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西部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对策研究

西部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19 19:35:03 浏览次数:

                        (1宁夏大学科技处;2宁夏科技厅生产力促进中心,宁夏 银川 750001)
摘 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滞后,西部地方高校作为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应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寻求自主创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对接,通过加强产学研结合、解决地方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促进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创新平台等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推动学校由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创新型大学迈进。
关键词:地方高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服务;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8)04—0007—02 
      大学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基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具有学科综合、人才荟萃、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等优势〔1〕,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地方高校,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使其成为地区科技创新的中心,对于学校和地方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宁夏大学是一所地方性综合大学,“十五”以来,积极主动寻求自主创新与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对接,凝练科研方向,整合科技队伍,优化科技资源,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拓展科研领域,科研水平明显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科技人才队伍层次显著提高,重点学科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自治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由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创新型大学迈进。
1 坚定不移地确立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促发展的思路
      “九五”末,党中央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西部各省区都在努力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缩小与发达省区的差距。但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科技能力依然薄弱,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在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政府投入资金、新产品实现利税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2〕。同样,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相对滞后,地方高校科技竞争力处于劣势〔3〕,在从事基础性、原创性及国家层面科技项目时受到很大限制,但由于汇聚了本地区最优秀的人才资源,具有明显的区位科技优势,因此地区差距的过大和教育水平的滞后,客观上要求西部地方高校科技工作的定位应该扬长避短,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解决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不断增强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既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地方高校生命力之源泉。地方高校只有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开展科技工作,把高校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才能够从服务地方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必须资源,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身的发展争得一席之地。基于这一认识,学校应了积极进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主,加强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并逐步形成自己特点,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和贡献度。宁夏大学经过几年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自治区高等教育中的龙头和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
2 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高新技术及重大科技难题的攻关
      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关键共性问题的攻关是地方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关键技术不仅知识含量高,而且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共用性。高校利用学科和人才的综合优势,使高新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在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开展,有利于重大应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使高校具有的科技资源和人才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成为技术攻坚的主力军。
      几年来,学校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科技工作紧紧围绕自治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落脚点,加强与科研院所及各部门、企业的联系,组织发动科技人员走出校门,积极主动寻求自主创新与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对接。跨部门、跨学科领域的组织高水平、高层次的科技人员,从国家、自治区、市县和企业多方争取项目,大力促进学校科研资源与社会开发力量紧密结合,学校智力资源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能源化工、新材料 、现代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核心技术的攻关,攻克了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重大关键性技术。在开展科技创新过程中,学校既在特色优势领域及重点项目上鼓励原始创新,更引导支持集成创新和推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突出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治区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学校“十五”期间,共承担国家及自治区级以上的各类科技项目450余项,全校62%的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取得了国家一类兽药证书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一批应用性强,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3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动,加快科技成果向实现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4〕。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学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的关键环节,对促进科技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成果转化始终是科技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东中西部又呈现出不均衡发展,中西部发展速度滞后,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及产出,东部地区的增长率最高,中部地区的增长率中等,西部地区的增长率最低〔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西部地方高校作为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在当前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
      针对历史上形成的高校在科技工作中重论文、重理论、轻转化、轻市场的问题,学校在科研工作中加强导向,把市场和社会需求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主要方向、注重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有机衔接。在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立项上,引导教师加强面向市场的高新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使其成果能真正能够为生产所需,同时,加强与企业联系,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连接点,建立稳定的高校与地方联系的工作渠道,不断拓展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空间,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和科技人员面向市场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学校成立了校产业办和大学科技园,对外签订各类技术合作协议8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增高。 “西北旱地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幼畜腹泻双价基因工程苗”、“新型牛羊全日粮复合秸秆成型饲料开发与示范”、“马铃薯保鲜贮藏技术”等一批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并初步形成产业化,研究开发的“旱作高效节水补灌系列设备及技术”等在西北地区得到推广应用。
4 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建立多种形式产学研结合新机制
      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既可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才、技术、成果及信息资源的潜力,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又可以很好地发挥企业的资金、管理及市场资源优势,同时,也使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融入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主动性地进行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现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条成功经验和开发潜在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
      多年来,学校针对自治区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不强,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对科技需求很大的现状,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在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启动产学联合研究配套资金,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多种形式的合作,广泛开展人员交流,合作研发,合办科技创新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积极建立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有效的联系渠道,与自治区主要龙头企业开展实质性的科技合作,分别建立校企合作基金,开展技术难题的联合攻关,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全区80%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的企业与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开发关系,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和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服务创新宁夏建设开创了局面。
5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研发和中间试验基地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体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平台。集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统筹安排的原则,以实现共享为核心,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加强科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为推进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条件支撑和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是新时期高校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几年来,学校与企业联合构建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大学科技孵化园为核心的创新平台体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建成了天然气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饲料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大学科技孵化园等10个创新平台,走在了同类地方高校的前列。同时,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建立了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制度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这些平台在建设中注重提高科技创新实力,注重提高与产业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点,有效地实现了边建设,边出成果,边产生效益的同步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平台的孵化器,聚集人才、培训人才等功能。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改善了实验室条件与研发环境,增强了研发和为地方服务的能力,稳定和吸引了一批科研骨干,实现了基地、项目、人才的有机结合,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有力地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学校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863引导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等,科技创新平台占到80%,SCI、EI、ISTP等收录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和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平台,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R],2006-2020.
[2] 吴佐明,王炎坤.科技部发展计划司.中国科技成果与转化研究报告汇编[R],2004:127-131.
[3] 樊华,陶学禹.中国省域高校科技竞争力的演化.统计观察[J],2006,(1):93.95.
[4]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R],2006-01-09.

推荐访问:经济社会发展 区域 西部 高校 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