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浅议农民工市民化

浅议农民工市民化

时间:2022-05-23 17:56:01 浏览次数:


    摘要: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引起人们的关注,就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市民化这一问题直接关乎城市发展以及全面发展小康社会。文章就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工;农民工市民化
 
    城市化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口由农村转入城市、由从事较低效率的农业转向从事较高效率的非农产业的过程,是一个由大部分国民积极参与并分享其成果的开放型的工业化过程。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简要回顾
 
    建国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稳步发展阶段(1949-1958年),工业化带动了城镇人口增长,全国城市化水平从10.6%提高到16.3%,年均增长0.63个百分点。二是徘徊和停滞阶段(1958-1978年),这20年间城市化水平从16.3%才提高到17.9%,年均增长只有0.08个百分点。三是快速发展阶段(1978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使得国民经济的重要比例关系得到根本性改善,户籍制度等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度安排不断改革,这一切使得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8年底的45.7%,年均增长约0.93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平均上升幅度的3.82倍。
 
    但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的任务依然艰巨,我国作为一个农民大国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还有近6亿农民和近3亿的农民工。依然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不同步的、滞后于工业化的城市化,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负效应,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历经许多波折之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就业和居住,却分享不到城市化的成果,成为生活在城市边缘一个最大的弱势群体。这不仅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而且也违背了城市化的本质。在推进农民工城市化的进程中,面临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障碍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核心问题。“传统的户籍制度把户籍与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社会福利、社会地位等直接挂钩。因为农民工的农业户口、农民身份,使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和发展遇到了重重的阻碍。”农民工难以市民化的原因是户籍制度的存在,实质上依附在户籍制度背后的各种福利保障体系。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福利保障体系将农民排斥在外,农民工是无法享受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障的。近几年,一些地方开始尝试为农民工提供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保障,但各地养老保险还未统一。显然,在一个封闭的、没有将农民工纳入其中的城市福利保障体系的框架下,农民工在城市得不到必要的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农民工是很难融入城市的。
 
    (二)经济障碍
 
    尽管实现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作为理性人的农民工个体选择是否进城,主要是由进城带来的经济剩余决定的。根据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500元-800元。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元-500元的占29.26%,500元-800元的占,800元以上的占27.9%。这样的经济收入水平不足以支撑其在城市安身立命和养家糊口。缺乏稳定的住所的农民工缺乏对城市的归属感,大量的农民工集中聚居,也不利于城乡文化交流和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另外,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一大障碍。在农业部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66.95%的农民工子女求学的最大困难是费用太高。这增加了农民工家庭的生活成本。低工资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将农民工拒在城市化的大门之外。
 
    (三)自身素质束缚
 
    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除了受到上述外部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与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由于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在农村中长大的农民工群体在教育水平、知识结构、职业技能、观念意识、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素质远不能适应城市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和城市现代文明生活的需要。以经济较为发达、流动人口较多的广东省为例,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广东省的流动人口中,年龄在29岁以下的占了绝大多数,比例达74.21%,而在这些以青年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民工队伍中,文化素质总体上又以初中文化为主,所占比例为54.63%。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由于传统的生活观念、尤其是自身收入的影响,没有能力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他们乡土观念较强,在土地的牵制效应和城市边缘人心态的影响下,不少农民工仍然认为自己的归宿是农村。“据调查,愿意并决定在城市长期定居的农民工比例约为19%,看情况而定的占60%。”这种过客心理的存在使部分农民工对他们工作和生活所在的城市无法产生主人意识,对城市社会漠不关心,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三、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不仅关系到城市化的进程、也关系到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思路是:
 
    (一)消除制度障碍,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近几年,我国一些地区对户籍制度改革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有很大的局限性:户籍制度的改革流于形式,并没有改变与农民身份有关的相应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的重点,不是户籍登记制度本身,而是在于增加农民的福利和权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应逐步推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工享有同等的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就可以安心在城市工作,有利于稳定企业的产业工人队伍,有助于企业的技术升级。
 
    (二)探索农民工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经济基础
 
    1、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工收入水平。首先,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是工资最低的一类工作,最低工资制度对保障农民工收入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是影响农民工收入的重要因素。其次,规范农民工的劳动合同。农民工和雇主不签订劳动合同,往往是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
 
    2、切实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一是推进农民工住房优惠政策,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定居成本。鉴于农民工的低收入状况和城市商品房的高价位态势,要实现农民工“居者有其屋”很难,这就需要政府逐步把农民纳入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之中,同时可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兴建农民工公寓等。二是着力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降低农民工子女教育费用。农民工子女若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保证对他们尽早融入城市生活非常重要。因此,流入地政府要保障流动子女与当地儿童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应当承担流动人口义务教育的责任。同时,农民工输出地的政府也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3、加强农民工素质培训,提供公平就业的机会。农民工的素质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首要问题和必要途径。对农民工有组织有目的的培训是现实向市民有序转变的保障措施。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培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使农民工尽快提高职业技能。农民工这支劳动大军的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关系到整个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可以通过就业技能培训来提高农民工的稳定就业率和工资中的技术含量。其次,加强农民工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引导,提高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城市政府及相关组织要通过多种形式,切实的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开展现代观念、文明准则、法制观念和城市意识教育,逐步形成与现代城市生活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四、结论
 
    回首我国六十年的城市化历程,农民工的大量涌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的农民工更是以实际行动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成千上万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当前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然而,他们融入城市的步伐却如此缓慢,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却如此艰难。农民工市民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继续推进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樊纲,武良成.城市化——系列公共政策的集合[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和制度创新[M].商务印书馆,2001.
    4、吴森富.广东省流动人口素质结构和年龄结构研究[J].南方经济,2003(3).
    5、程亮,郭剑雄.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探微[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推荐访问:农民工 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