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微课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微课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时间:2021-10-21 12:06:56 浏览次数: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微课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越来越重视,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微课教学的研究及优势分析,提出基于微课新形式信息化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且将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采用微课作为教学的补充模式,使微课成为课堂教学有效的、有益的补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计算机技能不仅成为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还需要对其进行良好的掌握,实现全面发展。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所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能力与素养,使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微课是现代信息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是以微信、微博等现代化软件为教学载体,以其短小精悍、知识点清晰等优势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微课的教学模式,可以将现代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形成良性互补和有益延伸,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 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1.1 课程教学大纲及知识体系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较全面、概括性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课堂学习与必要的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技能,提升自身使用计算机搜索处理数据的能力,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现在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里,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基本操作、word 文字处理、excel 电子表格处理、powerpoint 演示文稿处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基础、信息安全等。由于知识点较多及课时有限等原因,以上 office、windows 等都是最基础的操作,其它知识点也是比较简单的介绍,这已无法满足学生在未来就业时企业的需求及自身专业需求。同时,由于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区域信息化及学习能力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参差不齐,从而教师在教学中很难统筹兼顾、因材施教,影响教学成效。

 1.2 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与教师教学目标

 大部分高校目前仍然以学生期末考试的及格率或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级率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的主要方式和评判依据。这就造成了教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不够明确,更多时候把精力放在应对提高及格率或过级率上,采用通过理论课上对考试题库里的题目进行讲授、演示,学生在实践课上对这些题目进行操作练习的教学方式,忽视各专业对其的需求。这使一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搞突击,只要在考前把题库里的题目练习背熟,就可以通过期末考试。这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无法激发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主研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的成绩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模块的掌握程度,难以较为全面客观地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影响对实现学生对课程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

 1.3 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差异 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采用传统教学的“填鸭式”和“满堂灌”授课方式,缺少师生互动、研讨环节。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僵化,容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被动者和知识的接受者。该课程都是针对大一的新生开设的,然而新生在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接受知识的能力程度原本就存在较大差异,在这种统一教学内容和进度的教学前提下,教师这种方式会在更大程度上再一次出现差异扩大化,“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成为常态。

 1.4 教学课时不足与教学模式深入改革之间的矛盾 根据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许多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教学模式由“教—学”改变为“教—学—做”一体化。然而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只开一个学期,理论和实践操作两者总课时大都在 64—76 个学时之间。由于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很多,这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导致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无法较深入讲解或剖析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与做的环节中只掌握较简单的知识点和最基本的操作,无法真正将知识点学透,更无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及综合应用能力。

 2 微课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主题明确、高效便捷、短小精悍、便于移动学习的特性和优势。由于微课具有对内容把握的灵活性,对重点、难点、疑点、主题及活动等把握的准确性,对教学过程具有探究性,对教学设计具有完整性,对学习者具有趣味性的特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得微课能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3 微课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3.1 微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相融合 微课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环境。微课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是知识解读、问题探讨、重难点突破、要点归纳;也可以是学习方法、生活技巧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1]。所以,对于一个结构完整的教学过程而言,微课教学的内容等仅是这堂课的一部分,如果把堂课教学视为一个整体、一个面,那微课教学便是这个面上闪耀的有限个点。即微课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的,并不能完全代替正常的课堂教学。因此,微课教学与课堂教学中的目标体系、内容等相融合,作为教学有效的、有益的补充模式。

 3.2 微课教学模式设计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从教与学的角度分析,微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用中可以分为教师授课和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两方面[2]。现把这两方面融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则信息化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包括构建新知导读设计、强化知识及信息素养设计、加强自主学习培养计算思维设计、总结评价设计。

 3.2.1 构建新知导读设计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操作实践性较强,而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对该课的学习目标、知识体系等一知半解,所以教师在设计微课教学时,应以学生、课程的特点为基础,灵活设计教学及学习计划,以学生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及新课所需的衔接知识制作创新的、启发式的导读微课,并且让学生在课前提前观看、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具有了针对性,并对将要学的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3.2.2 强化知识及信息素养设计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要体现出教学中的碎片化、高效化的主要目标,要基于知识情节,结合专业背景及特点,同时坚持从学生角度出发,适当加入与学生本专业相关的信息。因此,微课中的内容要有的放矢、强化突出,使学生对此内容强化记忆,强化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微课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重要补充。教师可以将整个教学切片,一个切片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个疑难问题、一个重点、一个议题等,每一个切片制作成一个微课,然后对这些切片进行分类。分类的方式可以按难易程度、形式、层次或主题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兴趣等选择相应的微课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自行掌握学习程度,调节、控制播放次数、进度。通过学生有目的的选择学习内容,达到不断强化学习知识和培养信息素养的效果,使得学生在不同层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2.3 加强自主学习培养计算思维设计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两大部分,学生仅通过课堂教学是较难完全掌握所学的全部知识的,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微课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以生活实际中与教学联系紧密的案例为载体,合理的引入一个个学生可以接受的具有综合性及创新性的思维括展类的学习任务,并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思维。同时,在微课教学过程中,还需对完成以上任务所需的知识内容、解决途径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一一讲解,并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思维方法解决、完成此任务,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3]。

 3.2.4 巩固已知测试评价设计课堂上学习结束并不表示学生对此节课中的内容已全部掌握,教师要把一些微课(如实训讲解过程等)上传到学习软件系统,让学生增加练习巩固,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课间的新旧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同时学生利用微课系统平台中的评价资源自我测试评估,及时了解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从而按需学习、查缺补漏。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评价,掌握学生微课学习情况,利于展开针对性指导,提高教学效果,并且可以从中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完善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

 4 结论 微课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其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向华.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1):157-159. [2]陈作聪,曲明鑫.微课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高教专区,2016(2):101-103. [3]唐小闲,任子亭.计算思维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5,8:54-56.

推荐访问:课教学 模式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