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考研热背后的冷思考

考研热背后的冷思考

时间:2022-06-10 14:35:03 浏览次数:

   近年来,“考研热”逐渐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自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超过百万以来,考研大军逐步壮大,2005年120万,2006年127.5万,在经历了2007、2008、2009的三年下降之后,从2010年起,考研人数强势反弹,2010年140万,2011年151万,2012年更是达到史无前历的165.6万,考研人数历史记录不断被刷新。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虽然“考研热”高烧不退,硕士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却年年下降,数据显示,从2005年起,一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而且2009年和2010年,硕士生的就业率连续两年均不及本科生。  

   

图表1 97-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与招生情况表  

97-08年考研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比例统计  

年份  

报名人数(万)  

录取人数(万)  

报录比例  

2008  

120  

39  

3.0:1  

2007  

128.2  

36.4  

3.5:1  

2006  

127.12  

40.28  

3.2:1  

2005  

117.2  

32.494  

3.6:1  

2004  

94.5  

33  

2.9:1  

2003  

79.7  

27  

2.9:1  

2002  

62.4  

19.5  

3.2:1  

2001  

46  

11.05  

4.2:1  

2000  

39.2  

8.5  

4.6:1  

1999  

31.9  

6.5  

4.9:1  

1998  

27.4  

5.8  

4.7:1  

1997  

24.2  

5.1  

4.7:1  

   

此一现象的原因不妨从两方面来找,一是考生自身心态方面。职业发展不明朗,对自身的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单纯为回避就业压力、提高文凭或是满足虚荣心等而考研,结果两三年研究生读下来,走出校门却发现外面的世界已换了新天地。在择业时,没有本科毕业生年龄优势和闯劲,又缺少博士毕业生的高学历和社会经验,昔日的天之骄子最终沦落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夹心层”。看着昔日的同窗经过两三年的打拼已略有小成,看着同出校门的本科小弟们生龙活虎地在一个个待遇“低得不能忍受”的招聘摊位杀进杀出,不禁感叹,“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二是研究生教育体制方面。我国现行的研究生的课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还是30年前定的,当年的硕士培养定位很高,而且是以学术型为主。抛开所培养出的研究生是否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不论,也就是说从各高校出来的研究生主要是学术研究型人才,社会应用性不足。因此,除非是都去搞学术研究,否则要找到一件称心如意的工作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样看来,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不高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校学生将漫长的暑假完全用于复习考研,从而为我们的考研热再加一把火,这应该是一件好事,至少,这是高校学生热爱学习的一种表现。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都深刻地认识到,“六十分万岁”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仅仅混一张本科文凭,现在看来,已经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为了提升自己的实力,他们自我加压,认真学习,用三四年前的高考拼搏精神再一次武装自己,在考研道路上艰难跋涉。不过,我们再追问一下,这股来势汹汹的考研热,究竟是因何而起呢?那么,我们可能就不会为考研热叫好了。  

高校学生们不惜代价拼命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工作。为什么找一份工作就必须考研呢?这可能与我们这个社会在招聘人才时的重视学历甚至是“唯学历论”有关。因为重视学历甚至是“唯学历论”,所以,学历越高的,竞争力也就越强。为了让自己拥有更重的竞争筹码,高校学生必然放弃休假放弃实习而为考研放手一搏。而从用人单位来看,似乎自己员工的学历越高,单位的外在形象也就越完美,人气与底气也就高人一等。于是,你招专科的,我就要招本科;你找本科的,我就要招硕士;你招硕士的,我就要招博士。  

参聘学生与用人单位相互竞争,就像哄抬物价一样,让整个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样的恶性循环,也许对用人单位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而对于急于谋求一份工作特别是一份可心的工作的大学生而言,“求职成本”就会被无形扩大。据调查,许多大学生,为了考研而不得不购买各种资料,不得不参加各种辅导,一次考研所耗费的资金,有的甚至高达万余元之多。而这么一笔巨大的投资,显然,高校大学生,只能将其转嫁到父母的身上。所以有人说,不读大学,一辈子受穷,而读了大学,则马上就穷。“唯学历论”,导致的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我们的教育投资,越来越大,大到许多家庭根本就无法承受。  

过分追求高学历,不仅导致“学历贬值”,更容易陷入认识的误区,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用人单位来说,过分追求高学历人才,加大了用人成本。再者,我国高等教育远未大众化,受高等教育的人还较少,让他们从事一般劳动,是高级人才的严重浪费,也使低学历者失去合理竞争工作岗位的机会和权利,加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盲目寻求高学历的人才,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浮夸病。这其实也是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与贬值。如果一份校园保安也必须拥有中国公安大学硕士的学历,那只能说,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没有价值。这不仅无法创作价值,相反,它还会逼迫整个社会为此而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我们必须从正本清源。工作与专业,强调的是对口;岗位与发展,强调的是能力。盲目追求高学历而引发诸如考研热考博热,与教育,与工作,都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的职业教育,为什么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与盲目追求高学历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鉴于此,考研热,必须要引起我们整个社会的冷思考。  

推荐访问:考研 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