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总结 > 钓鱼启示教学设计必备10篇(全文完整)

钓鱼启示教学设计必备10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4-05-01 11:20:02 浏览次数: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钓鱼启示教学设计必备10篇,供大家参考。

钓鱼启示教学设计必备10篇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第1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

学情分析: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钓鱼、放鱼、获得启示)

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自读自悟,解疑。

(一)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二)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A: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2、学生先默读、自学,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2)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3)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4、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

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爸爸)

B: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1、“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2、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写体会。

3、汇报交流。

(1)“得意”

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再读句子。

(2)急切、不理解

读句子:“爸爸!为什么?”

(3)委屈、难受

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4)乞求(换个词)

(5)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

(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

4、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5、分角色读对话,或者表演对话内容。

6、引导学生进行超文本对话,进一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体会到父亲要求我遵守规定,做一个诚实的人。)

(三)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最后10、11节,找出相关句子,读读,谈谈体会。

2、投影出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读读这句话,有问题吗?

(2)理解“诱惑人的鱼”,讨论一下,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3、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4、小结:真因为这样,所以——(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5、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对待的?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

3、再读启示,铭记在心。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摘抄文中描写月色的优美词句。

3、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29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急切

委屈

放鱼   乞求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获得启示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第2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

学情分析: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钓鱼、放鱼、获得启示)

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自读自悟,解疑。

(一)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二)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A: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2、学生先默读、自学,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2)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3)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4、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

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爸爸)

B: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1、“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2、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写体会。

3、汇报交流。

(1)“得意”

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再读句子。

(2)急切、不理解

读句子:“爸爸!为什么?”

(3)委屈、难受

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4)乞求(换个词)

(5)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

(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

4、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5、分角色读对话,或者表演对话内容。

6、引导学生进行超文本对话,进一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体会到父亲要求我遵守规定,做一个诚实的人。)

(三)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最后10、11节,找出相关句子,读读,谈谈体会。

2、投影出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读读这句话,有问题吗?

(2)理解“诱惑人的鱼”,讨论一下,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3、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4、小结:真因为这样,所以——(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5、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对待的?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

3、再读启示,铭记在心。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摘抄文中描写月色的优美词句。

3、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第3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

【学情分析】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

钓鱼、放鱼、获得启示。

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自读自悟,解疑

1、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⑴ 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⑵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2、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⑴ 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⑵ 学生先默读、自学,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⑶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① 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② 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③ 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⑷ 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

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

(爸爸。)

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⑴ “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 ~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⑵ 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写体会。

⑶ 汇报交流:

① “得意”:

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再读句子。

② 急切、不理解:

读句子:“爸爸!为什么?”

③ 委屈、难受:

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④ 乞求。

(换个词)

⑤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

(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

⑷ 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⑸ 分角色读对话,或者表演对话内容。

⑹ 引导学生进行超文本对话,进一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体会到父亲要求我遵守规定,做一个诚实的人。)

3、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⑴ 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最后10、11节,找出相关句子,读读,谈谈体会。

⑵ 投影出示句子: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① 读读这句话,有问题吗?

② 理解“诱惑人的鱼”,讨论一下,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⑶ 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⑷ 小结:

真因为这样,所以──

(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⑸ 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对待的?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

3、再读启示,铭记在心。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摘抄文中描写月色的优美词句。

3、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急切

委屈

放鱼 乞求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获得启示

【点评】

本文的教学,首先在设计上有所创新。抛开了以往逐段阅读的教学设计,努力建构了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直接从学生学习的难点出发,以“我”获得的启示为突破口,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探究、感悟、解决。其次,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突显学生的认识活动。默读自学、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式交流、进行超文本解读,这些丰富的形式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断深入,认识结果不断完善。

【教后小记】

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

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学习的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逐步解决学生的问题“放鱼是对的,不放就是错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懂,可为什么我做起来却很难呢?”“为什么说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第4篇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学习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我”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安排: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4、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学习过程:

一、 谈话交流,揭示课题。

1、猜谜导入:

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
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猜一猜这本书叫什么——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

2、介绍作者:

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善于读生活这本书的朋友,詹姆斯·兰费蒂斯。他是美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他时刻严格自律,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詹姆斯·兰费蒂斯的美好品德来自他小时候一次钓鱼经历的启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钓鱼的启示》。

3、揭示课题:

请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的谜语导入,让孩子明白善于读懂生活,就会有所发现,得到启示。介绍作者意在拉近孩子与文本的距离,让孩子从实际的例子中明白生活这本书的意义。)

二、 检查预习,初知内容。

1、学习字词

捕捞操纵乞求启示诱惑告诫鱼饵翕动鲈鱼皎洁沮丧

小心翼翼 不容争辩 筋疲力尽 依依不舍 道德抉择 道德实践

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2、理解词语

检查词语的理解。

教师提示“鲈鱼”( 鲈鱼:鱼名。鳍科。体长(可长达60多厘米),侧扁,口大,下颌突出。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以鱼虾为食,生长快,肉嫩味鲜。栖息于近海,也进入淡水,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产卵。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产卵期间禁捕。)

3、了解课文内容

生字自学得不错,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4、快速默读课文,在读书时产生了哪些疑问?

鼓励学生善于提问。

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善于思考,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从书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让学生自主学习,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古人云:学贵在疑。让学生提出初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

三、 细读课文,探究情感变化

(一)感受“我”的不舍之情。

1、哪位同学钓过鱼?能说说你钓鱼的感受吗?面对着你好不容易钓起来的鱼,你会舍得把它放走吗?

2、我们文中的小主人公詹姆斯舍得吗?从课文中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相关词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看看你有怎样的体会?

出示句子: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你体会到了“我”放鲈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失望、难过、沮丧……)(板书:沮丧)把你的感受融进去读一读。

(板书:依依不舍)

(二)默读课文,说说“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的理由。学生交流。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詹姆斯那么不肯放鱼呢?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把相关句子做上记号,并想想你有怎样的体会?

1、欣赏大鱼,感受兴奋之心情

师:三十四年前月光如水的夜晚,我钓到了一条大鱼,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指名读句子,说说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心情。学生交流。(高兴、兴奋……)(板书:
得意)

齐读句子。说说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你们能用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吗?

(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鲈鱼深深吸引着我,我当然不愿意放。)

2、品析词语,感受钓鱼之不易

这条大鱼非常难钓?读第三自然段,划一划体现大鱼难钓的词。

学生自由读,划、交流、品味。

(原来这条大鱼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难怪我不愿意把它放回去。)

感情朗读句子。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来感受作者不舍得放鱼的心情,学生会感受更深刻。从作者的“依依不舍”的心情入手,让学生找找舍不得的理由。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在感受鲈鱼大而美和难钓的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感悟放弃已经钓到的大鲈鱼之难。为下节课在严格的教育中实践道德作铺垫。

四、 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我”好不容易钓到这条大舻鱼,内心是那么兴奋,父亲为什么一定让我把它放了呢? 我从中又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五、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作文的理解,能够从美术的角度进行概括,并能用漫画的方法画下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文漫画的绘制,锻炼学生的绘画构图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并在对原作进行绘编的同时进行适当改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进行漫画创作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恒则成,静则胜”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对作文的概括及画面的组织;
创作出“源于原作,高于原作”的漫画作品。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出示作文。

(1)先仔细通读一篇作文。

(2)说一说,这篇作文讲了什么事情?说明了什么道理?

3、构思。

(1)你觉得这篇作文可以从几个画面来介绍?请你说得稍微具体一些。

[我和爸爸在钓鱼;
我没有耐心,走开了;
爸爸钓到了鱼;
我继续钓鱼;
我最终钓到了鱼;
得出了一个结论。——六格漫画或五格等等]

(2)第一自然段你觉得一定要用吗?

4、编写脚本。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分好格数,并在每格上写清这一格介绍的事情或现象。

5、讨论。

(1)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相互交流、完善。

教师根据学生的脚本作一些点评。

(2)思考:能不能给本篇文章进行改编?把你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看到的幽默、有趣的现象与本文结合起来,创作一幅新的漫画?

(3)学生思考交流。

(4)师生反馈。

6、作业。

(1)根据自己的设想创作漫画。

(2)人物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可以是“我”和“爸爸”,也可以是某人与某人。

7、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在绘画表现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8、交流反馈。

教学反思:

本课的的第一层目标是让大部分的同学能够根据作文的具体内容,从叙事的角度画下来,也即是根据故事情节“原封不动”地画下来;
第二目标是让一部分同学根据本作文,有选择性地创作漫画作品,也即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概括出重要的因素,进行漫画表现;
第三层目标是不部分同学创作“源于作文又高于作文”的漫画作品,也就是说对文本的理解从自己的角度,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生活中的相关经验或认识用幽默的方法表现出来。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进步。

1、促进了学生漫画水平的提高。

对于故事性的漫画来说,一般的表现为连续性的画面,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每一格连续性的画面都要遵循“构图美、画面美、人物一致、人物造型夸张有趣”的漫画审美标准。漫画的构图与画面虽然简练,但也要遵循构图饱满的审美原则;
漫画相对于儿童画来说表现力稍显简单,但对于物象表现如人物的表现来说,要示也更高,因为对于同一个人物形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表现又要求使人物的造型表现特点相同。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较完整地完成本次作业,对于他们的漫画水平来说也是一种提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次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学生们大部分完成了作品,虽然在画面的表现及人物的造型上还有缺点。

2、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学生创作的连环漫画,往往都是较为简单的一个故事情节,当然这个情节中含有漫画所要求的幽默有趣的“点”。但对于本课来说,文本本身没有包含这个“点”,而且文本相对较为复杂。这就需要学生对于文本作出一定的概括、取舍,从文本中找出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因此,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整体性得到了培养。从学生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他们中的部分作品都包含了个人的平时积累。如:六(2)班的周哲浩同学,根据本篇作文,创作了以“张飞、刘备、诸葛亮”为主人公的四格漫画《钓鱼》,画面虽然简单,但是人物造型有个性,故事情况幽默有趣,也含有一定的意思;
再如五(1)班的周嘉诚同学的《钓鱼》,从故事情况上基本一致,但是后面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回家后的事情等等。

3、多元漫画的研究。

通过本课的练习,从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创作此类作品的时候,往往以一些有趣、搞笑的作为个人创作的目标。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有这几种可能:一是学生目前普遍喜欢一些纯稿笑、有趣的漫画作品,这一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也有所发现。而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漫画,学生们可能觉得较难“接受”,有时可能会有“硬套”的感觉。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启示:漫画应该走向多元化,不能只守着传统意义上的漫画进行研究。二是在纯搞笑版的漫画作品中,作品中各物象特别是人物、动物的表现力较为强烈,特别是人物的表情、动作。如画人物大哭,学生们很会画出从人物的眼角处画两条长长的折线,而传统的漫画表现则是较多的“水滴”而已,也就是前者的夸张性更强。因而,学生们的创作偏于趣味性为多。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能正确理解体会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子。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心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我”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在月光的辉映下,静悄悄的湖边,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面对这条大鲈鱼的诱惑作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今天我们学习《钓鱼的启示》。

二、问题引路,揭示课题。

这个故事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呢?揭示课题《钓鱼的"启示》。

读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三、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注意生字词,边读边用笔画出来,可多读几遍。需要理解的词语,联系课文相机引导理解。

指名逐段检查朗读情况,边检查边指导,对易错的字音相机领读,对难读的句子范读。

快速浏览全文,画出文中描写月光的语句,月光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景下出现的?

引导学生发现。

第一次,“我”和父亲来到湖边时:月亮渐渐地爬出来,银色的水面……

第二次,“我”哀求父亲留下鲈鱼时:“我”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

指导学生将这种美妙的情景读出来。自由练习读、指名读、配音展示读。

引导学生划分层次。(钓鱼——放鱼——启示)

作者在钓鱼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值得回忆的事呢?月光的描写在这里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默读1-3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从作者对月光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第一处对月光的描写表明在作者的记忆中,这件事情非常美好,连那一天的月色都是这样美,还表明作者和爸爸一起钓鱼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2、除了能从月光的描写中体会出作者的喜悦心情,还有哪些描写也能体现出来?品读第3自然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我们跟随作者回到了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与作者一起分享钓到鲈鱼时的快乐。然而,作者和父亲没有得意多久,就遇到了难题,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研读“放鱼”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在三十四年前,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作者和父亲去钓鱼,作者钓到了一条少见的大鲈鱼,父子二人欣喜异常。可是,父子二人没有得意多久,一道难题却出现在他们面前。那个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它像一杯陈酿令作者三四十年间回味无穷?这节课咱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那个夜晚。

二、朗读感悟,体会感情。

自由读课文4—12自然段。了解父子二人面临的难题是什么。

分角色读。在分角色朗读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验面对难题,“父亲”和“我”的态度有何不同,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到的?

父亲:态度坚定,没有商量的余地。

(1)“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从哪个字中你体会出父亲态度的坚决和不容争辩?父亲说这句话时语气会怎样?你能试着添加一个提示语吗?

(2)“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你从爸爸的话语中读出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我”:不理解——难过——哀求——依依不舍——沮丧

(3)“爸爸!”詹姆斯大叫起来。“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儿子大声抗议。从儿子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觉得委屈,与父亲大声争辩着。

(5)“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你想象一下作者还想对父亲表达什么?

(6)那条大鱼的身体在水中嗖地一摆就消失了。”(尽管是那样的舍不得,我还是把鲈鱼放回了湖里。假如是你,心里当时会是什么滋味?)

(7) 再次分角色朗读,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13—16自然段。

(1)为什么虽然三十四年前“我”不理解父亲的严格要求,但三十四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想起这件事就对父亲充满着崇敬之情?

(2)再次品味父亲的教诲。(投影出示父亲告诫“我”的话)

“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理解道德的“正确”与“错误”。

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觉得很困难?

当年我放弃了那条大鲈鱼,却在人生路中收获了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齐读父亲告诫“我”的这段话。

4、理解“当遇到道德的问题时,这条大鱼就会出现在他的眼前。”指的是什么?(引导体会)

这诱人的“鱼”还是海里的鱼吗?(对自己有利却违背道德的事物)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还会遇到哪些与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如:金钱、名誉、地位等的诱惑)

面对这些诱惑,“我”抵制住了吗?是什么力量让他战胜了诱惑?战胜了自我?

三、作业

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将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注意环境衬托手法的灵活运用。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月光如水的夜晚

钓鱼——放鱼——受益

“我”(惊喜)——(沮丧)——(骄傲)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13课(师指课题:生齐读课题)。上节课,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整个故事是围绕着一条鱼(板书:鱼)来展开,大家自己读读下面的词语,看能不能用上它们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复习词语:得意地欣赏,大声地争辩,乞求的目光,依依不舍地放回,终生的启示。

2.学生用词说话,师相机补充。

二.讲读课文

1.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生:月光如水)这么美的夜晚,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

2.抽生汇报,并示配图与句子。

①如此美好的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齐读句子)。这一圈圈彩色的涟漪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诗句呢?(皎洁,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②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融进这醉人的月色中吧(配乐读句子)。

3.这美好的夜晚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晚上,故事发生的时间恰好是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引导生齐答)围绕着这条鱼(指板书)发生的事,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回忆。

4.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5.抽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留/放。

6.围绕着“留和放”,我和父亲展开了一场争辩,请你找出来,读一读。(生自由读)

7.(示争辩句子)师生分角色读争辩部分。

8.你看,儿子觉得应该“留下”,而父亲却觉得应该“放了鱼”,是留下还是放了,咱们先找找理由,你再细细地读读课文,看看我把鱼留下的理由是什么?

▲第3自然段:(时间长、好不容易钓到鱼——通过动作描写表现、鱼儿非常漂亮)

▲第4自然段:离开放捕捞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

▲第7自然段:四下无人。

9.是啊,这鱼儿太诱人了,捧着这条大鲈鱼,我真想()。(学生补充)

10.既然这么想留下这条鱼,我们再试试用上关联词,把理由向向爸爸说清楚吧。(师每一生说都讲: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

11.可是,面对着儿子的苦苦哀求,父亲只是说:“(引读)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

12.咦,这难道父亲一点儿不喜欢这条鱼吗?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

▲盯着鲈鱼看了一会儿。

此时,父亲盯着鲈鱼,他在想:()。(虽然大,但还有两个小时才到捕捞时间;
尽管无人知道,但这是个人人知晓的道德公约。)

13.(师生引读,读出争辩的语气)想到这,父亲把目光转向了我:“()”我急切地问道:“()”。

14.是的,尽管心里有多么的不舍,心里有多么的不忍,父亲还是要求我:“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

▲从哪个词看出父亲的坚决?

▲这句话中的“得”可以换成什么词?

▲文中同样表达这种坚决的词还有哪些?(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父亲为什么这么坚决?

15.创设情景,反复朗读:

▲虽然自己和儿子一样喜欢这条鱼,但父亲还是不容争辩地说:“()”

▲虽然儿子在乞求留下这条鱼,但父亲依然不容争辩地说:“()”

▲尽管离开放捕捞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但父亲还是没有商量的余地地说:“()”

▲尽管此时无人知晓,但父亲最终还是态度坚决地说:“()”

16.这有大又漂亮的鱼儿又走了,带着我的不舍,带着我因它而产生的梦想又走了,所以说(再出示最后一段)引导读。

17.年少的我不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直到成年后,我才真正读懂了父亲——(师配乐读启示段)

18.成年后,我才知道父亲坚决要我放鱼是为了告诫我:“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却很难。”

19.引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却很难。”并理解。

▲就放鱼这件事来说,留下鱼是(不对的),而放了鱼是(正确的),(边说边说边完善板书)。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坐起来却很难,你说难在哪?(难以判断对错,做事不够冷静,不想后果。克服占有欲,自我约束)

▲是啊,真难。看来道德二字(板书:道德)不仅仅是是与非的判断,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你看这“德”字,中间的这一横就像一把丈量自我的尺子,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这尺子始终要放在心上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描红一横)

20.这尺子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也碰到了许多诱惑人的“鱼”,这鱼是什么?(金钱、荣誉、利益)

▲当我面对“金钱”这条鱼时,我想起了父亲说:“()”

▲当我面对“权利”这条鱼时,我想起了父亲说:“()”

21.那么今天,我们同样会面临很多诱惑人的“鱼”。

▲面对家中开放的电脑,我()。

▲在没有老师在场的课上,我()。

▲我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怎样才能抵制诱惑人的鱼?

22.是的,当我们每一次遇到诱惑人的鱼的时候,我总会告诫自己:“道德只是个简单勇气和力量。”

三、拓展升华

1.三十四年后,还是那如水的月色,我和父亲又来到了这湖来钓鱼,父子之间又产生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请你展开想象,写下来。

2.是啊,从同学们的回答了让大家懂得了:““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却很难。”所以说:““三十四年前和终生的启示。”

四、作业

1.生活处处有学问,只要用心感悟,你便会有所收获。生活中发生的哪件事使你得到启示呢?到生活中去发现吧,然后把它写下来,这样你的体会会更深刻。

2.课外阅读语文书第x页《剥豆》一文。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第8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

【学情分析】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

钓鱼、放鱼、获得启示。

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自读自悟,解疑

1、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⑴ 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⑵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2、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⑴ 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⑵ 学生先默读、自学,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⑶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① 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② 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③ 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⑷ 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

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

(爸爸。)

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⑴ “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 ~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⑵ 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写体会。

⑶ 汇报交流:

① “得意”:

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再读句子。

② 急切、不理解:

读句子:“爸爸!为什么?”

③ 委屈、难受:

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④ 乞求。

(换个词)

⑤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

(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

⑷ 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⑸ 分角色读对话,或者表演对话内容。

⑹ 引导学生进行超文本对话,进一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体会到父亲要求我遵守规定,做一个诚实的人。)

3、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⑴ 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最后10、11节,找出相关句子,读读,谈谈体会。

⑵ 投影出示句子: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① 读读这句话,有问题吗?

② 理解“诱惑人的鱼”,讨论一下,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⑶ 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⑷ 小结:

真因为这样,所以──

(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⑸ 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对待的?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

3、再读启示,铭记在心。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摘抄文中描写月色的优美词句。

3、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急切

委屈

放鱼 乞求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获得启示

【点评】

本文的教学,首先在设计上有所创新。抛开了以往逐段阅读的教学设计,努力建构了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直接从学生学习的难点出发,以“我”获得的启示为突破口,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探究、感悟、解决。其次,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突显学生的认识活动。默读自学、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式交流、进行超文本解读,这些丰富的形式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断深入,认识结果不断完善。

【教后小记】

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

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学习的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逐步解决学生的问题“放鱼是对的,不放就是错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懂,可为什么我做起来却很难呢?”“为什么说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第9篇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根据本教研组制定的“如何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课题研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进行深入的探究,争取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三、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作为单元的首篇课文,主要讲述34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掉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文中重点句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叙述过程中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清晰的交代了事情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中应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能够较为准确的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思路。但是本文中重点句和较难理解的句子很多,特别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很难弄清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同时根据本教研组制定的“如何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课题研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发现学生在平时语文学习中,在参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无论是思想还是表达都有很大的一部分欠缺,结合本课的特点,我重点在教学围绕启示,深入感悟的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了深入文本的对话设计,希望学生在训练中,阅读能力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五、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读思画结合的学习习惯。

2、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六、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七、教学难点:

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流程

直入启示,初步感知。

围绕启示,品读感悟。

探究启示,深入感悟。

强化启示,明理做人。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十、教学过程

(一)直入启示,初步感知

1、配乐朗读:那是一个月光明媚,四周静悄悄的夜晚,离钓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我和爸爸跟往常一样去附近的湖中的小岛上钓鱼,我偏巧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我太喜欢它了,而不忍心放掉,父亲坚决的要求我放了他,文中的儿子最后依然遵照爸爸的话,放了那条来之不易的大鲈鱼,儿子当时才11岁,当然也就充满了对父亲做法的不理解,可34年过去了,那个捕捞鲈鱼的夜晚却让作者终生难忘。他就是现在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詹姆斯,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设计意图】:以口述的方式把整个故事融入课题导入,直入启示环节,使学生在文本的更名中得到初步感知,对作者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的同时,更对这个钓鱼的启示充满无限的好奇和探索心理。

(二)围绕启示,品味感悟。

1、细品课题,课文的那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学习第11自然段。

3、学习第2自然段,读并且体会。

4、渗透写作方法。

5、出示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探究学习。

6、资料引入:鲈鱼体长(可达60多厘米),口大,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又小黑斑,以鱼虾为食,生长快,肉嫩鲜美,栖息于近海,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产卵,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美国政府规定,在开放日之前不允许捕捞捕捞正在产卵和生长中的鲈鱼。这是每一个渔民都应该遵守的规则。

【设计意图】:此环节抓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夜晚,来渗透“侧面烘托”的描写方法,同时以第一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钓鱼的启示”来揭示学生思考的点,同时还通过适当的资料引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探究启示,深入感悟。

1、体会作者经历钓鱼时的情感变化?

2、出示课件:当我钓到大鲈鱼时,我十分地____,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我感到十分地____和____,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我对父亲充满了____。

3、指名读3至10自然段。

4、学生填空:当我钓到大鲈鱼时,我十分地(得意),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我感到十分地(委屈)和(沮丧),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我对父亲充满了(感激)。

5、渗透课文表达特点。

6、深入学习父子对话内容。

7、师生合作读书感悟。

8、指导读书。

【设计意图】这一训练,既有利于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父亲的心理活动,发展思维能力,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的能力。语文味就在这品词品句中升腾、飘荡。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地针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地从内心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9、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3至9自然段。

思考:我不愿意将鱼放回湖里的理由?

(1)理由一: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2)理由二:这条鱼又大又美“我”舍不得放掉。

(3)理由三:当他钓到鱼的时候没有人看见。

10、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具有整合教学内容、深化理解的作用,学生的角色表演中自然引用文中语言,从而达到将文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语言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四)强化启示,明理做人。

1、学习第9自然段的内容。

2、感悟启示。

3、学习第10自然段内容。

4、教师小结。

5、读句子,体会“鱼”和“渔”。

出示句子1:那晚以后,我再也没有钓到过那样的鱼。

出示句子2: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6、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进一步体会父亲告诫“我”的话,并从中进一步了解“我”的父亲教子有方,品德高尚,以及“我”受到的教育是非常的严格的,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做一个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好公民。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这是父亲送给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礼物: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这就是钓鱼给我带来的启示: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3、童心是最美,老师把孟德斯鸠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首先是想在文章的结尾分析完后,给学生一个强化主题的思想意识,其次是想做到情感的升华,让学生心中牢记做人做事的道理,最后以送名人名言的方式,拓展主题,做好积累。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推荐文章:读一读同步阅读中的《位置》和《挫折中的教育》两篇文章,相信你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书本中汲取做人做事道理的重要阶段,老师通过学习典型的文章,然后适当做到拓展延伸,既为学生很好的提供了读书的素材又让学生读后所获,真正的让语文课做到活学活用,老师的受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的思想就完全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了。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在读中感悟本文在心理上的活动描写,体会“我”的心情,钓鱼带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懂得严格要求自己做讲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心理活动方面的描写,体会“我”的心情,从中感受父亲对我的教育,做讲道德的人。

教学难点:

钓鱼带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的业余爱好是打排球,你们有什么业余爱好,能跟老师说说吗?

生1:我的爱好是打篮球

生2:我的爱好是踢足球

师:昨天我们还认识了父子俩,他们的业余爱好是什么?

生:钓鱼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钓鱼的启示)

师:你们还记得他和父亲什么时候钓鱼吗?

生:傍晚

师:让我们也一起享受一下那晚的景色吧!出示文字(晚霞辉映的湖面上贱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师:我想请女同学读(生读)

师:男同学想不想试一试呀?

生:想(齐读)

师:全班同学想不想齐背一下呀?(全体背)

[阅读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够,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

(二) 读中感受,体会父子心情

过度语:是呀!多么美丽的傍晚,在皎洁的月光下钓鱼,怎能不让人兴奋呢?尤其是钓到了大鲈鱼,更让人感到欣喜,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对我说了什么?

师: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吗?谁来读一读?

生:“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师:这么大的鱼,父亲不喜欢吗?

生:喜欢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父亲喜欢这条鱼?别着急,让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找一找。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文本中,才能对人物的心情有所了解,有所感知,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够在课堂真诚交流,去感受当时的情境]

生1:“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腮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生2: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师:其中有一个字最能代表父亲喜欢这条鱼,是什么字?

生:盯

师:你钓到这么大的鱼,舍得吗?

生:不舍得

师:那文中的小作者舍得吗?

生:不舍得

师:请读(2—9)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作者不舍得的理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便迫不及待的再一次投入到读书中去,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对学习有了积极性]

师:把你所画的多读几遍,一会展示给大家听。

师:谁来读一读呀?

生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师:谁来评一评?他读的怎么样?

生:我认为他读的很平淡,没有读出“我”当时的心情。

师:你能读出这种语气吗?勇敢的试一试。

生:“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师:你读的的确不错,看来小作者的心情很着急。

生2汇报:“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师:“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3:非常伤心,舍不得呀。

生4:小作者是多么想留住这条鱼呀。

师:应该怎么读?换做是你,你该怎么问?

师:自己试着读一读(生练读)

师:谁来读出这种语气?(指名读)

师:男同学想不想在读?(男生读)

师:你们真了不起,读出了“我”的心情。

师:下面咱们接着汇报。

生1:“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乞求”,是什么意思?我的心情又是怎样想的?

生:“乞求”是哀求的意思,多么希望父亲能同情我呀!

师:让我们在他们父子的对话中,去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出示文字:(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小作者的话,老师读旁白)

师:我认为咱们读的还不够好,能拥有自信的再次试一下吗?(女同学读父亲的话,男同学读小作者的话,老师读旁白)

[在读对话中,去感受父子俩人的心情,使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印象中的父亲更加严厉]

师:还可以从哪儿体会到我不舍得这条鱼?

生:“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他放回到湖里去。”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小作者是多么舍不得呀!

师:就连这种乞求父亲都不满足我,是父亲不爱我吗?

生:不是

师:那他这么做是为什么?让我们读一读父亲的话,谁想读?

生1:“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生2:“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师:从父亲的话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交流)

生:我觉得父亲是一个遵守时间的人。

师:你可真会发现,哪那句话能体现出来呢?能读一读吗?

生: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这说明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生:对我要求很严格。

放掉了这条大鲈鱼,值得吗?

生:值得

师:为什么?(小组讨论)

[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时间,给学生自主的学习环境,这是心灵自由驰骋,情感相互交融,思想彼此砥砺,创新自然生成的必由之路,在讨论中感受,会有所启迪]

生1:放掉了这条大鲈鱼是值得的,因为这是一个道德的问题。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钓鱼 启示 钓鱼启示教学设计必备10篇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必备10篇)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