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2022扶贫心得体会八篇

2022扶贫心得体会八篇

时间:2022-06-24 19:14:01 浏览次数:

【篇一】

初次接触扶贫,是去年春天。怀着满心的兴奋和憧憬来单位报道,感叹自己终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几天后,单位同事要去下乡扶贫,叫我一同去。

一直听说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现在就要去接触贫困群众,内心莫名的激动和振奋。我们驱车四十分钟,来到了长武县西塬村。这是一个已经脱贫的村子,村址建的很阔气,广场也足够大,村容村貌甚是整洁。我几乎没有想到,这里还有未脱贫的群众。

跟着同事去入户,同事亲切询问帮扶户近况,和他们交流讨论了日后日和发展产业,帮扶户告诉我们,自己每年种植苹果、小麦等农作物,都会有一定的补贴,而且还免费发放果树苗,免费医疗体检,家里大小人生病了,还能享受合疗看病绿色通道,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很好,自己也正通过勤劳的双手,尽快脱离贫困。农忙时节全家都回来干农活,农闲时全家则出去打工,现在生活很满足。

在村里,我看到了年迈无依的老人住进新建的幸福院,异地搬迁的群众搬进了新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无忧无虑去上学还享受到了各种教育扶贫政策,从先乡亲们的言语之间,笑容之中,我仿佛看到千千万万已脱贫的、未脱贫的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事实证明,党和国家做出的精准扶贫战略惠意义极其深远。目前中国已累计脱贫八千多万人,而贫困人民也一直让习近平总书记挂念。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说到,“国家越发展,越要把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党员干部要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热实践中历练,经受考验,磨练党性,增进群众感情,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这就是他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殷殷嘱托。

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是我心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他告诫我们谨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七年之间,他走遍全国贫困地区,用脚步丈量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历程,每一次,都奔着问题来,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国家主席尚且如此,作为普通干部,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我们要下足“绣花”功夫,才能保证群众高质量高水平脱贫。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走遍中国大多数贫困地区后,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扶贫方略。他指出,2020年让全国人民全面脱贫。为贯彻落实这一目标要求,全国各地各贫困县、贫困村积极制定脱贫方案,选派驻村干部、驻村书记,实行五级书记全面抓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这个目标的主要内容是,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是“两个确保”。“两不愁”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两个确保”就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具体落到实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扶贫先扶志。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习近平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二、扶贫必扶智。摆脱贫困需要智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三、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xx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就加大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又全面阐述“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xx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xx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我们将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扎实工作,奋力拼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贫困村早日摘帽,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篇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扶贫工作的成绩不能被高估,困难也被不能低估,问题更不能回避。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增强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要正确面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成本较高的现实。由于农村教育的相对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等因素,存在部分群众面对利益分配时,互不相让的现象。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农民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在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病人、残疾人等贫困群众所占比例较大,往后该比例还会提高。同时,具体扶贫工作中还存在不落实、不到位、不精准等问题,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数字脱贫的问题,还存在盲目提高或者降低贫困标准的问题,还存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违规等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解决。

扶贫工作必须要做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当前的脱贫攻坚战中,广大贫困群众通过政府扶持带动和自身勤劳致富,逐步走上了奔小康的道路。但也有少数人被动地“等”、“靠”、“要”,甚至觉得“谁穷谁占理”,甘愿守着贫困,等着救济补贴,希望“天上掉馅饼”;送来畜苗、禽苗帮扶搞畜牧养殖,竟要求把管护工也送来,有的甚至宰杀了吃肉;有些年富力强的村民也甘心跻身贫困户当中,享受着“福利”……这些现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屡见不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以安于贫困为耻,以勤劳致富为荣。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更要起到带头作用,率先立志摆脱贫困,充满奔向富裕的信心,与贫困群众携手奔向小康。

摆脱贫困还需要智慧,治穷先治愚。要帮助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送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满足一时之需;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才是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一技在手,吃穿不愁。帮扶干部和第一书记要根据实际需求为贫困群众量体裁衣,群众缺什么就给他们补什么,把最新的科技知识、把最实用的生产技术、把最切合实际的致富思路和最新的市场信息送到贫困户手中,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换来长久的富足。“扶智”更要从长远着手,紧抓“教育扶贫”这个根本方向,既扶“今天”,更扶“明天”,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普遍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远离贫困,让小康社会货真价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篇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扶贫工作的成绩不能被高估,困难也被不能低估,问题更不能回避。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增强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要正确面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成本较高的现实。由于农村教育的相对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等因素,存在部分群众面对利益分配时,互不相让的现象。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农民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在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病人、残疾人等贫困群众所占比例较大,往后该比例还会提高。同时,具体扶贫工作中还存在不落实、不到位、不精准等问题,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数字脱贫的问题,还存在盲目提高或者降低贫困标准的问题,还存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违规等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解决。

扶贫工作必须要做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当前的脱贫攻坚战中,广大贫困群众通过政府扶持带动和自身勤劳致富,逐步走上了奔小康的道路。但也有少数人被动地“等”、“靠”、“要”,甚至觉得“谁穷谁占理”,甘愿守着贫困,等着救济补贴,希望“天上掉馅饼”;送来畜苗、禽苗帮扶搞畜牧养殖,竟要求把管护工也送来,有的甚至宰杀了吃肉;有些年富力强的村民也甘心跻身贫困户当中,享受着“福利”……这些现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屡见不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以安于贫困为耻,以勤劳致富为荣。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更要起到带头作用,率先立志摆脱贫困,充满奔向富裕的信心,与贫困群众携手奔向小康。

摆脱贫困还需要智慧,治穷先治愚。要帮助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送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满足一时之需;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才是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一技在手,吃穿不愁。帮扶干部和第一书记要根据实际需求为贫困群众量体裁衣,群众缺什么就给他们补什么,把最新的科技知识、把最实用的生产技术、把最切合实际的致富思路和最新的市场信息送到贫困户手中,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换来长久的富足。“扶智”更要从长远着手,紧抓“教育扶贫”这个根本方向,既扶“今天”,更扶“明天”,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普遍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远离贫困,让小康社会货真价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篇五】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我们常说:学习改变命运,知识改变未来。这也鼓励更多贫困山区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大山,融入城市,改变贫困的命运。教育好一个孩子,可以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让很多人有着读书无用论的说话。毕业意味着失业,这让很多农村孩子对教育的功能失去了原有的判断。教育扶贫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去上大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适龄的孩子读书,接受完整的、系统的、良好的教育。在我国贫困人口中,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或受很少的教育,生产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底下导致他们没有获得社会平均收入职业的机会。因此,要解决这部分人口的贫困问题,关键在于发展教育。通过给每个人提供取得收入所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向他们传授知识和技术,提高其劳动技能、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改变他们额劳动形态,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扶贫,不仅要为广大贫困地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还要带给这些山里孩子崭新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熏陶。有了更多的见识和渴望,或许更能让他们憧憬未来人生的幸福与向往以后美好的道路。尽管这样的过程会很漫长,而且艰辛,但是因为有了希望,我们才会有和贫困不断对抗的动力和支撑。这,就是教育扶贫的治本功能。

所以,工作中,我关注并关爱着每一位同学。课下,我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的需要,及时给予他们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帮助;课上,我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情,当有人面露疑惑,我会马上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表扬他积极思考,敢于提问。不管有多累,我都精神抖擞地面对我的学生,带动他们充满信心地面对每一天.抓住任何一个契机鼓励他们.

爱的力量如此巨大,我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孩子们的多疑、自卑和冷漠少了,班上出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好气象。师生间谈笑风生,平等互助,在校长和所有任课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呵护下,2013级二班的孩子们成了一个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乐园。我永远记得这个日子,快期末考试的时候我感冒了,那天,我感觉四肢又疼又冷,只能抱着常备的暖水袋扒在办公桌上,这一幕被课代表发现了,没想到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班长和班主任,等我到了班里,同学们端端正正坐着,一杯装满热水的太空杯放在讲桌上,

“老师,您抱着它可能会好点”,看到眼前的情景,我的眼眶湿润了,多么懂事的孩子呀!孩子们一天天地进步了,一天天地长大了

我相信在我的手中,握着无数的金种子,那便是爱,是我的全部财富。那么让我继续播下这种子吧,相信不久的将来,等待我的是更加丰硕的果实。我一定会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教学中,实践在教育教学上,努力将他体现在学生的进步上,表现在家长、社会的满意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光荣的党员教师,面对着那面鲜红的党旗,我要用双手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篇六】

一、扶贫先扶智。扶贫好比看医生,对症下药必须精准到位。一是提升教育水平,从智慧的源头上摆脱贫困。教育是强国之本,更是摆脱贫困的根本,针对贫困地区,要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全方位教育结构体系,针对贫困群众,要让贫困户的子女有学上,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变贫困现状,有的放矢。二是开阔贫困群众视野,培育致富意识,构建致富思维,培养致富技能,构建可持续发展内在动力。三是精准识别贫困群众、仔细研判贫困原因、正确选择扶贫项目,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

二、扶贫当换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要知民情,又要仔细分析,精准规划,在贫困地区实现三个覆盖:一是产业项目覆盖贫困地区,抓住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将绿色、环保、生态新兴产业想贫困地区倾斜,将产业链链接到贫困群众家庭,解决贫困群众无处可去、无处可发挥的问题,以新兴产业的新技能带动贫困群众技术提升和创新;二是公路基础设施覆盖全村,要想富,先修路,为当地的发展、当地贫困户的发展扫除外部障碍;三是技能培训全覆盖,统筹农村资源,以党建为龙头,发挥党员的优势,带动当地技能培训的发展,开展农业技能和非农技能培训,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的难题,实现人人有一技之长,人人有创收之地。

三、扶贫当扶心。扶信心是扶贫的关键。只有把贫困群众的信心扶起来了,让大家看到未来的希望,才有足够强大的内因驱动有力的外部行动。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有信心,铁杵磨成针,唯有在心灵的源头改变人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等、靠、要的被动思想,才能真正帮扶群众脱离贫困,逐步实现小康。

【篇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还是消除农村的贫困。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路在何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精准扶贫就是解决问题的良方,要将精确扶贫进行到底。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目前扶贫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根本方法和指导方针,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的扶贫攻坚的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将精确扶贫进行到底,关键是要牢牢把握住精准二字。

精准识别是前提。过去一段时间,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导致贫困对象不准确,扶贫项目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下一步,我们应该在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下,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市有平台的标准,按时按质全面精准完成贫困对象识别确认和建档立卡工作,并实行动态管理。

精准帮扶是基础。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前提下,就要真正走进农户家中,进一步了解贫困农户致贫的原因是什么,是自然条件太恶劣,还是发展产业条件不够?是缺生产技术,还是劳动力不足?只有摸清了每家每户的贫困情况,找准了各家各户的贫困根源,确定好贫困户的贫困类型,才好因户施策,确定具体的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做到帮扶精准。

精准管理是保证。精准管理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保证。一是要做好扶贫资源的精准管理,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贫困农户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不跑冒滴漏。二是要做好扶贫责任人的精准管理,做到一村有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一户有一名脱贫致富责任人,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不脱贫不脱钩。三是要做好扶贫对象的精准管理,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做到精准管理。

精准扶贫是根本。对精准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有三点要求: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因此要落实精准扶贫,仅仅靠帮扶,靠输血,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通过进一步加强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通过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发展好下一代教育。只有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造血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地区发展,让贫困不再滋生,将精确扶贫进行到底。

【篇八】

我们行到结对帮扶扶贫点河口镇花园村开展“学习贯彻十九大,精准扶贫在行动”主题党日活动,此次扶贫活动让我感触很深。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对贫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在帮扶对象家中,我们与帮扶对象促膝相谈,详细询问他们家中情况以及身体状况,并给他们带来了慰问衣物,帮助他们度过严冬,并向帮扶对象积极宣传相关精准扶贫政策,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努力克服困难,积极改善生活,早上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通过走访慰问活动,我们对帮扶对象的生产生活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技术致贫,有的因学致贫,其中几位老人家让人倍感心酸,他们年纪大了,干不动活,导致生活困难。特别是我的帮扶对象陈在仁家的情形让我最是感慨,当我们踏着夕阳的余晖走进陈在仁家中时,老旧背光的房子中一片黑暗,老人在黑暗中摸索着做饭,仅仅因为舍不得点灯费电,老人年纪大了,照顾自己已经很费力,还要照顾患了自闭症的女儿,非常辛苦,当我们送上慰问的衣物时,老人不住的对我们表示感谢,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农发行的温暖和关怀。

这次主题党日活动,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扶贫党员身上的责任,也深深明白到扶贫任务的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困难群众的关爱,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任务。我们基层党员更要做好第一线的工作,经常关心帮扶对象的生活、生产和身体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脱贫的信心,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脱贫道路,把扶贫工作做好做扎实,只有这样,才无愧于一名扶贫党员的身份,无愧于贫困户对我们的信任。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