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落实新课标

落实新课标

时间:2022-06-07 11:42:01 浏览次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能得到不同的发展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虽然多数学生将来不会成为数学家,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建立一定的数感,这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用的,都是必须的。那什么是数感呢?我自己认为数感可以说成就是学生对数和运算的一种敏感程度,是一种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数感是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数感的建立可以理解为“数学地”思考,作为数学教师很难想象一个学生如果在接受了数学学习后看到一个人不能估计出他的身高体重。当然随着知识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数感也会随着增强,那么作为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小学生,我们教师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通过数的认识教学培养学生数感    

 一年级新生开学要学的就是认识数。数本身是很抽象的,那怎样让学生在经历识数过程中增强对数的敏感度呢?我认为就是要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接触一些实物和经历一些相关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情景和直观的实物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是无处不在,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感悟数字,去建立数的概念,从而建立数感。例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升旗,主题图上鲜艳的颜色、漂亮的画面、生动的情境本身就会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自然的就会去观察,会去数数:1面国旗、1根旗杆、1根绳子、1 个同学在升旗、左边有2个同学在敬礼、右边有3个同学、国旗上有5颗星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东西,当数完后再让他们谈谈在我们身边有这些数吗?举例说说。学生的交流热情更高了,在交流中学生能感受到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不仅可以说说它是什么,还可以说出有多少,也就是用上数字来说一句话或几句话,比如说有1个文具盒、2本书、3 个人等,这样学生在认识了这些数的同时,就把数与自己日常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后,我就写一个数在黑板上,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来说说这个数,有的就说出了与它相邻的是什么数,比它大几的数是哪一个,比它小几的数是哪一个,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有两种方案:  

1、通过摆小棒来认识100以内的数,然后通过计数器上的拨珠活动来体验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学生对于“100以内数的认识”仅仅是会读数,会写数,会通过100以内数的组成进行一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运算。  

2、老师想给每个小朋友一支铅笔,买了4盒(每盒10支)还多6支,你能帮老师数数看这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吗?开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数的最快?孩子有乐于助人的天性,这样的问题孩子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使得他们很乐意去思考、去解决这个问题。在快乐地认识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后,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请学生用100以内的数来说一句话。此时,学生能充分展开想象,联系生活的诸多细节。“我家的电视机有52个频道!”“我们班有47名学生。”“我家的电话号码是6622××××。”“我爷爷今年63岁了!”“我的生日是在10月28日。”……学生的回答,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又体会到100以内的数不仅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还可以表示编号。  

第一种方案由于学生对学习的过程没有积极性,通常聪明的学生兴趣索然,整节课毫无乐趣。第二种方案在引入时将无趣的摆小棒认数改为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情境,这种教学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学生对数的表示方法为什么会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就不言而喻了。相比较而言,第二种方案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初步培养了数感。  

二、通过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判断计算结果的估计等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联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是很重要的途径。一年级的计算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去探索计算方法,通过操作、交流在多样化的算法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的算法。提倡算法多样化算法是《数学课程标准》中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①。《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算的方法,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在教学3+2时,有的学生是先摆3根小棒,再摆2根,最后把5根从头数一遍算出得数;有的同学从一个加数“3”开始数,添上一个1得4,再添一个就是5;也有学生是根据数的分解和组成来算。虽然从这几种不同的算法可以看出学生的不同想法,也能看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但不管哪种算法,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不同思维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学完加减法后,学生对加减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于是我在听算训练中就有意识的练习一些诸如7+6、7+8、7+9、12-3、12-4、12-5、12-6、13-6、14-6、15-6的算式,我想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多一种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数感。  

注释:①摘自《数学课程标准》第53页  

三、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学生数感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形式,学生在参与教师设计的游戏中,能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低年级在认数教学中可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情景,通过观察、操作、相互交流等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生活现象。我在教学1—10的认识时,根据小朋友对游戏具有浓烈的兴趣,设计了一场情景教学。准备好红、蓝两套纸制球码,号码分别为1、2、3、4、5(红)6、7、8、9、10(蓝)。然后模拟打一场篮球比赛,比赛分五节进行,每节5分钟。比赛规则:下场队员根据教师指令去盯防相应号码的同学。人人参赛,交叉盯防,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辨认1—10的数字(教师佩戴“0”号球码。)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做 “小蚂蚁找家”“青蛙比赛跳荷叶”“过独木桥”等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让他们牢固地掌握了所要学的知识并提高了他们学数学的兴趣。通过这样具体的尝试,把具体的教学任务完全融合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了“数”的意义而且还知道了这些数在平时生活中是可以用来交流的,使他们对“数”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数学游戏就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对一年级学生来讲数学游戏的作用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学习,那么学习将成为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学生就会变得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参与教师设计的游戏中,能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翻阅教学资料借鉴别人经验尽可能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在教学5的认识中,我设计拍手游戏——我拍几下手,再由学生拍几下手组成5,从而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5的组成。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让学生做猜数游戏——我想出一个数字,由同学来猜,同学猜一个后我就说大了或者小了,再有另外的同学猜,直到猜出为止,学生非常感兴趣,猜到后都是欢呼雀跃,从而让学生对数的顺序和大小就有更清楚的认识。学了加减法算式后我发出一些算式卡片给同学,要他们找朋友(找出和自己得数一样的算式持有人),还让学生新编《小猫钓鱼》,就是说小猫钓了15条鱼装在袋子里提着回家,不知不觉袋子破了一个洞,让学生想象小猫回到家时还有多少条鱼。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做 “帮小动物找家”、 “过独木桥”等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让他们牢固地掌握了所要学的知识并提高了他们学数学的兴趣。通过这些活动就可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从而培养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数感。  

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感      

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解决问题方面的训练。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不但可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还可培养学生数感。例如教材128页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两种汽车,一种一辆可坐4人,一种一辆可坐8人,现在有19人乘车,问至少需要几辆车?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和同学的交流就能得出正确答案,但是学生在得出答案的过程中,就要去做加减法,就要去比较数的大小,从而培养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靠一日之功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通过有意识的培养,才能逐步形成。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这就更需要老师要有责任心和耐心以及细心去培养学生数感。  

推荐访问:新课标 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