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7篇

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7篇

时间:2022-07-04 15:56:01 浏览次数:

【篇一】

刚刚记事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就曾在小小的课堂上给我们讲“祖国”,“祖国”是什么?有一年的清明节,我跟母亲乘坐去往花桥老家的小巴车,透过窗户看到远远的小山坡被油菜花装点得十分的艳丽,顺口就说了一句“妈妈,妈妈,你看哪里,祖国美丽得跟画儿一样!”引得了同车人的一阵哄笑。那个时候眼中的祖国没有具体,就认为那一排排坐落的小山坡、那一头头翻耕的小水牛、那一片片错落的小村庄,还有来往县城与乡村之间的所有,就是祖国。

小学到初中,我经历了1997年的香港回归、1998年的抗击长江大洪水、1999年恢复行使澳门国家主权。我眼里的祖国是一个强大力量的集体,在当时抗击长江大洪水时,多少军民驻扎在武穴三镇的长江干堤上,守护着三镇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当撕下历史里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在香港、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时候,流浪在外的同胞们欢庆不已,祖国的领土更加完整。我的祖国就跟母亲一样,不让自己的孩子在外面遭受任何外人的伤害。

2006年,我来到了武汉,到汉阳的一所大学。清楚的记忆着入校时,上午的班车从武穴到武汉,转乘多辆公交车后都已经到晚上了。离开了汉阳的中心王家湾以后,就只能看到孤单的龙阳大道还有漆黑的车内的寥寥几个乘客。自从06年,汉阳区也开始了快速的建设变化,拔地而起的摩尔城,规模越来越大的东风汽车城,身边的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着,2008年学校的一些志愿者被招募,参与到北京奥运会了,志愿者中竟然还有同班的同学。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我离奥林匹克如此的近,就像一伸手就能触摸得到那样。我的祖国就如一只搏击长空的大鸟,张开千里巨翅俯瞰着这世界民族之林。

2015年,我参加省考分配到了龙坪镇,这个有着上千年的小乡镇。这里看不到大城市那样眨着眼那样变换的发展变化,但却有日积月累,水滴石穿那样的传承和人们的守望。2016年同样是抗击长江大洪水,我和我的同事们驻扎在下冯村的长江干提上,有一个小男孩跟随着母亲到江堤上来找爸爸,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小男孩很开心的钻到了他父亲的怀里。小男孩好奇的看着我们,从他的眼里我感觉回到了18年前我好奇的看着当年驻守在武穴江堤上我父亲的同事们那样。长江依然流淌着,但驻守人却成为了我们。祖国是家,是一个千千万万的家,以前是父辈们的付出,现在是我辈们的回报,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守护的家。

祖国,你一直都是一条大江,从珠穆朗玛一直奔腾汹涌的流淌到这里直入东海;我愿意化为一条小河,缓缓的环绕在龙坪镇的港渠之间,为这一方平静的土地带来滋养、生机。祖国是大江,我愿意成为小河。

【篇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最近每每看到电视上播放《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我总要停下来把它看完,并跟着哼唱。电视上各行各业的人都在高声唱着这首属于祖国和我的歌曲,令人振奋,令人神往!

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或许微不足道;但在新中国成长历程中却足以刻骨铭心。70年,斗转星移,不移的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奋力崛起之志;70年,风云变幻,不变的是华夏儿女披荆斩棘、赤诚报国之情。

我们伟大的祖国,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形势稳定,社会共同进步。现在,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

我不禁想到自己的偶像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志,我不禁想到毛泽东主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精神,这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在新时代,我们更不能忘记祖国予我的意义,要坚定我和我的祖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坚定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那时我还是少年,我骄傲我的祖国像只雄鸡,屹立在世界版图的中央;那时我还是少年,我骄傲我的祖国有美丽的东方之珠,维多利亚的港湾是如此的迷人;那时我还是少年,我骄傲我的祖国有一个叫做台湾的宝岛,日月潭的湖水是我心心念念的向往;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所说,日出东方,其道大光,而今,在党的领导下的祖国,欣欣向荣共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相信祖国未来一定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我也将是这其中创造美好的一份子!

【篇三】

无论在何时何地,每当响起国歌总会有一种骄傲让我热泪盈眶,总是会因生在中国而幸福,因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

忆往昔峥嵘岁月,百年历史浸满了多少屈辱的泪水,我们曾背负落后挨打的枷锁,在黑暗中艰难地蜗行摸索,在泥泞里唱着疲惫的挽歌,数十年抗争又流尽了多少中华儿女的热血。九十年前,一艘南湖上的红船从黎明中驶来,中国革命放射出第一缕绚丽的曙光。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航向。党以七月的名义,呼唤八月的南昌风暴,点燃秋天的井冈星火,唤起了长矛、大刀和红缨枪。九十年风雨兼程,说不尽的坎坷沧桑;九十年风云巨变,道不完的丰功伟绩!忘不了,太行山下抗日的烽火,忘不了,微山湖畔的凯歌嘹亮。在无数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党旗上,翻卷着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怒涛,流淌着的是为保家卫国而澎湃的血浪。

沧海桑田,神州巨变。如今,祖国在成长,如雄鹰展翅,美丽中国,惊叹了世界的目光。凝视火箭点燃的瞬间,升腾起无限的荣光,乘坐“复兴号”动车,满载幸福的行囊。奔驰在跨海大桥上,碧海蓝天令我们诗情荡漾,踏上穿越沙漠的京新铁路,四季变换让我们豪情激昂。当你聆听阅兵队伍里铿锵的脚步声,当你寻觅浩瀚苍穹中“天眼”的踪影,当你惊闻“神舟”与“天宫”的成功对接,当你见证大海与高铁邂逅的美丽传奇,当你亲临洋山港全自动的装卸现场,当你理解“一带一路”融入世界的构想,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高唱:厉害了,我的国!祖国的成长,承载着几代人的心愿,一代又一代的拼搏,才赢得了今天的辉煌!

祖国在成长。吾辈青年更该应奋发向上,锻一身好本领,加紧脚步紧跟祖国的步伐,我与祖国同成长,我不停止脚步。成长的过程是痛苦,正如祖国,纵使前方荆棘满地,历尽磨难终取得耀眼成就。而我哪能丢盔弃甲,暗自泄气,我愿忍受这痛苦,破茧成蝶,紧追祖国的脚步,我和祖国同成长。

【篇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最深的感受是住房——家的变迁。

父亲1964年在昌吉参加工作,1990年以前,我们一家四口人居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土木结构的房子里,一间当“客厅”兼父母“卧室”,半间是我们兄弟俩的“卧室”,过道是“厨房”,摆放煤气灶,简直就是“蜗居”。那时候,一遇下雨天,雨水就会顺着屋顶流进屋内,我和哥哥就用盆子接。记得有一次夜里下大雨,屋内漏雨,土坯墙经水一泡,墙皮就吧嗒吧嗒往下掉。雨滴落在大盆小桶里的响声不绝于耳,睡梦中的我,时常被雨惊醒,难以入睡。

当我们兄弟俩上中学的时候,房子显得更加拥挤。尽管我们利用了一切空间,上下床,箱子、柜子都高高码起来,还是免不了碰胳膊绊腿。实在将就不下去了,父亲便在煤房里打扫出一片空地,用白纸把墙壁糊了一遍,支了张床板,便成了我栖身的地方。

1990年秋,父亲单位盖起了一栋住宅楼,分给我家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看着这套三室一厅的新房子,甭提有多高兴了,除了有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我和哥哥也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举家迁入新居的那一天,我特意买了一挂鞭炮,以祝贺我家乔迁之喜。

2000年,我家又搬进了设计新颖、精巧别致、设施齐全的新楼房,父母再也不用为冬季养花发愁了,因为新居有一个阳台,是很好的温室花房。

2006年父亲调到乌鲁木齐市工作。不久,父亲单位集资建设高层住宅楼房。楼房建好后,父亲分到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三室二厅一厨一卫。房间布局合理,宽敞的客厅,明亮的厨房,光洁的卫生间,还是地采暖。2016年,我家从昌吉搬到乌鲁木齐。搬家那天,亲朋好友都来帮忙,大家对新房子赞不绝口。父亲感慨地说:“看看现在,想想过去,都是党的政策好,我们生活才发生了巨大变化,你们更应该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父亲说的是心里话。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国民经济呈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我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如今,哥哥是一位公安民警,我是路政执法人员,各自成家立业,过着幸福的生活。

当我独自坐在窗明几净的屋子里,回想起我家住房的变化,感慨万千,从土屋到楼房,从小房搬到大房,我家的变迁,印证着时代的发展。当我看到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看到公路两旁各式各样的居民楼时,都会为自己生活在这美好的时代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篇五】

“你看,我们退休了有退休金,看病有医保,老了可以免费乘坐公交,想吃什么都可以买到,现在的日子真好,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这是我已经70多岁的母亲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父母亲都是山东人,都是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国家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为了吃个饱饭,爷爷所在村子的村民们四处逃荒。爷爷、奶奶和三个孩子的日子也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了,只是还没有想好逃荒的目的地。

爷爷的一个同族兄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兵,来信告诉爷爷兵团是一个“可以吃得上饱饭的地方”,并劝说爷爷到新疆去讨生活,那一年爷爷刚刚40岁,父亲刚刚十六岁。

思前想后,爷爷奶奶最终决定,由爷爷带着最小的孩子——我的父亲来新疆讨生活。据我的父亲讲,当时他们从莱阳坐汽车到济南,然后从济南坐火车到兰州,再从兰州坐汽车几经辗转才来到新疆乌鲁木齐,然后到达现在所在的兵团团场,这一路走了近二十天。

来到新疆八年后,父亲和差不多同年从山东来新疆讨生活的母亲结婚了,同时父亲和母亲双双被吸纳为兵团职工。

“刚刚来的时候,这里除了几排用作农场办公室的土坯房子,就是一片长满了各种梭梭、红柳和叫不上名字的野草组成的大草滩。我们住的是地窝子(即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平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席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以抵御风霜雪雨)。”

对于在兵团团场的那段生活,母亲至今记忆犹新。

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没有可以耕种的土地,就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辟,没有住房,就凭着人挑肩扛进行建造。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十年后,父母亲结束了住地窝子的日子,分到了两间属于自己的干打垒土坯住房。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化,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期,我家所在的连队每个居民家庭都有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自来水也通到了家家户户。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各个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父母亲享受着兵团危旧住房改造政策,拿出多年承包土地攒下的积蓄,率先在连队建起了占地面积一百平米左右的砖混结构的平房。电灯广泛使用后,电话、电视也逐步成为寻常百姓家再普通不过的消费品了。只是,那时候,对大多数兵团团场的一名职工来说,距离曾经想象中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似乎还有一些距离。

时间进入了二十一世纪。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开启了新疆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吹响了兵团快速发展的冲锋号,推动了以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为主的“三化”建设进程。

已经退休父母亲毫不犹豫地拿出了积攒多年的近15万元钱,在团场场部买了一套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三室两厅的楼房,高高兴兴地搬进去了,真正实现了萦绕在他们心间几十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化生活梦想。

虽然住进了水电暖齐全、宽敞明亮,电灯、电话、电视、燃气一应俱全的楼房里,但父母亲仍然不舍自己在连队工作生活时居住过的砖混结构的平房,每到春季,闲不住的他们就会搬回去侍弄房前的土地,种上各类瓜果蔬菜,养鸡养鸭,还不忘在边边角角种上各类花卉。到了初冬,带着满满的收获再回到楼房居住。

父母总会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我们赶上了这么好的时代,感到非常幸福!你们也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好日子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篇六】

“爸爸,那是什么山呀?”

“那座山叫妖魔山。”

父亲抱着孩子,坐在一个废旧轮胎上。路上的水泥车来来往往。灰黄的烟尘折射着深红的阳光,还是有些迷茫。孩子在父亲的怀里,抱着一只已经没了眼睛的毛绒猴子。

“为什么要叫妖魔山啊?”孩子转过头看着父亲。父亲看着那座山,缓缓道出了她的故事。

“以前啊,咱们这儿有一条很大很大的河,但是有两条巨龙一直住在这里,兴风作浪,祸害百姓。后来,西王母娘娘为了百姓的安宁,将这两条龙压在两座巨塔下面,一座就在咱们看到的妖魔山上,另一座,在红山上。”

“难道山上真的有妖怪吗?”

父亲笑着看怀里满是疑问的孩子:“是啊,听说牛魔王的家还在上面,说不定哪天你不听话,牛魔王就会下来把你抓走,就像这样。”密密麻麻的胡须蹭在孩子的脸上,有些扎人。

夕阳西下,深红敷在远处的高山一侧,成群的鸽子在烟囱的迷雾中寻找着回家的路。

母亲准备好了晚饭。简单的酱油调料在掉了色的大碗里沉着,雪白的面条盖在上面,放上几缕菜叶,才不会让这面条看上去突兀。有的饭菜虽然简单,只要家人在一起,就弥足珍贵。

要下雨了,黄彤彤像纱一样的东西盖住了本就不大明亮的太阳。一片灰黄在山顶上滚动着。慢慢地,那灰黄的物体开始向山坡下滚动。像是翻腾的浪、积卷的云,更像无数战马在荒漠奔腾厮杀时所激起的层层尘雾,奔涌向前。当这尘雾翻滚至山脚,突然炸起,向着四面腾去。

一阵烈风让孩子有些站不住脚,原本的灰黄看上去更加黑暗。狂风大作,路面上到处翻滚着不知从哪里来的广告牌与垃圾,刺耳的声响填满了周遭的一切。

孩子用瘦小的身躯竭力顶住两页木门,可门外像是有庞然大物,不断地试图顶开。父亲拉过孩子,用手腕一般粗的铁棍支起家最后的屏障。

“今天这风还真是大啊。”父亲笑着说道。那爽朗的笑声盖过了孩子的恐惧与房内的尘土。

当世界逐渐安静,父亲缓缓打开门,眼前只有还未褪去的灰黄,和遍地的凌乱。

“风还会再来吗?”孩子站在父亲身边,环视着周遭的一切。“放心吧儿子,风不会再来了。”父亲笑着说道。

“会越来越好的,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当我再来到这个地方时,已经过去了十八年。

空气没有了记忆中的晦涩,阳光显得格外通透。坚硬的水泥路面被崭新的沥青所代替。路上也已看不到来来往往伴着迷眼飞灰的水泥车。

远眺而去,成片红色的房顶在阳光的照射下是那样的清亮,屋旁的树木并排生长,枝叶繁茂,油亮的叶片在风的轻抚下婆娑。

“妖魔山”依然横躺在那里。她还有个美丽的名字——雅玛里克山。

曾经赤裸的灰黄山体如今在连片的树木装点下显得不再那样清冷,她曾经的狂放在这一抹绿纱的装点下,变得温暖动人。山脚下,鸽哨的清脆声响不断徘徊在这蔚蓝清爽的天地。

不见了参差不齐的烟囱;不见了令人不适的黑烟;不见了坑洼土地与垃圾遍布;不见了记忆中的灰黄尘土。那曾是我记忆中的灰暗,如今已是色彩斑斓。

落日的橘黄打在脸上,略感刺眼,山的一侧在光的映射下有些红了脸,平静的如同准备入睡了的样子。清风徐来,我仿佛听见了密林叶间的沙沙作响,午间的炙热一下就冲淡了去。

驱车回到家中,扑面而来的饭香让我的胃最先哀嚎了起来。母亲看到我进了门,拍了拍身旁的父亲,便小跑着去了厨房。

伴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身形已没了儿时记忆中的那样,父亲的脸上也刻满了时间的纹路。个头高过了我的弟弟早已在大快朵颐了。饭桌上,精致的餐具让饭菜看上去愈发可口,父亲笑着夸赞母亲的手艺,我也在一旁不停地附和着。

有的饭菜,只要家人在一起,就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电视里正播放着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回顾专题片。虽然没能看到前五十年的波澜壮阔,但在我所能看到的二十年里,我见证了一个家的成长,见证了一座城的蓬勃腾越。

“会越来越好的,一定会越来越好的。”美满幸福的家,华丽蜕变的城,无比自豪的国,我爱着我所珍惜的一切。

因为我爱你,所以我要为你保重自己。

谢谢你,我的家;

谢谢你,乌鲁木齐;

谢谢你,我的祖国。

【篇七】

我的爷爷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支边青年——1958年,乌鲁木齐铁路局印刷厂招聘印刷工人,爷爷作为为数不多的识字人,从甘肃天水来到了新疆。

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连绵起伏的山脉、一眼望不到头的绿皮火车,是新疆留给爷爷的第一印象。那时兰新铁路刚刚修到乌鲁木齐,南北疆还没有铁路,从天水到乌鲁木齐也没有直达车。他是坐了汽车,又坐火车,一共花了6天的时间,才来到乌鲁木齐。当时铁路局这片尚属郊区——甚至连柏油马路都没有几条,两排低矮的瓦房,人烟稀少……

爷爷没有皱眉,住下了,如远方飞来的燕子。可燕子,有春去秋来的迁徙,爷爷他们没有,到了新疆,变成了留鸟。

70年来,依靠国家的技术资金支持和乌铁人的艰苦奋斗精神,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兰新高铁已经运营四年多了,从乌鲁木齐到兰州仅需12小时,乌鲁木齐到全国多数城市都有了直通车,其中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开通了直达特快。频繁的调图,只为提速扩能。南北疆城际列车“公交化”了,形成了5个小时的交通圈,提升了老百姓的出行效率,切实改善了疆内中小城市间的交通条件,加快了地州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更是对新疆的区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买火车票再也不用熬夜排队了,电话订票和网上订票,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伊犁的草原、喀什的老城、阿勒泰的喀纳斯、吐鲁番的葡萄沟……铁路,给旅游注入了新的生机,安全、舒适、高效……将新疆的美展现给全世界。

现在的铁路局,已经是乌鲁木齐市区最繁华的商圈之一——公路交通呈立体式发展,不仅马路修得宽阔平坦,还有纵横交错的立交桥……路边绿树成荫、高楼林立、人流密集,大型商场、院校、医院、公园一应俱全,各种国内外的品牌店、专卖店百花齐放。

当速度把一天变得更长,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建设家乡;当速度把思念的距离缩短,亲情的牵挂就会不再遥远。70年,可以是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是老中青三代人共同奋斗过的青春,更可以是从贫瘠到富饶的见证。

正是有了人们一代代的坚守,才让荒野变成了家园。

推荐访问:我和 征文 新中国成立 祖国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