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非贫困村发展现状工作报告(五篇)

非贫困村发展现状工作报告(五篇)

时间:2022-06-28 09:56:02 浏览次数:

【篇一】

**乡紧紧围绕中央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严格按照省、市、县脱贫攻坚工作安排,现已顺利完成全乡三个贫困村退出工作、截至目前还有**年新识别**自发搬迁贫困户10户55人未脱贫。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持续开展,我乡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差距日益凸显,现就我乡“非贫困村”发展现状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

(一)组织建设方面的矛盾。我乡三个贫困村现均有县级帮扶部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指导开展村两委组织建设工作,有力推动党建、村务公开等各项工作开展,党员干部队伍执行力和服务能力均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而“非贫困村”帮扶力量大多以乡乡干部为主,对于“非贫困村”的组织建设投入力量有限。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矛盾。以我乡贫困村为例,各级部门对贫困村扶持力度很大。2014年以来,我乡贫困村文化室、卫生室、应急避难场所、公共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逐步完善,道路硬化、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个别贫困村对应帮扶部门更在争取项目资金逐步完成入户道路建设。而“非贫困村”能够争取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偏少,资金投入不多,很多项目放不到“非贫困村”。现我乡“非贫困村”中通组道路、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薄弱。

(三)村集体经济收益方面的矛盾。我乡贫困村财政扶持产业扶持基金分别为50万元,而4个“非贫困村”财政扶持产业扶持基金共计10万元。贫困村产业周转金红利有用于村通组道路硬化、蓄水池修建等村内小型项目建设,从而进一步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整体建设;而“非贫困村”入股本金相对较少,产生的红利也少,产业周转金红利只能用于部分困难群众慰问物质的发放。

(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思想观念的矛盾。由于贫困村扶持力度大,贫困村整村条件大幅度提升,甚至超过个别“非贫困村”,导致“非贫困村”干部群众意见较大,造成了“非贫困村”与贫困村之间的“攀比”的心态,出现“非贫困村”村组干部工作思想消极的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1.加强帮扶工作。对“非贫困村”同步安排驻村工作队,由乡乡副职担任队长,中层干部、业务骨干担任队员开展扶贫工作,实现“非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同时,严格考核问责,与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同等管理,同等考核。

2.加大资金投入。针对非贫困村贫困人口不集中、不连片、点多面广的特点,重点研究针对性政策措施。合理配置扶贫资源,从扶贫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非贫困村,帮助非贫困村发展产业和脱贫致富,解决非贫困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

3.完善基础设施。建立“非贫困村”项目库,统筹抓好以通村路、入户路为主的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全盘考虑,帮助非贫困村重点搞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贫困村、非贫困村在小康路上处于同一起跑线,实现平衡推进。

4.树立正确观念。脱贫攻坚时间紧、责任重。引导乡、村、组干部树立正确扶贫观念,专注精准扶贫定力,以帮困难群众为工作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规划和帮扶措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近年来,各地紧紧围绕中央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把精准扶贫作为压倒一切的重要工作,咬定标准抓大事,掌握钥匙办实事,体恤民心办好事,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但从我们对一个县脱贫情况的调查了解来看,2015年以来,全县脱贫28243人,其中**年脱贫9408人,但全县的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达20062人,存量仍然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仍然较多,因此,确保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任务还相当艰巨。加快非贫困村脱贫步伐,显得尤为迫切和突出。

一、非贫困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扶贫政策、扶贫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乡镇存在对非贫困村贫困户帮扶不到位、责任不到位等问题,特别是有些地方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在政策、项目和扶贫手段上存在“同乡(镇)不同等”的现象,导致有些非贫困村有可能被边缘化,并影响到整个脱贫工作的进程:

1、“帽子”不一样,投入不一样。非贫困村和贫困村扶贫力度不同,但工作要求一致,填报资料多、耗费精力多、经费开支大。据调查,一个村档案资料、打印、人工费超过2万元,而这笔经费没有来源。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各地将贫困村纳入重点扶贫计划,项目重点倾斜,资金重点安排,领导重点安排,优惠政策保障。调查中了解到,**县岩汪湖镇木子树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745户3022人,108个贫困户,贫困人口399人,在联点市级领导的带领下,2015-**年各种项目投入达2208.6万元,全村人平享受项目资金7300多元,村内面貎大变样。而非贫困村由于没有“贫困帽子”,交通、农田水利、村级活动场所等“六件实事”项目无法安排,各种专项扶贫资金无法顾及,非贫困村只能“望钱兴叹”,“望项目兴叹”。如**县丰家铺镇非贫困村**村**年只争取到资金2万元,**县**乡非贫困村**坡村近几年项目投入基本为零,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为零。

2、“身份”不一样,效果不一样。调查发现,对于非贫困村的扶贫,很多党员、干部感到力不从心,对于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无法解决。如**县**乡堤北村属非贫困村,23个贫困户**年底只脱贫3户,相邻的贫困村中牛村,**年73个贫困户脱贫达65户。**年堤北村与贫困村中牛村合并成贫困村后,堤北村便搭上了贫困村的顺风车,脱贫进度明显加快,一年脱贫16户。

3、“位置”不一样,变化不一样。**县**乡堤北一组胡三定,母亲年事已高,本人瘫在床,老婆离婚远走它乡,儿子在外流浪,还有一个孙女刚读书,是一个特困户,原来由于堤北村是非贫困村,该户由本村一个党员联系,贫困问题无法解决,并入贫困村后,由县直部门结对帮扶,联点干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有效的帮扶措施,并通过社会保障兜底,帮胡三定解决了“两不愁”的问题。在异地搬迁和危房改造方面,贫困村的危房户大部分己完成搬迁和改造,但非贫困村的危房户却享受较迟,如**县丰家铺镇楼背村曾四佬等一些贫困户至今仍住在危房中。

二、非贫困村扶贫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扶贫政策虽然主要是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但扶贫政策带来的红利,必须惠及包括非贫困村贫困户在内的所有人民群众,同为人民群众不能厚此薄彼。

1、思想认识上差异较大。主要是各级没有把非贫困村贫困群众脱贫作为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位置,贫困村与非贫困村扶贫工作一边重、一边轻,考核工作一手硬、一手软,没有坚持同部署、同督查、同评估、同监测、同考核,而是把检查、考核、督导的重点都放在贫困村,工作的重心放在培植重点,迎接检查,完成任务,不挨批评。有的基层干部眼里只有贫困村的贫困户,管好自己的责任田,种好自己的责任地,对贫困户的情况了好指掌,对于非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问得少、管得少、了解得少,有的甚至一概不知。贫困村的贫困户,事事有人问,事事有人管,非贫困村的贫困户,看在眼里,嫉妒在心里,产生了新的不平衡,新的失落感。

2、统筹协调上差异较大。在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管理机制中,各级对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到人到户的政策大致相同,而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在帮扶力量和投入力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县乡对于非贫困村贫困群众脱贫工作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基础条件较差的非贫困村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帮扶上做得不深入、不细致、不到位,在涉农资金的整合,基础设施的投入,产业项目的扶持等方面没有倾注足够的力量,没有给予必要的支持,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3、工作力度上差异较大。扶贫工作中,各级领导调查研究、现场办公的主要精力大都集中在贫困村,领导力量强,职能部门扶贫力度大,扶持的项目和资金也多。而条件区别不大的非贫困村,除贫困人口3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外,联点领导是乡镇干部,联系人则是村组干部和本村的党员,要钱没钱,要项目没项目,群众称之为“弱帮弱”“穷帮穷”,帮不上忙,解决不了问题。有的县乡把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全给了贫困村,贫困村的路修了又修,贫困村的村部、村室建了又建,而非贫困村因缺少经费来源,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一大截,群众意见大,干部情绪也大。农村是熟人社会,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是左邻右舍的关系,有的群众看着贫困村、贫困户的变化,分外“眼红”。

三、非贫困村脱贫攻坚的思考

1.要树立一盘棋的扶贫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清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我们的扶贫工作就应以全面脱贫为战略目标,积极关注和重视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帮扶工作,树立“一盘棋”、“一视同仁”的思想,注重均衡发展,积极提升非贫困村帮扶的组织化程度,构建“帮困不漏户”的全覆盖帮扶机制,防止非贫困村“边缘化”“一边倒”。

2.要强化“一揽子”扶贫措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要灵活利用政策,统筹协调安排好项目和资金,尤其是在道路、水利、电力等具有普惠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上做到同向发展,防止出现新的不平衡现象。一是合理安排资金。按照贫困人口数核发扶贫专项资金,保证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二是合理配套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可以乡镇政府为项目实施主体,实施涵盖全乡(镇)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的产业扶贫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国家、省财政扶持的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延伸到连片开发的非贫困村。三是合理调配后盾力量。县级领导要统筹联点乡镇的扶贫工作,后盾单位应实行乡镇包干,科局要强弱搭配,统一落实“一对一”帮扶措施,坚持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3.要完善一体化的扶贫机制。一是因人施策、因户施策的帮扶机制要完善。根据不同贫困家庭、不同贫困类型,实施差异化帮扶,加大对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帮扶和政策落实力度,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二是扶贫脱贫后续帮扶长效机制要完善。移民、民政、人社、教育、卫生部门要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三是责任机制要完善。县委、县政府要根据精准扶贫的工作压力和现实要求,压实县直单位、乡、村三级责任。四是财政扶持机制要完善。在合理统筹扶贫项目的基础上,精准扶贫资金要列入财政专项预算。并对按时限要求脱贫了的乡、村给予奖励,力争在精准扶贫上创造出更多的特色和经验。

4.要形成“一股绳”的社会合力。组织和动员共产党员、机关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企业、社会团体积极投身和参与扶贫攻坚。正确处理好“输血”与“造血”、虚功与实功、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在全社会营造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形成全民扶贫、全社会扶贫的良好环境。不论贫困村还是非贫困村,“精准扶贫”都要找准贫困对象,探寻致贫原因,做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从根子和源头上遏制贫富分化。

【篇三】

一、基本情况:

**乡无贫困村,插花式贫困户分布在四个村,2014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78人,**为退耕还林全退乡,无主要产业发展优势,加之村党支部在谋划思考脱贫攻坚工作方面措施简单,抓农户增收和集体经济收入方面比较欠缺,导致产业扶持缺乏长效性而成为四个村的共性问题,所以我乡贫困户收入主要以务工收入为主,养蜂为辅。

1、**关村:该村集经济收入主要以游客接待中心出租为主,**卫生院坐落在本村区域内,村内有卫生室,有文化室,通讯网络覆盖全村。本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51人,贫困户帮扶措施主要以转移劳动力就业为主,其中周围企业吸纳务工人员5人,介绍外出务工14人,纳入公益性岗位2人,6人在本地打零散工,一户发展养蜂。

2、**村: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村集体房屋出租为主,村内有卫生室,有文化室,通讯网络覆盖全村。本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49人,贫困户帮扶措施主要以转移劳动力就业为主发展养蜂为辅,其中周围企业吸纳务工5人,介绍外出务工6人,本地零散工6人,纳入公益性岗位1人。有三户贫困户发展养蜂产业。

3、**村: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村集体房屋出租为主,村内有卫生室,有文化室,除**村五组不通网络,涉及26户村民其中两户贫困户,其他组网络全覆盖。本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23人,贫困户帮扶措施主要以转移劳动力就业为主发展养蜂为辅,其中周围企业吸纳务工2人,介绍外出务工4人,本地零散工4人,3户人发展养蜂产业。

4、**村: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发展劳务输出为主,村内有卫生室,有文化室,通讯网络覆盖全村。本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50人,贫困户帮扶措施主要以转移劳动力就业为主发展养蜂为辅,其中周围企业吸纳务工18人,5人打零散工,纳入公益性岗位1人,4户人发展养蜂。

二、存在的问题:

1、帮扶措施较为单一。因我乡是退耕还林的全退乡,也是大熊猫保护基地,属于珍稀鱼类保护区范围内,没有可利用开发的土地,无法发展规模化的种养殖产业;又因当前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在落实帮扶措施都是以见效快的务工为主,帮扶产业较单一,长远性协调性不够。

2、村集体经济薄弱。由于我乡无贫困村,扶贫开发资源少,扶持政策有局限,一直以来村集体经济收入是以出租集体房屋收入为主发展劳务输出为辅,从而所得的经济收入较少,以致无法为群众办实事,达不到扶贫工作中对村集体经济收入这块的要求。

3、贫困户的感恩意识有待增强。个别贫困户认为我是贫困户,政府就应该扶持;有的要求较高,期望值高,帮扶干部帮助联系的务工单位,他还看不上;有的贫困户懒惰思想比较严重。这些问题的原因一部分是干部在宣传扶贫政策不到位,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沟通还不到位,干部为群众办事服务的还不够。

3、非贫困户对扶贫政策的理解有偏差,对脱贫攻坚工作不认可,满意度不高。主要是因为这两年来我乡建设项目较多,贫困户都或多或少得到占地补偿款,家里或多或少都有存款,这些贫困户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得到干部的帮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有的非贫困户现在的条件与个别贫困户差不多,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脱贫攻坚政策,比如购买新农合等,这样就导致了非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不满意,对干部工作的不满意。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压实责任。组织乡村组干部对脱贫攻坚方针政策进行再学习再研究,进一步统一干部队伍思想认识,持续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把各级要求落地落实。再次明确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职责任务,把责任划到具体人,确保“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的落实到户,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多种措施并举,促进工作落地落实。

1、加强宣传引导,使扶贫和扶志相结合,激发广大贫困户的热情和积极性。从大局角度出发,结合“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有侧重点的宣传扶贫政策到户,讲清讲透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做到家喻户晓,争取群众支持配合。同时做好感恩教育,激发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营造积极向上扶贫氛围。适时组织贫困户参观学习先进脱贫户的经验和做法,提高贫困户生产致富能力,让他们主动投入到生产建设当中,通过自身辛勤劳动最终摆脱贫困生活。

2、认真抓好“回头看”“回头帮”工作。继续加强对贫困户的走访宣传教育工作,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进行帮扶,做到帮扶一对一,贫困户适合什么措施就采取什么措施,要做到“找准病灶,下好良药”,从而达到从“扶贫”到“扶志”“扶智”的转变,确保帮扶有成效,群众满意。

3、抓好村集体经济收入。依托我乡喇叭河景区康养旅游和**关村3a级旅游景点的打造,在旅游上做文章,在康养上动心思,做好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长远规划,确保村集体经济有抓手,收入有提高,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

(三)加强干部队伍教育。一是要加大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力度,重点讲、重复讲,让干部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脱贫工作的重要意义;二是组织干部对新形势下提高履职能力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干部工作能力。

【篇四】

一、精准发力,攻坚克难

(一)公平公正,识别精准。

严格按照**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开办发〔2014〕2号)精神,依据“七进七不进”的识别原则,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健康、教育、住房等情况,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公示等工作程序进行识别,为精准帮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础优先,全乡整体推进。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全乡争取项目资金1300余万元,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完成贫困户d级房屋重建5户,完成贫困户c级房屋维修加固42户;新建活动广场4个,新建农村道路5公里,硬化道路11.5公里,整修道路7公里,完成饮水、钢便桥、道路、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个。

(三)发展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一是提质增效枇杷产业。邀请科技、农业专家问诊、把脉,对枇杷产业园进行升级改造,实行标准化管理,提升枇杷品质,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年全乡枇杷采收320吨,销售收入480万元。二是壮大黄果柑产业。**年春季新种植黄果柑535亩,全乡黄果柑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年全乡黄果柑采收1200吨,销售收入240万元。黄果柑和枇杷两项收入实现全乡人均增收971元,成为我乡富农支柱产业。三是发展花椒产业。合理利用凉桥村、石龙村闲置农业用地新发展花椒700亩,不断挖掘土地资源潜力,让闲置土地资源转变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

(四)严格标准,增强内生动力。

始终坚持全乡帮扶一个尺度,坚持实事求是,绝不为完成脱贫任务,盲目堆砌贫困户帮扶措施和资金,吊高贫困户胃口,养成贫困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杜绝形成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贫困户之间的攀比。注重脱贫攻坚社会氛围营造,鼓励贫困群众勤劳脱贫致富,以帮扶产业发展、务工增收为重点,以发挥贫困群众主观能动性,增强脱贫能力和动力为根本,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二、统筹推进、形成合力

(一)创新机制,推动落实。

一是创新督查机制,针对回隆乡精准脱贫工作迎检经验不足的情况,成立由8人组成的2支精准脱贫督查组,每月对全乡86户精准扶贫户进行全覆盖督查,建立问题台账,及时反馈整改并年终绩效挂钩,推动工作落实;二是创新精准脱贫扶持奖励办法,自筹资金,按照贫困户申请、帮扶干部初评、各级检查合格的程序,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对贫困户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每户1000元的扶持奖励,鼓励贫困户自主脱贫。

(二)整合资源,助力脱贫。

2006年搬迁至绵阳后,我乡积极参与地企融合发展,探索独矿转型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特色脱贫之路。一是利用五家曼新康搬迁后废弃房屋(经鉴定属于安全)安置群众29户109人,节约资金近千万元;二是利用新康石棉矿位于凉桥村委会旁的废弃房屋(经鉴定属于安全)进行改造,贫困村活动室达到脱贫标准,节约投资近120万元;三是规范管理新康大洪沟尾矿库地质灾害监测点,安置贫困户成员3名,实现务工增收;四是利用罗家坪桥头废弃国有土地,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采用公开竞标方式出租,年收益1.9万元,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目前凉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年人均72.69元;五是利用矿山废弃土地发展花椒300余亩,发展壮大脱贫产业,夯实群众脱贫增收基础。

(三)多措并举,增收加入。

大力实施“三千”工程,即:新建1000亩花椒示范片,再建1000亩水果示范片,稳定1500人进厂务工,增加群众收入。一是利用背靠省级工业园区优势,加大群众务工收入。坚持企业开(复)工、停工、招工报备制度,及时了解企业招工需求,摸清全乡劳动力储量,建立务工需求台账,完善“个人申请、村支部推荐、乡党委审核、企业用工反馈、党组织跟踪教育管理”的推荐务工机制,稳定全乡1500名群众进厂务工。二是成立回隆乡园区零工服务队,加强与园区沟通交流,组织贫困区群众开展除草、栽树、清理边沟等劳动,增加务工收入。三是详细掌握贫困户家庭情况,在保洁员等公益岗位给予优先考虑。四是全乡以村为单位组建宣传服务队6支,既学习宣传政策、整治环境,又增加贫困群众误工补助收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四)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

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及时调整村支部书记3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17名,为脱贫攻坚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大力实施“党建磁铁工程”,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党政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帮扶新格局。一是实行乡村党员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做到精准施策;二是与各支部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落实组织领导责任,将脱贫目标任务压紧压实;三是成立脱贫攻坚党员义务服务队,义务开展脱贫攻坚宣传、环境整治、法制咨询、教育引导等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四是由村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在巩固枇杷、黄果柑特色农业产业基础上,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花椒、蜜蜂、食用菌、羊肚菌等农业产业,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工作方法,实现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通过教育引导,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和动力,充分调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全乡群众在道路整修、环境整治、饮水工程、村级公益事业中义务投工投劳近3000个,节约投资近30万元。全乡群众逐步摒弃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积极主动作为,逐步形成了脱贫攻坚、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篇五】

一、基本情况

**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0户,贫困人口1128人。有**2个贫困村;有**9个非贫困村。通过开展脱贫攻坚,已有365户1105人顺利脱贫致富,非贫困村140户447人,其中2014年脱贫93户282人,非贫困村脱贫66户201人,2015年脱贫66户219人,非贫困村脱贫55户188人,**年脱贫36户104人,非贫困村脱贫19户58人,**年脱贫170户500人,非贫困村78户253人。在全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动员大会后,镇党委、政府及时召开脱贫攻坚决战专题办公会,明确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从讲政治高度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的工作要求,继续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全镇上下通力合作,采取过硬措施全力推进,确保全镇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二、工作推进情况

(一)成立组织,精准策动脱贫攻坚

我镇以脱贫攻坚工作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落实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选配3名优秀干部充实到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单设地点、集中办公,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二是积极部署落实。多次召开全镇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先后出台了《**镇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镇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并严格监督贯彻落实,为全镇脱贫攻坚工作扎实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遵循。三是完善推进机制。建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推进脱贫攻坚工作。2014年以来,共召开党政办公会等各类会议研究脱贫攻坚事项30余次,对脱贫攻坚工作实行高位推动和全程指导。四是层层传导压力。我镇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进一步夯实责任。与各村和镇级单位签订了精准脱贫攻坚军令状、责任书等80余份,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坚持标准,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充分利用好国家每年1次的贫困户对象动态管理机会,对非贫困村纠偏精准识别遗留问题,重点解决好乱拆户、未整户纳入等识别问题;全面消除打“除法”、搞平均的现象;对欺骗组织和群众,隐瞒家庭购车购房情况的贫困户坚决清退;对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确实困难又未能纳入系统的贫困群众,认真甄别,稳妥纳入;确因政策原因不能纳入的,综合民政、财政等救助手段解决。一是严格程序。按照“农户申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乡镇审核、区级备案”的程序,紧扣人均纯收入2736元贫困线和“两不愁、三保障”识贫标准,通过“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公示”,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了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真正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底数清、情况明。目前,全镇共有建档立卡380户1128人,其中非贫困村有建档立卡229户712人。二是认真核查。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回头查、回头改”工作实施方案》,采取村自查、镇交叉核查和督导抽查的方式,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情况进行逐户核查,做到“一户一档”底子清、“一人一策”“一户多策”措施清、村支部书记心里清、帮扶责任清和脱贫轨迹清。通过“回头查、回头改”共清退35户132人,新增14户44人。区脱贫攻坚督导组在督导脱贫攻坚工作时,对我镇“回头查、回头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凝聚合力,精准组织帮扶力量

在精准识别的同时,我们统筹兼顾,多措并举,认真落实各项帮扶措施,确保到户到人。一是统筹帮扶力量。对非贫困村全覆盖开展“5+2”“3+2”帮扶力量集中分析研判,及时调整补充到户帮扶力量,统筹均衡各年度贫困村帮扶力量。与区级帮扶部门一道增派插花村帮扶力量,对由村组干部、农村普通党员帮扶的贫困对象,将增加1名财政供养人员帮扶。合理调配驻村农技员,组建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团队,开展“组团式”服务,实现全方位农业实用技术指导。二是逗硬日常管理。压实帮扶工作责任,全镇未整体脱贫摘帽,帮扶人员不撤、力量不减。深化“六个一”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问题清单“三张清单”制度,严格驻村帮扶力量履职情况管理,推动帮扶工作落地见效。强化第一书记管理,落实“十个严禁”和“六个要求”,促进作用发挥。三是强化激励惩戒。严格按标准兑现干部驻村期间交通费用和生活补贴,为驻村工作组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坚持第一书记专项工作经费专款专用,对全镇表现突出的帮扶干部、技术人员优先推荐提拔、晋职晋级、评先评优。落实第一书记全域服务保障机制,及时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对镇级帮扶力量责任不落实的,捆绑追究帮扶单位及负责人责任。四是强化社会扶贫。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扶贫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借力“中国社会扶贫网”平台,促成更多贫困群众与社会爱心人士结对认亲。深入实施“雨露计划”,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补助政策,共发放补助资金5万余元。积极开展“我为扶贫做贡献”“我为家乡做件事”“博爱**”“10.17扶贫日”等社会公益活动,加大社会扶贫资金争取募集力度。五是切实抓好插花贫困户扶持。对非贫困村的插花贫困户,与贫困村的贫困户同等对待,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统筹整合资金,在安全饮水、住房改善、广播电视、生活用电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全面落实产业发展奖补资金,重视就业培训、劳务输出,改善人居环境,夯实产业基础,促进插花贫困户稳定增收。六是加大临界困难农户扶持。根据临界困难农户的具体情况、突出问题和发展愿望,统筹劳务培训、产业和创业补助、民政救助等综合手段,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扶持,确保有长期稳定增收项目,及时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消除心理落差,促进社会和谐。七是深入推进就业扶贫。紧扣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主线,切实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培训实效。充分利用贫困户就业对接和相互支持机制优势,实现就业供需信息有效对接,加大贫困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落实面向贫困群众的公益性岗位,全面完成各类贫困人口培训任务,确保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至少有1人就业,实现“就业1人、脱贫1户”。对全镇贫困劳动力进行在线登记录入600人,完成非贫困村劳动力公益性岗位安置18人,推荐就业20人;结合达川区林业局公益林进行了招聘贫困林农专职护林员11名。八是持续推进返乡创业。按照“三个三分之一”要求,持续推行“一个班子、一套政策、一本台账、一批项目、一个平台、一批典型”的“六个一”回引工作机制,统筹编制有吸引力、有发展前景的生态农业、康养旅游业等项目推介书,分期分批外出招商引资、回引在外成功人士。对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的经营主体,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

(四)综合施策,精准帮扶到村到户

一是因户施策帮扶。对全镇非贫困村229户71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走访帮扶,全面了解和掌握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档案,结合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政策保障、社会帮扶和教育资助等帮扶措施,量身定制脱贫计划,进行挂牌公开帮扶,共建立帮扶方案458个,帮扶措施916条,平均每户2条以上。如桥亭村通过微信平台为该村贫困户李川募捐善款2.3万元,解决了其看病难问题。二是壮大集体经济。用好用活集体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鼓励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参与集体经济建设,夯实集体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和投入保障。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供销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稳定的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合作,参与收益分配。各村结合村情实际和资源优势,推动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年实现村村有集体经济收入目标,非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达到8元以上。三是提升文化素养。完成桥亭、清河村等9个村卫生室达标升级改造,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贫困人口全部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加快推进电网升级改造,确保贫困户生活生产用电需求得到有力保障。为9个非贫困村配备文化器材、电脑、电视机、投影仪、打印机、照相机及桌椅等4套。四是改善出行条件。以乡道改善提升、建制村村道扩宽为重点,争取道路改善提升工程实施,力争扩宽改造通村公路10公里。五是实施土地整治。积极争取区级部门支持,将**、**村纳入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动牌坊、石堰、圣学等村土地整治项目早日实施。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改造,同步推进产业发展,配套加强基础设施,跟进完善公共服务,实现产村相融互动。在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新建维修山坪塘35口,改扩建村、社道路53公里,改造中低产田3500亩,生产路13500米,引水渠11500米。六是改善居住条件。以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居住安全为目标,针对不同对象,差异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c级和d级危房改造等住房建设改造政策。住房建设与脱贫目标统筹安排,当年脱贫户必须纳入当年住房改造和搬迁计划。易地扶贫搬迁要科学安排建房工期,合理调度搬迁资源,精准配置施工力量,确保进度和质量;c、d级危房改造早安排、早实施,优先解决农村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住房问题。统筹解决已脱贫户住房安全问题。**年非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6户58人,其中全为分散安置,截止目前全部搬进了新居。完成c、d级危房改造60户以上。全面完成各年度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和入住工作。七是创新推动法律顾问工作。“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多次得到省、市、区领导的肯定,并在《法制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帮扶工作成效得到群众广泛认可。八是实施“四好村”创建。按照房前屋后庭园化、村落民居整洁化、产业发展特色化、公共服务体系化、基层治理法治化、新风培育常态化要求,全面实施脱贫奔康“六化”行动,高质量建成一批省、市、区级“四好村”,提升脱贫攻坚整体水平。目前我镇已成功创建“四好村”7个,清河为省级,王家为市级,正在申报省级,石堰、**为区级。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多,自我脱贫乏力。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比重大,加上文化程度、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能力弱,“等、靠、要”思想重,“保”和“救”的压力大。二是部分非贫困村农业产业化进程慢,转移就业有限。我镇暂无特色农业、优质农业、高效农业,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转移就业带动力不足。三是基础设施差,支撑作用较弱。因历史欠账较多,我镇基础设施薄弱。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突出精准管理

强化非贫困村贫困人口信息维护,持续完善新增识别录入贫困人口信息。另一方面,进一步做好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进出动态管理,对最新致贫、返贫的贫困人口及时识别录入系统,应进则进;对通过帮扶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及时组织考核审定,应出则出。

(二)落实“六条途径”

一是在“转”方面,聚力打造“孝善文化”特色小镇,培育壮大旅游产业,为非贫困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在“扶”方面,争取涉农资金和涉农项目,重点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三是在“搬”方面,积极、稳妥、有序、深入开展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面完成非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户59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四是在“保”方面,切实抓好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工作,优先落实对“鳏寡孤独痴残”六类特殊困难群众的政策兜底。五是在“救”方面,对因病、因灾致贫的,通过新农合、医疗保险、大病救助、民政救灾、慈善救助、社会救助等方式,帮助群众渡过难关。六是在“增”方面,坚持政府引导,贫困户自愿;锁定风险,稳定收益;发展产业,持续增收;多措并举,广拓渠道四大原则大力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小额信贷投资入股分红方案,可使229户贫困户每年稳定得到分红收益不低于投资额8%。

(三)积极谋划项目

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县道亭百路拓宽改建,**至东兴至景市旅游环线的升级改造,场镇污水管网改造,元桥亭佛源水产养殖基地等工程建设。强化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安排涉农项目向非贫困村倾斜。全面实施财政扶贫资金整村推进及“三改一建”等项目,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荐访问:工作报告 发展现状 贫困 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