以如何給這類地方的農民找出路,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從長遠來說,解決這些地方的問題,要把希望寄托在娃娃身上。要集中力量抓教育,抓培訓,抓計劃生育,把新生代的農民培養成有文化、有技能,能夠實現轉移就業的新型勞動者。很顯然,只這一項任務,就使我省的新農村建設具有異乎尋常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
 
  總之,我省同全國相比,農業農村發展的基礎條件相差甚大,面臨的問題更具特殊性。我們只有實事求是地認識困難,纔能做好克服困難的思想准備,找到克服困難的有效辦法,也纔能把新農村建設搞得更紮實一些,使農民得到的實惠更多一些。

  三、建設新農村必須處理好的幾個重大關系

  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部署,主要可以歸納為這樣『五個五』:在總體目標上要把握好五句話,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在基本內涵上要協調推進五個方面的建設,即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在指導原則上要貫徹好五個堅持,即堅持以農村經濟發展為中心,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群眾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共同推進新農村建設。在具體要求上落實五要五不,即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協商,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在主要任務上要實現五個新,即產業發展要形成新格局,農民生活要實現新提高,鄉風民俗要倡導新風尚,鄉村面貌要呈現新變化,農村改革要實現新突破。把握了這『五個五』,就從總體上把握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和精神。

  從我省農村的特殊性出發,全面落實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部署,最根本的是要努力走出一條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的路子,使這些工作都能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基於這樣的認識,我省新農村建設基本的思路是,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基礎,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為支橕,以提高農民素質為關鍵,從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入手,堅持分類指導,區別輕重緩急,有重點有步驟地加以推進。具體說,就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第一,正確認識和處理新農村建設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國家在本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其著眼點同建設小康社會是一致的,但要求更高、任務更艱巨、時間跨度更大。正如溫家寶總理所指出的,『建設新農村的過程是一個與現代化建設同步的過程,需要經過幾十年、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的艱苦努力。』這也就是說,新農村建設包含了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又超越了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將伴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認識到這一點,就要樹立長期奮斗的思想,既要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堅決反對因循守舊、敷衍應付,甚至無所作為的做法,同時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盲目攀比,提出一些不切合實際的指標口號。必須把新農村建設同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有機統一起來,堅持不懈、鍥而不捨地加以推進。

  第二,正確認識和處理新農村建設同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關系。現代化必須建立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基礎之上,而工業化城鎮化又必須建立在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因此,建設新農村與推進工業化城鎮化,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現代化的兩個重要方面,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我省提出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是順應工業化發展的趨勢,在發展思路和發展重點上的重大調整。只有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了,纔能為反哺農業、支持農村提供經濟基礎,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也纔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另一方面,建設新農村不是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割裂開來,更不是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對立起來,而是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時,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改變農村面貌,增加農民收入,使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實際工作中,要進一步把握好新農村建設與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結合點。一個就是要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使之成為我省重要的支柱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帶動城鎮化的發展。一個是要大力抓好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通過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在為城市二、三產業發展提供人力支持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減輕巨大的農村人口壓力,提高人均佔有資源水平。把握住這兩點,就可以做到新農村建設與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相得益彰,共同推進。

  第三,正確認識和處理新農村建設同扶貧開發的關系。建設新農村,是對『三農』工作在認識上的深化和昇華,其實質是加快解決『三農』問題。扶貧開發是集中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是『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三農』工作中的一大重點和難點。因此,新農村建設既包含了扶貧開發,又為扶貧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機遇。對我們省來說,扶貧開發的任務還很艱巨,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是要穩定地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必須堅持扶貧開發同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統一,著眼於消除貧困,把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放在改善農民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上,放在拓寬農民增收的基本渠道上,放在提高農民的基本素質上,進一步搞好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離開了這『三個基本』,任何性急的做法,都是脫離實際的,都是違背農民群眾意願的,最終都會妨礙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第四,正確認識和處理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同階段性任務的關系。建設新農村既是一個動態的目標,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各地自然條件和經濟文化狀況差別很大,改變農村面貌決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就我省現階段來說,城鄉之間巨大差距的實質在於農村經濟發展滯後,在於農村基礎設施欠賬太多,在於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緩慢。所以,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當然,改變農村面貌需要進行村莊建設,但我省絕大多數地方在一個較長時期內,還不具備全面進行村莊建設的條件。村容整潔的重點,應該放在治理環境、完善配套設施、改善公共服務、方便農民生產生活上。新農村建設的試點也要緊緊圍繞現階段的主要任務,著眼於如何培育優勢產業、如何提高農民素質、如何解決水電路燃料通訊等關系群眾利益的實際問題來進行,而不能一味地在村莊建設上搞試點,也不能把試點變成人為的栽盆景、壘大戶,不能把資源過分集中在少數試點上,尤其要防止舉債搞建設。宣傳典型示范應注意代表性和示范性,更多地宣傳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增加收入、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的典型。總之,一定要防止不切實際的大拆大建,防止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

第五,正確認識和處理農村經濟發展同社會事業發展的關系。協調經濟社會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發展經濟,增加物質財富,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礎;發展社會事業,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是加快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我省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社會事業發展更加薄弱,尤其在農村教育、衛生和公共服務領域欠賬比較多,其直接的後果是造成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反過來又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圍繞提高農民素質,大力發展農村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做到用社會事業的發展推動農村經濟更快發展。

  第六,正確認識和處理新農村建設中物質文明同精神文明的關系。建設新農村的過程,既是一個富裕農民的過程,也是一個培養造就新型農民的過程。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沒有農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文化貧困』是導致農村落後最深刻最根本的原因,新農村建設必須在培養新型農民上下功夫,使農民不僅『口袋富』,更要『腦袋富』。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通過各級黨委政府紮實有效的工作,在農村開展大規模的農民培訓工作,引導農民學文化、學科技,開展移風易俗、遵紀守法、勤奮創業的教育。要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改進對農村的宣傳工作,動員各群團組織,必要時組織機關乾部以及大學生志願者深入基層,進村入戶,廣泛開展掃盲、科普、禁賭、普法、培訓等各種實實在在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農村的文明程度。

  第七,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支持同農民自力更生的關系。建設新農村,是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有效載體。必須進一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對屬於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方面,特別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承擔應有的責任。同時,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始終是農民,必須進一步克服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激發廣大農民自主創業的潛能。要引導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要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更多地通過以獎代補等新的辦法,激活農村的各種生產要素,激發農民的創業熱情,引導和鼓勵農民自覺投入新農村建設。同時,還應探索建立社會參與機制,不斷拓寬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途徑。

  四、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建設新農村需要抓好的幾項重點工作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要充分運用這次研討班的成果,同『十一五』發展規劃緊密銜接,對我省新農村建設進一步作出科學規劃,保證紮實穩妥健康地向前推進。當前,要從農民群眾最關心的實際問題入手,著重抓好這樣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從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水利、道路、電網、沼氣、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這既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最迫切最實際的問題,也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工程。要在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同時,圍繞讓廣大農民喝上安全衛生的水、走上順暢便捷的路、用上清潔衛生的燃料、通上既經濟又有保障的電、看上聽上清晰的廣播電視,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力求經過5年或更長一些時間的努力,在這些方面能夠得到明顯的改觀。

二是從發展教育衛生文化事業入手,大力加強農村社會事業建設。要進一步整合農村投資,加大對農村教育和衛生事業的投入。把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鄉村衛生院所建設和農村文化設施和村級活動場所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分期分批實施,保證農村教育衛生文化事業有一個較快的發展。

  三是從職業技能培訓入手,推進勞務經濟快速發展。勞務輸出不僅是農民增收最現實最重要的渠道,而且具有溝通城鄉、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多重作用。要按照勞務市場的需求,在公共財政的支持下,有計劃地對農民開展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努力促進有組織大規模的勞務輸出,使更多的農民實現轉移就業。

  四是從發展特色經濟入手,推進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要持之以恆地把結構調整抓下去,在繼續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的同時,把草食畜牧業作為一項戰略性主導產業來抓。通過大規模種草養畜,努力提高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努力提高優勢特色產業在農業中的比重,實現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圍繞特色產業的培育,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五是從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入手,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根據全部取消農業稅後的新情況、新特點,圍繞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進一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必須緊緊抓住轉變政府職能這個重點,強化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轉變工作方式,創新事業站所運行機制,發揮好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要繼續搞好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努力提高縣鄉財政的自我保障能力。

  六是從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入手,努力形成良好的社會風貌。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協調推進農村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圍繞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和村務公開制度,保證農村基層民主健康發展。堅持開展普法教育,特別要加強同保障農民切身利益緊密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使農民群眾增強法制觀念,增強依法行使權利、保護自身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大力倡導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積極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逐步形成農村健康文明的新風貌。
  同志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決策,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順應了人民群眾的願望,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任務。偉大的事業需要不懈的奮斗,艱巨的任務需要務實的態度。只要腳踏實地,紮實工作,我們就一定能夠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真正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

推荐访问:研讨班 新农村 党政领导干部 讲话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