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坚持主流价值观念推进校园和谐教育

坚持主流价值观念推进校园和谐教育

时间:2022-05-21 14:21:01 浏览次数:

坚持主流价值观念  推进校园和谐教育  
——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谈  
【摘  要】为应对国际局势“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而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时代的主流价值。学校落实这一体系要求,要以师为本,坚守核心、坚定导向、坚持德育为先,构建教育的和谐。  

【关键词】主流价值观  核心价值  师本  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学习、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校园师本建设,无疑是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构建校园和谐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初步设想到正式提出,共产党人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艰辛探索。十九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源地德国,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战友、德国工人阶级的杰出领袖奥古斯特·倍倍尔说过:“目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种种丑恶现象,目睹宗教唯灵论和金钱拜物教对群众的腐蚀,我们痛心疾首。我们是多么渴望有朝一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逐步地、全面地、系统地实现我们的思想道德信念和核心价值!”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紧密联系本国国情,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经过研究探索,科学地论述、并提出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和理论创建,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二00六年十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在这个《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从实践的层面提出了三个“坚持”。第一个“坚持”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建设的各方面;第二个“坚持”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精神力量:“信念和信心”:第三个“坚持”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三个“坚持”,有机地反映出“教育——实践——认同”的哲学认知规律,让人们重历灵魂的洗礼、再寻精神的归属。  

一年后,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既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坚持的主流价值的进一步阐述,也是中央对随着改革开放而出现的“多元化”价值观的正确疏导和郑重回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报告》从理论的层面提出了三个“推进”。第一个“推进”,强调的是“创新”;第二个“推进”,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和建设”;第三个“推进”,提出了如何“创新”。这三个“推进”,分别从“目的——方法——结晶”三个方面怎样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认真比较我们党在相隔一年的两次重要全会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一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的认识不断深入:《决定》是用以“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报告》是用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形成“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到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显然在更高的层面上提高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二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举措的认识不断深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主要是从实践的层面上论述,《报告》主要是从理论的层面上论述,由三个“坚持”而三个“推进”,这反映出我们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基于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一是为了发展国力、从容应对国际“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的局势。  

当今国际局势已进入战略机遇期,“机遇大于挑战”。真是应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论断,美国政府的扩张政策屡屡受挫,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在曲折中趋向形成。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的提高,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众所周知,国力决定地位,国力决定影响。一个国家的实力既看它的经济发展,这是硬实力,又看它的国民素质、民族意志,这是软实力。只有同步推进这二者和谐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二是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的发展要求。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近三十年了。我们不妨把这近三十年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八十年代中期,是改革开放的起步期。在这一时期,党适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农村“联产承包”起步的改革拉开了大幕,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温饱问题。从八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是改革开放的反思期。这一时期,由于淡化了抓意识形态,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人们反思“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九十年代至党的十六大,是改革开放的推进期。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制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开放进入了以科学发展、改善民生问题为重点的和谐期。共建共享改革成果、构建和谐社会,是这一时期的主题。  

一位革命导师说过,社会的进步,往往是以牺牲道德为代价的。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在推动社会大进步、带给人们思想大解放的同时,也带给了人们思想的大冲击、大分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并一度出现“自由化”的状态;这种“多元化”、“自由化”的价值观念,也一度给主流价值观念带来了很大冲击。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抵制错误和腐朽的思想,是实践经验的升华,时代呼唤的必然,必将推进改革开放健康、持续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三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学的观点告诉我们,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建设,这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人的道德发展,人的智慧发展,人的技能发展,人的生存发展等。  

本质上讲,人其实是一个由人性与兽性组成的同一体。我们要弘扬的是美好的人性,控制甚至扼杀的是人从生物性随时衍生出的孽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为阻击人从生物性随时衍生出的孽根性提供了有效武器,指出了促进人健康、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坚守主流价值观念,构建学校教育和谐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校园主流价值观念,构建学校教育和谐,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型时期,不可否认,容易出现“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等问题,而“多元化”的价值观,使我们的道德水平随之出现了滑坡和缺失,主流价值观受到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责任感的弱化,荣辱观的淡化,价值观的泛化等。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两方面的事实:一是道德的影响作用仍然有,但在心浮气躁的诱惑下,道德的影响作用并不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经典之语在现在看来,有些失之偏颇;二是金钱等物质的激励作用仍然有,但在急功近利的侵蚀中,其激励作用并不能持久,“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样的谚语也难有信度了。  

因此,坚持主流价值观,构建学校教育和谐,第一是要坚守核心,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仅是我党的理论创新,而且是针对社会转型快、心理失衡大的“多元化”社会思潮,作出的重大举措、庄严的回应。《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坚持主流价值观,要做到引领——包容——抵制;引领要坚定,包容要豁达,抵制要有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差异”“多样”是在认同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的“差异”“多样”,至于有违于主流价值观的“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要理直气壮地“有力抵制”。尤其是后者,好久未听到这样富有勇气和魄力的语言了,感觉格外震撼。把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学生、引导教师的精神活动,突出抓好价值观、荣辱观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  

坚持主流价值观,构建学校教育和谐,第二是要坚定导向,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我们一是要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风尚,实行“师本型”的管理,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做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激励教师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进步、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我发展、在社会完善中实现自我完善。二是要以师为本促发展。今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北师大与学生座谈时指出:“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由此,我们可见教师对于教育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首先,以师为本,要以促进教师的思想发展为本。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胡锦涛语),同时,要用主流价值观去教育学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多元化的环境中,更是需要始终能够坚持主流价值观念的教师。其次,以师为本,要以促进教师的素质发展为本。在转型时期,教师尤其应该在执着的使命感、规范的师德、健全的身心、职业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爱而厚教等素质方面不断发展。再次,以师为本,要以促进教师的适应力发展为本。新时期社会转型、科技更新越来越快,教师应该充分认识、主动适应这些发展的要求。当前,社会的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现代化,都给教师以巨大挑战;因此,更要求教师学习新知识、形成新见解,更要求教师静下心、潜下心,更需要教师不为名利累、坚守教师魂。三是要激励教师主动进行专业化完善,又好又快地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化理念、专业化知识、专业化能力、专业化情意还有些差强人意,要以观念引领和政策倾斜双管齐下,推动教师四位一体地全方位发展和完善。特别要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塑造师格、锻造师魂,促进专业化情意的发展和完善。  

坚持主流价值观,构建学校教育和谐,第三是要坚持德育为先,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报告》第一次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第一件大事,可见教育在科技强国中的举足轻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校园为主渠道、以学校—家庭—社区为平台、以教师—家长—社会人为网络,加强德育工作,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古人云:“德者,才之帅也。”在教育内部,屈从于政府、社会、家庭的压力,教育有时也出现了一些扭曲;因而,德育在学校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始终存在一个“摆位”的问题,即德育与智育等其他几育的关系。不少教育者始终认为,“德育是软素质、智育是硬素质”;因而,实施起来,“一手软、一手硬”。针对忽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的倾向,江泽民同志曾尖锐指出:“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有一种说法也催人猛省:“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由此,我们更应该坚定地认为:德,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主导因素,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上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校园教育和谐,学校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正因为如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提供坚实的保证,为构建和谐教育同时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是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神圣的使命。                (二00七年十二月八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3、《光明日报》:《理论》·二00七年十 二月四日   

4、《人民日报》:《议政建言》·二00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推荐访问:价值观念 推进 主流 和谐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