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教育局论文: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影响思考

教育局论文: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影响思考

时间:2022-05-14 12:14:01 浏览次数: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而近几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表现及负面影响
      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38.50%的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只有28.8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
      另据《检察日报》报道: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左右。然而,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结果中,却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不久前,该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忌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作为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神圣使命和艰巨任务,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尊敬和特殊的关注。因此,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而且必须努力加以及早解决的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社会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主要表现在青年教师身上,他们大都胸怀远大理想,期望实现自我。但往往由于分配到的新环境,学校人事安排、工作方式方法、生活环境等而存在理想与现实冲突,相当一部分人对教师角色、学校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从而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等不良情绪,以至经常情绪不稳定。
      2、烦躁、忧郁、紧张、焦虑。由于主客观原因,一些教师常处于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状态,不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甚至恣意发泄,借题发挥,造成人际关系恶化,这种恶化反过来又刺激不良情绪的滋生与蔓延,以至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郁状态。
      3、职业倦怠,心理失衡,行为偏差。教师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长时性”,除在校的八小时外,放学后心里仍然思考着如何处理班级事务和学生问题,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使得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劳累。同时,市场经济对生活中的现实冲激,教师的价值观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素质和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面临着的压力更大,许多教师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的矛盾,遇到挫折易产生心理失衡,诱发不良情绪。如嫉妒、自卑、愤懑、抑郁等情绪,严重的伴随有攻击性行为等。在学校表现为:忽视学生人格,无故迁怒,挖苦、讥讽学生;侮辱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个性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某些不良的个性特征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心胸狭窄、意志脆弱、好胜自负、过度敏感、个人主义等。具有这些个性心理特征的教师往往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与学生、同事、领导融洽相处,不是与同行发生纷争,就是与学生产生对抗,甚至与领导发生冲突,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形成孤独、无援、苦闷、自卑等不良心态。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心理障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师的内部基础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是否乐观和积极,将影响整个心理状态,左右行动,也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调查显示,教师的心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拥有愉快心情的老师,所带的学生性格普遍开朗;而爱猜疑的教师,班里学生“打小报告”的现象就多;有强迫倾向的教师,很容易让学生精神紧张。教师在学生成长历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他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学生上学期间,甚至可以影响到这个学生的终生。
      第二、教师心理障碍也会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健康与幸福。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还直接困扰着教师本人,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间接影响到其家庭生活的幸福。事实也证明有很多教师因工作压力大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危及到了他个人及家庭的正常生活,严重的还促使其的婚姻和家庭的破裂,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第三、教师心理障碍还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心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管理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保证。学校里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心态良好,学校工作就开展得顺畅,管理容易做就到位,教学秩序就会良好,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提高;相反,学校里的各种就会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有效克服教师心理障碍,塑造教师良好心态,应该成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师因其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显得更为复杂。这里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共性因素,又有特性因素;既有内部压力,又有外部压力;既有宏观方面,又有微观方面。众多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这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生理因素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的影响。神经系统属弱型的人,他们往往比神经系统属强型者在产生冲突面前更易产生相应的疾病;同时,遗传所形成的生理解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成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身体过于矮小、长相较差等会使教师产生自卑、封锁等心理问题。二是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影响。临床发现,多数身体健康不佳的人都有不良的心理反应。支气管哮踹、消化性溃疡、呕吐、心动过速、头疼等疾病都会引起心理失常、精神萎靡,并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二、环境因素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物理的和物质的环境。研究表明,在高响度的噪音条件下,教师的视感受性降低,并伴有情绪烦躁、激动易怒的不良心理反应;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环境下工作也会使教师视感受性降低,使教师产生焦虑、愤懑、烦躁等不良情绪反应。
      二是社会环境,主要有:
      第一、有形的压力————制度与现实的碰撞
      教育体制改革挑战教师的心理承受力。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骨干评选、教师聘任、考核排序、按绩取酬、末位淘汰等等,这是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与这些调整和变化还不能完全适应、或者说与社会上某些经济效益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的高收入行业和隐性收入较好的高地位行业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的就是中小学教师的收入相对较低。高付出、重压力、低收入、高消费之间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无法回避又难以解决的问题,物质利益得不到满足,其他如发展与价值实现的需要、尊重与认同的需要、人际交往与社交活动的需要等都难以实现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的工资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连生存的需要都不能保证。这些对于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则很难避免会导致心理不平衡、心态不平等。从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得一部分教师处于焦虑和危机之中。
      第二、无形的枷锁————升学率的重负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成绩始终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终落在教师的身上,尤其是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升学率的过高期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当然要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奖惩条例,其重负还是落在教师身上。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期望和学校的以升学率论高低的标准,教师只有在这根无形绳索的束缚下,拼命地工作。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教师们透不过气来,整日心绪不宁!反映出当前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的现实和生存状态。长时期的体力上过于辛苦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
      第三、新的挑战————新课改的推行
      《新课标》的实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它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原来熟悉的教法,重新获得新的技能,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心理因素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过高的期盼。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承担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传道、授业和解惑,而承担这一使命的人---教师就是无所不会、无所不能,是正义和智慧的化身,要求教师是为人师表、高尚圣洁的圣人。这种认识,对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思想认识、道德观念都有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这种认识和评价体系无形中对教师却是一种压力,“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对教师来讲却不可能完全做到。
      第二、不良的情绪反应。研究表明,教师经常性的易激动、愤怒、焦虑等情绪反应会使教师心理产生失调,如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受压制等,同时,还可能导致不良行为反应,诱发身体疾病。
      第三、某些不良的个性特征。研究表明,不良个性特征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这些不良个性包括:心胸狭窄、意志脆弱、过于争强好胜、性格内向、过于敏感等等。目前教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过于强调用外在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如社会地位、工作待遇等等,由此产生自卑感等各种消极心理;另一方面,自我期望过高,设定的目标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范围,由此导致职业压力过大,同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易于陷于焦虑和自卑之中。
      三、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针对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而全面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又需要全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华民族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这些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为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提供了好的教育环境。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更需要全社会关心教育、关心教师的成长,对教师的工作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关心教师的成长。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学术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因此,学校管理者要积极创制条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心情愉快,各尽其才,各得其所。学校的领导者要尊重教师的权利,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和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学校的员工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学校的工会组织要通过组织联欢会、假日旅游活动、教代会和教师心理健康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形式,让教师广开情感宣泄的渠道,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增进教师的身心健康。
      3、教师要学会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加强自身修养。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特有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注意、记忆、思维、感知等心理因素。教师对这些因素的认识和评价,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有无正确的自我评价,是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教师要保持自知之明,对缺点不掩饰,对优点不夸大,不缩小,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状态。做到在挫折、困难面前不低头,既经得起失败,又经得起胜利的考验。要学会善待自己和善待别人。教师自身也应该自觉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加强耐挫力的培养和锻炼,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师生关系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烦躁情绪和过激言行。
      4
      、合理宣泄,自我放松。面对各种压力,心中淤积的消极情绪会对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采取合理宣泄、自我放松的方式将其释放出去,是一种自我保健和矫正的好办法。通过自我调节,如聊天、购物、聚会、外出旅游、体育锻炼、找人倾诉、自我宣泄、音乐调节、运动调节等方式,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松弛,这样可以能获得较明显的效果。
      5、
      教师要学会放弃。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选择就要有所取舍。人生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职业,而无谓的抱怨、委屈、不平都是无意义的。所以,当你发现现在无法改变现实、无法实现你心中向往的目标时,就应该果断地放弃,就像毅然甩掉一个包袱一样,轻装上阵。
      6、拓展兴趣爱好,保持乐观心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消除疲劳、解除苦闷、松驰情绪、焕发精神、陶冶情操,而新的兴趣、新的眼界,有利于扩展教育思路,新的活动、新的知识,有利于教学上的成功。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做一份其他领域的工作。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7
      、要引导教师的心理需要向高层次方向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多种需要按性质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2)安全需要,指寻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获得安全感的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指人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4)自尊需要,指获取并维持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要,如被人认可、赞许、关心爱护等。(5)求知的需要,指个体希望了解自己、他人以及各种事物的变化。(6)美的需要,指对美好事物欣赏的需要,比如希望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7)自我实现需要,指个人全部理想都实现的需要。七种需要中前四层称之为基本需要,后三层称之为成长需要。基本需要都是个体在生活中因身体上或心理上有所缺失而产生的,又可称之为缺失需要,一旦获得满足需要强度就会减弱。而成长需要则是永远无止境的。因此先满足人的缺失性动机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人的需要集中地反映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情趣、追求、个性倾向等,单纯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并不必然导致高层次心理需要的出现,所以我们还要在满足教师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引向形成更高层次的需要,引向符合社会需要的更远大的奋斗目标。学校在运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还要针对每位教师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用正确、有效的思想教育方法引导他们的需要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
      教师肩负的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角色,教师的工作是一件关系到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极为复杂的职业,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发展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展望未来,如果社会、学校、教师都来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 教育局 思考 教师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