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七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七篇

时间:2022-06-25 18:49:01 浏览次数:

【篇一】

我有三个家,一个是生我养我的家,一个是我生我养的家,一个是供我养老的家。生我养我的家在豫东平原上一个古老的寨子里。这里没有矿产,没有宝藏,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父母都是勤劳本分之人,靠着他们辛勤的汗水,省吃俭用,有了三间堂屋一个院。小院虽然不大,又是土坯房,却充满了温暖。

村西头十字路口边有一口老井,供大半个村子300余人吃水。井口旁有一棵大桐树和一棵大榆树,夏天有很大的阴凉地儿,自然就成了“饭场”,也就是吃饭时人们聚集的地方。每逢饭时,水井附近的老少爷们,都会端着饭碗或馍筐聚集在这儿,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说说东家长西家短,聊聊村里的新鲜事,集上的小故事。

我家就在路口附近,父母都是诚实善良、立事勤谨之人,不大的院子每天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来家里喝口水、借个火的自然就不少,甚至乞讨要饭的人到我家来的都比去别人家的多,可我从来没见父母厌烦过。常听父亲说,做人要与人为善。母亲也常说,再空也不能空要饭的碗,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张这个口讨这碗饭呢。

1968年10月,因为家境窘迫,我读了一个月高中后辍学回到村里。好在我在农村长大,不怕苦和累,大部分农活都能很快上手,不久也就得心应手了。当年,公社刚成立了广播站,家家都安上了“小广播”,播送革命歌曲和会议通知、领导讲话。我试着把身边的好事、趣事、新事和村里老一代革命人的战斗故事编写投稿。公社广播里几乎天天有我的稿件播送。如果几天不见我的稿件,公社播音员还会步行六七里路来找我催稿。1971年10月,河南省高校在停招五年后首次招生,经公社选拔,县里考试,我和两名下乡知青一起,成了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我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在等入学通知书的几个月里,心里既期待又高兴,甚至做梦都在《东方红》乐曲声中,扛着行李,豪迈地走进大学的校门。次年三月,我怀揣着大学入学通知书,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家,走进了省城河南医学院的大门,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活是我最快乐的时光,豪迈与激情一直陪伴着我。在大学里每天都能吃上农村过年时才能吃上的白面馒头,感觉自己天天都在过年一般。学习文化课时,我可以为解一道题通宵达旦,学习医学基础课时,可以在实验室一宿一宿地钻研。尽管自己的文化底子有点薄,总体下来,学习还是很顺利的,成绩也算优秀。大学期间,我不但学到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收获了爱情,给我未来的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学毕业后,我和五位同学一起分配到了周口地区大刘山煤矿。煤矿是地区重点企业,千余人的单位,只有一个卫生室和四个医护人员,根本不能适应矿上救治的需要。在等待煤矿医院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被安排下井劳动锻炼三个月。不管别人怎么想,我觉得正是熟悉井下情况的机会,便于以后现场救治,就主动提出要求,把通风踩煤,打眼放炮,装渣推车,架樑筑顶等井下活儿干了一遍,并跟着瓦斯监测员,把井下的通道跑了好几遍。不但熟悉了井下情况,还和工人们打成了一片。

1978年11月,随着儿子来到世上的第一声哭啼,我有了我生我养的小家。其实,小家就是夫人工作单位里的一间宿舍,大概有十五六平米。怎样把一间宿舍变成一个家,还真让人动了一番脑筋。一张单人床加上两块木板,用砖支上,算是多了个放孩子的地方。一个带铁烟筒的蜂窝煤炉,是给孩子热奶和烤尿布用的,再加一个三斗桌,两个小板凳,就是这个家的全部家当。尽管家很小,也很简陋,我仍然很满足。因为,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家,城市里也有了我的一席之地。

1986年,我和夫人同时在县里的一个教学单位工作,都晋升了中级职称,成了单位里的业务骨干,我又进入单位的管理层,住上了两间带厨房的一个小院,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课余时间,在校园里开了一小片荒地,种上韭菜、辣椒、茄子等一些时令蔬菜,家的墙外就是一条小河,顺着地势又养了几只鸡鸭。鸡鸣鸭叫,蛋菜自给,小院温馨,大院热闹,夫人又做得一手好茶饭,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令不少人羡慕和向往。我后来被调到县人民医院工作,并逐渐走上医院领导岗位。

1996年,我和夫人因为都是高级职称,住上了单位的高职楼。家从平房搬进了楼房,110平米的三室一厅,有厨有卫,外加一个小院,屋里亮堂,屋外阳光,刮风下雨淋不着,学习睡觉有地方,别提心里多舒畅了。我自己因为有几项科技成果奖,被评为地区劳模,家庭也被评为县里模范家庭。这一年,儿子高中毕业,被保送到北京的一所大学。四喜临门,我也感到无上荣光。

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有了工作,并结婚安家。随着小孙女的出生,我和夫人退休后也来到了北京,一家人三代同堂,其乐融融。我和夫人因符合北京市投奔子女户籍政策,落户到了北京,办理了北京市老年卡,真真切切地在北京安了家。如今享受着国家的优惠和照顾,感受着小家的温馨和幸福,国家是我的靠山,小家成了供我养老的家。

我这一生,随着工作的变动,整整搬了十次家,真的是越搬越好,每次都有新变化,最后搬到了首都北京,这是之前做梦也想不到的。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跟着祖国的步伐长大,我的家也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发生着变化,日子越过越甜,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曾跟朋友调侃说,就我现在的幸福生活,给我个县长也不换啊!

【篇二】

去年金秋十月,表哥搬新家了。

他的家,建在村里规划的新村点,三间三层,通透明亮。这个小区已颇具规模,集聚了100多户人家。

表哥家位于小区西侧,靠河边,环境好。他家和邻居家,不仅连在一起,底层还打通了,显得更加宽敞。

这样做,增加了使用面积和利用空间,家里人能住得更舒适一些,还可以出租挣钱,用于开办羊毛衫加工点。

邻居文生就是开羊毛衫加工厂的老板,正打算把市里的工厂往回搬呢。

住新房,心情好,看到他家今后的生活有了盼头,我们都为表哥高兴,更高兴的还是大舅舅。

搬家后,他乐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啊,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大舅舅的“想不到”,主要还是这一次借钱,非常简单、容易、顺利,有些出乎了他的预料。

得知表哥建房的消息,小舅舅和我们几个表兄妹一商量,就主动为他凑了20多万元。人不用上门,一个电话,微信里把账号一发,钱就实时到账了。加上表哥这些年的积蓄,盖一幢普通的农房,应该不成问题了。说是“借”,其实表哥没有主动开口。

表哥家以前的楼房是20世纪80年代建的,严重老化、阴暗潮湿。表哥内心也有建新房的愿望,可前些年一直不敢动建房的念头。有一次,我劝他该考虑建新房了,钱不够,可以先借嘛。他无奈地说,钱能借,但收入少,没法还,还是算了吧。

不过,乌镇旅游开发之后,表哥的胆子大了,走出农村,来到镇上想办法。刚开始,表哥从乡下收砖瓦,卖给镇上人家。后来,跟施工队熟悉了,他就跟着施工队干装修、打下手,搬砖运瓦、敲墙、扛木头……伴随着旅游发展,民宿经济蓬勃兴起,推动装修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表哥有干不完的活,收入也渐渐增长。“仓有粮心不慌”,表哥的建房计划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

建房花费不小,除了基础建设这一块,还要进行内部装修。表哥利用干装修的优势,请来泥瓦匠建房屋框架,请来工友做内部装修。所有的砖瓦、沙子都靠他一个人搬运,这样一来可以减少一大笔成本开支。五六十万元的房子,在精打细算、众人帮衬下,不到一年时间就建成了。

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钱为啥不难了?因为赶上了好时候,大家收入增加,口袋里有余钱,心胸宽广、眼界开阔。如今,乡亲们献爱心、做公益蔚然成风,村里谁要是生病了,大家都会看望慰问,谁家有困难,大家还主动捐款,伸出援手。

去年,村里的阿坤,不慎摔伤,腰椎骨折,急需动手术。村里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一起筹钱,帮他看病。出院后,全村人纷纷上门来看望,你一百、我一千,资助他渡过难关。建新白天在厂里打工,可晚上回家就上门帮忙,为阿坤解决生活困难。“看着你躺在床上,我们不会不管”。他道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一人好不算好,只有大家好,日子才更甜美。

村里总有忘不掉的记忆,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

现在,表哥的腰包鼓起来了,借的钱自然还得轻松。更重要的是,他每天忙碌着,天天有事干,收入很稳定,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感恩新时代,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你要好好学习啊”,表哥对孩子这样说。

【篇三】

我来自东北一个小镇的普通家庭。记得刚记事时,爸爸是一家全民所有制水泥厂的采购员。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爸爸每个月都会去山西省太原市、阳泉市,河北省邯郸市,山东省枣庄市,河南省郑州市等地采购原材料,去北京、天津、上海的机会更多,基本走了个遍。那时我最高兴的就是盼着爸爸出差回来,每一次他都会带回来一些好吃的,让我们“饱饱口福”。太贵的东西,爸爸买不起,只是从他的差旅费中省下些伙食费给我们买点家里买不着吃不到的,北京的烤鸭、天津的大麻花……爸爸都买过,现在想想那可能花去的是爸爸好几天的生活费啊。

印象最深刻的是爸爸带回来的一盒蚕豆,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还有这么一种吃食。我和姐姐一人分到了半盒。我很快就吃掉了自己的那一份,说像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囫囵吞下去,有点夸张,但确实没怎么品尝。看着姐姐拿在手里一颗一颗细品的蚕豆,我开始后悔了,一脸讨好地望着姐姐,希望可以再得到几颗。蚕豆太少了,又算是“稀罕物”,姐姐无奈分给我几颗,但我也很快吃完了。记得后来又是跟爸爸哭闹,又是撒泼打滚,“妄想”再得到一些,但是始终没有吃到,那种记忆中的味道让我念念不忘。

现在不一样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餐桌上的菜色丰富了,营养增加了……各种山南海北的水果、蔬菜、海鲜,可以从互联网上直接订购,既新鲜又便宜,而且直接送到家门口。不仅是不同地域的吃食,甚至过去想也不敢想的跨越季节的吃食,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在我家的餐桌上。那种想吃而不得的经历再也不会有了。

小时候,我们四家人住在一个小四合院里——前屋的徐叔叔是个木匠,家里有好多好玩的“宝贝”;东屋的周奶奶家地势比较低洼,一到下雨天家门口就要用土做成“拦水坝”;西屋的曹家祖孙三代十口人挤在三间小房里;我爷爷是位老中医,家里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朋友”来串门。

院子小,人口多,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西屋里曹家,经常听见两位婶婶争着该谁做饭,该谁洗衣,该谁买菜,有时声音很大,吓得我们不敢靠近;东屋里周奶奶人特别慈祥,我们一帮“小萝卜头”经常去那里追着她让她讲故事;前屋里的徐叔叔经常用些木材的边角余料给我们做点好玩的,我们就经常去那里寻宝贝;我家呢,只要一来“朋友”,爷爷就不让我们进去瞧了,偶尔看两眼,不是在诊脉,就是在开方。当时觉得爷爷那么和蔼。这样集中居住的环境,我们这些小孩子很快乐,可以四处疯玩,但是大人们似乎并不开心,因为人口多,住宅面积小,显得拥挤而杂乱,所以总是苦大于乐的。

现在不一样了,上世纪90年代初,镇上的集贸市场统一规划,我们的小四合院就在其中。前屋的徐叔叔盖了新房,东屋的周奶奶家搬到了街对面的一处宽敞之地,西屋的两位曹叔叔分别有了新居,我家则是在原址上盖了二层小楼。大家虽然不住在一个院里了,但是见面依然亲切,更重要的是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再到后来,我们小辈渐渐长大,走出小镇,来到大城市,住上新楼房,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回首往事,留在我记忆里的,不仅仅是大事,更是一段段镌刻着时代印痕的寻常故事……

【篇四】

我的家乡是红卫农场,这里的四季分明,景色怡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家乡是美丽的,但这样赞美家乡显得过于笼统,让人无从想象它的独特和魅力。

今天上午,我去野外短游,五月的红卫农场处处显现着春天的色彩,和煦的阳光,温暖的树林,艳丽的冰凌花,刚刚拱出地面的小草,欢唱的鸟儿,咕咕有声的山泉,就连长满青苔的石头也散发着柔和的光彩,真是春光无限,走在这样的环境中,喘口气都感到里外舒坦,我爬上一个陡坡,依在一块突兀的巨石旁,大口呼吸着干净的空气。有一种植物把这里当成了乐土,那就是红卫农场特有的红杜鹃。

身材矮小,枝干嶙峋,叶片上斑驳着血色,裸露的根紧紧抓着坚硬的石块,这就是我们这里的红杜鹃,名副其实,现在它正在酝酿着同样带着血色的花蕾,这真是一种顽强又倔强的植物,为了生存,它把身体浓缩到只剩筋骨,为了绽放,它把血液凝固在枝头,而当她红遍山冈,季节的风为她传送缕缕芳香。

我抚摸着一株株铁一样的杜鹃枝干,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家乡的红杜鹃啊,你是红卫的骄傲,你的故事早已在我的心里生根,你的性格是我人生的榜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班主任是一个叫李丽的女老师,李老师不仅人长的漂亮,而且歌唱的也好,她的歌声像百灵鸟的欢唱,那时候,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样板戏的歌词,每次李老师讲解完歌词大意,就会身情并茂的给我们唱一遍,记得那次李老师给我们唱《智取威虎山》选段“八年前风雪夜”,同学们都听哭了。

我第一次了解并爱上家乡的红杜鹃,也是得益于李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野外语文课,头天晚上,我们刚看完电影《闪闪红星》,第二天上午语文课时李老师就领我们到家乡的一个小山岗上。正是春花绚烂的五月,小山岗上的杜鹃花开的像燃烧的火,李老师领着我们走进花香四溢的杜鹃花丛,那天,我们围坐在老师身边,听李老师给我们讲杜鹃花的名字,她告诉我们,这些红彤彤的山花叫红杜鹃,也叫达达香,它还有一个好听的朝鲜族名字,叫金达莱,李老师结合电影《闪闪红星》的故事情节为我们讲解潘冬子和他的父母等革命前辈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说到电影里的插曲《映山红》,李老师激动地说:“同学们,我们面前的山花也叫映山红,红色,代表热烈,激情,斗志,红色是革命的火种,红色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接着,李老师深情地唱起那首令人热血沸腾的《映山红》,当李老师唱到“若要盼得哟红军来,”我们情不自禁地与老师一起唱起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歌声在农场里回荡,家乡的红杜鹃走进我的心房。

啊,家乡的红杜鹃,啊,家乡的映山红,你是燎原的星火,你是幸福的花朵,你开在没有土壤的山巅,那是你不屈的性格,你把热血化为革命的斗志,你那红红的色彩渲染着美好的生活。

我爱你,美丽的家乡,美丽的红杜鹃。

【篇五】

我第一眼看到你的时候,你雪白的肌肤,高挑的身姿就深深的吸引着我。你的影子似乎跟我儿时梦里一样,举手投足间都是那么优雅。看着你悠闲的踱步,每一步都显露出优美的曲线,我不忍心向你靠近,不想打破眼前的宁静,真的好想永远的这样静静的欣赏你,在这个角落里默默的欣赏你的美,也许这就是我曾经的梦,一个不敢奢求会成为现实的梦。可就在远处的一处汽笛声,让我从朦胧中清醒,原来这不是梦,你在天空中翱翔的姿态才是最美。

能够这么近距离的欣赏这么多白天鹅,在我的生命里还是第一次,稻田里有近100只白天鹅,我蹲在距离天鹅大约十五米的池埂上拍照,天鹅没有惧怕我,还是悠然自得的嬉戏,天鹅的反映令我吃惊,为什么天鹅会不怕人,这些都是野生的天鹅怎么会不怕人呢?我不敢走近它们,我怕惊吓到它们,我就蹲在池埂边用相机关注它们每一个动作,记录它们每一个美丽瞬间。在等待过程中,我的思绪随着眼前的天鹅回到儿时,回想起家里院子里养的大鹅。一只大公鹅带领着一大帮的母鹅,在院子里嘎嘎叫的场景。记得家里养的公鹅特别厉害,只要家里来陌生人,它都会不顾生命危险冲上去。也就是因为这个大公鹅很多小伙伴都不敢来家里找我。最终大公鹅还是为厉害付出惨痛的代价,它给邻居家的三岁小孩吓到了,母亲一生气把它宰掉了。想起这只大公鹅,我的记忆里面,它大约得有10多斤重,体型很大。但跟眼前的天鹅比,还是要比天鹅小很多,无论从体型还是姿态上都要相差很远,天鹅的脖子要比大鹅长很多,嘴巴黄黄的,在空中飞翔的时候发出的鸣叫也是温柔中带些幽怨,声音很特别。我思绪不停在回忆和眼前的天鹅中跳动,相机时刻都聚焦在眼前这些美丽的天鹅身上,清脆的快门声,好像是我和天鹅沟通的语言,它们的一举一动不仅被记录在相机里,也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第二天,我把天鹅的照片传到朋友圈里后,朋友圈立刻有很多点赞和评论,他们对浓江农场能出现这么多的天鹅感觉到震惊,周边农场的好朋友也在疑问,为何只有浓江农场会出现这么多的白天鹅。对这些天鹅最感兴趣还不是身边的朋友,最兴奋的还是我的老家五常的亲朋好友。他们起初以为这些都是普通养殖的大鹅,后来看见这些大鹅都能高空飞翔才相信这些是白天鹅。他们打电话问我,这些天鹅为什么会来到这里,跟天鹅近距离接触是什么感觉。就在那几天里,我的手机都成了天鹅热线,他们经常问我,天鹅走没走啊?天鹅现在数量又多少了,还问我拍没拍新片子等等很多有关天鹅的事。我跟他们解释道,这些天鹅能够这样大的数量聚集在这里,主要因为这里的生态环境好,人们保护天鹅意识强。还有人问我,你们这里这么多天鹅,难道就没有“癞蛤蟆”吗?我回答得非常肯定:没有,因为天鹅是农场的活品牌,是农场的好名片,保护还来不及呢,怎么会伤害它们呢?

是啊,他们有这样的疑问是很正常的,这些白天鹅在这里聚集,有人想当“癞蛤蟆”也很正常。记得听家里老人说过,很多年前,我的老家生态环境也很好,野狼、刺猬、山兔子、狍子和野猪有很多,后因为人们到处开荒种地,大型动物不是被赶走,就是被捕杀了。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每到春天都会和同学上山抓刺猬。刺猬见到人之后立刻就会缩成一团不动弹,靠浑身的刺吓退敌人。我们知道刺猬怕水,我们就用两个小木棍夹住刺猬直接把它扔进水库了,之后高兴的走开,不管刺猬的死活,每年在水库里都会发现很多被淹死的刺猬。再加上过度开荒,每年春天都会放火烧荒,刺猬跑得慢,很多刺猬都被山火烧的浑身冒油而死,那些场景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清晰。不记得是从哪年开始,刺猬我再也没有看见过。就连刺猬这个山林里经常会被发现的动物在老家都已经灭绝了,更不要说其他的动物了,想看见天鹅更是痴心妄想。那里的生态环境也就可想而知,沙尘暴和雾霾可能就是这些死去野生动物对人们的“馈赠”吧。

也许,万事万物都皆是失去之后方能知道可贵,才会懂得珍惜。老家的亲戚朋友在羡慕农场的生态环境同时,我也看到他们的悔悟,也体会到他们对环境的过分破坏品尝到的滋味。我更深刻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近几年来,农场一直在探索农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引进了先进的农机和推广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农业产值不断提升,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白天鹅、江鸥、白鹳和鸳鸯等珍奇候鸟每年都会来到浓江农场栖息,这就是对农场发展可持续大农业的取得成效的写照。

保护我们的家园,光靠农场的相关政策实施还是不够,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动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一点一滴的去做,让我们的农田永远都是“绿色”,让这里成为候鸟的天堂,真正成为美丽的“天鹅湖”。我相信,这就是爱,这才是对农场的爱,对家乡的热爱。

【篇六】

我是土生土长的**人,我生在农场,长在农场,现在又工作在农场。那份情愫,独有的“农场娃”的情怀不是一般人能深刻体会的。感恩祖国之强大,也感恩**,让我的记忆里存有那一抹永不磨灭的绚烂色彩。

小时候的我,不明白什么是农场,只知道父母是靠种地为生,春耕秋收,年复一年。但在我稚嫩的心里,却因为自己是农场人而存有优越感的。因为姥姥家在农村,每年回去探亲,亲戚们都对我们有着一份羡慕之意,这份羡慕或许来自于很多方面。但在幼小的我眼里,我只知道我穿的、吃的都比村子里的孩子好太多。

父亲是在他17岁的时候来到农场上班,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听父亲说,当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吃白面是一种奢侈,一年里也吃不上几次白面馒头。而农场人却可以天天吃上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男人们在地里干活,农场会免费提供“伙食饭”和“贴晌饭”,每餐竟八个菜,在地里成宿开车干活的职工们大快朵颐后,所有劳累一扫而空,心满意足的铆足了劲干活!父亲至今说起来,仍满满的幸福感。

对于我这个小孩来说,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年农场都会为每个职工家庭分发整筐的苹果、橘子、鸭梨,夏天的时候会整麻袋的为职工家庭分发西瓜,甚至还有猪肉、鱼肉。我犹记得载满水果的四轮车经过家门停下,几个壮汉站在车上往下卸水果的场面,全家人喜气洋洋的在门口接货,那种感觉比过年还开心。那时在我幼小的心里,竟真的产生了一种“我是农场人”的骄傲和自豪感。

长大后,重新对心中的“农垦”—“**”又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春天,平坦无垠的大地里,成排整齐的机械化设备忙着播种,像一个个英姿飒爽的战士;夏天高高的玉米在迎风招扬,一个个绽放出灿烂的笑脸,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到了秋天,自不必说这里有多美,高高的蓝天点缀着几朵懒懒的白云,白云下是一派金黄,到处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晒场上大家忙碌的身影,如巨山般的金黄的粮食堆也成为了孩子们玩耍的天堂;冬天,厚厚的白雪覆盖着**地,孕育着来年的希望,它静静地睡着,美丽而安详。农场人的日子平静安逸,脸上洋溢着的是一种普通百姓的满足与充实。

**是中国及其重要的粮食基地,每年源源不断地供给全国各地粮食。作为国家的粮仓,要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越是在艰难的环境下,越要保证高质量的粮食供给,不讲条件不讲代价,用尽一切力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是胸怀天下,崇高伟大的。这种崇高的牺牲精神,使**闪闪发光。

今天,我不想用华丽的语言来赞美我心中的**,只想用最朴实无华的文字

【篇七】

当地平线上第一缕阳光叫醒乌苏里江;当杜鹃花绽放出最美的笑颜;当飘扬的中国红,织成最幸福的彩练。于是你看,那就是我物阜民丰的祖国。

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永远依恋。永远不能忘记,1949年的10月1日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时刻,对于一个饱经忧患、受尽欺凌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宝贵啊!中国,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一个让无数华夏儿女为之骄傲与自豪的名字,从此诞生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日子到来时,亿万华夏儿女为这件事情而雀跃。七十年征程,岁月峥嵘;七十年征程,辉煌灿烂。七十年征程,盛世和韵。沉睡的东方“雄狮”终于重返世界的丛林。这是一个激昂向上的祖国;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中国,这个古老而崭新的国度,我身处其中。如果有人问我,中国是什么样的,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他是我最亲爱的祖国。

中国,他有着老者古朴的褐色,风风雨雨,岁月打磨,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他站立着,将往昔记忆温柔抚摸;中国,他有着老者沉默的智慧,经年走过,年月蹉跎,凝聚五千年的智慧,千山万水,脚踏实地。

看长城,多少个风雨如磐的年头,塞外的马蹄不能将它踏破;冰冷的子弹不能将它击倒。那是中华儿女用血肉建造的脊骨,一砖一砖,千年垒砌,斗转星移,青山不变。它沉默着伫立在高山之上,只为守护、抚平儿女们心底的浮躁与不安;只为凝视,东方的旭日升起,面对新的征程,人们启步出发。

看丝绸之路,黄沙阻挡不住文明交融的冲动。张骞的骏马应迎着朔风嘶鸣过;班超的笔下记录着旅途的艰辛。长安繁华,塞外苍凉。风沙过身,唯有脚步才可安抚内心,唯有脚步才可通向远方。

看**,2018年9月25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建**,站在**大地,喜看稻菽,指点江山,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指明了农垦下一步改革方向和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深情地提到“建**万亩大地号稻浪滚滚”,让我们感到无比骄傲、自豪和荣耀。

在**平原的大地上,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在绿色米都的版图上,有一朵大荒奇葩正昂然怒放,这就是我的家乡八五九--我们为之骄傲的地方。站在八五九都这方沃土上,一幅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楼房林立、文明和谐的田园都市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勤劳朴实的八五九人把江畔明珠描绘成了一幅五彩辉煌的画卷......

作为**人的后代,我要继承和发扬**精神,以奋斗的姿态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为祖国的富强和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推荐访问:征文 新中国成立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