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势在必行(谈英武)

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势在必行(谈英武)

时间:2022-05-18 16:00:02 浏览次数: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布设在我国最高一级台阶青藏高原上,临近四川盆地。从长江上游金沙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海拔3500米左右地带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水入黄河源头河道海拔3442米处。具有入黄位置高,高水高用,供水覆盖面广,以及通过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等大型水库的有效调节,与黄河水资源统一调配的优势,能够供给不同时空的用水需求。但是从长江上游调水,水量相对有限,调水主要向黄河上中游青、甘、宁、内蒙、陕、晋6省(区)和内陆河部分地区供水,少部分水量补充黄河河道生态水。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研究工作开始于1952年,经过初步研究、超前期规划、规划阶段的工作,2001年7月第一期工程(调水量40亿立方米)进入项目建议书阶段,在此期间,上级调整部署,将规划的第一、第二期工程合并研究,仍作为第一期工程(调水量80亿立方米)。计划2008年底提交项目建议书的初步成果。1952 ~2008年,历时长达56年。黄委累计有8000多人次在青藏高原进行勘测规划设计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大量基础资料和一大批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凝聚了几代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智慧。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给予高度重视。近20年来,国务院领导讲话和文件,充分肯定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黄河流域八省(区),特别是黄河上中游六省(区)不断呼吁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进程,力争早日开工兴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黄河上中游六省(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缺水形势更趋严峻,解决缺水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惠及民生,进一步解决老、少、边区人民的用水需求,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水平、缩小东西部差距、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讲话和文件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听取黄委主任王化云关于南水北调的设想后,毛泽东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在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为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必要的,要在科学选比、周密计划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2000年10月9日至11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2002年10月10日 ,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和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汇报,审议并通过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2004年3月10日 ,中央在北京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要加强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南水北调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全国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举措”。

 

1995年6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鹏主持召开国务院办公会议,“研究南水北调问题”。会议纪要指出:“南水北调是一项跨世纪的重大工程,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益,一定要慎重研究,充分论证,科学决策。会议经过讨论,议定了四点意见”。其中第二点指出:“设计南水北调工程方案要集思广益,开阔思路,要兼顾用水需求、投资效益和国家经济承受能力。可以多设计几种方案,东线、中线、西线方案都要研究,不宜偏废。”

 

2000年9月27日,朱镕基总理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1988年7月11日,黄委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负责人在西宁,向正在青海视察的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国家科委副主任蒋民宽汇报西线调水工作。宋健在讲话中指出:“我支持西线工程,代表国务院向从事勘测考察的同志表示慰问和感谢。南水北调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研究非常必要,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的大事,希望黄委同志,包括科学院、长办同志共同努力,坚持下去。在今后若干年内,把问题搞清楚,这就是对我们民族、国家、人民和后代的一个重要贡献。”

 

1992年8月25~28日,在西北地区经济座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讲话全文的第五部分,“规划中的几个行业问题”中指出:“水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南水北调西线问题。南水北调有三条线,即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解决不同地区的缺水问题。西线就是从长江上游调水到黄河上游,解决陕、甘、宁地区缺水问题。”

 

1994年6月5日,邹家华副总理在北京召开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论证会讲话中指出:“南水北调是个总题目,有东、中、西三个方案,在上一次会上,大家还在争论,到底是东线还是中线,到今天大家比较一致了,东中西三线具有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三条线各解决各的问题,不是一个互相否定互相替代的方案,不是要东线就否定西线,要中线就否定东线和西线,三条线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完全一样的。定了东线,中线能解决的问题东线解决不了;定了中线,西线要解决的问题中线也解决不了。经过论证,大家也比较清楚了”。还指出“黄河用水很紧张,从西线引水入黄河,主要是解决西北的问题。三条线各有自己的功能。南水北调工程的内容是由三条线组成,不是由一条线组成的,这是一个总的观念。”

 

1997年3月31日至4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指出:“会议取得了重大成果,在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即: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必要的;东、中、西三项工程的共同目标是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有各自的合理的供水范围,不能互相替代。”

 

1997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出版的关于南水北调西线工作报道的《奋战高原的足迹》一书题词:“今日艰险苦犹荣,明朝甜水人民欢”。

 

2002年7月14日,《国务院关于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的批复》中第六点:“六、近期要抓紧河口村、古贤水利枢纽等骨干工程和黑山峡河段开发的论证工作,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步伐”。

 

2002年8月23日 ,朱镕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听取了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关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汇报。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指出:“规划选定了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和西线的调水水源、调水线路和供水范围,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相互联接,形成‘四横三纵’的工程总体布局”,“西线工程要继续进行前期工作,规划分三期建设,第一期工程将于2010年前后开工,年调水量为40亿立方米”。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关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批复》指出:“根据前期工作的深度,先期实施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西线工程继续做好前期工作”。

 

2002年1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人民大会堂主会场宣布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半个世纪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南水北调工程十分关心、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凝聚了新中国几代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智慧。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在深入开展规划、设计和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并反复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工程方案基本成熟。最近,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决定开工兴建南水北调工程。”

 

2003年1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主持会议,听取中国工程院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汇报,并给以充分肯定。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在汇报中指出:解决西北水资源短缺问题的10项战略对策,其中的第9项,“(九)抓紧前期工作,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警惕黄河水资源危机,抓紧准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议在2010年前完成包括生态环境评估的前期工作和开工准备,2015年争取第一期工程通水,2030年前后完成二、三期工程。”

 

以上党中央三代领导和国务院领导的讲话及文件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全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解决黄河和西北地区缺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非常重视和关怀。

 

从黄河流域八省(区)的呼声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992年10月7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研究的报告》报国务院。

 

1993年7月1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甘肃省人民政府、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联合提出《关于召开沿黄六省(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研讨会的倡议书》,发送宁夏、内蒙、陕西、山西省(区)人民政府。1995年6月24至26日,在西宁召开了黄河流域八省(区)领导参加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综合研讨会”。会议提出:《黄河流域八省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的建议》报国务院。

 

1994年3月1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支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早日付诸实施的函》报水利部。

 

1994年7月19日,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步伐的报告》报国务院。

 

1995年11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转报关于尽早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议的请示》,报国务院。附1995年8月7日至9日,黄河流域八省(区)经济协作区负责人第八次会议提出:《关于尽早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建议》。

 

1996年4月1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的请示》报国务院。

 

2002年9月18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上报〈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的建议〉的请示》报国务院。

 

2008年3月上旬,在全国“两会”上,“青、甘、宁、内蒙、陕、晋六省区政协主席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国家加快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支撑六省(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

 

以上表明,黄河流域八省区和黄河上中游六省(区)共同要求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以缓解黄河流域和上中游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代表了黄河流域和黄河上中游六省(区)人民和政府盼水的心声,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急迫。

 

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差距、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的大局,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2000 ~2006年,黄河上中游6省(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1%,2004 ~2006年期间,6省(区)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4.3%。

 

黄河上中游地区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多种矿产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煤炭、油气基地的建设,使该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宁夏宁东、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陕北榆林、甘肃陇东、和山西离柳等能源化工基地,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而且后续综合开发潜力很大。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开发的重点,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储备区和接替区。

 

煤炭资源不仅储量丰富,而且煤类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根据统计资料,2000~2007年间,全国煤炭产量从约10亿吨增加到25.6亿吨,净增加15.6亿吨。其中,黄河上中游6省(区)2000年煤炭产量为3.8亿吨,占当年全国煤炭产量10亿吨的38%;2007年产量13亿吨,占全国产量25.6亿吨的51%,占同期煤炭增加产量的59%,发展势头相当迅速。同时煤化工、火电产业发展迅速,是西电东送的电源之一;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是京、津城市供气的主要气源,也是西气东输一期工程的气源之一。该地区还有宜农荒地约3000万亩,占全国宜农荒地总量的30%,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还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黄河上中游6省(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支持着全国的经济建设。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战略等均对黄河上中游6省区提出了新的要求。该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黄河上中游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年降水量一般200至400毫米,有些地区在200毫米以下,严重缺水,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黄河是黄河上中游地区主要水源。近几十年来,黄河水资源发生了新变化。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呈减少的趋势,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已从580亿立方米,减到535亿立方米,减少了45亿立方米。黄河来水减少,用水持续增加,耗水已占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73%,超过了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缺水的局面相当严重。有些地区主要靠挤占河道生态水和超采地下水维持发展。造成河道频繁断流,河道淤积、湖泊萎缩,河口地区生态退化,水体纳污能力减弱;地下水漏斗不断扩大,地下水资源作为战略储备已大量消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草原退化、沙尘暴加剧。一些地区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初步成果,黄河流域现状缺水达85.6亿立方米,其中河道外缺水71.6亿立方米,河道内缺水14.0亿立方米。1994年~2000年连续枯水段的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减少118亿立方米。缺水主要集中在三门峡以上的黄河上中游地区。预测未来在加大节水的前提下,缺水形势更为严峻。从历史和建国以来的资料表明,这一地区干旱灾害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危害极大,生态环境恶化,对人民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黄河增水,对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缓解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局面,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西线调水第一期工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主体工程建设主要在四川省境内,工程沿线的四川、青海、宁夏、内蒙等省(区)为藏、回、蒙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兴建工程的投资,涉及沿线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增长,使老、少、边区人民脱贫致富,缩小东西部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巩固边防、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是实现21世纪前半叶调出区和黄河流域及其上中游受水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基础设施,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造福当代、惠及后人的宏伟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几点认识

 

1、调水河流的水资源丰沛,调水量是有保证的。从调出区引出部分水资源量,要考虑照顾调出区的利益,尽量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并采取适当的补偿措施和扶持政策,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调水促进调出区和受水区共同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维持。

 

2、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由7座30米~190米的大坝和320公里的长隧洞组成,技术条件复杂,根据当代的坝工技术和长隧洞施工技术,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技术难关。

 

3、警惕黄河出现严重水资源危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能向黄河源头河段补水的唯一外来水源,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早做准备,以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4、黄委领导西线调水风雨56年的规划论证历程,是把西线工程不断推向前进的历程;黄委三代工程技术人员前赴后继、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克服重重困难的经历,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当前,西线工程在半个多世纪工作宽阔、深厚的基础上,加快第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前景明朗,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势在必行。

 

(作者为原黄委设计院副院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设计总工程师)

    

推荐访问:南水北调 英武 西线 势在必行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