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浅谈利川粮食生产潜力与增产途径

浅谈利川粮食生产潜力与增产途径

时间:2022-05-23 13:14:01 浏览次数:

   摘要:“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进步。利川是湖北省粮食生产大县(市)之一,利川也是武陵山区中的产粮大县,它足以代表鄂西南山区粮食生产县(市)的诸多方面。文章通过对利川粮食生产的回顾,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增产潜力,寻求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可供鄂西山区、武陵地区县(市)粮食生产参考。
 
    关键词:粮食;生产潜力;增产途径
 
    利川偏属湖北省西南隅,位于北纬30°39′-29°44′,东径108°21′-109°18′,亚热带。境内海拔315-2041米,总面积4607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89.30万亩,总人口86.88万人,是湖北省山区产粮大市(县),粮食播种面积约140万亩,总产约37万吨。由于温光资源不足,气候灾害频繁,粮食资源短缺问题一直制约着全市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技术创新及气候适应型稳产高产技术的迅速推广,粮食产量屡创新高,解决了长期未能解决的粮食低而不稳问题,全市粮食自给有余。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未来粮食问题的隐忧已引起举世关注。
 
    一、利川粮食生产发展及现状
 
    (一)粮食生产历程的回顾
 
    1949-1977年,利川粮食生产经历了4次重要的历史变革。
 
    第一次是1950-1953年,建立农民个体所有制。粮食年均总产达到104008吨,比1949年增加粮食24902.45吨,增幅31.48%。在粮食增产的三大要素[耕地、提高耕地利用率(复种指数)、提高单产]中,增加土地的贡献为21.87%,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贡献为28.86%,提高单产的贡献为49.27%。
 
    第二次是1954-1958年,土地由农民个体所有制演变成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初级形式:初级社和高级社。粮食年均总产123638.9吨,较1951-1953年均总产增59041.68吨,增幅为91.40%。在对总产增产贡献中,土地增加占4.93%,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占87.30%,提高单产占7.78%。
 
    第三次是1959-1966年,建立人民公社制度。粮食年均总产129936.01吨,较1956-1958年均总产增产49995.61吨,增幅为62.54%,其中耕地贡献为18.74%,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贡献120.36%,提高单产贡献为-39.10%。
 
    第四次为1967-1977年文化大革命。粮食年均总产151903.2吨,较1963-1965年均总产增产66198.12吨,增幅为77.24%,其中耕地贡献为-12.88%,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占112.73%,提高单产贡献为0.15%。
 
    对1950-1977年进行总体分析,年均粮食较1949年增产54456.30吨,相对增幅为68.84%,其中增加耕地面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为21.87%,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产出效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为28.86%,提高单产对产量的贡献为49.27%。从历史进程看,单产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主要集中表现在1950-1958年、1959-1977年,单产提高对产量的贡献为-14.99%。
 
    1978-2007年,利川粮食生产经历了6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8-1980年农业生产全面恢复阶段。粮食年均总产202565.57吨,较1975-1977年均总产增100208.37吨,增幅为97.90%。其中耕地贡献为0.43%,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贡献为68.31%,提高单产的贡献为32.13%。
 
    第二阶段为1981-1984年,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年均总产211812.95吨,较1979-1980年均总产增90273.61吨,增幅为74.28%。其中耕地贡献为-1.97%,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贡献为63.35%,单产提高贡献为38.62%。
 
    第三阶段1985-1993年杂交良种普及阶段。粮食年均总产215782.18吨,较1982-1984年均总产增93838.18吨,增幅为76.95%。其中耕地贡献为5.50%,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贡献为90.62%,提高单产的贡献为14.87%。
 
    第四阶段1994-2000年,综合增产技术全面普及阶段。粮食年均总产339436.71吨,较1991-1993年均总产增产217128.11吨,增幅为177.52%。其中耕地贡献为0.47%,提高土地利用率贡献为41.93%,提高单产贡献为58.53%。
 
    第五阶段为2001-2004年经济结构调整、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农技推广队伍瘫痪阶段。粮食年均总产352903吨,较1998-2000年均总产增产123314吨,增幅为53.71%。其中耕地贡献为11.33%,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贡献为118.1%,提高单产贡献为-6.77%。
 
    第六阶段为2005年至今,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改革,农技推广放任自流阶段。2005-2007年均粮食总产365681.33吨,较2002-2004年均总产增159756.53吨,增幅为77.58%。其中耕地贡献为4.04%,提高土地利用率贡献为87.76%,提高单产贡献为8.20%。
 
    对1978-2007年进行总体分析,年均粮食总产增加额为173699.5吨,增幅为169.70%,其中耕地贡献为-4.69%,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的贡献为33.10%,提高单产的贡献为71.59%。分段考察单产对产量贡献的有效期限,单产提高对产量贡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2000年以前,2001-2007年单产提高对产量的贡献值为-5.22%。
 
    (二)粮食生产现状
 
    2007年年末耕地面积为89.1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025亩,较全国人均占有耕地少0.45亩,人均占有耕地明显不足。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水稻土壤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比例为19∶76.8∶4.3,据最新土壤监测结果一级∶二级∶三级为9∶46∶45,通过近几年的低产田改造,耕地质量有所上升,但土壤酸化趋势明显。
 
    2007年,利川粮食播种面积141.62万亩,平均亩产255.9公斤,总产362410吨,其中水稻13372.1吨,玉米13415.9吨,马铃薯4288吨。
 
    据2007年农业统计年报:利川农机总动力为153394千瓦,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104580千瓦,汽油发动机动力1472千瓦,电动机动力47342千瓦。耕整机583台,机械插秧机17台,农用排灌动力2233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37部,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762部。
 
    利川有效灌溉面积28.8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55.04万亩,电排灌面积0.8万亩。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32座,总库容9830万立方米,塘堰3045口,蓄水1000万立方米,灌溉1万亩以上的渠道两条,灌溉1000-5000亩的渠道17条,灌溉500-1000亩的渠道22条,500亩以下的渠道及小渠小堰1802条,总计1843条。这说明山区市(县)农业机械化才初起步,灌排设施基础建设不十分薄弱,极不适应生产的需要。
 
    二、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一)粮食增产要素的增产潜力分析
 
    1、耕地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潜力。利川耕地处于明显的下降通道之中,尽管近几年耕地下降速度趋缓,但增加耕地的可能性小,未来耕地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为负值。
 
    2、提高耕地利用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潜力。按2007年年末统计数据,现有耕地面积为89.115万亩,其中水田33.495万亩,旱地53.895万亩,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23.545万亩,复种指数已达251%,耕地利用效率基本接近极限。目前可供挖掘的资源只有提高水田的复种指数,但由于受温光条件的限制,海拔1000米以上的水稻田,发展两季粮食作物的可能性极小,最大可利用的资源是可开发4万亩冬闲田发展马铃薯生产。以马铃薯近5年平均亩产166公斤计,增产潜力约为6645吨。仅为2007年总产的1.8%,增产潜力极为有限。
 
    3、提高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潜力。利川的粮食生产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单产水平仍较低,特别是2000年以后单产提升幅度较小,给未来粮食增长留下来更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利川历年的试验研究与示范结果,水稻单产有亩产达到650公斤以上的潜力,玉米有达到800公斤以上的潜力,马铃薯有达到亩产600公斤以上的潜力。单产提高相对于增加耕地面积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更大的增产潜力,提高单产将是未来利川粮食增产的主要动力。
 
    (二)技术潜力
 
    粮食增产潜力能否发挥,取决于技术的发展,取决于能否根据农作物产量提高的瓶颈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利川20世纪90年代解决粮食问题的经验与农业生产现状来看,单项技术对粮食的增产的贡献十分有限,必须基于系统原理,针对主要矛盾充分整合各种技术资源,提出优化解决方案。
 
    在马铃薯生产方面,技术上必须针对品种退化与晚疫病防治问题为核心进行技术整合:加快品种更新换代进程,普及三代以内的脱毒种薯;以预防马铃薯晚疫病为突破点,减少产量年际间的波动;并根据马铃薯喜钾特点稳氮降磷增钾;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规范玉米与马铃薯套作规范,形成标准规范化生产。如果马铃薯生产技术能按这套方案进行整合,并在生产上普及应用,足以使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挖掘了近一半的马铃薯增产潜力。
 
    在玉米生产方面,技术上的解决方案应是:在合理安排季节,提高施肥水平、平衡施肥的基础上,根据品种特性,不同的种植模式,进行最优化群体配置,形成规范化生产方案。此方案的推广应用足以支持玉米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
 
    水稻技术发展方面,在严格执行品种区域布局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早播、早插规范,以规避中后期气候风险;应用水稻群体优化控制技术,培育高光效群体,预防控制以稻瘟病为主体的病虫害。这套技术体系足以支持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
 
    三、粮食增产的途径
 
    由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及粮食单产提高的限制因素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利川粮食增产的有效途径。消除不利的影响因素,解除提高单产的各种限制就可以实现粮食增产。具体的增产途径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一)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行政领导
 
    要领会其“无粮则乱,有粮不慌”的内涵,粮食生产直接关系民生问题。市、乡(镇)、村各级行政领导,涉农部门人员都应引起高度重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粮食生产的领导。只有扎实工作,才能确保利川粮食生产未来发展规划的实现。
 
    (二)加大对农业粮食生产的投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
 
    认真解决好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待遇问题,稳定农技推广队伍,要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应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经费投入,建立对粮食生产有突出贡献人员实行奖励机制。
 
    (三)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加大对低产田改良的力度
 
    提高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增产的可持性;积极采用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达到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四)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抗性强的良种,加大对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
 
    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高产高效示范样板的带头辐射作用,逐步实现种植规范化、生产标准化、操作机械化、产品优质化。
 
    (五)抓好病虫害有效预防与控制工作
 
    特别是灾害天气条件下的病虫预防是减少粮食产量年际间波动的有效措施。重点抓好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严格执行药防标准,绝对保证食品安全。
 
    (六)加快推广农业适用机械步伐
 
    大力推广农机运用范围是减轻广大农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黄绪林等.湖北利川县农业区划报告集[R].1985.
    2、袁毓德.利川县土壤志[Z].1987.
    3、项云瑶.奋斗中的利川[Z].1989.
    4、罗平.利川市统计年鉴[Z].2007.
    (作者罗耀美为农艺师)  

推荐访问:利川 增产 浅谈 粮食生产 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