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报告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报告

时间:2022-05-29 11:49:01 浏览次数: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报告  

   

党的十七大从战略和全局出发,做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自2006年以来,我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营造建设氛围和整治村容村貌为突破口,以提高村民素质为前提,加快试点示范村建设进度,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绩斐然。  

一、**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县1998年2月建县,辖22个乡镇,213个行政村, 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5万人,面积1466平方公里,是一个后发展山区农业小县。“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县、打造**宜居先导区”的战略目标,以城镇化为切入点,以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大力弘扬大干、苦干、实干的创业精神,以“生态立县、旺市融城、兴工促农、科学跨越”的战略思路统筹城乡发展,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大力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后发赶超步伐,使我县城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5年来,我县GDP年均增长18.7%,人均GDP突破2万元,2010年达到2.16万元,是2005年的2.3倍。大力实施旺市融城战略,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城镇化率达27.4%,比2005年提高12.4个百分点,新县城扩容步伐加快,建成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从17.8平方公里扩展至120平方公里。连续5年跻身“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县域综合实力一步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34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14元,年均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13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613元,年均增长20.1%。  

二、**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作法及基本情况  

(一)、突出县城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依托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以城带乡。  

城镇化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载体。一坚持因地制宜,重抓县城建设。**县作为新建县,2005年正式兴建县城,2008年顺利实现搬迁,结束有县无城的被动局面。近年来县城建设一直是全县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旺市融城”战略目标,不断加大县城扩容提质力度,随着池黔公路改造一期、滨江路二期、舞水荆坪大桥的建成通车,县城道路总里程达到34.2公里,城区建成面积达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2.4万人。2010年完成县城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规划区面积由17.8平方公里增加到120平方公里(含**工业园组团)。二着眼现实基础,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在村镇建设方面,以**、**、**、**、花桥、铁坡6个建制镇和接龙、新建2个重点乡为示范,推进小城镇建设,重点抓了**、铁坡、**3大板块建设,建成具有**特色的县域新型城镇体系。立足**板块的交通优势和较好的城镇建设基础,将其打造成S223省道沿线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经济走廊;借助S312省道交通优势,依托金银花、金秋梨、石材、油茶等特色优势资源,不断提升其城镇经济实力;引导**板块以电站建设、特色养殖为拉动,以千年古镇文化为底蕴,提档升级小城镇建设,将其打造成为东半县经济中心。三推进城市经营,盘活城市资产。我们坚持“一个口子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渠道放水”,加大了土地收购和储备力度,初步实现了“财政税收保吃饭,经营土地搞城建,招商引资促发展”的目标。四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我们抓住国家、省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筹集建设资金30多亿元,加快了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步伐。目前,我县电力供应充足,通讯方便快捷,城乡公路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树立了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增强了以城带乡的能力。  

通过城镇化建设,吸纳农民进城入镇务工、经商、创业入住8万人次,增加农民工收入超10亿元,新增近20亿元农副产品进入城镇消费、消耗,强力带动了我县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破工业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以工促农。  

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县作为新建农业县,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建县后全面推行产业振兴计划,大力推动工业突破。一是加强工业平台建设,高标准打造县工业园、湘商文化科技产业园两大平台。2010年,高起点编制了县工业园总体规划并通过省级环评,采取BT模式实施了园区综合服务大楼、标准化厂房、员工公寓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打造“百亿园区”。仅2010年,园区就引进项目13个,完成投资3.8亿元;湘商文化科技产业园签约引进项目8个,完成投资3.4亿元。同时打造花桥建陶小区、活水石材小区及桐木绿色食品加工小区等产业集聚发展平台。通过平台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引项目、扩投资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增强工业实力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深化企业改革,焕发企业生机。我们按照“三改一加强”的要求,加快了企业改革步伐,县属国有、集体企业全部改制结束,摆脱了旧机制对企业发展的困扰。三是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整体实力。围绕改造提升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电力能源、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扶持金大地材料股份公司循环经济及60万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等募投项目基本建成,并支持其上市;成功引导大康牧业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扎实推进兴隆玻璃二期建成投产,喜湘聚食品6000吨豆腐干生产线、宇隆水电扩容改造、恒大电极资产重组等项目进展顺利。围绕培育机械制造、印刷包装、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恒裕实业整体搬迁工程,完成印刷包装产业首批2个项目建成投产和亚信电子招商项目签约落地。全县工业企业243家,个体工业户3030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5个,超5000万元企业11个,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3个。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将分别突破40亿元和10亿元大关。  

**县工业的崛起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本县农业产业的发展,金银花种植、葡萄种植、乌骨鸡等家禽与水产特色养殖、大棚西瓜、优质杨梅、优质水稻和蔬菜种植都不程度向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发展,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方式,激发了新一轮农村面貌的嬗变,深层次推动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突显农业特色,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依托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互动。  

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带动力量,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我们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是聚力建基地。采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引导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集聚,提高基地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突出抓好7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2010年,共完成优质超级稻6.8万亩、优质油茶4.8万亩、优质果蔬5.8万亩、金银花2.5万亩、工业原料林11.5万亩、优质畜禽560万只(头、羽)、水产养殖7000吨。二是着力创品牌。积极引导产业基地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和QS论证,创“三品”认证6个,省级品牌2个。三是倾力优服务。以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抓手,切实推进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村现代商贸物流、农村现代金融支持、农村信息化等5大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产品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1家;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家,其中省级2家。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我县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同时又催生了欧劲果业果皮深加工、五溪米业硒米深加工、金糯米冷冻速冻食品等农产品深度加工项目,并吸引大量社会资金投入果蔬食品加工开发行业,葡萄酒、金银花等民营加工企业纷纷应运而生。  

(四)、突出改善民生,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城乡共享发展成果。   

在大力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我县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大力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通乡和通村工程,完成投资2.8亿元,硬化农村公路938公里,100%的乡镇通水泥(沥青)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95%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完成上型水库除险加固26座,治理水土流失10.6平方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1万人;2010年新建户用沼气池820户;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农机总动力达到18万千瓦;加大农村卫生院、敬老院、中小学改造力度,在全市率先实现“一乡两院”(敬老院、卫生院)的目标,五保集中供养率达85%;积极开展乡镇文化站、司法所、计生服务站建设,乡镇办公场所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设施正在加快向农村延伸。  

二是加快步伐,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能力。2006年,我县率先在全市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学杂费、教科书费,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每年为群众减轻负担3000多万元;2007年,我县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机制,2010年,农民参保人数为23.2万,参保率达到90.1%;2005年,率先在全市实施农村低保制度,2010年,2949名城镇居民、16373名农民享受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此外,还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农民享受到的文明成果一天比一天多。  

三是加大力度,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近年来,我县实施了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县财政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向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农村社保倾斜的力度越来越大。全县全面落实了良种补贴资金、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退耕还林补助资金、能繁母猪补贴资金、农村低保金。以上补贴资金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除农村低保外其余补贴通过“一折通”直接兑现到农户手中,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落实城镇低保政策,兑现了全县城镇低保资金;全面启动了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积极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一大批公益设施,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五)、突出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建立健全了新农村建设领导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政令畅通。我县在2006年3月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之初,县里就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等9名县级领导为副组长,50个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均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各村还落实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及责任人,指定了后盾单位,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政令畅通。  

二是建立新农村建设责任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及《成员单位相关责任表》,下发了相关文件,制定了全县“十一五”新农村各专业组工作计划,落实了工作目标,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稳步扎实推进。  

三是建立了宣传机制,确保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力度。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横幅、标语和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大力宣传,形成了强大的政策舆论导向,全县上下和农民群众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已经充分调动起来。县里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在政策扶持、人才支持、技术服务、资金支持等方面向新农村建设予以倾斜,县直相关部门加大向上跑项目、争项目的力度,2006年争取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达9860万元,几年来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7亿余元。  

   四是突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我县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确立了搞好示范,通过示范引导,逐步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第一狠抓了示范村村庄规划修编工作。全县确定了33个省、市、县、乡级示范村,目前,33个试点村已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并编制完成了8个非试点村的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第二明确了示范村的“一村一品”特色发展路子。我们在整体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过程中,对7个省、市级示范村进行了重点扶持,在充分考虑各村实际的基础上,先后确立了荆坪古文化生态旅游示范村、大松坡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村、新店坪农村文化生活示范村、陈家湾园林花卉苗木示范村、乌溪生态林业旅游示范村,着力打造各示范村特色。第三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带建设进程。按照省、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把新农村示范片、带建设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加快进度,重点抓好以沿209国道(怀黔公路)为中心,在**镇荆坪村、**镇阳合垅村、冯家湾村、陈家湾村和桐木镇黄松坳村和黄家湾村6个集中连片自然村建立**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着实打造既体现文化特色、生态特色和产业特色的产业新村。  

三、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1、宣传不够到位,思想认识有偏差。由于宣传不够到位,导致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有偏差。一是有的领导干部对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对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理解不深,对用什么样的标准及方法进行新农村建设感到模糊;二是有的地方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够重视,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三是还有少数基层干部和农民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忽视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应有的能动性。还存在“等靠要”思想。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资金“瓶颈”制约。县乡镇政府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很高,力度很大,但面临的困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一是地方财力的承受能力与相关配套政策之间有差距。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各项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二是建设资金来源有限。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已取消,“一事一议”筹资方式和额度,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益性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三是村级集体没有实力。不少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是“空壳村”、“负债村”维持运行尚且困难,投入新农村建设更加力不从心。  

3、农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必须以高素质的农民作支撑。目前,农民的整体素质还较低,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不强,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薄弱。特别是大量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的农民离开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推广、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更难以提高。  

4、农村人居环境仍然较差。农村村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建设水平低,脏乱差问题仍然突出;以“改厨、改厕、改圈、改灶”为主要内容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进度缓慢;牲畜乱放、污水乱倒、柴草乱垛、垃圾乱堆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部分村建了垃圾池,又聘用了清洁员,但清洁员的工资无着落。  

5、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是突出问题。近两年农民收入虽然有了一定增长,但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民增收渠道少、务工工资低,特别是农用生产资料涨价幅度大,农民享受的补贴被农资价格的上涨所抵消,有的纯收益甚至有所减少。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民收入低、增长慢,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  

6、主导产业发展滞后。主导产业不确定和难以做强做大。有的村没有明确主导产业类型;有的村特色不突击,发挥不了优势;有的村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主导产业,但还有待进一步做强做大。  

7、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五是乡镇对村两委较弱的班子调整有难度,因为村委全是村民直接选举的,若要调整,必须召开村民大会进行罢免,再进行选举。  

8、村镇建设比较杂乱,规划设计难度大。全县农村大部分地区的村镇院落建设都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农户住宅建设在位置和方向选择上随意性相当大,院落整体相当凌乱。加上农户随意堆放农副产品、肥料等,整个院落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作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责任单位的农办,职能极度弱化,既无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人力,又无支付规划费用的财力,许多工作都力不从心。  

另外,还存在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薄弱、乡镇进展不平衡以及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及政策尊重农民意愿不够等问题。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2011年7月26日   

推荐访问:新农村 报告 建设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