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

时间:2022-06-01 15:42:01 浏览次数:

为加快我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日前,区政协组成调研组,对我区的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区政府情况通报、赴5个乡镇实地调研、召开涉农部门负责人座谈会,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调研组进行认真座谈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行政区划调整前,我区农村有两个镇,农村人口只有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2万人,农业耕地2.4万亩。2003年,我区农业总收入80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27元。农村土地少、农村人口少、农业经济占经济总量份额小,是我区农业的显著特点。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区农村增加至5个乡镇,有52个村,农村人口12.2万人,农业总收入3.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03元。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区农业人口增加2倍,农用耕地增加6倍,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多。

  1、农业投入逐年加大。我区严格执行《农业法》对农业投入的规定,保持支农资金增长幅度始终快于可用财力增长水平。从1995年至2003年近9年间,全区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分别达到50多万元、300多万元、6000多万元。积极自筹资金,建设了舜耕蔬菜科技园、连片钢架蔬菜大棚、农田灌溉站、低洼地治理、农村道路建设等一批农业重点项目。区划调整后,我区积极争取国家、地方农业项目资金,目前正实施的有国家淮河治理项目2个,国家扶贫项目8个,省农业开发项目1个,以上11个农业项目争取资金总额4000万元。

  2、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一是建立健全了农科教统筹体系。成立区农科教统筹领导小组,建立农科教培训基地,从1995年至今,通过二加一、三加一职业培训和农民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培训农民5万人次。二是基层农业服务网络全面覆盖。采取引进市农牧技术服务机构在我区设点、健全乡镇服务机构、鼓励产业化龙头开办服务窗口、鼓励兴办民营科技服务实体等措施,促进基层农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目前我区的各类农业服务实体有30个。三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创新服务方式,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向全区有代表性的22个特色农业科技示范户,选派11名农林牧渔技术专家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技术指导,并通过示范户辐射带动周围农户,取得了较好效果。

  3、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我区始终将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组织实施农业结构调整“8641”工程(建设蔬菜、草莓等八大专业生产片;发展畜牧水产、绿色农产品等六大产业;培育兴杨公司、顺发禽业等四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万亩草莓基地、畜禽养殖基地等十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8641”工程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本地特色农业规模化、商品化水平,也有力地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发育发展。目前,四大龙头企业中的兴杨养殖食品公司,已发展成为饲养种鸡7.5万套,年孵化苗鸡800万只,年饲养商品鸡100万只,年加工家禽260万只,有200农户加盟,年创营业收入7000多万元的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我区已经发展草莓、桃子、蔬菜、玉米、养鸡等11个专业生产协会,其中曹庵草莓协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000亩,靠协会的力量将草莓从乡村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4、农村城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加快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程度加快。据统计,我区有各类乡村企业从业人员2万多人,农业人口年平均从乡村企业获得收入770元。在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城镇化发展。2004年,我区5个乡镇非农业人口已经达到3万人,占乡镇人口总量的24%。

  5、农民收入比例呈多元化趋势。2004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903元,位居全市第二。其中:从家庭经营所得2410元、从乡村集体所得281元,从其他经营方式所得212元。在家庭经营所得中,从第一产业获得938元,从第二产业获得375元,从第三产业获得395元,从外出劳务获得534元,从其他渠道获得168元(按照可对比核算,安成舜耕两镇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06元,较2002年3799元增加407元,年均增幅5%)。

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从目前我区农业的现状看,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水平不高。尽管田家庵是淮南的中心城区,但新划转三个乡镇的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许多人仍在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实现区域和产业转移,生产和生活方式仍是乡村型的,致使农业生产难以实现规模经营,这已阻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也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由于山南新区整体规划编制尚未出台,导致三和、曹庵等乡镇城镇化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农民的非农化程度不高。农民要想富裕,就必须提高非农化的程度。从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分布区域来看,这一点十分明显。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的人口基本上集中在舜耕、安成两镇,两镇农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工经商;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人口基本上集中在三和、史院、曹庵三乡镇,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54元,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养植业。尤其是划转乡镇农产品加工业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快,本地农民就业空间较小,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狭窄,致使大量农民滞留在有限的耕地上,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3、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划转乡镇地处江淮分水岭,水资源严重缺乏且分布不均。三和、曹庵等乡镇耕地主要为三级以上提水,用水成本高。灌溉站设备老化,年久失修,灌区渠系配套设施不全,缺少固定放水口闸,渠道塌方和淤塞严重,远程输水难度大,末梢用水困难,上下游用水矛盾突出。乡村道路状况差,史院乡尤为突出,乡内主要道路损坏严重,坑凹不平,一般车辆不能正常通行,对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十分不利。

  4、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缺乏。1996年我区农业机构三定,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总编制24人,下设农林技术服务站、畜牧水产站、农经服务站、农机服务站、水利站。但在2001年以上机构编制被市编委撤销。不仅现有人员的存在失去了合法身份,而且农林牧渔和水利等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难以胜任区划调整后的农业发展服务任务。

  5、农民素质不高。相对城区而言,乡镇农民尤其是划转乡镇农民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较低的收入和较大的年龄使农民难以接受较高的文化教育。因此,农民的整体素质无论从智力、非智力情况,还是身体素质均相对较低。由于素质和技能低,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少。加之高素质农村劳力向城市二、三产业流失比例较高,农村后备人才更显不足。

  6、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区规模大、上档次的龙头企业数量偏少,科技含量低,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比例少,企业外向度不够高,知名品牌少。区内规模较大的兴杨公司,仍然没有形成集团型的龙头,省级龙头企业称号也在争取之中。在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上,真正能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不多,大多还处在起步阶段,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7、政府投入不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农业又处于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区政府虽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以降低农民的生产直接成本,如免收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和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等,但是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还是不足的。农业的投入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相差较远,财政预算支农资金比重尚未达到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特别是对一般农业服务的支出,包括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咨询服务、农作物病虫害的控制、农业环境保护服务、农产品的质量检验和市场促销等,与兄弟区县横向比,我区的投入量较少。尤其是山南三个乡镇,在行政区划调整后,失去了原有的贫困县补贴和农业综合项目区待遇,农业投入不增反减。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将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但农民收入的增长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须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采取综合的措施。

  1、加快农业产业创新和组织创新。一是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我区农业现状,应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适销对路、优质安全卫生、无公害的农产品生产上,大力实施“864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程,积极发展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蔬菜、水果、花卉等优势产业,以及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二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要以我区优势农产品为依托,对现有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必要的重组和扶持,更好地整合有效资源;对已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或经营大户,加大扶持力度,进行必要的政策倾斜,力争每个乡镇最少有一至两家能够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生产、开拓市场的农业龙头企业。要研究和制订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在家庭承包条件下,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或转让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要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使我区农产品参与全国乃至全球大市场流通,争夺市场份额;可在曹庵建设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完善市场网络和市场功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努力通过市场营销树立一批具有淮南和田家庵特色的知名品牌的农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拉动田家庵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2、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的关键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一是要建立区、镇(乡)、村投入体系。各级财政要保证改善农业条件的专项资金。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认真落实“科技投入不低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比例”的规定。农民作为农业投入的主体,要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建立投入积累工制度。要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个人投入农业和开发农业。二是要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沿淮行蓄洪区治理工程、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工程、防汛排涝骨干设施更新改造和扩建工程、农田沟渠路网络建设等四大系统工程,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加快农村道路建设与维护工作,在努力筹措自有建设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省、市的支持,加快我区镇村道路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大支持和保障。三是要积极争取划转乡镇原来享有的政策不变。妥善解决划转乡镇交接中的遗留问题,加强农业项目申报服务工作,帮助划转乡镇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在新增支农资金上予以倾斜。

  3、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民增收最终必须通过农民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因此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生产致富能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制订农民教育培训规划,力争用3—5年时间,对40岁以下未达到初中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农民全面开展综合文化素质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根据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因人而异设置文化基础、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市场经济知识、专业技术技能等课程。在教育形式上,可以开展短期培训班等集中教育培训,也可以结合干部挂钩挂点工作,采取干部教农民,农民教农民的个别形式进行,并把干部帮教农民的成效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还可以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其他形式,让农民增长知识,开拓思路,激发动力。总之,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民致富才有后劲。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劳务输出的服务工作,做好输出前的培训;积极主动到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联系,为农民谋求合适稳定的工作;加强管理,帮助农民解决后顾之忧或者务工时遇到的实际困难。

  4、加强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农业要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而提高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而目前我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缺失、人员少、技术人员缺乏、经费不足,这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制定相应措施予以保障:一是要建立健全农林技术推广服务、动物防疫检疫、水政管理等机构,保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形成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目前,可先将农口部门如农林局和蔬菜办合并,人员、编制调剂使用,以缓解由于区划调整给农林局带来的工作压力。二是要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三是要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

  5、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抓住新一轮城市规划、“东进南扩”和山南新区建设全面启动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城中村”改造步伐,积极推进“村改居”工作,尽快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同时,也希望市里尽快出台山南新区建设规划,以便划转乡镇进一步加快发展,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区。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将三和乡建成新的行政中心,将曹庵镇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中心城镇,将史院乡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农业城镇。

  6、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安徽省委3号文件精神,将“一免征、三补贴”和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全面免征农业税,进一步扩大粮食直补,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要把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送到农民手中。要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1号文件,加大对“三农”特别是划归乡镇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7、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淮南中心城区的田家庵,已有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我们现在对于失地农民大多采取货币形式一次性安置。失地农民一旦将有限的补偿费用完,生活没了来源,马上陷入困境,成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贫民”,同时也给当地安定和政府增加了很大压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对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一是要将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同年龄阶段实行不同的保障标准。二是要积极为失地农民就业创造条件,要求招商引资活动,特别是涉及用地的项目,要把吸纳失地农民就业作为重要条件,建立土地使用与安置就业挂钩的协商机制。三是要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并为有创业意愿的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确保他们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型。

  8、加强基层班子建设。结合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站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高度,来解决各级领导对农民增收的认识问题。落实农民增收措施,关键在领导,主要在区、乡、村三级。当前要认真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要解决个别干部事业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精神状态疲软的问题。各级领导要在“五破五立”,发扬“五干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强化“十种意识”,振奋精神,勇争一流,率先发展。二是要解决有些干部作风漂浮的问题。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否则工作落不实,农民增收只能挂在空处。三是要解决一些农村基层班子不强的问题,真正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能带领群众走致富的道路。四是要解决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的问题,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五是要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的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的领导水平。总之,只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切实把这一工作抓在手上,落在实处,农民增收的问题就一定能得到解决,田家庵率先崛起的目标也一定能实现。

   

推荐访问:农民增收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