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如何让我们的基层工作不再迷茫?,——改进基层行政工作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让我们的基层工作不再迷茫?,——改进基层行政工作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6-26 16:42:01 浏览次数:

结合平时工作体会,我想以一名基层工作者的身份,和大家共同交流改进基层工作方法的一些探索和思考,一家之言,没有理论,不成体系,只是有感而发。这篇报告可能会有业务的成分,但不是业务培训,而是交流工作体会;可能会有理论框架,但不作理论探讨,而是分享工作心得;可能会有工作的内容,但不是安排任务,而是反思工作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

为什么要改进基层行政工作方法

(一)基层工作的内容、性质和形式已发生根本变化。

1.内容从单一到综合。

2006年农村综合改革之前,很多干部戏称基层工作就三件事:要钱、要粮、要命。要钱就是“三提五统”,要粮就是收公粮,要命就是计划生育。但是现在的基层工作不同以往。2015年,界首市委、市政府为了减少考评事项,探索对乡镇实行综合考评。但是纳入综合考评事项仍有6大类39项,包括主要经济指标调度、脱贫攻坚、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创建,以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综治维稳等一票否决的工作。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任务很重。

2.性质从管理到服务。

以前的政府工作以管理为主,突出政府权威,重在强制性服从。很多同志依赖用行政强制或者经济处罚的手段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通过近十几年的改革,服务已经成为基层政府的首要职能,有人形象地总结基层干部为“菩萨心婆婆嘴,橡皮肚子毛驴腿”。前不久到江苏沭阳县考察,一位县领导总结干好基层工作要有“五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要有信念、实干和坚韧;沛公精神,就是要知人善任;包公精神,就是要公正廉洁、执法如山;关公精神,就是要忠义、诚信;济公精神,就是要主动适应,善于协调。说得很有道理。近几年我们的秸秆禁烧工作之所以能成功,与其说是基层干部死看硬守“看”出来的,不如说是基层干部“服务”出来的。对此,大家一定都深有体会。秸秆禁烧期间,奔波在田间地头的,90%以上都是干部;在村里屋内悠然自得、叙闲话、拉家常的几乎都是老百姓。界首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刚开始也是靠干部带头干,老百姓受到感染之后,才开始跟着干。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计划生育等也都是这样。不少基层干部对目前的工作不适应,关键是观念还没有从管理转变为服务。

3.形式从被动到主动。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乡镇都是围绕检查考核评比的指挥棒开展工作。我们在大会上、文件中说得再好,要求得再到位,如果没有督查考核的措施跟进,落实的效果肯定不会很理想。事实上,干什么、怎么干、给多少钱,主动权都不在基层。久而久之,基层干部就养成了叫干什么干什么、叫怎么干怎么干的习惯,这种被动的工作方式让基层干部疲于奔命、疲于应付。所以,从2014年开始,界首就尝试推行“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财力下沉”。

重心下移,就是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镇村。目的是通过重心下移,压实乡镇责任,增强镇村主动工作的意识,把每个乡镇都打造成独立的战斗单元,实现“我的地盘我做主”。前提是针对每个乡镇,市里有清晰的发展定位。乡镇围绕整体定位,主动编制规划、谋划项目、研究政策、对接融资。最近,大黄、陶庙、代桥等乡镇谋划项目的思路进一步拓宽,一个乡镇能对接3—5个亿的融资。按照这种思路,乡镇会迎来一波极好的发展机遇。

权力下放,就是根据工作需要,把能下放的权力下放到乡镇。规划、国土、市容、环卫“四项职能”覆盖乡村是界首率先推行的,后来在阜阳市推广,并得到了省里的认可。现在界首又是全省综合执法权下放乡镇的改革试点。下一步,能下放的“七站八所”也都要逐步下放给乡镇管理。让乡镇干的工作这么多,相应的权力也应该下放,事实上县(市)级也不可能管得过来。

财力下沉,就是建立乡镇一级财政。乡财县管体制下,乡镇总是为钱犯愁。现在乡镇年初编好预算,市级财政根据预算拨钱,乡镇可以相对自主支配,但是钱花错了要追究责任、花了钱干不好事也要承担责任。比如秸秆禁烧,以前是乡镇先干,干好了再拨钱,乡镇埋怨“你还没给钱我怎么干”,市里担心“万一给了钱你干不好怎么办”?处理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在放权、给钱的同时,完善配套制度和监管机制。以前,有市直部门的同志跟我说对乡镇的同志花钱有点不放心,钱还是控制在市里放心。当然,从巡察结果看,乡镇确实存在这方面问题,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市直单位局长、主任都是组织上选出来的优秀干部,不能只相信市直单位的局长、主任,而不相信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所以,这两年的秸秆禁烧,我们坚持提前拨付经费。乡镇的同志就觉得钱都到账了,没啥可说的,必须得干好。界首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也是这样,之所以体制越来越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钱的问题搞明白了。其它基层工作也一样,只要把基层干部关心的钱的问题讲清楚,工作肯定都能干好。根据《宪法》规定,乡镇是一级政府,应该有一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这几年,界首一直在探索市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财力下沉是可行的,但真正实现并不容易,我们一直在探索,定期调度,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推行,主要原因:一是担心乡镇没有财力支撑。传统农业乡镇没有什么税收,如果“分灶吃饭”,有的乡镇可能“锅里没饭可吃”。二是担心乡镇现有财政管理人员没有能力承接。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财政收支、财务管理、预算编制等业务能力欠缺。财权下放后,能否承接得住?能否真正实现体制上的财力下沉?对此,我们很慎重。但是还乡镇一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大方向不会变。(二)基层干部的困惑和疑问更加集中尖锐。

通过调研座谈和与干部沟通交流谈心,发现基层同志内心有困惑、有疑问,而且比较集中尖锐,主要是反映任务太重、权力太小、责任太大。总体可以概括为四个字:

1一是生活条件苦。基层同志的生活条件,包括吃的、喝的、用的,总体都不好。特别是在比较偏远乡镇工作的同志,从市区去上班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更多时候还要吃住在乡镇。2

二是工作条件苦。总体来看,阜阳的工作条件比界首的好,界首市里的工作条件比乡镇的好。比如公务用车,车改以后,即便是为了公务,乡镇也不能保证每位同志下乡都有车;即便没有公车,也得下乡。3

三是工作内容苦。原来说计划生育工作苦,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几十年少生了4亿多人,都是靠基层干部一点一点干出来的。当然,虽然目前计划生育逐步转变为以服务为主,但仍不能有任何的掉以轻心。现阶段,有比计划生育更苦的工作,比如征地拆迁。征地拆迁政策再好、工作再到位,也会有群众不理解,因为总有个别群众想着多得一些好处和利益。有比征地拆迁更苦的工作,比如脱贫攻坚。就一个扶贫手册的填写都能把人折腾得精疲力尽。其实工作很简单,但是因为指挥的人太多,导致基层的同志很紧张。实际上,填写扶贫手册要回归常理,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成效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对应,这是基础性的要求。当然,信访维稳工作等工作也苦。

前段时间界首市委常委“两学一做”专题民主生活会召开之前,“两办”征求意见,其中一条意见说很多基层干部从春节后连续四个月,一天都没休息过。事实确实如此。加班加点对基层干部来说非常普遍,工作除了“五加二”“白加黑”,还有“梦加醒”,就是做梦还想着工作,醒来就睡不着了。基层干部确实非常累。而且与业务部门机械式的累不同,基层同志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被问责,甚至就地免职,所以承担的压力很大,是心累。

迷1

一是方向迷茫。一方面,农村被妖魔化。今年春节期间,“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帖子在网上被炒得很热,后来被证实是假消息。包括之前《千疮百孔的中国农村》、《中县“政治家族”现象调查》、《一个县城里面的政治江湖》等反映农村阴暗面的文章,在网上比比皆是。这些文章,有的居心叵测,只为抹黑农村;有的是一些专家、学者被现象所蒙蔽,想当然地丑化、矮化农村,问题背后的本质他们并没有看透,至少反映的不是农村全部真实的情况。另一方面,基层干部被妖魔化。很多人给基层干部贴标签,觉得县委书记、县长都是一个地方的土霸王,他们眼里的乡镇干部、村干部更是什么坏事都干。类似基层腐败、苍蝇满天飞、能力差、水平低、作风粗暴等消息和评论在网上随处可见。现在,很多基层干部都在反思,在基层干工作到底有没有意义?都说农村变成这个样子了,我们还要不要干?都说基层干部是这个样子了,我们还能不能干?都说农业发展这不行那不行,到底干什么才行?2二是政策迷糊。按理来说,基层干部要依靠政策干工作。但是,现在在基层,有的政策看不到;有的政策看不全,看到一份文件,但配套文件、关联文件看不到;有的政策看得不及时,有些文件等乡镇看到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有的政策看不懂,有些文件专业术语多,甚至故弄玄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有的基层干部每天忙于事务,没有时间学习政策、看文件;有的基层干部不愿意学习政策、看文件,凭经验办事;更可怕的是,有的基层干部根本没有运用政策的意识。3

三是方法迷惑。老办法不管用。《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警醒干部很多事情沿用传统方式去干是行不通的。随着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迁,基层工作内容、性质、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而很多老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变化。新办法不会用。抓发展会不会编规划?抓项目、抓建设会不会融资?抓结构调整知不知道现代农业是什么?基层干部在工作方法上欠缺很多,这与长期安排部署工作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导向有关。没有好的工作方法,不可能有真正好的结果。

忙1一是忙迎检。各种检查考核评比多,并且要求越来越严。尽管进行了精简,但是要求提高了,工作任务更重了。检查考核评比改革也不到位。省里的督查考核评比方式有了明显变化,第三方考核已成常态。但是县级检查考核评比方式没有及时创新。如界首虽然出台了综合考核办法,但在落实的过程中,仍然是部门各考核各的,仅在表彰的时候进行汇总,考核内容没有明显减少,方式没有明显改变,依然是传统的查资料、查档案、查会议记录,面上检查多,对结果、效果检查少。2二是忙开会。各种各样的会议,省里的会、阜阳的会、市里的会、乡镇的会,都要参加。前段时间市委常委“两学一做”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也有同志反映会议多。后来通过梳理发现,以界首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的大会并没有增加,但是业务性会议多了,比如脱贫攻坚、民生工程、经济运行调度等;工作部署性会议多了,很多常规性的工作往往要求专门部署安排;会议整合不够,部门与部门之间召集会议时没有沟通,导致一些同志一天在市里要参加多个会议。现在我们在各乡镇都安装了视频会议系统,一般情况下,镇村干部在乡镇就可以参加市里的会议,效果是一样的,不用往返耽误时间了。3

三是忙接待。接待上级的调研指导,接待同级的交流学习,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乡镇干部普遍反映接待任务重且没有规律可循,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三)工作方法训练缺失是产生困惑和疑问的根本原因。

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瑞金召开的第二届工农兵代表会议上,作了《关心群众生活注重工作方法的报告》。报告中说:“我们不但要完成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就乡镇而言,工作方法的误区突出表现在:

1.错把检查考核评比指标当作教条。很多同志理解检查考核评比时容易犯两种类型的错误:一是教条主义,把指标体系当作教条而不是行动指南;二是经验主义,拘泥于自身的片断经验,看不到工作的全局。这两种错误认识,让不少同志虽然辛苦,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因此正确理解检查考核评比至关重要。

2.视遗留问题为禁区。很多地方都有这样那样的遗留问题,很多的同志碰到遗留问题就躲,躲又躲不掉,带来一定困扰。实际上,用现在的标准看以前的工作,用未来的标准看当前的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有遗憾。遗留问题要分层次看:一是涉嫌违法违规的遗留问题。这类问题必须严格依法依纪办理,需要坚持原则、直面问题、公正处理。二是工作思路调整、工作衔接不畅产生的遗留问题。如果保持一贯的工作思路,有可能就不会产生遗留问题;但如果工作思路做过陡的调整,就可能变成遗留问题。三是不同发展阶段工作标准和要求不同产生的遗留问题。用现在的眼光去看5—10年前的项目,觉得看不上眼,认为本应该做得更好,这是工作中的遗憾。我们现在干的工作,放在几年后评价,肯定也会有很多不足和遗憾,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正确对待,不必大惊小怪。

3.不能正确对待文件和会议。很多同志总是抱怨文件会议多了,不能正确认识,更不会合理利用。其实,也可以利用开会看文件之机思考工作。我有个习惯,工作笔记本喜欢用活页的,开会或者听工作汇报时,纸的一面记录领导讲话或者下属的汇报内容,另一面记录自己对工作的思考和下一步工作安排,我的很多工作思考就是这样来的。阅文参会了,但没有影响工作,反而促进了工作,关键是怎么认识对待。

4.不能克服内心的抵触情绪。有些同志向我汇报工作,说单位的某某干部不行,能不能调走,这就是典型的抵触情绪。还有对老百姓的抵触情绪,群众稍微不配合工作就说是刁民,说这个地方的人“赖”。基层干部首先要在内心接受群众路线,要经常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坚持了群众路线。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地实施道德引领工程,宣传界首民风淳朴,就是这个道理。在界首我每天坚持步行上下班,公车改革前后都一样,就是让上访的老百姓能够找着我。刚开始的时候,上访群众是“前呼后拥”的,过了一段时间,上访群众就不围我了。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通过信访联席会议的机制以及主动约访、带案下访等方式,把能解决的尽量解决到位,实在解决不了的解释沟通到位,这样做以后,群众是不会胡搅蛮缠的。

产生以上误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工作方法训练。一是不会“牵牛鼻子”,掌握不了工作的主动权。抓工作要从头开始梳理,梳理到最后,整个工作就顺了。比如刚才讲的检查考核评比,只要把工作标准定高,按照既定思路干好工作,检查评比的结果自然不会差。二是不会“弹钢琴”,没有把握住工作的重点。“弹钢琴”要求十个手指都要动起来,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关于“弹钢琴”方法,请大家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三是不会反思提升,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绝大部分的基层干部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工作方法训练,接到任务后叫干什么就干什么,遇到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自己的思考,只能机械地罗列,导致工作方法多少年还是老一套。

(四)基层工作方法改进的基本法宝是群众路线。1.民心可聚不可散。开展面向社会的工作一定要充分发动群众,争取得到老百姓的参与、理解和支持。违法建设防控、非法载客三轮车整治、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这几项工作界首干得都还不错。违法建设防控自2013年9月30日动员会以来,没有新增一处违法建设,包括在建的1200处全部停工,怎么实现的?就是老百姓支持;非法载客三轮车整治,前后历时4个月时间,5100多辆三轮车全部取缔,没有一分钱补偿,没有群众上访,怎么实现的?也是老百姓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对自然村的全覆盖,并且建立了长效机制,怎么实现的?还是老百姓支持。我有时一个人下乡,老百姓也不认识我,让我到家里喝茶,到饭点了留吃饭,使我很感动。有这么淳朴的群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他们多做些服务工作?

2.士气可鼓不可泄。作为单位的“一把手”,怎么抓好班子带好队伍,让大家愿意跟着你干,这非常重要。可以批评人,但不要侮辱人。在界首我经常批评人,有时批评得很重,但是工作上的批评是就事论事,批评了以后我自己也不往心里去,一般还会再与当事人做个沟通交流谈心、鼓鼓劲。希望大家能正确对待批评意见。

在基层工作的这几年,以下几点体会比较深刻:

一是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最近我们在某村拆迁,以前大家说这个村的人“赖”,但是征地拆迁时,却没有一户上访的。实际上,征地拆迁过程中最难缠的永远不是百姓而是干部,最后拆不掉的一定有干部撑腰。所有工作到最后推动不了,工作阻力绝大多数在干部身上。所以,良好的社会风气来自良好的党风政风,干部不能瞧不起老百姓。

二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作为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关键要善于发现一个人的优点,知人善用,把每个人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如把细心较真的同志、善谈交友的同志分别放在各自适合的岗位上,可以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长处。

三是没有不重要的岗位,只有不重要的人。有的同志认为,到了一个闲职岗位上,就可以歇歇了,这恰恰错了。在我看来所有岗位都是一样的。我在省、市、县、区三级政府工作过,也先后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研究机构、行政机关等岗位工作过。我的体会是,看不起自己的岗位就是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自己的人就不能指望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四是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永远不要认为单位离开我就不转了。干成一件事,技术骨干和领导的核心作用很关键,但是大家一定要相信:干大事一定要有一个团队,否则,想干成事是不可能的。

五是当你抱怨周围绝大多数人和事的时候,就应该反思自己。当你觉得看周围的人都不顺眼的时候,肯定是你自己有问题。俗话说“宰相肚子里能撑船”,到一定的领导岗位上以后,如果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其他人都一无是处,这是无法有效开展工作的。当然,当遇到原则性问题时,该斗争仍然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进行斗争,不能一味地随大流、和稀泥。

推荐访问:让我们 基层工作 基层 迷茫 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