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行政管理论文范本六篇

行政管理论文范本六篇

时间:2022-07-07 15:28:02 浏览次数:

【篇一】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测评模型运用的范围及运用过程。该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果反馈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都有需要做好的工作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把握好这些,才能全面评价各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高低,并为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发展与改善提供依据,从而有助于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测评模型;运用

一、测评模型的运用范围

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测评模型运用的范围,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指不同高校之间和同一高校不同部门之间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差异;纵向比较是指同一高校不同时期的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变化。

1、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态进行比较,其意义是对多种相关事物的同层次的比较,可以了解同类事物的大小、多少、优劣,以对决策起到参考作用。此处的横向比较是指在同一时间段对不同高校间的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差异进行比较,或在同一时间段对同一高校内不同部门间的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比较,它要了解的是在相同时间不同单位执行力的状况。高校之间竞争激烈,行政管理执行力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将此模型运用于不同高校的执行力的测评,可以比较出各高校间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状况。另外,一所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执行力和实现其战略规划,则需要对各个学院、处室的执行力进行测评和了解。

2、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通过对某些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比较,了解事物自身运动的规律,看出事物发展的阶段和趋势,更好地认识过去与把握未来。在社会学领域,通过社会现象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反复出现的共同模式的比较。此处的纵向比较是指在不同时间段内,对同一高校的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比较。它要了解的是相同单位在不同时间段的执行力的状况。通过使用该测评模型,可以比较出不同时期某一高校或某一部门的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变化情况。

二、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测评模型的运用过程

1、准备阶段

前期筹备工作尤为重要,关系到测评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测评结果的有效性。筹备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所有相关组织,包括所有评估对象和评估组织,以及所有可能获得或使用评估结果的组织正确理解行政管理评估的目的和作用。进而积极配合促使该测评的进行。在测评的准备阶段,使用的评估工具和评估方法如下。(1)测评工具。测评工具可使用本书附录中的《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测评问卷(正式版)》,该量表涵盖了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4个维度,即战略规划、过程管理、过程认知和沟通与成长。战略规划主要指向于战略的规划制定、对现状的认知评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战略目标的监督检查;过程管理涉及高校在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资源供应、纠正错误、调整行动和总结教训,以及绩效的评估、考核和管理。这些内容都指向高校行政管理执行过程中的推动牵引和目标导向;过程认知的主要内容是领导和教职工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对战略重点和执行力现状的认知和把握;沟通与成长的主要内容是执行流程的可操作性、成功或失败经验在内部的学习沟通,关系着高校内部执行文化的建设与价值指引。该测评问卷的信度分析结果表明,整个《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测评问卷(正式版》的内部一致性达到了0.894,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也在0.820以上,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该测评问卷进行的同质性检验和因素效度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问卷效度良好。因此可以将其用于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测评工作。(2)测评方式。使用自评或者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两种方式对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进行测评。首先是自评。自评是对本组织行政管理执行力的评价。这种测评方式的优点在于:由于受测者是本组织成员,他们要比外组织更为了解本组织的执行力状况,以及外组织所不容易感受到的一些隐性问题,此方法的测评结果能够从内部角度反映需要改进提升的部分;促使受测者把自评过程变成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立足实际、自我完善并主动发展本组织执行力的过程。其缺点体现如下:测评过程可能会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会导致结果的进一步“异化”,仿佛做任何跟执行力有关的事都是为了获取良好的绩效,而忽视了作为,可能会导致“绩效良好”完全是迫于外在压力,而不是源于对自身素养的提升和对工作素质提升的追求;负面情绪影响测量结果。在自评时。如果受测者对本组织持有抵触情绪,那么由此进行的测评会造成测量结果出现偏差。影响结果反馈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其次是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所谓他评,就是对其他组织行政管理执行力进行的评估。这些测评的来源包括:来自上级组织的反馈;来自同级组织的反馈;来自下级组织的反馈;来自本组织服务对象的反馈。在他评中。因观察角度的不同。不同的评价主体对于受评组织执行力的评价,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要对评价者进行测评工具和评价维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培训,以使其掌握统一的标准;由于各测评主体的地位和重要性不同,因而对不同评价组织的评价结果应赋予不同的权重。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测评方式,具有如下优点:第一,通过该测评方式得到的结果不仅能反映本组织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状况,还能得到其他组织对本组织行政管理执行力的评价。第二,评估机构可以从其他组织的执行能力中获得评估意见。我们要全面客观地了解组织行政管理的优劣。这被用作制定战略规划和管理发展的参考。第三,由于对与组织工作有关的多方面评估组织的评估,给予被评估组织的反馈更可能被组织认可。第四,通过自评与他评结果的比较,可以让受评组织认识到差距所在。

2、实施阶段

如果选择自评结合他评的方式进行测评,那么进行测评前必须注意要告知受评组织,本次评估采用自我评估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得到评估组织的同意,以保证被评估组织对最终结果的认可和接受。在评估过程中,建议使用匿名方法。在匿名评估中,人们往往愿意提供更真实的信息。

3、结果反馈阶段

向受评组织提供结果反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来自各方面的反馈(包括上级、同级、下级、服务对象),可以让受评组织更加全面地了解本组织执行力的状况,更清楚地认识到上级组织对本组织执行力的期望及目前存在的差距。首先,做好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确定研究结果无误后向受测组织反馈结果,每份反馈结果都应该包括优势成绩、存在问题和需要整改部分这二部分的核心内容,并附上测评结果,这样使每个组织对自己的评价情况一目了然,有的放矢,有助于整改。其次,把测评结果作为考核组织执行力强弱的主要依据,组织绩效评价的依据,与组织的政治利益有所联系。再次,依据反馈结果扎实做好改革,将需要整改的问题提上日程并设定达标期限,下一次的评估结果就能反映出此次整改是否尽力,高校相关组织应对整改的进度进行通报以督促其完成。

【参考文献】

[1]周梅芳.浅谈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因素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7-8.

[2]陈功庆.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因素与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4(24)120.

[3]赵增明.高校行政管理创新——评《中国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1)

【篇二】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服务型政府角色的定位,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在不断提高。虽然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有了一定新的变化,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法,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充分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在教育改革中基础性、时代性、针对性的特点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内容,而就国内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而言,我们所培养的行政管理人才应是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毫无疑问,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全社会对高素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改革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

一、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案例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管理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的。它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曾为美国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概括来说就是以公共管理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公共事务具体管理中的情景描述和问题分析,从而根据案例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给学生提供一个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来解决实际政府管理中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对原理的理解、概念的巩固、知识的深化、方法的巧用。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的经验,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置身于现实社会的环境之中,使其真正能让学生体验到行政管理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局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有效决策能力、分析和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老师的灌输式教学或填鸭式教学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能够身临在社会现实般的学习环境中去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我陶冶,自我提升。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目前,我国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重定义、轻实践,重理论、轻方法,重传授、轻参与的“结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被称作为“黑板管理学”,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中出现了高分低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案例教学法是以尊重客观社会现实环境为前提,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对实际管理问题分析与解决之策的理性思考。用于行政管理的教学案例,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有些决策导向或问题式案例,可以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在这类案例教学中,学生者是主要参与者,即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认定与问题的解决之中。例如还有些评估性或描述性的案例,针对行政管理中已经作出的某个决策方案或管理行为,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加以分析和思考,作出自己的评判,使学生要么从案例中得到一些启发,要么对这个决策方案或管理行为作出改进。案例教学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之下,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独立的理性思考,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专业目标的实现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得到开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更重要的是,行政管理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变被动为主动,老师由课堂主导变引导,这样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能够在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对行政管理现实案例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行政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能够得到更为灵活和熟练地运用,从而较为完美地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就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来看,仍处于推广阶段,无论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尚未成熟,离实现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目标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相对于国外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迅速、成就显著的状况来说,还有相当的滞后性。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案例教学缺乏理论系统性的研究,尤其是对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方法的缺乏探索与创新;二是案例教学的教材大都内容陈旧、严重老化,没有及时更新;三是案例的编写与整理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能适应新时期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实际需要。究其原因在于:1.在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对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对从事案例教学的师资队伍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使用不当;3.担任案例教学的教师本身素质有所欠缺,尤其是缺乏丰富的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4.案例采集渠道单一,教学案例实用性不强;5.部分学生已习惯于被动接受理论的讲授,对案例教学方式的这种教学方式还不太适应,因而缺乏主动参与的精神、密切配合的热情和勇于创新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开展,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精心选择和编写案例

行政管理案例,是对行政管理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实践中特定事件的真实描述,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案例具有范围内容,广泛丰富等特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对行政管理案例的选择与编写要突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教学适用性。案例要具有教学的价值,即案例应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环节,每一个案例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之下能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与知识加以理解和分析的,而不能远离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或是极大的超越了学生的知识范围。2.案例争论性。案例一定要能引起争论,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最主要目标就在于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行政管理专业案例一定要能引起“冲突”,激发出不同的观点来思考和争论。3.案例启示性。行政管理专业案例要能对决策分析起启示作用。案例一般都是围绕决策问题来进行的,案例提出了行政管理人员或政策分析人员所面临的抉择困境,或者说必须要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但却不切实际的采取了什么行动或决策方案来告诉读者,进而需要迫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通过思考做出抉择。4.案例的创新性。行政管理专业案例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行政管理活动是一个动态活动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行政管理的理论和规律也在不断发展,必须不断适应环境的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因此案例的选择除适用教学需要外,还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那些过时、陈旧的案例,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当然,案例的内容即案例所描述和反映的管理情境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同时又是合乎情理、合乎逻辑的,而不能胡编乱造,以免使学生走入“误区”。

(二)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这包括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课前准备。对教师来说,从事案例教学,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功底,同时还需要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敏捷的思路,另外还必须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应对要讲解和分析的案例,事先对其时代背景、演变过程、内在矛盾及贯穿其中的主题思想了然于心,同时还要对案例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及分析、解决的思路作一番前瞻性的思索,以确保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胸有成竹”。对学生来说,学生首先要根据老师所布置的案例认真进行阅读,熟悉整个案例的主要内容;其次,要针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写出案例分析报告的提纲或大致思路,做好讨论发言前的准备,而对于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内共同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只有教学双方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才能形成“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气氛,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对不同观点进行争论。实际上,一堂好的案例分析课就是一次小型的学术探讨、交流活动,任课老师应当善于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探求真知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讨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和认真解决问题的治学态度。在案例讨论中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些与社会现实有关的敏感问题,教师也不应当回避,但在原则问题上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具体问题分析上则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结合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对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引导,以使其辨别真伪,鉴别善恶,坚持真理。如果遇到一些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任课老师应该对当今学术界相关流派的观点做一个相对详细地介绍,以便于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和对比,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在于能不能从中找到正确答案,而是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行政管理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丰富教学形式

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在形式上除了采取以上“互动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以外,还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管理决策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使得整个案例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收到实效。比如可播放一些行政管理与公共部门管理实际运作过程中进行计划、组织、决策、协调、沟通等活动的影像片段,以深化学生对行政管理过程的了解;又如可以进行“外语原版教材汉语讲授”或“外语讲授,汉语讨论”式的案例教学,扩大学生视野,接触国际前沿理论,同时还了解国外行政管理中一些先进的方法与经验。还可组织学生去当地政府机关参观、考察,针对所学案例中的一些问题去与政府部门有关人员进行交流、座谈,以丰富的感性经验,提升理性认识。也可利用计算机房进行行政管理模拟决策和公共政策模型的分析,从而锻炼学生正确决策、制定计划、科学协调的能力,提高其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等。此外,还可通过设置专题讲座的方式,聘请一些有行政管理经验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和公共部门管理人员来校设讲座,面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对一些典型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等。这样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方法、方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改革,由文字型案例到多媒体型案例教学方式,由静态封闭的课堂讨论到动态开放的课内外交流,由课堂交流讨论到电脑设计仿真,由师生的双向沟通到公共管理团队的多向沟通,从而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锤炼作为未来行政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优化考核标准

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案例的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技巧,为将来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因此其考核的标准应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笔者认为,行政管理专业案例的考试成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1.分析能力。即对案例中所反映和描述的问题能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案例报告的撰写能做到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文字表达清楚、流畅。2.决策能力。即在对案例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能拟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考虑的因素比较周全,决策的依据有一定的说服力,所拟定的方案切实可行。3.创新能力。即想象力的丰富奔放,简洁的精辟与独到,洞察力的深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比较紧密,对所学原理、知识与方法运用娴熟,驾驭能力强。因此,案例考核评价的标准不应是“死”的,而应是“活”的,对行政管理案例应允许多解,但并不要求必须是唯一解。在对学生评分时,主要是看他案例分析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得出的结论是否前后呼应,看他在文字上的表述是否完整流畅,看他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层面上是否有所创新。当然,给学生考试用的案例不应是教材上现成的案例,而是通过老师搜集有关材料,结合公共管理工作的实际,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及考核标准,精心编写出来的,这也就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记案例、背笔记以应付考试的弊病,真正体现出了案例教学的宗旨和功能,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也对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现实挑战及未来需要,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培养方式等方面结合地方体制特点大胆改革,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做到能够真正服务于地方,打造地方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从而提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杨杜.哈佛学得到[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3]余凯成.管理案例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4]阮平南,吴菲菲.管理学科教学评价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1993(3).

[5]华雪倩,等.管理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6]宋瑞霞.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创新———以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8(13):113-115.

[7]郑丹丹.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运用探赜[j].高教学刊,2015(15):65-66.

【篇三】

摘要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我国海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由此引发的“报关实务”课程内容的相应调整,最后针对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报关实务内容调整

0引言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变革,目前已经实施了7次较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始于2013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等方面推出了大量创新性举措。我国海关作为掌管国家经济大门的重要行政机关,近年来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也出台了大量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降低了外贸企业成本,加快了通关速度,是我国在外贸领域释放制度红利的重要表现。为了及时反映海关监管制度的不断变化,“报关实务”课程近年来在教学内容上也出现了较大变动,这给相关专业教师的授课和教材选择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基于这一考虑,本文旨在梳理“报关实务”课程近年来的教学内容变动,解释这些变动背后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并提出相关课堂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及时了解并掌握我国现行海关监管制度,保证教学内容与报关实践活动的一致性。

1“报关实务”课程内容调整

1.1简政放权类改革与相关内容调整

实施简政放权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多证合一”和减少项目审批等措施,显著降低了企业创设成本,优化了营商环境。我国海关在落实简政放权方面,主要出台了以下政策:(1)简化报关单位注册程序。我国于2014年颁布的《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管理规定》取消了报关企业注册资本、报关员人数等方面的要求,大幅简化了注册所应提交的材料,同时将报关企业行政许可与注册程序合二为一,并将注册许可由以前的前置许可改为后置许可。(2)取消了报关员的资格核准审批。对报关人员的从业不再设置门槛和准入条件,改为由报关企业自主聘用并对其所属从业人员进行备案,由报关协会自律管理。(3)取消了多项加工贸易业务方面的行政审批。我国在2016年取消了商务主管部门对加工贸易合同的审批以及对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或成品的内销审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不再签发《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和《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批准证》等证件。

1.2贸易便利化改革类相关内容调整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始终将推行贸易便利化作为海关工作的重要努力方向;尤其是自从2015年我国接受《贸易便利化协定》以来,海关积极开展贸易便利化改革,有利于外贸企业高效、便捷地开展进出口业务。具体而言,我国海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贸易便利化改革:(1)逐步推进通关一体化。为了提高通关效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从2014年起逐步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实施区域海关通关一体化,并最终于2017年7月启动了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全国通关一体化的实施,使得企业可以选择任意地点报关,全国海关各口岸在同一执法口径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统一的便利待遇,简化了通关手续,压缩了通关时间。(2)推进“关检融合”,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由于我国报关和报检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分属海关和质检部门,长期以来实施的“先报检,再报关”给外贸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近年来,我国按照“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方式,逐步推进“关检融合”,尤其是今年实施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划入海关总署,更是为“关检融合”提供了组织保障。此外,考虑到外贸企业在通关过程中需要登录不同职能部门的监管系统,按照各部门的规范填报相关数据,严重制约了通关效率,因此我国当前正在积极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旨在加强不同外贸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实现外贸企业只需提交一次信息,然后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共享的目标。(3)推进海关税收征管方式改革,实施“汇总征税”新模式。海关总署于2015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的这一征税方式,改变了以往“逐票审核,先税后放”的模式。按照这一模式,海关在进出口企业办理了担保手续之后,可通过扣减担保额度的方式,先放行货物;进出口企业再于每月前五个工作日内对上个月放行的应税货物集中缴纳税款。1.3企业自律与企业诚信类相关内容调整在我国进出口总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通过引导企业守法自律、诚信通关,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提高海关监管效率和企业通关效率,实现安全、便利的通关环境。具体而言,我国海关在开展企业自律和诚信方面,主要实施了以下措施:(1)报关单位分类管理。我国早在2011年就开始实施报关单位分类管理,综合考虑企业遵纪守法、报关质量、经营规模等方面的情况,将其分为aa、a、b、c、d五类。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结合进出口货物的监管要求,海关对企业进出口通关采取低风险快速放行、低风险单证审核和高风险重点审核等差异化措施,以此激励企业通过自律诚信提升等级。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海关的aeo制度接轨,我国在上述分类管理的基础上,于2014年进一步开始实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将企业分为高级认证企业、一般认证企业、一般信用企业和失信企业。(2)报关单版式变化中的企业诚信原则。为适应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国于2016年对进出口报关单进行了版式调整,除了将之前容易产生歧义的部分栏目名称进行了修改,还有两个方面的修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要求填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逐步替代原海关注册编码;二是增加了要求企业在诚信基础上就进口货物完税价格进行自我确认和申明的栏目:特殊关系确认、价格影响确认和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确认。

2课程教学建议

2.1注重教材选择,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更正

尽管我国海关监管制度近5年内在内容上变化较大,但是当前大多数报关实务类的教材并没有将这些最新的知识变化纳入其中,部分教材甚至依然沿用2013年全国报关员资格考试统一教材的相关内容。可能正是由于相关监管规定纷纷出台,加之报关人员考试的组织形式变化,影响了教材建设以及辅导资料编写,使得现有教材对于通关一体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等重要制度变革完全没有涉及。因此,任课教师在教材选择上,一定要多方面比较,在考察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契合度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其内容更新情况。与此同时,针对所选择教材与最新监管规定不符之处,要向学生指出并明确要求予以更正,最好能辅之以相应的文字材料。

2.2重点介绍调整内容,理清知识变化脉络

准确把握我国海关最新监管规定,对于外贸专业学生今后的实践工作来说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选择报关职业的学生而言,是其业务水平的重要表现,关系到其所受雇单位的报关质量与通关效率。但是,正如前面所言,当前的报关教材与网络资源在这些知识点上较为混乱,不同版本、不同时期的海关监管规定同时并存,导致学生在认识上模糊不清,甚至使得部分报关新手无所适从。基于这一现状,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重点介绍最新的海关监管规定,必要时还需要给学生讲明这一规定调整之前的监管规定,理清我国海关在相关问题上的监管措施演进和知识变化脉络,从而为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的进一步自我学习奠定基础。

2.3引申介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报关实务课程内容的上述调整体现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例如后置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强调企业自律与诚信等。围绕这些改革思路,我国不仅仅在海关监管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其它方面也制定了许多类似的改革举措。以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为契机,适当引申介绍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在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最新政策调整,扩充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把握我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过程,增强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孙艳艳.“报关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17(4):103-104.

[2]王皓洁.新形势下“报关实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课程设计[j].北京:中国市场,2015.7(2):175-176.

[3]王怡静.报关业务操作课程“课证赛”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科教导刊,2018(4):99-100.

[4]张再生,李九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43-48.

【篇四】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诸如党政职责不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界限模糊、院系二级管理不协调、绩效考核措施不全面、法规政策不完善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结合诊断改进和优质校建设,大力改革内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成为必然。

关键词高职行政管理研究

高职教育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发挥了强大的服务功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培训达上亿人次”。[1]纵观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已经驶进发展快车道。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特别是公立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问题更为明显和突出,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

1.1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早在1985年,党中央就提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要求,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高职教育浪潮,高职院校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之后,各级各类新型高职院校展露头脚,在很短时间内迅速适应社会和经济对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在社会生产中得到认可,良好的声誉遍布全国。《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出台,从法理的角度支持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催化了高职教育发展进程。全国第四次职教工作会于2002年召开,提出建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至此,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和总体改革方向确立。教育部制订《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是教育部在新时期提高职业院校治理水平、完善治理结构、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举措。

1.2职业教育发展硕果累累

“2014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2万所,年招生946.83万人,在校生2809.53万人。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69%,连续9年超过95%。高职毕业生就业率91.5%,连续3年超过90%。中国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实现金牌零的突破。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2]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强劲。

2公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学校内部二元权力结构矛盾突出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3]政府的权力和责任是非常明确的。如何理解和把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为一个矛盾突出的问题。有些高校对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界限无法厘清;有些高职院校把党委领导理解为党委管理,认为党委就是全校的管理机构;有些高职院校以党政联席会取代院长办公会,结果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党委会职责和院长办公会职责不清在公立高职院校表现较为突出。如何解决传统的经典二元权力结构矛盾,成为高职院校发展中的迫切问题。

2.2行政权力过度放大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高等教育‘行政化’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二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4]高职院校的功能和任务是培育有用人才的,从本质上来讲应该属于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应该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学术要求进行管理。但事实上“‘机构设置政府化’己经成为高校六大司空见惯的现象之一”。[5]学校组织结构一般与上级主管部门相对应,凸显行政化,体现不出来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教学要求。职能部门的管理者总是以"官员"身份进行管理,忽视了为一线教师服务功能,人浮于事、官僚倾向严重。二是有些学校的主要领导缺乏教育经历。

2.3院系二级管理部门之间职责不清

“所谓二级管理,是以分权为特征,在组织统一领导下,将事权、财权和人事权等让渡二级组织,形成组织各层的责、权、利相协调,组织目标与部门目标相统一,增强组织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6]但在出台相关制度时,权力部门主观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制度内容不规范,过于笼统,具体措施和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形成有效的引导合力。由于责任不明确,权责不对等,学校内部各类行为主体的行为甚至出现相背状况。扁平化的二级管理沦落为一种形式,二级院系仅仅成为一种办学实体,主营教学和学生管理等。这是当前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二级院系的党组织承担着政治核心的角色,主要是监督保障权力运行,而缺乏对行政权力制约。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实行了院系二级管理,但是没有很好的制订甚至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与学校发展步调不一致,二级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甚至规章制度之间内容有冲突、起矛盾,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职能部门和系部之间执行的政策不一致,政策打架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行政管理效率。

2.4学术事务行政化

由于传统原因,行政权力在高职院校一般处于统领的强势地位,学术权力则服从于行政权力,加上高职院校学术研究的基础薄弱,更谈不上充分使用学术权力。高职院校认为学术研究是本科院校的事情,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不需要科学研究,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成立学术委员会这样的组织,有的学校始终依靠行政手段替代学术委员会功能,造成学术事务行政化。有的学校虽然设立学术委员会,但有名无实,沦为“摆设”。有的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包含大量行政管理人员,倒逼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等学术活动“行政化”。二级院系学术组织更为薄弱,发言权和决策权和教师们少有关系。多数学者认为,“过度‘行政化’已成为当前诸多教育问题的总病根,必须尽快将其革除”。[7]

3解决公立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问题的建议

考虑到高职院校现实情况,我国公立高职院校未来框架应该更具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必须建立在坚定的政治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发展决策、事务执行、全程监督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学校治理模式,即:党委政治领导,董事会民主决策,校长集中管理校务,教授自主治理学术的内部治理模式。“明确划分所有权、决策权、政治权、办学权、学术权等的边界,完善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制衡机制”。[8]河南省提出,到2015年,全省高校要达到“一校一章程”的目标。这就是要用法律法规和章程来约束和规范大学内部权力运行的重要方法之一。(1)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是正确理解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含义和职责范围,充分发挥校长的执行作用。二是建立党政沟通与磋商机制。通过沟通增进理解。三是扩大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2)建立健全学术组织。高职院校属于大学教育序列,无论培养的人才定位在什么水平和方向,高职院校的教育都脱离不开学术发展和研究。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建立学术委员会,推进“教授治学”“专家治教”。二是建立学术章程,规范学术委员会的责任和行为。(3)完善内部管理结构。一是实施横向“大部门制”机构。解决由于职能部门多造成的职责和权限的重叠、交叉、冲突等紊乱现象,提升行政管理效率,释放管理效能。首先要明确“大部门制”的设计原则:即去“行政化”原则,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权责一致原则。其次,要根据“大部门制”整体思路来确定内部机构的设立。最后,要清晰科研机构的设置。二是实行纵向“扁平化”分层管理。合理划分院系二级权责,管理重心下移,做到责、权、利相一致。同时,建立权力运行监督机制。(4)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保障日常教学和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国家的法律法规、学院的规章制度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和约束规范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推进依法治校顺利开展。(5)建立灵活的薪酬制度。完善可行的薪酬制度是激发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已经积累了很多优秀经验可以借鉴。包括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工资制度的成功经验都可以拿来使用。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特别是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与相关的岗位、地区、工种相配套的津贴制度。着力解决倦怠问题。

4结语

高职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不可动摇,而良好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统不可缺少。根据我国各地高职院校发展的总体情况和不同水平,我们有必要从制度建设、结构调整、权力运行、绩效考核、薪酬差异等方面,思考解决公立高职院校的内部行政管理问题。加强公立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问题研究,才能推进高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袁贵仁.“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第五场报告[n].中国青年报,2015(13):7.

[2]葛道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提供人才支撑

[3]欧阳淞.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践与思考[j].红旗文稿,2011(5):10.

[4]袁贵仁.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5]袁祖望.高校若干司空见惯现象剖析[j].高教探索,2001(1):73.

[6]王岚,张旭翔,卢勇.论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关键环节与突破[j].中国成人教育,2015(7):72.

[7]阙明坤.高校“去行政化”关键在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j].教育与职业,2010(28).

[8]董仁忠.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7):39.高教论坛

【篇五】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不断发展成熟,高校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对信息化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高校的行政管理与服务部门要主动推进信息化建设,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提升高校的行政管理与服务系统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对此,高校应当结合自身行政管理服务工作特点,突破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自身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路径

在高校的组织结构中,行政部门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是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也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战略部署的提出,互联网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已是高校行政管理机制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高校信息化建设也迫在眉睫,高校的行政部门也需要对传统的管理服务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积极引进信息化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更多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提升行政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创建绿色、高效、智慧的管理服务理念,进而开创高校行政管理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一、高校行政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1.高校行政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存在滞后性

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而行政管理工作则是处于相对从属地位,主要强调其管理职能和服务功能,这就使得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滞后,未能及时建立系统、高效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由于资源和条件的限制,部分高校在信息化软件和硬件建设上的投入也缺乏持续性、稳定性,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相对单一,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学校行政管理信息化目标的实现。例如,在高校的人事、教学、科研、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仍旧习惯于纸质档案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路,对于电子档案的管理模式还没有全面展开,这既占用了大量的纸张资源,也制约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影响了行政管理的效率。

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力量相对薄弱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快速发展,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交流五项职能日益显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都在不断增多,尤其是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增多和教学管理任务的日趋多元化,高校行政事务也在持续增长,需要有更多年轻化、专业性强的行政管理人员补充到原有队伍当中。但是,高校行政人员的编制配备还存在不足量、不及时的问题,岗位专业能力培训措施不充分,存在对信息化建设内涵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只是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设施理解为一种应用工具,没有从系统角度思考信息化给高校整体运行、战略规划提供数据基础、决策依据、智慧管理。

3.存在一定的信息化资源浪费行为

在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活动中,对计算机、互联网、信息系统等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但是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或者没有树立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意识,所以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上存在各部门系统单独建设的情况,导致后期行政管理系统在部门之间不兼容,信息传递和共享效率比较低,这不仅降低了行政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效率,也是行政管理信息化资源的一种重复建设。

二、高校行政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

1.人员专业化因素

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人员专业化是最关键的因素。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信息化意识,还需要具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思想上提高对行政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提高自身在信息化管理中的责任意识、主动意识。对此,高校的领导需要首先提高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个人对信息化校园的建设负责,将相关的信息化管理措施在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宣传、教育和推广,提高每个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学校信息化管理战略的有效贯彻、落实和执行。

2.管理制度因素

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仅仅依靠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不够的,学校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机制,重视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建设,能够对行政人员的信息化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督促行政人员养成良好的信息化工作思维,确保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应用中的规范化、标准化。同时,为了提高行政管理部门内容信息资源的传递效率和共享程度,以及出于信息的安全性考虑,行政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要有顶层设计,对各类信息化业务的制度建设进行分类整理,建立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为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3.信息技术因素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日新月异,高校除了要提高行政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完善行政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外,还应当加强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对于学校行政部门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学校一方面要对相关技术设备进行性定时维护和保养,另一方面要做好硬件的更新换代和软件的及时升级,增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性,确保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三、高校行政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的实现路径

1.树立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办公领域的应用在不断延伸和拓展,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所以高校只有树立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在行政管理领域重视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才能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对此,高校要加强对于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规划,要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信息化建设,保证各项建设投入的持续性、稳定性,积极适应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变革的需要。

2.加强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

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对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不断升级和完善,注重信息化系统的可持续建设,以保障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化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首先,要对行政管理部门的硬件设施进行升级和完善,尤其是计算机硬件设备、校园网络条件等,学校只有对其进行有效建设和维护,才能为信息化管理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其次,在软件系统方面,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要对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和战略布局,要瞄准学校办学定位、发展方向,规划、设计、开发整体性、兼容性信息管理系统,打通卡脖子环节,将教师、学生、教学、科研、学科、资产、后勤等信息系统打通,实现系统共建、信息共享,增加数据分析功能,让信息技术可以多方位促进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密切学校管理者与在校师生之间的联系,提升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效率和管理质量。

3.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

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信息化能力,能够对一些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掌握和灵活的运用,这无疑是决定高校行政部门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关键。对此,高校必须重视对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学习,对自身的信息科学知识结构进行补充、更新和完善,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高校可以通过招聘或选拔的形式,将一些专业型人员充实到行政管理队伍中来,这样便于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维护,促进行政管理队伍信息化能力在整体上的提升。再者,高校需要建立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对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标准进行界定,明确划分各个部门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工作范围,如行政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都需要有具体的规定,以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

4.重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考核与激励

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仅仅依靠持续性的建设还是不够的,学校还需要在行政部门内部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对行政人员的日常行为和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和引导,督促行政人员积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应用活动中来,将学校的信息化资源进行充分运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内部建立考核目标,并将信息化应用目标细分到下级部门和个人,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激励策略和考核机制,定期对行政部门以及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行为进行考核评价,引导行政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信息化高校的创建活动中来,在高校形成重视信息化建设、参与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的机制。总之,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是必然选择,所以高校在变革行政管理的传统模式时,一定要强化信息化思维的工作渗透,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和信息化能力,确保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持续性,进而有效提高行政部门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姚敏.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新校园(上旬),2017(5).

2.曹叶东.绿色发展理念下的高校节能建设研究.决策探索(下),2018(04).

作者:张虎李景妍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篇六】

摘要:部分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存在着职业认同感不高的现象,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进而造成负面情绪的传染,从而对其服务对象以及工作效率都造成不良影响.剖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成因,并提出加强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业务能力等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倦怠;行政管理人员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实际上也面对着很多管理问题,如学生管理难度大,因此不少行政管理人员产生了职业倦怠,进而影响了学校的日常运转与发展.职业倦怠是个体无法及时有效缓解长期高张度工作而产生一系列负面症状:丧失工作热情、对他人冷淡、获得较低的职业成就感等生理、心理的倦怠感.事实上,高职院校行政人员职业倦怠现象已严重制约了行政管理队伍的稳定,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提出消解对策,对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及危害

1.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

高等职业院校的基层行政管理工作,往往没有得到高职院校领导层的重视,从而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导致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倦怠感.这种职业倦怠,首先表现工作态度消极、被动,缺乏活力和激情;其次,可能导致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出现简单应付或者避重就轻的工作状况,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工作效果较差;此外,还表现在服务意识差,对服务对象态度比较傲慢,举止比较漠然,而且性情急躁、易怒.

1.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危害

职业倦怠严重地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学校的正常运作,也会影响到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活状态.他们往往有情绪低落、低成就感、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等特点.他们有时忙碌得像机器一样高速运转,有时又会出现空虚寂寞现象,缺乏精神上的寄托,导致他们慢慢地缺乏对身边人和事情的兴趣,呈现比较麻木或是孤僻的状况.这直接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到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顺利开展.由于长期从事重复且单一的劳动,很多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工作成就感,对自身的工作能力评价较低,不愿接受挑战,也不愿意承担责任,将极大地影响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朝着创新的方向发展.

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2.1外部成因

首先,行政管理工作比较繁琐,特别是基层行政管理工作单调且乏味,工作程序刻板.与此同时,部分教学岗位的人员对行政管理人员存在误解,认为他们工作轻松,且缺乏能力和专业素养,一些岗位歧视的状况时有发生,进而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导致他们职业认同感相对比较低.还存在部分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在编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他们难以安心工作、放手去工作,使得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地推进.加上职务晋升和待遇方面的综合压力,而且经常需要加班,使得他们容易身心疲惫.其次,很多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往往缺少外出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他们在业务能力的提升方面相对比较慢;待遇与一线的教学人员也存在差距,所以心理上有不平衡感.此外,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内容千差万别,绩效评定考核问题给高职院校带来了难题.常见的一刀切方式,无论做多做少,做得好或差,都反映不出差异,这样的绩效评价显然不公平.甚至存在以领导喜好来评定的现象,由此出现了为讨领导欢心而明争暗斗的现象,办公室工作环境比较压抑,同事间关系比较紧张,引发职业倦怠感.

2.2内部成因

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缺乏理想信念、心理脆弱、服务态度以及交往能力欠缺等,这些内部因素导致了他们出现职业倦怠心理.第一,很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往往没有自己的理想信念,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一般不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评定行政管理工作职务和职称的机会渺茫,上升的空间有限,所以这些人员普遍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第二,很多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比较脆弱,当出现工作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他们往往一味地责怪和抱怨,负面情绪导致事情恶化.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工作量的增加,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在高要求以及高压力下,一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压力.第三,有些管理者在管理工作过程中服务态度不端正,无法游刃有余地解决一些客观问题.第四,行政管理人员对于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比较低,这些就导致他们自身评价比较差,对前途缺乏成就感.

3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解决策略

3.1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素养

要帮助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优化这些行政管理人员的社会交际能力,特别是帮助行政管理人员学会消除自身的压力方法,在工作中能够寻求社会和学校的支持,培养他们心理抗压能力等.在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日常的心理引导上,应该帮助他们逐渐的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转移工作中的一些负面情绪.让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学会时间的分配,将每天的工作内容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安排,从而均衡的分配各种工作时间,更好地完成日常的工作.高职院校还可以成立一些心理咨询的部门,通过一些专业性的心理咨询,进一步缓解他们的职业倦怠情绪,让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参与到行政管理工作当中.在心理的咨询和引导过程当中,要帮助行政管理人员提升职业认同程度,认清工作性质,增加对工作的热爱,挖掘工作过程当中的乐趣.

3.2增强职业认同感

行政管理也是一门学问,要想提高行政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一方面自身要下功夫深入钻研,尽职尽责,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要切实做好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工作,比如走出去深造,请进来培训专业技能等,使他们在提升能力的同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重视.此外,学校要拓宽行政管理人员的晋升渠道,推动他们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

3.3完善自我认知,确立恰当的自我期望

行政管理人员应形成正确的自我和对工作的认知.针对自身实际情况确定科学的自我期望,通过多渠道评估自身的的优缺点,了解职业发展的空间和局限性,进行自我规划并不断调整心理预期.此外,应不断增强自身的管理素养和知识储备,对事业有所追求,调整心态和情绪,不断进取,强化信心,增强自身效能感.面对职业教育改革和知识经济,行政管理人员应主动学习新思想,迎接新挑战,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强度,科学规划,管理时间;了解自己,关注自身的情绪波动,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和冲突.行政管理人员应留出时间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给身心减压,缓解久坐对腰椎的压力,舒缓紧绷的神经.在感知自身压力过大,除了自我调适,与身边人保持交流外,还应主动寻求专业人士或相关心理咨询的帮助,远离倦怠.

3.4建立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预警机制

高职院校应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帮助行政管理人员疏解负面情绪以及工作压力,消除职业倦怠情绪.完善心理咨询和服务的配套设施,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定期了解行政管理人员们的心理情况,举办心理健康和释放压力的相关培训和讲座,帮助行政管理人员发现问题并寻求职业倦怠的心理咨询.针对不同职业压力类型的行政管理人员采取差异性的压力管理举措,保障行政管理人员的可持续发展.多关注行政管理人员的情绪波动,及时介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

3.5创造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

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对于消解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有着重要作用.领导层应该充分信任行政管理人员,熟悉他们的工作内容,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促进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形成.另外,高职院校要对行政管理人员制订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是针对行政管理工作难以量化的情况,要根据实际条件,出台相应的绩效考核方案.根据行政管理工作当中不同的岗位以及细则,采取领导和同行之间互相评价的方式.通过权重的平衡,减少领导的印象分,而从服务的质量角度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陈旭.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18-120.

[2]黄卫国,林静.缓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31-232.

[3]于威.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4):92-93.

[4]黄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成因及消解———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视角[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5.

[5]李艳萍.高职院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j].智库时代,2017,(9):200-202.

[6]罗希.高职院校行政人员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0):138-139.

推荐访问:范本 行政管理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