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毛主席在抗战时期对《孙子兵法》中“势”的创意运用

毛主席在抗战时期对《孙子兵法》中“势”的创意运用

时间:2022-05-11 08:00:03 浏览次数:

《孙子兵法•势篇》专论势,毛泽东在抗战时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创意运用了孙子关于“势”的军事思想,本文试从知势、任势两个方面对毛泽东与孙子作一比较探讨。

    知势

    《孙子兵法•计篇》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计利的目的是为势,为势首先要知势。那么势由哪些因素组成呢?《孙子兵法》中未明讲,但却说兵者,不可不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五事即:“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可见孙子将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作为分析优劣势的因素,计利即计五事,知势即知五事。毛泽东除较少论及天以外,其余四事也多有论述。

    1、道

    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又主张“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愚士卒之耳目”。即用恩惠、怀柔等手段使士卒亲附,或以威罚严纪等手段使士卒畏服,必要时可蒙蔽士卒,使之无法掌握作战意图。而毛泽东采取了与其相反的方法。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因此,要“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孙子是剥削阶级军事家,他所指挥的战争,未必有益于民众,因此他不敢相信民众和士卒。毛泽东是无产阶级的领袖,他所指挥的战争是正义战争,必然得到人民的拥护,因此,毛泽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毛泽东与孙子在“道”理论上的一个质的不同。

    2、地

    《孙子兵法•九地篇》论如何利用各种地形及地域去求胜。毛泽东对孙子所讲的“圮地”和“围地”的处理方法更具特色。

    《九地篇》把山林、沼泽等险地称为圮地,认为遇到圮地要迅速离开。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本国领土上抗击异族入侵,我地理熟悉,愈是险阻之地,愈方便灭敌。因此,毛泽东认为:“要建立长期支持的根据地,山地当然是最好的条件。”“依据河湖港湾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可能性,客观上来说是较之平原地带为大,仅次于山岳地带。” 山地、河湖港湾之地可以说是圮地,对付侵略者,不是“圮地则行”,而是利用圮地凭险守御和主动出击。

    《九地篇》说:“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对于围地,孙子主张设奇谋,令士卒死战以摆脱困境,毛泽东将围地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围措施,从中国抗日战争形势总体上看,敌人是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是战略防御和内线作战,这是敌人对我的包围。我解围的措施是,我以优势兵力,采用战役、战斗的外线作战方针,聚敌而歼之,变我处围地为敌处围地。从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所处形势来看,每一块孤立的根据地都处在敌之四面或三面包围之中,都是围地,但是如果把各个游击根据地联系起来看,我们又将敌人包围了起来,使敌处围地,只要把几个根据地或游击队与正规军联合起来,又可发动大战役将敌重创。从国际上看,德、意、日法西斯包围了中、英、法,但中、英、法等和平阵线又包围了德、意、日。因此,毛泽东认为围地是相对的,是可以打破的,也是可以转化的。这大大超越了只讲解围的孙子。

    3、将

    《孙子兵法•势》篇说“将”应具有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主张“择人而任势”。毛泽东讲人势,特别强调优秀分子所组成的集团的先锋模范作用,他说:“在长期战争和艰难环境中,只有共产党员协同友党友军和人民大众中的一切先进分子,高度地发挥其先锋的模范的作用,才能动员全民族一切生动力量,为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优秀分子的带动,提高了军队素质,从而造成了战胜敌人的优势,这是毛泽东择人而任势理论的特点。

    4、法

    《计篇》说:“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孙子的法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各级军官的职责、钱粮的筹集与管理,实质是军队的体制建设和后勤管理,毛泽东对该两项特别重视。抗战时期,我们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同时号召干部要学会做经济工作,用自力更生的办法,解决了作战部队的后勤供应问题,这在军事史上是个创举。

    毛泽东从“指挥关系”角度对官道作过论述。他认为正规战需要统一的集中指挥,但“由于游击部队是低级的武装组织和分散行动的特性,不容许高度的集中主义”。因此,“游击战争的指挥原则,一方面反对绝对的集中主义,同时又反对绝对的分散主义,应该是战略的集中指挥和战役战斗的分散指挥。”毛泽东将此概括为“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毛泽东在军事学上正确地解决了各层次之间的管理与协调问题。这是军事理论上的一个建树。

任势之术

    孙子讲究“择人而任势”.如何任势呢?《孙子兵法•势》篇讲:”三军之众,可使必为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因此,孙子将善用奇正、虚实之术作为任势的两大基本方法。

    1、避实击虚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孙子专设《虚实》篇论避实击虚之策,其关键在于在了解故情的基础上“示形”:“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计》)以达到“形人而我无形”的目的。“形人”即想法使敌人暴露,“我无形”,即不让敌人明白我的行动意图,然后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克敌致胜。毛译东将“示形”称之为“声东击西”:“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争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 对于“声东击西”或“示形”的方法,孙子主张依靠指挥员的用间和相敌。毛泽东并不否定用间和相敌,但他更主张“发动所有一切反对敌人的老百姓”,即依靠群众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依靠群众示形和依靠指挥官示形,是两条不同的路线,这不仅是时代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与剥削阶级军事家思维方式的不同。

    2、奇正之术

    《孙子兵法•势》篇说:“战势不过奇正”。又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正”,乃循规、诚信意,“奇”乃意外、诡诈意,关于奇正之术的运用,孙子讲了二个方面:其一,“以正合,以奇胜”。合,即两军交战也。这是说用强大的、训练有素的部队从正面钳制敌方的主力,然后出奇兵突袭敌人,打乱敌方部署,从而全局皆胜。其二,“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这是说,奇势和正势是辩证的统一,在一定的情况下,奇正相互变化。

    抗日战争初中期,日本帝国主义大肆进攻,曾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按常规,正面战场就应是防御战、速决战。毛泽东巧妙地运用奇正之术,将抗日战争第一、二阶段的战略方针确定为:“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战略防御为正,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为奇;持久战为正,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为奇;内线作战为正,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为奇。毛泽东将战略视为正,战术视为奇。这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是奇正相生的最高境界的运用。

    3、兵无常势

    孙子的兵势观是灵活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同时又是主动的“势者,因利而制权。”毛泽东对主动灵活用兵更为重视。

    毛泽东说:“主动是和战争力量的优势不能分离的,而被动则和战争力量的劣势分不开。” 但是“相对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地位,是能够脱出的”,其办法就是“虚心研究和正确地估计客观情况,正确地处置军事政治行动。”

    毛泽东认为:“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 将游击战争灵活使用兵力的方法归纳为“分散、集中、变换” 六个字。

    抗日战争开始后,我处劣势,毛泽东撰文数篇论取胜之道,虽从文章题目上看,无一篇专论“势”之文,但仔细读起来,却体会到毛泽东是在讲如何由劣势变优势最终取胜的问题,毛泽东论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主动灵活,以弱胜强,贵在求势。围绕着用势以弱胜强,毛泽东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如建立抗日根据地进行敌后游击战争,游击战争的主动性、灵活性与计划性,战略的集中指挥与战役战斗的分散指挥等,都是对《孙子兵法》中“势”的发展与创新。

推荐访问:抗战时期 孙子兵法 创意 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