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时间:2022-06-14 08:42:01 浏览次数: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16个方面、60条共计1.7万字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全会公报也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十五个方面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用“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等“三个解放”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全会公报既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不乏新的视角和立意。  

通过近期对全会公报、《决定》及相关精神的初步学习,我感觉本次三中全会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新”上。  

一是“新”在对改革总目标的设置上。提出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间表。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是制度的现代化。这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设立的宏大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既在改革广度上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五大层面,而且深入到了制度肌理当中。时间表的设置,也从“小康”的民生导向,推进到了兼顾民生和制度导向。  

二是“新”在对市场角色的全新定位上。全会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更加强调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其中隐含的强调信号是,政府应该习惯于做市场仲裁者的地位,习惯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担当主要供应者的作用,为民生托底。除非市场失灵,政府理应管住“闲不住的手”。比如,“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等,指向的都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于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作了最权威的诠释。  

三是“新”在对法治的高度强调。 在建设什么样的政府上,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在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上,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操作路径。近期,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的先行,地方政府改革的启动,已经描绘出了一幅行政职能转变的新画卷,而核心上向社会让渡可以放手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合力。对司法体制改革使用“依法、独立、公正”三个词,也是法治建设的现代化。  

四是“新”在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通过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为处理好央地关系,提高科学调控水平指出了路径。现实中,一方面,由于预算管理尚不够科学化专业化,因此,善用公共财政的水平,还有待提高。预算管理的粗放,既导致了突击花钱、搞形象工程等现象的屡生不止,也成为滋生需要改进的八项作风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随着公共财政向民生项目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趋于紧张。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征收“过头税”、“过头费”的乱象。这导致央地两方面在宏观调控的步调上,并非总能保持一致。因此,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一方面必须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必须完善税收制度。  

五是“新”对城乡二元结构的重新定位。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全会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城乡一体”,表明的是推动城市和农村发展权利、发展机遇将更加注重平等性,“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表明的是对土地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如果农民群体成为市场的新生主力军,那么不仅全国庞大的产能有望消化,而且宏观经济可以形成内生性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不必过多依赖出口型经济和投资型经济。这既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找到经济增长的可靠支撑点,也对让更多人享受改革成果起着关键作用。让农民群体加入到市场中来,是最好的城乡平权的实现方式。  

六是“新”对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空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土壤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既意味着对此前就已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的继承,也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事实上,从今年6月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已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再也不能以GDP论英雄”。新的制度优化的核心,就是改进现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而由于地方对GDP和财税、就业的渴求,对于显见的污染无法监管治理。因此,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还要求对于国企改革的内容,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建立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的双重推进,以此带动全社会加入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程中来。  

   

推荐访问:三中 全会精神 体会 学习 十八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