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总结 > 地震局2009-2012年防震减灾工作总结及未来五年工作安排

地震局2009-2012年防震减灾工作总结及未来五年工作安排

时间:2022-06-05 17:28:02 浏览次数:

地震局2009-2012年防震减灾工作总结及未来五年工作安排   

XX市防震减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地震局和市直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关心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和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创新工作,推进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全面发展,为保障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连续三年在全省防震减灾综合考评进入前三名,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一、四年来工作总结:

(一)快速反应、措施有力,XX杨桥4.8级地震处置工作成效显著

2011年1月19日12时07分在安徽省XX市XX区杨桥镇(北纬30.6度,东经117.1度)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由于震源浅,影响范围大,破坏程度强,此时XX正值罕见的大雪天气,地震应急工作形势极为严峻。

地震发生后,地震局全体职工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决策部署,履职尽责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在省地震局的大力支持下,迅速行动,沉着应对,全力以赴,有序有效开展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查灾核灾全面细致,灾区生产生活秩序正常,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灾区重建工作进展顺利,应急处置工作成效果显著,抗震救灾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市抗震救灾工作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充分肯定。

(二)防震减灾工作体系稳步加强

汶川和玉树地震发生后,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重视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市7县1市和XX区、迎江区、大观区分别成立了地震局(办),配备了专职地震工作人员;市县两级政府都将防震减灾事业纳入了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完成了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此项工作在省内领先。市政府每年都逐步增加了对防震减灾事业专项经费的投入,为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和群测群防网点建设得到加强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我市确立了地震监测预报在防震减灾中的基础地位,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为进一步优化地震台网设置,积极争取国家、省地震部门支持,在XX新上地震监测台一座,并于2012年投入运行,我市枞阳、望江、怀宁地震监测台建设步伐加快,能够提前一至两年实现“一县一台(站)”目标。二是认真组织开展震情会商工作,按季度上报地震会商意见和专题报告,给各级领导当好参谋,地震分析会商报告在全省评比中连续多年均处在先进行列。三是抓好群测群防信息网点建设,初步建立了以桐城地震台和皖23井观测站为骨干,36个群测群防信息网点为辅的监测预报网,今年对网点进行了优化,对信息员进行了专项业务培训。不断总结提高监测预报水平,较好的发挥了作用;四是依法加强地震台站观测环境保护,认真组织实施皖23井和桐城地震台数字化技术改造工作,改善了观测站环境,提高了观测质量。

(四)震灾防御工作取得新进展,法制环境初步形成

根据新时期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基本思路和要求,我们始终坚持把震灾防御特别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依法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的突破口来抓,并取得了新进展。

防震减灾法制体系逐步完善。根据市政府重新修订颁布了《XX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市政府第57号令),我局争取多部门的协作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抗震设防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到现在全市已有20多人领取了执法证,同时成立了XX市防震减灾行政执法队,制定了配套执法管理制度,使防震减灾行政执法工作步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震灾防御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市一些重大建设工程,如XX长江大桥、XX大电厂、怀宁核电示范工程、XX市立医院、市传染病医院、XX体育馆、博物馆等都依法进行了了地震安全性评价,为建设工程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加强对重点企业特别是地震后会严重发生次生灾害的重点企业进行督查指导,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在市地震局的帮助支持下,XX石化近年以来不断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重视支持防震减灾工作,使防震减灾工作组织健全、人员落实,石化总厂制订了地震应急预案,对重点装置进行了了抗震性能鉴定并进行了加固,并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使XX石化防震减灾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在我省大中型企业中防震减灾工作竖立了一面旗帜。

(五)地震应急工作体系逐步完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震应急工作。根据国务院、省政府部署要求,市政府又重新修订了《XX市地震应急预案》,并将地震应急工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市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之中,所辖各县也分别制订了应急预案。与此同时,在省地震局和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完成了XX市地震应急指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研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完善提高XX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功能。我们根据汶川和玉树地震应急工作经验教训,今年又对市地震局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使我市地震应急工作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

为提高全市地震应急工作训练水平,我们与省预备役师二团合作,建立安徽应急训练基地,并已正式挂牌,训练基地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六)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扎实有效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一个重点、二个结合、三个面向”的科普宣传工作思路,努力做好全市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市地震系统连续四年在全市开展了防震减灾宣传“百、千、万”工程,即全市举行一百场报告会、培训会、应急演练及大型宣传活动,编辑防震减灾宣传光盘一千张,发放到学校和基层单位,编制了各种科普宣传资料10万份。和市教育、科协联合开展创建科普示范学校活动。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开展,向各级领导和广大社会公众宣传普及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和地震科普知识,增强了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推进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

 

二、未来五年防震减灾工作安排

(一)加快推进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全市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1)继续实施和完善数字化监测台网。一是要完善桐城地震台测震、电磁波观测项目数字化改造项目和在皖23井数字化技术改造工作基础上,新上前兆观测项目,进一步提高观测质量和水平;二是XX县地震台正式并网投入运行,2012年至2013年新建枞阳、怀宁、望江地震台,2014年完成宿松、XX、岳西地震台建设任务,实现“一县一台(站)”目标;三是争取相关单位和企业支持在XX长江大桥、XX花凉亭水库和XX石化总厂建设专用强震动地震监测台;四是市地震局需配备2台套流动数字化测震仪,以应对突发性地震事件监测需要。

(2)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积极推进地震宏观监测、灾情速报、科普宣传“三网一员”建设,争取市政府支持为监测网点配备必要的监测、通讯、宣传设备,保证群测群防网点监测手段的科学性、观测仪器的专业性和观测人员的稳定性;建立稳定的市、县群测群防经费渠道,确保观测人员岗位津贴按时足额发放,使群测群防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继续使群测群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3)建立省、市、县三级地震预警机制。配备网络通信设备,建立信息网络平台,保证省、市、县及周边地区地震信息、通信畅通,实现地震信息和观测数据资源共享,为我市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供多手段、全方位的观测资料;为社会公众提供地震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全市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二)强化抗震设防管理工作,不断增强震灾预防的实效

(1)切实加强对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与管理。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必须强化基础,抓住重点,注重实效。市、县两级地震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与运行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要在相关部门支持配合下,依法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与管理真正纳入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城市规划、土地征用管理审批程序,确保从源头上把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关。力争城市新建的一般建设工程达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新建、扩建、改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2)规范农村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根据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要积极开展农村民居抗震安全示范工作,普及农村民居抗震防震知识,向农民提供具备一定抗震能力且符合实际的民居建筑图纸,引导农民建造具有一定抗震性能又实用的住宅,改变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的现状,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2011年启动农村民居抗震示范点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3)加强对已建重要建(构)筑物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地震部门要与市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对已建的建(构)筑物,特别是生命线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化工厂、大型水库、危险品装置及历史文化遗产等设施进行强制性抗震鉴定,对不符合要求的要进行改造和加固。配合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学校抗震安全工程指导。

(三)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地震应急反应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各级各部门地震应急预案,指导县(区)和重点企业制订应急预案。要以市区为重点,逐步建立分级响应、属地管理、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地震应急信息管理体系,提高地震应急响应能力和紧急处置能力;要在XX城区和各县城区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组织社区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确保地震应急和救援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进一步推进安徽应急训练基地建设,完善功能,发挥作用。

要把市、县两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场所建设列入计划,尽快组织实施,并配备必要应急装备,完善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为震时地震应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深入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1)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建设市县地震科普教育基地,逐步形成由地震、宣传、教育、党校、科协等部门和新闻媒体组成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网络;完善市、县、镇(乡)三级防震减灾宣传网,支持和鼓励有关部门和人员开展地震科普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震减灾宣传的氛围。

(2)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按照科学、慎重、有效、适度的防震减灾宣传方针,坚持以服务社会、普及科普知识为宗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网络、党校培训、宣传活动上街头、进社区和“三下乡”及举办报告会等形式,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3)重视对中小学生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逐步推广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经常深入学校指导宣传,各县(市)区要达到建立1所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目标,使学生学到防御地震的知识和掌握地震自救互救的技能。

(五)、加强地震工作队伍自身建设,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科技创新能力

针对全市防震减灾人才匮乏状况,要在全市大力推进人才强业战略,引进招聘较高层次人才,逐步改善地震工作队伍人才结构;要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地震工作队伍整体素质。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地震应急方面的科技创新作用,逐步探索并提炼出适合本省本地区地震预报方法,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要结合机关效能建设,把机关建立的各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努力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为基层单位和服务对象做好服务,为安庆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推荐访问:地震局 五年 工作总结 安排 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