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

时间:2021-10-19 15:17:14 浏览次数:

 马克思主义 “ 五观 ” 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 5 观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5 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 1 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 1 切被安排的阶级受 1 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它包括 3 层含义:

 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 1 种历史现象,不是历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构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一样,国家也必定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完全消灭而自行灭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

 2.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一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一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 1 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 1 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托它的政治统治来保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协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气力的表现,1 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3.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分,就在于它有逼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类权利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类权利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迫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

 迫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 3 项构成 1 种组织气力和物资气力,即特殊的社会权利。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 1,民族是 1 个历史范畴,有它本身构成、发展到灭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构成的 1 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1 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 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括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常常同阶级问题联系在 1 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致伤害少数民族大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权势帮忙。

 第 3,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 1 部份。民族问题历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 1 部份,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 1 部份。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全部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全部革命和建设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毛病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全部革命事业遭到挫折乃至失败。

 第 4,各民族同等的联合,反对民族轻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不管大小,都 1 律同等。每一个民族都是

 人类物资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同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情势的民族轻视和民族压迫。全球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 1 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密切联合,共同进行斗争,颠覆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以下几方面内容构成:

 (1)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1 切宗教都不过是安排着人们平常生活的外部气力在人们头脑中的空想的反应,在这类反应中,人间的气力采取了超人间的气力的情势。” (2)宗教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构成和完善为揭露和阐明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前后提出过 3 种图式。第 1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 2 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 3 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1 神教”。

 (3)宗教存在的本源和灭亡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入的本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公道,使自然气力和社会气力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气力。“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眼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其明白而公道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应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进程即物资生产进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成心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 1 定的物资基础或 1 系列物资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时间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4)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保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

 用来保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灭亡的历史条件逐步成熟而灭亡;宗教对国家来讲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1877年始用的。在 1848 年的“共产党宣言”里和在 1867 年出第 1 卷的“资本论”里,都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发表出来,乃在1859 年的经济学批评的叙文。在此叙文里,马克思似把历史和社会对比着想。他固然没有用历史这个名词,但他所用社会 1 语似欲以表示 2 种概念。按他的意思,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础与上层。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资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历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尔后,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发展而得以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断完善,但是,总而言之,经典的较为公认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评性继承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扬弃”的观点在文化中的通俗体现。

 文化是与 1 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干的,可以

 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1 定的文化是 1 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或是某些社会群体、团体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

 文化具有 1 定的时间性。这是不言而喻的:封建社会时期与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化所反应的社会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会的与后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其本质各异。

 同时,文化具有 1 定的空间性。这 1 点亦不言而喻。比方,所谓之“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其类型不同;而“燕赵文化”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态亦各异。

 阶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别。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先进阶级是那些更符合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的社会团体,其就生产力的发展起正向增进作用。那末,其所属的文化即为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相对而言的,则是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 1 个动态开放性体系。具体而言,所谓先进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标准划分为某些“亚子类”,在这些亚子类文化之间,与落后文化之间,均存在广泛联系。先进文化是鲜活的,不断吸收正向的有力性增进发展的因素,本身才得以不断前进。

 这类吸收是 1 种选择性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扬弃”之说之体现,也即是“批评性吸纳”原则。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 学习资料 五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