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时间:2021-10-17 11:02:00 浏览次数:

 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美术基础课程体系是衔接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重要桥梁,重点培养学生与专业匹配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能力普遍薄弱,美术基础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严重脱节,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职业发展。由此可见,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更好地与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衔接,针对不同艺术设计专业制定更有专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分阶段教学模式优化美术基础课程,融入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创设更加科学合理、长远高效的美术基础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其主旨在于建设以艺术设计类专业需求为导向,包含各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实现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的基本能力教育,有效推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美术基础课程体系。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体系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多,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迅速,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在发生变化。现阶段很多艺术设计类考生都有相似的求学经历和问题困扰:因为艺术设计类考生在入学时并没有过高的美术基础要求,学生中多数没有扎实的绘画训练基础,依靠着“速成”类的考前训练或相关培训升学。导致艺术设计类学生普遍面临如此现状:学生入学后无法在少量的美术基础课时内达到后续艺术设计类专业所需的美术基础能力以及绘画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影响到未来的艺术设计创作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上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设置上出现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所有设计类专业运用同一套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专业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对未来所学专业的了解。更有一些院校甚至放弃了学生美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乏力以及就业后设计思维、设计灵感枯竭,设计能力欠缺。事实证明,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中,美术基础课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是决定着艺术设计上层建筑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合理分配课时及调整课程模式,在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阶段的训练,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美术基础能力,优化与专业课程衔接过渡的教学效果。针对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美术基础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严重脱节的现象,解决美术基础课程形同虚设的问题至关重要。创新基础课程,使其与设计专业课程相辅相成、层层深入,指引学生顺利过度到专业设计的大门,与后续的设计专业课程高效衔接。

 将美术基础课程的设定结合设计专业的特色和需求,形成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设置针对性训练,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形成新的课程模块,从而使美术基础课程成为学生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学习前的有效支撑。美术基础课程是衔接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桥梁,是培养学生正确观察、思考和表达的重要训练内容,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美术基础与艺术设计的表达能力,也是学生以后从事专业设计的基础和前提。针对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现状、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思考和实践尤为重要;首先要注重美术基础课程与设计类专业课程的高效结合,通过针对不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进行研究,明确专业需求,制定出与不同艺术设计类专业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及模式,解决“大锅饭”和“千篇一律”的问题;其次在学生美术基础能力培养中融入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和教学方式,加强各类艺术创作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实践操作,优化基础课程、让学生更加清晰领会美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思考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结合新时期设计类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美术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衔接的缺陷,制定出科学合理、长远高效的美术基础课程体系,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做好基础工作。

 二、制定美术基础课程体系的意义 1.契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标》中“突出学生中心”原则,结合学生美术基础能力现状,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契合《国标》中“突出产出导向”原则,优化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社会适应度,提升教学效果。2.为培养具有领先审美判断、相应设计思维、表达和技能,从事设计研发,承担设计教育,具备自主创业能力,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奠定基础。3.依托“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及资源,兼顾学生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习阶段和就业阶段的不同需求,设置差异化美术基础课程体系的内容及学习机制,更好地为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提供支撑。契合“四个回归”精神,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真正实现于高校学习与就业实践当中。

 三、制定美术基础课程体系的目标 比较研究国内外艺术设计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体系,借鉴国内外优秀美术基础课程体系的教学精髓。通过分阶段式教学模式优化美术基础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美术基础能力,在有限课时内提升教学效果。重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专业特性,根据不同设计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艺术类设计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体系,内容更实效、有针对性,使美术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紧密衔接。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通过大量实践训练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满足不同专业需求,使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重发展。

 四、美术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体系主要问题的解决方向 1.通过“强化教学支撑”解决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美术基础能力薄弱问题。2.通过“优化教学模式”解决美术基础课程课时分配有限及教学效果不明显问题。3.通过“定向化教学内容”解决美术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衔接匹配度问题。4.通过“定制化教学模块”解决学生专业学习后续阶段美术基础能力短板提升需求问题。5.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解决学生美术基础学习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不平衡问题。

 (二)美术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案 1.强化教学支撑美术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的必修基础课,也是学习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提,作为培养基础能力的课程,如同金字塔的底层,为后续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表现力和观察力提供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没有扎实的美术基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进入后续专业学习阶段将会面临举步维艰的局面。美术基础课程作为设计专业学习的基础,更是为学生提高设计师的艺术修养提供滋养平台,一名出色的设计师想要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及艺术修养,必须具备夯实的美术基础。所以,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设置中,要坚定强调美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突出学生中心”,结合学生实际美术基础能力现状,有计划地调整美术基础课程的切入点和递进方案,由浅入深的逐步提升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从而使美术基础课程成为学生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学习前的有效支撑。2.优化教学模式当前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面临“基础”与“专业”的课时分配问题,美术基础课程的有限课时和学生的基础能力提升需求成为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切实考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美术基础课程的课时分配情况,要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优化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成果,可以通过分学期、分阶段、分层次的教学模式更合理的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在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念进行多阶段的训练,也能够更好地解决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部分美术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穿插交互进行,伴随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领悟、掌握和需求,结合“产出导向”,能够更好地优化教学效果,同时提高社会适应度。3.定向化教学内容美术基础课程要为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就要兼顾不同的教学对象、课程需求和教学目标,重点以“课程”需求为导向———基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对美术基础课程的不同需求,将美术基础课程的设定结合设计专业的特色和需求,针对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设置针对性训练,定向化设置教学内容,根据所划分的不同专业构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相适应,使美术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高效衔接,同时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4.定制化教学模块艺术设计类专业对学生的美术基础能力要求较高,美术基础课程体系需建立开放的、动态的、丰富的并且与不同学生群体需求和专业需求联系紧密的教学模块,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各阶段能力要

 求的不同、社会需求的不同进行有的放矢的定制化教学,把美术基础课程高效融入整个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系统,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就是重点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学生在美术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以及设计专业学习后续,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需求。例如在专业学习阶段的中后期很多学生出现某项美术基础能力短板急需提升的需求,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学促使美术基础课程实行差异化设置,制定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选修模块,同时合理设定“回训”机制,更全面的兼顾学生不同的需求方向,同时也更好地为设计专业能力学习提供支撑。5.多元化教学方式美术基础课程的训练,在于解决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认知能力,美术基础课程要通过对造型的表达和画面构成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素养,在创造性思维方面进行实践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基础课程培养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设计师,更应注重美术基础教育在设计教育阶段的深远意义,美术基础课程培养了学生系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设计能力,从而真正提高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设计人才。美术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积极思考和正向表现的重要训练内容,也是学生以后从事专业设计的基础和前提,课程合理衔接、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才能更好地把学生引入专业设计的道路,提高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快速准确表现的能力。美术基础课程必然由围绕教材展开的封闭式理论教育转变为多元化的开放化的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堂实践及课外实训,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利于保障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以需求为导向构建艺术类设计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体系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主要问题解决的思考方向和美术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案思考,形成新的课程模块,制定与之相结合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推出“3+3”美术基础教学模式。1.美术基础课程体系及模式研究“3+3”模式:三个阶段+三个方向针对不同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分布在三个学期或三个学年)第一阶段:课程内容主体为所属设计专业的基本概念的建立和了解、倾向该专业需求的基础能力训练及专业相关的初步美学规律。第二阶段:课程内容主体为专业初级技巧及表现手法实践。第三阶段:课程内容主体为审美能力提升、艺术视野拓展及艺术修养提升。每个阶段的课程模式分为三个方向:理论讲授+课堂实践+课外实训“3+3+1”模式:三个阶段+三个方向+一项选修每个教学阶段设定不同选修课程,以强化艺术设计专业能力的巩固和提升。选修内容为设计美学、美术史论、艺术鉴赏、影视广告、展示设计等。在不同阶段增设差异化的选修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明晰自身的创作符号,从而建立完善的、系统的、多维度的、多梯度的动态美术基础课程板块。2.美术基础课程分阶段目标研究第一阶段课程目标:加强学生对构图、空间、透视以及物象结构的观察与理解,使学生建立起最基本的空间透视概念和立体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对专业

 基础概念的获取和吸收、转化为自身经验和感受,为前期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第二阶段课程目标:强化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及感知力;掌握更多空间变化规律及各要素间相互关系,以贴近更深层的专业课程的使用技巧和表现方法;将本专业当中专属的艺术符号作为重要的学习要素,为专业中期课程奠定基础。第三阶段课程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能力和艺术审美力能力,了解艺术设计的起源、发展以及设计的市场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设课外实习、实训、以及户外风景写生等多项训练,使学生多途径获得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专业发展的成因及发展规律,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激发学生对专业元素的认知和对情感的表达,加强学生对专业特性的提炼以及多种材料的灵活运用。

 五、结束语 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分层次设定美术基础课程的阶段和方向,多维度、系统化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类的本科人才。使美术基础课程更加贴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发展需要以及就业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设以艺术设计类专业需求为导向,包含各设计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实现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基本能力教育和培养,有效推进适合当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美术基础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2018. [2]白丽.设计艺术中的美术基础[J].艺术探索,2009(23):163-164. [3]郑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定位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3(06):142. [4]江汉英.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与改革[J].艺海,2011(07):147-148. [5]林家阳.中西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三种硬实力[J].艺术教育,2013(10):21-23. [6]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周钧.视觉传达色彩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8]黄艳.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9]周博.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的改革[J].大舞台,2010(11):176-177.

推荐访问:体系建设 艺术设计 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