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竹溪县团组织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调查报告

竹溪县团组织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17 09:14:01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竹溪县地处鄂、渝、陕三省市交界处,是华中地区面向大西北、出入大西南的通道之一,是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的源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是国家级扶贫县和省级特困县。11月上旬,竹溪团县委组成三个调查专班,深入到全县15个乡镇,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电话约谈、重点剖析等方式,就全县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状况进行实地调查。集中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21份。通过调查,结合近年来开展此项工作的体会,我们对全县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把握,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

       一、竹溪县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现状

      (一)农村青年自然结构。全县现有总人口36万,其中农村人口27万人,14至28周岁农村青年63130人,约占全县农村人口总数的23.4%。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青年队伍结构呈现“五多五少”:一是男性较多,女性较少。男性有42810人,占67.8%,女性20320人,仅占32.2%;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多,文化水平高的少。初中文化程度以下有38200人,占总人数的60.5%;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4930人,占总人数的39.5%;三是青年团员比较多,青年党员很少。全县63130名农村青年中,62005名青年团员,98.2%,981名青年党员,仅占  1.6%;四是外地务工的多,在本地务工务农的相对较少。在县以外务工约4万人,占65.3%,在县以内务农、务农青年约2万人,占32.6%;五是无职青年多,在职青年少。税改后,农村干部大量减少,在职青年450多人,仅占0.7 %,无职青年占了97.1 %。

      (二)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特点。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利等思想逐渐影响农村青年。通过调查分析,全县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务工青年年龄偏小,文化层次较低。调查问卷显示,农村务工青年平均年龄在21岁左右,其中16岁至20岁(包括20岁)的青年占66.8%,20岁以上的占33.2%。这些青年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5.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含中专)的占10.1%。二是广大农村务工青年对务工地的选择比较现实,整体上以收入高低为主要标准。在问及对理想的务工地的选择时,2.1%选择县内,10.2%的选择本市范围内,15.1%的选择省内,24.5%的选择沿海经济发达区,广州、深圳成为首选地区,这主要集中为刚从学校毕业出来,有一定文化知识或者上过中专接受过一些技能培训的中专生(含高中生),还有31.5%的选择中西部地区,大多在山西、陕西、江苏、河南、河北等地,这主要集中指初中学习时辍学的,大多为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没有一定特长,主要靠出卖劳动力,另有16.6%对务工地无特殊期望,只看能否挣到钱。三是农村青年务业工种多集中在密集型、技术含量比较低的行业。参照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结合近年来对农村青年劳动力流转的情况分析看出:男性多集中在建筑、装修等人员密集型行业以及种养殖,女性多以从事低技术含量的行业为主,包括纺织、服装、服务性行业、箱包玩具加工等。问卷数据显示,8.1%的从事工程、机械加工,15.2%的从事手机家电维修行业,19.8%的从事建筑行业,8.7%的从事餐饮加工、服务行业,4.5%的从事计算机业,9.8%的以种植养植为主,美容美发行业占4.1%,家政服务行业占2.5%,纺织、缝纫以及服装鞋帽制造占9.9%,运输行业占5.5%,商品营销、促销服务的占4.5%,其它的占6.4%。四是农村青年务工提高了家庭收入,多数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是积极主动的。在问及目前在外打工的月收入时,参与青年中有8.8%的收入在600元以内,53.5%的在600—1000元,35.5%的在1000—1500元,2.2  %的在1500以上。综合来看有近九成的农村青年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参与问卷调查的521名农村青年的平均年收入在1100元,2004年平均向家里寄回收入7000元。寄回家里的钱数占个人年收入的78.9%。这进一步说明,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正所谓“一人务工全家脱贫”。在问及想出去务工的原因时,有8.8%的青年表示是家庭田地少,在家无事可做,11.1%的表示不会或不愿干农活,44.5%的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或嫌本地工资水平太低,10.1%的表示想外出见见世面,开阔一下眼界,19.8%受周围外出务工人员的影响。在问及所了解的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的稳妥途径时,有46.3%的青年看好和亲戚朋友介绍,25.8%的青年看好团组织、政府劳服站、村委会及其他正规中介组织,25%的回答要靠自己出去找工作,另有2.9%的青年最希望跟建筑队出去。五是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主要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村青年由于受家庭的牵制,不能和城镇青年一样长期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       

      (三)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典型做法。近年来,竹溪团县委按照团省、市委统一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现状,把开展技能培训、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青年就业、服务农村青年致富成才的有效手段,探索出了一条抓劳动力培训转为做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截止11月上旬,通过团组织转移农村青年1500人,使一大批农村青年在团组织的帮助下走上了转移就业之路,为促进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一是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农村青年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引导和宣传发动,是做好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针对思想观念问题是影响我县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主要障碍,我们始终把加强对农村青年的宣传动员工作放在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首位。广泛开展舆论宣传活动,深入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走村串户等手段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成功经验、典型事迹以及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广大青年的市场意识、开放意识、诚信意识,引导青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起自食其力、劳动光荣的观念和临时就业、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等都是就业的观念,激发他们就业热情和愿望,使他们放下包袱,消除疑虑,自觉主动、积极勇敢地走出去。曾荣获“竹溪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十堰市农民党员双带标兵”、湖北省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光荣称号的县河镇农村青年柯昌松投资10万元开发研制  “富尔”系列茶,并积极培养本村柯尊山等五个烤烟面积过10亩、产值过8000元的烤烟大户,以点带面引导群众走烟叶富民之路。截止11月上旬,全县各级团组织在电视台、电台、报纸播出劳动信息近4500余次,粘贴、散发传单近万份。二是强化技能培训,帮助农村青年提高转移就业能力。劳动者素质偏低、观念落后、就业门路不广,只能出卖简单的劳动力,这是我县外出务工的实际。外出务工必须有一技之长,这是入城的先决条件。因此,加强青年劳动力技能培训,帮助青年提高综合素质,是实现推进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开展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重点。今年来,我们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结合青年实际,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我们先后与竹溪人事局、劳动局等单位联办了电子、餐饮服务等培训班多期,共培训务工青年1500人次,有效的提高了务工者的综合素质。同时,配合县劳动局在外出务工前对务工者进行法制和安全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自我维权和守法务工的意识。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级共青团组织共进行法制和安全知识教育宣传25期,受教育1500人次。三是抓信息,拓展农村青年的就业渠道。搜集市场就业信息,为农村青年服务,帮助农村青年实现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村青年就业工作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我们利用各种信息传媒和人际关系,做好信息的搜集工作,为务工者外出就业提供及时、安全、准确的务工需求信息;另一方面我们着重调查竹溪富余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分布状况,逐步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为用工单位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信息,便于供求双方双向选择。今年,为进一步拓展劳务市场,派专人到江苏、广东、深圳送务工者进厂的同时,进行市场调研,与厂家、劳务市场建立了合作关系,互通信息。同时充分发挥乡镇“农村青年中心”的作用,积极开展农村青年的就近转移,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的成效。一是解决了农村青年的就业难题,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工作,进一步减少了农民,解决了农村青年的就业难题,促进了农民增收。截止11月上旬,仅团组织输送外出打工的就有1500多人,据调查统计,在输出外出务工者中,月纯收入多者1800元,少者600元,每年可为每个家庭增加2000-10000元,带回的资金解决了一个家庭的温饱问题。二是通过劳务输出,使广大青年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金,增长了才干,促进了经济发展。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使务工者鼓起了口袋,也充实了脑袋。广大务工青年生活在信息量大,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城市,自然地受到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的熏陶,从中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人中有一定经济头脑、有闯劲的人,长期留在城市务工经商,发家致富;有一部分在外学到的一技之长,获取大量的信息和致富经验后,返乡创业,他们在创业中引导当地群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力的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三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农村青年增收成才的渠道和途径已经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从增加收入上看,农村青年收入增长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已经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通过劳动力的转移,使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逐步减少,二、三产业的人员逐步增多,解放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力的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目前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观念落后,就业意识不强。外出务工实现增收致富,已被许多农村青年所接受,并自觉行动起来,主动寻求外出机会。但仍有相当部分的青壮劳动力在去留之间犹豫不决,就业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这部分没有外出务工的农民存在三种心理:一是不愿出去。有些农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温饱即安,存在着恋家守土的小农思想;二是不敢出去。担心上当受骗,害怕被人欺负,存在畏惧;三是不会出去。部分农民由于本身素质不高,无技术特长,加之期望值高,苦、脏、累的体力劳动不愿意干,往往是无功而返。    

       (二)劳动者素质低下,劳动技能偏低。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大多数青年都没有受过专业技能培训,无一技之长,因此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适应不了现代高新企业的用工要求。相当部分外出务工青年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存在着眼高手低、贪图安逸、害怕吃苦的思想,进厂做工觉得时间紧、工作累、制度严,坚持时间不长便又纷纷返乡。有些农村青年长期生活在农村,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活要求,或无所适从,生活难以自理,或不能把持自己,误入歧途。

      (三)信息资金缺乏。信息来源少,有价值的用工信息更少,不能及时了解企业用工动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情况,难以实现劳动力和岗位的有效对接。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有外出务工的强烈愿望,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团组织花费较高成本获取的宝贵而真实的信息,却没有大量可供输出的劳动力,资源白白浪费了。资金投入不足,基础性工作体系不完善,劳务输出组织网络不健全,工作开展不到位。

      (四)指导服务不力。有些部门受利益驱动或者为了应付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对所搜集的用工信息未经严格审查,也没进行实地考察,盲目组织人员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人身安全等缺乏有效保障,当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地予以协调解决,由于服务不到位,导致外出人员返乡,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损害了劳务输出机构的声誉和形象。

      (五)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主要还是靠亲友帮带,是自发型的、松散型的,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仅有的几家劳务中介机构目前处于无序的不规范竞争状态,各自孤军作战,难以协调一致,不能形成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同时也增加了劳务输出的成本。在我县历年输出的劳务数是4万人,而有组织输出的仅5400人,仅占13.5%。

      (六)劳务培训针对性不强。在输出人员中,受过专业性培训的不到10%,大部分劳务只进行过简单的培训,我们输出的劳务人员大部分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据了解我县的部分职业学校仍存在生源贫乏,教育资源闲置的现象。

      三、做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广泛宣传,引导农村青年转变观念。发挥团组织的网络优势,借助媒体力量,大力开展宣传。从转移就业政策、劳动保障、权益保护、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宣传着手,力求通过宣传,使青年农民抛弃小家难离的思想、一蹴而就的思想,明白外出打工是家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家庭奔向小康的重要途径。

      (二)整合资源,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各类培训机构较多,我们要积极整合资源,及时了解和掌握用工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变化,采取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网络各种培训机构,搞好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青年农民的素质,增强他们外出务工的本领。同时,积极探索对务工青年的再培训,引领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强化服务,为外出务工青年排忧解难。一是结合农村青年的愿望,积极与经济发达地区团组织建立友好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当地用工信息,在当地适时构筑维权阵地。二是在农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为外出务工青年的留守子女提供教学辅导等活动,解决外出务工青年的后顾之忧。

      (四)强化措施,组织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团组织一是要深入到乡镇,在乡镇开展用工招聘活动,组织动员农村青年应聘、登记,把应聘的农村青年输送到用工企业。二是利用团组织的网络优势,开展逐村逐户地发放宣传单、企业用工信息,组织应聘登记,把应聘人员输送到用工企业。三是与劳动部门、中介组织合作,做好输送转移工作。    

      

推荐访问:竹溪县 团组织 调查报告 转移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