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怎样才能利用科普对幼儿进行素质培养

怎样才能利用科普对幼儿进行素质培养

时间:2022-05-28 09:00:03 浏览次数:

  如何对幼儿进行科技教育,科技教育的目标、内容是什么,以什么方式方法进行,这是幼教界急需解决的问题。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来,受到了幼教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它与以往的幼儿常识教学相比,有诸多变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长期受传统的幼儿常识教学的影响,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仍然难以完全摆脱过去的局限和束缚,幼儿教师自身的科技素质也需进一步提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想全面落实幼儿科技教育目标,必须抓住幼儿教师这个关键,帮助教师提高认识,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技教育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从事幼儿科技教育的过程中,我认为幼儿教师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幼儿科技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知识、有能力、爱创新、讲合作的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如何尽快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的当务之急,而科技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科学与技术这两个概念,从动态的科学观来看,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科学已不再是单纯的、静态的知识,科学探索这一动态的过程也成了科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技术也不再是专指劳动和技能,它更意味着创造和发明。这些变化赋予了幼儿科技教育新的内涵。
  幼儿科技教育,是指对幼儿实施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它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指那些幼儿能理解和接受的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活动,对幼儿进行科技启蒙教育。它改变了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更新观念、改革教法,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为出发点,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良好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人相处的能力等。所以,在实施幼儿科技教育时,幼儿教师必须及时汲取新的信息,跟上时代的步伐,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正确理解幼儿科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使之切实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严格区分“背诵概念”和“理解概念”
  许多年以来,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幼儿常识教学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过难过深,一味要求幼儿掌握系统的知识概念,对幼儿是否理解考虑甚少,在教学中就出现了要求幼儿简单机械地背诵概念的情况。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能熟练地背诵“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却回答不出 “风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在幼儿科技教育活动中,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科学概念,是指在引导幼儿获取周围物质世界中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和简单的知识,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建立幼儿表象水平上的科学概念。
  这种概念并非成人所理解的精确的科学概念,而是能为幼儿理解和接受的初步的概念。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活动的无意性强,重过程、不很关注结果的特点,幼儿科学教育的落脚点主要是让幼儿观察、操作、探索和发现。要顺应幼儿好奇、好动的天性,立足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观察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现象,体验周围物质世界给他们带来的新感受,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得到启迪,在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理解并逐步形成初级的、表象水平上的概念。比如:让幼儿观察刮风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体验刮风时有什么感觉,在不同的场合玩各种风车游戏,了解人们利用风力进行了哪些技术发明和改造等,不能简单地要求幼儿背诵那些抽象的、无法理解的知识概念。
  三、深刻把握“操作”的内涵
  从活动方式来看,幼儿科技活动与传统的常识课的最大区别在于:做中学和教中学。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对任何现象或事物的理解,都要通过充分的活动对它进行重新构建或发明,智力是动作的内化。所以,幼儿科技教育特别注重让幼儿在与事物的交互作用中,去体验、感受、发现和学习。
  在以往的常识课中,偏重于看教师演示,然后再学习模仿。所以,教师的“教”显得格外重要,占据着主动地位幼儿的“学”则处在被动的地位,不需要幼儿动脑去思考发现,只需要幼儿仔细观察、机械地记忆和模仿。这对于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育是极为不利的。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中学,必须具备硬件(活动设备与材料等)和软件(活动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两个条件,让幼儿通过外部操作(动手)与内部操作(动脑)共同完成。幼儿首先在外部操作中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内部操作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这种活动不仅是指外部具体的动作,也指抽象的思维活动。可见,简单的模仿操作只是一种外部的操作活动。
  有的教师对待操作时,往往只注重硬件的准备,对软件的把握不透彻。据调查,有73%的教师认为在科技教育中缺乏操作方法的指导,不十分明确操作的目的,仿佛只要幼儿外部的操作实现了,就完成了任务,而更重要的内部操作活动却没有实现,操作变成了检验教师某一问题是否正确的途径,而没有变成孩子的学习过程。
  所以,只有深刻理解幼儿操作活动的内涵,才有可能彻底转变旧的教学观念,使幼儿手脑并用,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为此,教师应把握住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创设情景,从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孩子对活动内容有兴趣,他才会去参与、探索、发现。幼儿的科学始于好奇心,他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是五光十色的,他们对周围的许多事物和现象充满了好奇,因而在活动选择上应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探索许多的科学知识,也掌握一些科学技术,特别是了解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第二、给幼儿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  

操作是幼儿动手摆弄、操作各种材料,反复进行探索的一种过程。它符合幼儿心理的需要。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对某一事物的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能获得直接的经验。  

科学活动就是儿童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事先做示范,不要直接告诉幼儿结果如何以及做的步骤;不要老是在一个幼儿旁转来转去或问一些没有建设性意义的问题,以免使幼儿受到打扰。比如:在组织幼儿理解认识“凸透镜”特性的活动中,儿童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感知到了凸透镜的特性。同时,孩子们又提出疑问:为什么玻璃杯不能放大物体呢?教师没有立即解答孩子们的疑问,而是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手的触摸比较凸透镜和普通玻璃杯的不同,由孩子们自己得出答案:凸透镜和玻璃杯虽同是玻璃制品,但凸透镜的玻璃是向外凸的,因此它能把物体放大,而玻璃杯不能。只有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有新发现,是自己得到结果和找到答案的,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由此可见“探索性观察”在科学活动中既有助于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认识事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也有利于幼儿学习探究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幼儿可以逐步学会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类等,从中获得有关事物的经验或概念。实践经验告诉我:在科学实验中“探索性观察”正是引导幼儿走向科学探索的开始,也是幼儿观察活动中最为积极和深入的方法之一。科学经验的获得、概念的建构,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过程。对幼儿来说这个过程所花费的时间就更长。因此,必须给幼儿充足的操作、探索的时间和机会。
  1. 但让幼儿探索,并不是说不给幼儿一点启发、指导。教师应在他们有危机、挫折时,在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那么,活动中教师启发性的语言相当的重要。教师应善于采用启发性的指示或暗示,鼓励幼儿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活动中幼儿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过程中引导幼儿会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质量。科技活动教学,正是要求幼儿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并培养幼儿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次,幼儿在做沉浮实验时,只忙于进行与自己材料本身性质有关的沉浮活动。这时我提醒幼儿:“是不是沉的东西一定沉下去,浮的东西一定浮起来?”在这问题的启发下,幼儿开始思考,想办法,并通过多次实验发现:把海绵用水完全浸湿后,就会沉下去;空瓶盖放一点水,它还会浮在水面上,而加上许多水后,它就会沉下去;在薄纸内包上一定重量的东西后纸会沉下去;木板改变它的形状后就会浮在水面等等。通过教师的提示,在探索性活动中,幼儿将自己发现的现象与自己原有的认识加以比较、分析、判断,进而获取科学知识经验。  

在班内我们还设立了一个科学角,放了一些专供幼儿做小实验的材料和工具。如:凹凸镜、放大镜、纸、水、电池、磁铁等等,在活动中,让孩子用自己的小手去做简单的,自己感兴趣的小实验,例如:“摩擦起电”、“光的折射”、“沉与浮”、“空气流动产生风”等等。在这里,孩子们步入了光学、电学、声学、力学的科学王国,他们动手动脑,一遍又一遍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探索,获取真知。又比如在探索水的特性时,我让孩子把小球放在水里,双手用力把小球往下压,亲自感受水的浮力;让幼儿用手捧水、抓水,从而感受水的流动性。在认识电时,我让孩子用老师提供给他们的材料动手操作实验,最后自己得出只有金属才能通电的结论。就这样,幼儿自由地翱翔在科学探索活动的空间中,获取科学知识经验。  

在每一次的科学探索活动过程中或课后,我都会为幼儿提供制作的机会,让幼儿拆拆装装,制作具有一定声、光、电、力的玩具。比如:用筷子、纸、线等制作风车,感受风的力量。几面镜子、纸屑等材料制作万花筒。用纸杯、线制作传声筒,做回声实验等等利用科技小制作不仅有利用幼儿的科学启蒙,训练幼儿的动手制作能力。还多方面、多角度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创造动机和兴趣。幼儿在制作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经验。  

第三、注重在探索活动中的评价与指导。  

在以往设计探索部分的活动程序时,教师总会不自觉地安排讲解示范,害怕孩子不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意图进行活动,每一个环节之前都会提一些要求,这种做法实际是剥夺了孩子的探索权利,只重了成功而忽视了教育的过程。对幼儿来说,正是面对失败,他们才会去思索、揣摩、调整。教师在指导中应十分重视幼儿的发现,善于从幼儿反馈中吸取经验,把握时机,及时有效地给予拓展,使活动得以深入。  

  科技教育活动与单纯的讲授教学相比,从外在的表现来看,仿佛教师的指导是很轻松的,事实上它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比如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科学教育的技能技巧高低、观察和指导能力的强弱等,都是能否组织好一个活动的关键。
  总之,在幼儿科技教育活动中,是否能培养幼儿的整体素质,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否能够发挥其积极的主导作用,关键又在于对幼儿科技活动的理解和把握。幼儿教师应进一步理解科技教育的宗旨,把握幼儿科技教育的几个关键点,更好地实施幼儿科技教育。   

推荐访问:科普 幼儿 素质 培养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