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最新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心得体会(四篇)

最新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心得体会(四篇)

时间:2023-06-04 16:00:07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心得体会(四篇),供大家参考。

最新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心得体会(四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心得体会篇一

——观电影《信仰者》有感

电影《信仰者》——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烈士在狱中留下的诗句,展现出了一位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眼含热泪看完电影《信仰者》,一个个血肉丰满、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革命英雄历历在目,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胡天桃、曹仰山……带着昨日的烽火和硝烟,带着美好的憧憬和梦想,带着不屈的意志和性格,向我们走来。革命先烈们的信仰,深深震撼着我,涤荡着我的灵魂。

有信仰才能理想坚定。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信仰,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是“性质、宗旨和本色”、是共产党人永恒不变坚如磐石的“初心”,是共产党人深沉而执著的力量。方志敏被捕后,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从容说道:“千古艰难惟一死,我愿为我的信仰而死。”为了民族救亡和民族复兴,寻淮洲24岁就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胡天桃“为天下的母亲不用要饭”而参加革命;
刘畴西面对国民党威逼利诱毅然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让我放弃我的信仰,你们做不到……他们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他们不为官、不为钱、不畏苦、不惧死,他们用生命为民族救亡而战,他们只为主义,只为信仰。他们用自己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以自己的满腔激情热血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也正是因为有坚定的信仰,我们党才能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有信仰才能根植人民。习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只有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才能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人民。为发展苏区经济,改善民众生活,方志敏领导闽浙赣苏区经济建设搞得有声有色。影片中,方老五是方志敏的族叔,是封建社会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地主阶级代表,方志敏领导革命群众打破宗族观念,打击敌人的破坏活动,六亲不认,打土豪,分田地,分了族叔方老五的田产,带头组织生产冲锋队、突击队,组织生产合作社、贮粮合作社、互济社。尽管形势极其险恶,但苏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物资极为丰富,苏区军民吃肉隔餐不隔日,自给之余还发展对外贸易,大量外销。同时,大力发展苏区文化建设,兴建列宁小学,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苏区群众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民众于水火,永远跟党走,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苏区民众积极参加红军,保卫红色政权。正是因为方志敏等老一辈革命家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他们革命的理想之灯才能长明,所有的付出才会无怨无悔。

有信仰才能无私奉献。因为具有坚定的信仰,在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情况下,方志敏总是以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为重,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表现出了高度的奉献精神。影片中,缪敏含泪向方志敏倾诉:“孩子不能和我们一起生活,转移时只能将他们隐姓埋名安置在老乡家。”为了革命事业,众多先烈毅然抛家舍业,哪怕有对亲人千般的爱,只能深藏在心里,舍小家顾大家。为了支援中央,方志敏分批把赣东北苏区1000多两黄金和整箱整箱的银圆送交党中央;
()为了顾全大局,方志敏把赣东北苏区唯一的一支主力部队编入中央红军;
为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方志敏带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英勇战斗,牵制了国民党的很大兵力,闽浙赣苏区对中央苏区的壮大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信仰才能舍生取义。方志敏一生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战,也为自己信仰的事业奉献出了生命。在电影《信仰者》中,我们看到:方志敏和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广大指战员,受命于危难之际,出发北上抗日,血战东南半壁,历尽艰难险阻。为将主力部队带出来,方志敏重新杀入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不幸被捕。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同志,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在狱中,无论国民党反动派如何威逼利诱,方志敏依旧坚定自己共产党人的信念,大义凛然,绝不屈服,坚守信仰,在狱中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方志敏自述》:“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革命”,最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毛泽东称赞方志敏等革命烈士:“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是铁,信仰是钢,信仰是成就千秋伟业的不竭力量。作为一名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我将从《信仰者》汲取前进的力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民公仆宗旨,殚精竭虑,为建设“经济结构优化、民生发展优先、生态环境优美”的幸福新横峰贡献力量。(戈竹武)

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心得体会篇二

观《半条棉被》有感

“一送红军下了山、二送红军大路旁、三送红军到拿山……十送红军望月亭。”9月4日,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曲《十送红军》在电影《半条棉被》湖南首映式现场响起。

10月14日晚上七点半,根据县局教育整顿要求和县局党委部署,我局积极组织了广大民辅警集体观看革命历史教育题材电影《半条棉被》。通过观看《半条棉被》重温红军长征期间“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坚守为民情怀,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

该影片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三位女红军借宿湖南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见到徐家连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用剪刀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开,将半条被子留给了徐解秀,由此结下革命友谊的故事,以及红军为革命斗争不畏艰险、长途跋涉、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故事,展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该片已被列为2020年湖南省“光影铸魂”电影党课的推荐片目。

我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90分钟,却久久沉浸在那个艰苦的革命年代。大雨滂沱的秋夜,三名女红军在村子的一处屋檐下避雨,一杆步枪,一个电台,一床喜被是她们的全部家当,而屋内的小脚女人徐解秀带着生病的孩子注视着眼前的一切。从此刻起,她们的命运将因这床充满故事、充满期待的棉被紧密相连。

片中三名女红军帮徐解秀解放思想、破除旧观念,拿出仅有的药物给她的孩子治病,趁着修整期间帮她 修缮漏水的屋顶,在村民的房子遭遇焚毁时帮助村民筹钱盖屋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幕幕地呈现在我眼前,感动着我,激励着我。红军战士们早已困顿不堪、伤痕累累,但在乡亲们面前,却又成了保护乡亲们的英雄,成了当地老百姓中的一员。群众们从最初不了解红军、甚至误解红军,到最后主动给红军送吃的、为红军战士们祈祷。最终,红军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爱戴。

当影片进行至三位女红军临走时将自已仅有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给借宿女人的情节,我内心的浮躁被红军的为民情结所吞噬,胸中翻起层层涟漪,五味杂陈……短短几天的军民生活,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宗旨,彰显了红军亲民、爱民、助民、护民的为民情怀。

他们曾是多么鲜活的个体,为取得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已的一切,哪怕身负重伤,双目失明,步履蹒跚,也要坚决执行任务,勇往直前,决不后退;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有的十几岁,有的刚结婚,还未来得及为人父、为人母,就热血洒战场。他们是时代的英雄,人民的英雄,革命的先烈,值得后人敬仰、缅怀……

《半条棉被》从艺术上讲,可以说编导者较好地完成了这一主题展示。全片故事编排不断拨动着观众的情绪,一阵阵引起观众的共鸣。影片成功塑造了一个革命意志坚定而又朴实有情有义的女红军董秀云形象,鲜活而丰满,演员的外形与气质也很符合这个特定的人物,表演把握也很准确,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深化了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相比之下,当地百姓徐解秀的形象如果更加憨厚质朴,少些书卷的文雅,可能就会有更多当地贫困山民的质感。她住所建筑如果更加贫穷简陋,甚至破败不堪,不仅造型上更加有特色和冲击力,可能会更加真实地还原那个年代与环境,也会更好地营造那个特定的氛围,使“半条棉被”的内涵更加丰富而深邃,当然故事也会更加感人。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我想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还是应该去感受一下这部影片给我们带来的振奋和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半条棉被”虽已尘封于历史之中,但它所散发出的精神却历久弥新。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温暖的故事能够折射出真理的源泉和力量。“半条被子”里深深藏着共产党人的初心——谁赢得了群众,谁就赢得了人心。过去如此,今天依然。“一枝一叶总关情”,聚焦平凡一幕,实为不凡之人,这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段平凡往事,但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却闪烁着不平凡的光彩,正是点滴平凡中的不平凡造就了今日的中华民族与中华儿女。人民至上,以民为本,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更是每一名党员的初心。无论身居何职,当以人民利益为重。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刻,为他们撑起一把雨伞,送去一片爱心,助他们渡过难关,这应该是值得一做的事。平凡的人,可做不平凡的事,无论大小,只为初心。

大家在观看影片后表示,“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真实写照。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半条被子”故事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本质,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群众立场,树牢群众观点,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持续造福人民,以工作的实际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棉被”的温暖承载的不仅仅是⼀段历史,更是共产党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群众受苦、“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心得体会篇三

转变中凝聚前行的力量

编者按:2014年的第一块评论版上,我们打下一个问号——“2014,你将如何存在?”时近岁末,回望过去一年,我们与这个国家一起,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历程,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奋斗者的足印总是更加坚实,转折处的轨迹总是更加清晰。2014年的存在,写在深化改革奔涌的大潮中,写在正风反腐强劲的脉动里;
2014年的存在,写在普通人生活变化的鼓点里,写在思想观念演进的潜流中„„这一个年份,绝不是历史简单的韵脚,而是一个新时代的悄然来临。

“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一年来,充满希望的生活、充满活力的人们,谱写发展的时代新篇。我们从事件、人物、观念等角度,与你一起回顾将逝的2014,展望将至的2015,见证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波澜壮阔的前行。

总有一些年份,历史的波澜显得尤为壮阔。而只有回头看去才会发现,原来我们正处在曲折向前的三峡之中。2014年就是这样,社会议程的新热点,民众期待的新要求,治国理政的新气象,都在催生许多转折性变化,或在天空写下风雷激荡,或在角落生根发芽。

一部引来举国热议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不仅让“转折”一词迅速升温,更让人们意识到历史的“转折”、审视着现实的“转变”。“1976年10月的一个夜晚,北京,紧急出动的8341部队驱车驶出中南海。与此同时,在京城一个寂静的小院里,蛰居的邓小平正给瘫痪在床的儿子擦洗身子。”人们从第一集中的场景就找到了感觉,静水深流、柳暗花明,久违的记忆被重新激活,让人从忙碌的奔波中放慢脚步,思考现实的生活——我们同样置身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同样见证着推动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不凡征程,那些动人心魄的“转折”与“转变”,仍在发生。

转变,首先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热潮中呈现。迈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从总书记河南考察首提“适应新常态”的说法,到在北京apec会议上首次公开诠释,“新常态”迅速成为最热词汇,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一年,敢啃“硬骨头”,多项经济改革有了新的顶层设计,迎来新突破;
不搞“大水漫灌”,定向调控成为宏观政策新思路,蹄疾而步稳;
加速告别“唯gdp论”,就业收入、大气环境成为更重指标。这一年,中国互联网迎来20周年,亚太自贸区正式启动„„保持战略定力,葆有历史耐心,中国经济在下行压力中砥砺前行,改革步伐在逢山开路中笃行致远。

转变,在“打虎拍蝇无禁区”的高压态势中出现。“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坚决查处一个”。这一年,中央对***立案审查,并最终将其开除党籍、移送司法。直面政治局原常委的违纪违法,展现出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坚定决心。这一年,令计划、徐才厚等高级干部落马,一些地方“塌方式腐败”揭盖,诸多“累死点钞机”的小官巨贪曝光。中央纪委的网站,因每每发布重磅消息,而被网民亲昵地称为“反腐通讯社”。

搞小圈子、拉山头总要出事,推动改革必须清理权力寻租„„这些被一些人忘了的朴素道理,重新成为政治常识。一个束河冲沙、激浊扬清的执政党形象,让改变发生于此,让人心聚拢于此。据中国社科院最新统计,有93.7%的领导干部、88%的普通干部、84.8%的企业管理人员、75.8%的城乡居民,对未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表示有信心。改作风久久为功,反腐败进行到底,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决心、政治信用和政治定力,得到党内外广泛认同。

转变,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脚步中闪现。这一年,四中全会吹响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号角,无论是设立国家宪法日,还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无论是提高司法公信力,还是加强全民法治观念,都是铺就法治中国新河床的历史性设计。大河奔流之下,小河涓涓流淌,这一年,11部法律被人大通过,581项行政审批事项依法取消和下放,174个无律师县进驻律师,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律师法律服务县域全覆盖。依法治国的旗帜之下,让权力确保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让法治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信仰。

也在这一年,一批社会高度关注的案件,集中获得了审结、复核、复查、再审。衡阳贿选案、唐慧案、刘汉案、念斌案、呼格案、聂树斌案、复旦投毒案,等等,在争议激辩中,在公开透明中,甚至在有错必纠中,“公正司法”深入人心,“公平正义”空前响亮,司法改革的脚步清晰可见,普通人在个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光芒。

“中国即未来”,有西方学者这样判断。对于中国人来说,前景已很丰富,未来足够清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总书记这样说,“在20世纪赢得了伟大历史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21世纪赢得更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推车上坡,头几步最难。2014年之所以值得铭记,正因为它是一个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中国的真实缩影。2015年同样需要我们铆足力、把好关,积蓄乘势而上的劲头,为伟大的时代凝聚最强大的力量。

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心得体会篇四

观电影《半条棉被》有感

“半条被子”的故事只是红军众多军民鱼水情故事中普通的一个,却让我们看到了红军的信念、红军的理想。

“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在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在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二道封锁线后,11月初,中央机关、中央军委纵队等陆续抵达湖南汝城县沙洲村。

这时有三个女红军受伤脱离队伍,在自身受伤严重的情况下却把唯一的消炎药给了村民徐解秀发烧的儿子服用,并且在村里养伤期间,用行动感动了村民。她们发现徐解秀家贫困,天寒却没有御寒之物,就想把仅有的一条被子留在她家里。

临走时徐解秀坚决将被子还给三个女红军,在互相推让的过程中,最终女红军决定将被子剪成两半——一半送给村民,一半自己带走,并且承诺等革命胜利后给老百胜送条新被子。

“半条被子”的故事只是红军众多军民鱼水情故事中普通的一个,却让我们看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纪律严明。不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却抢着去帮助群众干农活,给人民群众提供帮助。长征时期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互动,展现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和谐景象,也充分体现出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些感人的事迹是革命前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我们作为新一代共产党员要铭记历史。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担重责,为我们新一代的长征书写华美的篇章。

作为分厂党委生产党支部的支部书记,我要带领好支委和党员们,全力以赴,攻坚克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要发扬共产党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的长征精神,带领支部党员在180分厂不断创造新的纪录。

推荐访问:观后感 棉被 心得体会 最新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心得体会(四篇) 最新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心得体会(四篇) 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心得体会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