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

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

时间:2022-05-19 19:35:03 浏览次数:

                              (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现状,说明了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8)05—0014—03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心和注意。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对此非常重视,正式把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列为国策,并已取得明显效果。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地质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不断发生缓慢的或突发性的对人类有利或不利的变化。近年来,虽然在地质环境保护、预防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在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法规来进行规范,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及重视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加之某些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等日益加剧,从而导致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已在一定区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
1 ××省当前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问题现状
1.1 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不断扩大
      ××省位于长江上游,地跨我国二、三级地形台阶,地形高差悬殊,气象复杂多变,地层岩性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为我国地质灾害最多的省份之一,且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省现具有一定规模、造成危害的崩塌和滑坡约10万余处,泥石流沟壑3 000余条,危及120余座县市所在城区和800多个乡、镇,500余家工厂、矿山的安全。每年造成的损失达数亿元。近年来随着工程经济建设的力度、深度及广度不断加深,导致××地质灾害已有加剧的趋势。1998年××省地质灾害更加异常活跃,灾害频繁发生,多次造成农田被毁,房屋毁损,交通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使全省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据全省不完全统计,至今年9月份全省即发生较大型地质灾害109处,其中滑坡48处,泥石流36处,崩塌25处,死亡人数已达到283人,伤1 868人, 经济损失数亿元。这些灾害的产生除与××独特的地质构造、地貌、地层岩性及暴雨山洪等自然地质因素密切相关外,与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不规范的矿山开采,随意弃渣,不合理的道路开挖,房屋修建切坡等密切相关。
1.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省是一个矿业大省,近年来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广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恶化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给矿山企业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据初步统计,全省有500余家工厂、矿山受到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省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矿山不合理开采引起的崩塌、滑坡,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地表开裂及由于矿碴不合理堆放形成的矿碴泥石流等灾害。
      1995年眉山大洪山芒硝矿在开采过程中,因回风巷道穿过了顶板芒硝淋溶带,致使井下涌水达到l0 000余方/日,导致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造成矿区附近6 000余居民缺水;1995年宜宾维兴镇在采煤过程中,未留足保安等原因致使坡顶发生地表开裂、形成一定面积的塌陷带,前缘发生大规模崩塌,致使10余户民宅被迫搬迁;70年代,西昌沪沽铁矿区,由于大规模基建,当地居民 挖矿弃土堆置在盐井沟,排出方量达数百万立方米,在暴雨的诱发下发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造成104人死亡,同时由于大量泥沙向下游输送,使成昆铁路 孙水关大桥的安全受到了威胁,并严重影响了下游环境和泸沽镇的安全,后经工程治理才有所改观。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不仅影响了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同时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害。针对这种情况,××省加强了矿山地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在1998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防治地质灾害的有关内容,从法律程序 上明确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防治矿山地质灾害,并根据××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编著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为推进矿山地质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提供了技术保证。
1.3 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水土流失状况日益加剧
      地壳表面的剥蚀、侵蚀营力是地形地貌演变的最主要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它的作用方向就是不断将高原、山地、丘陵逐步切割、夷平,由于它的作用,必然将大量的土石带走,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以表层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重力侵蚀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最严重的侵蚀形式,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带,虽然总的水土流失、侵蚀面积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危害却相当严重。四川省是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特别是省内泥石流发生程度高,大和特大泥石流的发生是造成省内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西昌东河泥石流沟,流域面积达208km2,沟道长约40km,沟内常年遭受侵蚀剥蚀等外营力作用,由崩塌、滑坡所形成的物源物质达45亿m3;西昌西河泥石流流域面积165km2,沟道长数km,物源物质达19亿m3;南江县白梅亚滑坡泥石流,泥石流流体达900余万m3。严重的泥石流活动区,由于侵蚀作用强烈使得沟谷和岸坡重力作用不断加剧,山地环境退化,森林植被破坏,并使泥石流多发区失去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洪水和保护水土的能力,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不适当的毁林开荒, 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由此不难看出,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是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江上游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而较为脆弱的山地和高原面积比重大,如果人 类开发利用不当,极易引起水土流失。据统计,长江全流域每年流失泥沙量约24亿t,其中71%以上来 自上游。据宜昌站测量,长江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28kg/km3。多年平均 输沙模数为512t/m2,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514亿t,相当于世界上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密西西比河的总输沙量,其中仅金沙江的输沙量就占进入长江泥 沙量的43%,因此,在长江流域已建成的各类水库中,每年因泥沙淤积损失库容 达12亿m3,相当于每年报废12座库容为1亿m3的大型水库,这对我国 的国民经济建设来说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1.4 水资源家底不清,供需矛盾日渐突出
    ××省地貌单元多样,气象条件复杂,致使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储水构造多样化,调蓄能力较低,缺水时段较长,遂宁、南充、德阳、广元等川中红 层旱区以及川南岩溶石山地区缺水现象严重,人畜饮用水困难已成为制约这些地 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近年来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引起的环境负效应已在××省部分地区显现。面对严峻的地下水资源供需形势,科学合理地规划地下水资源开发,加强水文地质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在缺水地区努力寻找和勘查地下水资源,调整和优化地下水资源区域布局,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络系统和动态预测预报系统,推广先进的取水技术和方法,充分合理地利用地下水资源已势在必行。
2 ××省地质环境保护现状
      从××省的实际出发,××近来加强了对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力度, 从基础做起,近10年来,先后安排开展成都市、宜宾市、自贡市、德阳市、泸州 市等大中城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作;完成了成渝铁路、 宝成铁路、渝达铁路、成昆铁路沿线及长江中上游、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 河、安宁河等流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工作;从1996年起, 开展了成都市、内江市、宜宾市、泸州市、广元市、乐山市、达川地区、南充市 等市地以地质灾害调查为主的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对全省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 分布规律和危害特征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1990年开始,着手推进全省的地质环境管理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有关部门负责,从1991~1998年先后在成都市、德阳市、泸州市、内江市、 宜宾市、广元市、攀枝花市、凉山州以及原××省重庆所辖的各市地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逐步推进各市、地、州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市、地、州以把保护好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各市、地、州以把开采矿产资源要做好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工作作为重点进行,并在摸清本市、地、州地质灾害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汛前地质灾害检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等一套工作程序。
      近年来,××省因采矿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颇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在××出 台的《××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要求,要求在申请办理矿产资源采矿许可证时必须提交《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报告》,对在开采矿产资源时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责任单位处以罚款,甚至 吊销采矿许可证。这一法规的出台,极大地提高了地方及采矿权限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
      近期××有关部门还着手编制××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省的重大 地质灾害,包括威胁大中城市、重要城镇、重要交通干线及大江大河地质灾害防 治;建立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防治体系;逐步建立××省地质灾害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加强预测预报工作,以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3 今后工作建议
3.1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省地处长江上游,由于特定的地形、地层、构造条件,加之近几十年开荒、不合理采矿及人类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致使省内地质灾害发生的规模大, 范围广,频度高,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对此,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此建议:
3.1.1 充分利用××省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包括有关高等院校、国家专业实验室及科学研究机构,对全省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现状开展系统的大规模调查与建档工作,重点查明重要城市、经济带、交通干线及人口密集区地质环境状况及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3.1.2 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利用现代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遥感技术(RS)及全球定位技术(RS)等,建立全省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及监控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信息系统、危险性分析评价系统和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并通过网络传输的手段,实现信息的全社会服务体系,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1.3 ××省地质灾害的成因复杂,防治工作牵涉部门多,防治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建立以政府为领导,主管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单位和群众积极参与的防灾体系。
3.1.4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的社会管理工作,必须纳入法制轨道,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工作职责制度,通过立法规范防灾治灾工作,应尽快结束当前临灾随机安排的不确定状态,实现以法防灾,以法治灾。
3.1.5 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比其他灾害多,造成的财产损失比其他灾害大,防治经费却比其他灾害少,这种强烈的反差必须改变。应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用于公益性,公共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同时对人为的地质灾害必须实行“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的方针,千方百计地增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 投入。
3.1.6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必须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及按行政区划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一支技术高,设备精良,素质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队伍。落实灾区乡、村、社、户四 级群众性监测网,走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路子。实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特殊工作制度,把握重点、险点,千方百计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必须采取工程措施的要及时排危排险,消除地质灾害的威胁,确保社会稳定。
3.1.7 要重视并逐步开展地质灾害经济损益评估工作,通过防灾效益的评估体现防灾工作的价值,逐步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到位。
3.2 加强××省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
      根据××省储水构造分布特点,时空分布特征和地方经济发展缺水现状,在今后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2.1 开展川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川南地区包括宜宾、攀枝花、凉山州等地市,是××岩溶集中分布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多种历史原因的影响,为老、少、边、穷的集中分布带,山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大部分,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但资源较为丰富。在这些地区,受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的作用,水资源时空调蓄能力差,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极为突出,城镇及农村人畜用水极为贫乏,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开展这一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3.2.2 开展川中红层丘陵地区地下水勘查开发工作。川东红层丘陵缺水区包括内江、南充、遂宁等12个市的42个县,总面积745万km2,这一地区以普遍分布中生界侏罗系砂泥岩为主要特征,地质构造简单,地形起伏,以丘陵为主,河谷平坝分布面积小。由于地质背景及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内土地蓄水能力较差,旱情严重,近5年来该地区连续发生干旱, 灾情遍及整个川中红层丘陵区,使得2 800万人口、280万头牲畜缺乏饮用水, 只能靠从外地拉水维持基本的生活,部分场镇、单位、学校,因缺水而无法办公、生 产、教学,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亿元,可见,川中红层丘陵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这一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工作十分必要。

推荐访问:环境保护 地质 地质灾害 防治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