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发展农村党员工作调查报告

发展农村党员工作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31 18:07:02 浏览次数:

农村发展党员难、难发展,导致基层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全市农村基层党建的重点区域,*******发展农村党员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全市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构成和素质体现。为了深入查找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党员工作步伐,积极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为全县乃至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按照市委荣部长的指示精神,在县委的高度重视下,县委组织部专门组织力量,采取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听取情况介绍、走访了解等方式,就发展农村党员工作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调查,征求了各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发展农村党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以期对全县乃至全市农村党建工作有借鉴参考。  

一、全县农村党员队伍的基本情况  

截止2009年底,*******总人口26.03万,其中农村人口18.32万,占70.4%。农村人口中,18-35岁的43149人,占23.6%;36-45岁的44965人,占24.5 %;46-59岁的41203人,占22.5%;60岁以上的25416人,占13.9 %。全县共有党员10764名,占总人口的4.1%。其中农村党员5998名,占农村人口的3.3%,占党员总数的55.7%。农村党员中,男党员4759名,占79.3%,女党员1239名,占20.7%;35岁及以下的党员1097名,占18.3%,36-45岁的1442名,占24 %,46-59岁的1581 名,占26.4 %,60岁及以上的1878名,占31.3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625名,占77.1 %,高中及中专的1105名,占18.4 %,大专及以上的 268名,占4.5 %。  

近年来,按照省市制定的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和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要求,县委高度重视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和保障措施,全县大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都能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积极主动地做好发展农村党员工作,全县农村发展党员数量逐年有所增长,党员结构逐步改善,基层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有效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但与上级的具体要求相比,发展难、难发展和选人难、难选人的问题仍然制约着农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方面  

在领导层面上,一些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思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发展农村党员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不能把发展农村党员工作与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和素质提升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缺乏必要的战略思想。一些领导抓经济工作上心,牢牢扭住第一要务不放松,认为抓发展农村党员工作效益不明显,往往借故工作忙,对发展农村党员工作推诿扯皮,认为能发展多少就发展多少,不能强求发展,必须保证质量。听起来也对,但就是没有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硬任务对待,任凭下面怎么工作,组织上只是按程序办理。  

在群众层面上,有很多群众认为发展不发展党员既没有人宣传也没有人动员,入党不入党无所谓,好多党员和自己相比也没有什么区别。党员有什么权利和义务也看不出来,和普通群众也没有什么两样。过去的党员是一杆旗,现在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了!除了交一些党费,有好多党员说话办事还不如群众。好党员的标准是什么?群众认为应该是致富带富的模范、扶贫济困的模范、文明和谐乡里的模范等等。正因为现在这样的党员很少,吸引力不强,所以群众的入党积极性不高。  

在党员层面上,一些已经富起来的党员除了一部分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外,大部分自顾自,缺乏服务群众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为富不仁者大有人在。一些生活还相对比较富裕的党员除了自己继续想千方出百计致富增加收入,基本上也是顾不了群众,有部分党员还生怕别人超过了自己的生活水平,所以不甘落后,早已把群众置之度外,更别说带领群众怎么致富了。一些生活比较贫困的党员,自己的腰杆都直不起来,还要靠组织关照,服务和带领群众怎么致富就成了一句空话,党员本身吸引群众入党的吸引力明显不强。  

在村级党组织层面上,绝大多数负责同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认识深刻,想法也很多,心很强,发展党员的思想也比较开阔,对于发展什么样的党员也心中有数,并且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主要是对外出务工人员工作缺乏连续性抓不住,留守人员不是老人就是儿童靠不上,上学返乡青年思想不稳定说不动,基本符合条件的农村妇女大多又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怕出头不愿入,其余的不是条件不行就是管不住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基层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农林水牧渔及新农村建设项目挨不上、工作上不去,干不出像样子的成绩,除了做一些服务群众的工作,也是有力使不上,核心作用难以充分体现在党组织建设之外,也就缺乏必要的吸引力。  

(二)制度建设方面  

中央和省市有发展党员的制度,县上也结合具体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了对发展党员工作的宏观指导。同时,把此项工作纳入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考核。乡村两级也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并积极实施,而且也探索出了一些诸如发展农村党员暂行办法、公示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等方法,提高了规范化水平。但发展的速度质量仍然赶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仅仅限于完成任务,连续几年不发展党员的“空白村”仍然无法消除,制度对基层的约束力也仅仅限于制度本身。现阶段,发展党员的基本形式仍然是个人申请、培养考察、符合条件的上报审批预备、符合条件的转正成为正式党员等,基本做到了符合程序不走样。但在个人申请这个环节上做的文章还不够深不够透,开发制度以外发展党员的力度、范围和空间应该说还比较大,以改革的思想发展党员的思想和办法还不够多,还没有在实际工作中成为现实的需要。  

(三)党员教育管理方面  

在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上,近年来,县委和乡镇党委依托县乡党校和农村基层干部专修学校,每年对村干部至少轮训一遍。村级党组织依托党员活动室和远程教育网络,采取集中培训、基地观摩、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培训,同时认真组织开展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总体上看,广大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有了一定增强。但由于培训学习集中难、难集中,加之受农村党员文化水平的限制,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贴得不够紧,满堂灌鸭式的传统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培训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是大打折扣的,本质上也真正影响党员作用的发挥。  

在农村党员的管理上,各级党组织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认真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制度、党籍管理制度和党费收缴制度,并从2006年起,全面推广使用“党员教育管理手册”,党员管理工作相对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和活动载体,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先锋旗帜”、“设岗定责”等主题实践活动,增强了党员的党性意识,促进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但农村党员作用的发挥情况怎样考核、由谁考核、考核结果的评价、考核结果怎么运用的工作是没有下文的。这就使得一些党员没有把党员自身和所承担的工作作为一种责任来对待,开展活动也往往流于形式,群众认为党员有与没有、做与不做一个样。  

在对农村党员的关爱上,近些年,县委结合开展党内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乡镇党建工作和联系村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关怀帮扶党员的政策措施,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机制的意见》,县乡村三级分类建立了党员台帐,设立了党员服务机构。注重激励引导,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培树先进典型,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注重关心关怀,坚持在每年 “七一”、春节等期间开展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慰问活动;注重帮扶支持,认真组织开展城乡结对帮扶活动,将困难党员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激发了广大党员的政治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了党内和谐,应该说是成效是比较明显的。但越帮越穷的现象不是没有,依赖于关爱的情况也不是没有,激励的面毕竟也还是比较小的。激励关怀帮扶的目的是强其骨、助其力、激其志、致其富、带群众,期望是喜忧参半的,甚至于是比较悲观的。党不能忘记那些吃了苦、受了灾、祸不单行的党员,更不能忘记不是党员的群众。  

二、农村党员的现实需求情况  

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人的需求会不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村党员的现实需求也程度不同地发生了变化。比之于过去集体经济时期,由于现阶段党员的一切来源要基本靠土地解决,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农村党员的需求也和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权利有人尊重。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党员不把自己当回事儿,另一方面是党组织如何把党员当回事。近年来,农村普遍实行了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选举方式,党内民主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党员普遍反映,制度虽然很多,但没有得到完全落实,有的地方甚至是挂牌子、做样子、走过场,权力过多的集中在村党组织书记手中,搞“一言堂”、“家长制”。导致党员知情不足、参与不够,降低了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许多党员建议,要像过去一样,严格落实党内情况通报、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民主制度,切实提高党员的政治地位,扩大党员参与村务决策和进行民主监督的权利,真正使自己说得上话、有人听、起作用。  

(二)困难有人帮助。全县农村共有生活困难党员565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9.4 %。多年来,各级党组织坚持定期走访慰问党员,也探索建立了结对帮扶制度,但一些干部态度不端正,认为困难党员是负担,以施舍的心态对待帮扶工作;有的党组织对党员的关爱随意性大,季节性帮扶多、经常性帮扶少,“输血”式帮扶多、“造血”式帮扶少,治标不治本;组织、民政等部门相互协调不够,有的党员经常得到慰问,有的则多年不见组织上门。许多党员要求,要进一步建立长效、稳定的关爱机制,因人施策,分类帮扶,扩大覆盖面,增强有效性,让困难党员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并尽快脱贫致富,切实增强党员的归属感、优越感和自豪感。  

(三)创业有人扶持。农村群众看我们党的基层组织有没有执政能力,执政能力强不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能否体现出来,党员“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是一个重要标准。全县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40%左右,大多数农村党员有创业致富的愿望,但缺少创业资金和致富本领,迫切需要党组织的扶持帮助。多年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关爱、服务党员局限于走访慰问的形式,在扶持农村党员创业方面缺少制度保障、工作措施和有效载体。许多党员建议,党组织要切实加大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的扶持,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弱、发展没思路、种养没技术、创业缺资金等问题,提高他们的创业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平时有人走访。情感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实践表明,一个成员从其所在的组织中得到的情感关爱越多,则他对该组织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就越强。现在,各级党组织仅仅侧重于对党员实施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关爱,对党员内心世界的了解很少,对他们的利益诉求特别是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要求把握不准,也缺少有效的解决办法。许多党员希望,党组织在生产生活上给予关爱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在思想上、情感上给予关心,特别是在党员患病住院、党员或家庭成员去世、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生活遇到困难等特殊时刻,要及时走访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在精神上引导他们,在感情上慰籍他们,切实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真正使党员感受到“家”的温暖。  

(五)老来有人惦记。农村老党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功不可没。随着社会变革、人口流动,农村“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白天一把锁,晚上一盏灯”,养老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老党员也不例外,有的老党员甚至出现了因老致贫、因老返贫的现象。近年来,对老党员的关爱仅限于节日慰问,以及为建国前入党且无生活来源的老党员发放补贴。许多党员希望,党组织要切实加大对老党员的关怀服务力度,建立健全生活保障、生产帮扶、医疗救治、谈心谈话等制度,构建组织、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机制,切实给他们以更多的人文关怀,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度晚年、发挥余热。  

推荐访问:调查报告 农村党员 发展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