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

时间:2022-05-24 14:21:02 浏览次数: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富民强区  

为加快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红寺堡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红寺堡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红寺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开好这次大会,对于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理清思路,推动红寺堡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坚信,全体代表一定不会辜负全区3078名党员和20万回汉各族人民的期望与重托,一定能肩负起庄严的使命,履行好神圣的职责,共同把大会开成一个民主、团结、鼓劲的大会,开成一个务实、奋进、胜利的大会!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回顾红寺堡开发建设十年来的工作经验,研究确定红寺堡区今后三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选举产生第一届中共吴忠市红寺堡区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务实苦干、开拓创新”的红寺堡精神,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同心同德,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民更富,人民更满意、人与自然更和谐的红寺堡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受中国共产党吴忠市红寺堡区工委的委托,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十年开发建设工作回顾  

   

红寺堡开发建设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下,在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历届工委领导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白手起家,六易其址,团结带领各级组织和20万回汉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搬迁安置20万移民的历史性任务,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探索出移民开发新路子,创造了“荒漠变绿洲,沙丘起高楼”的人间奇迹。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环境优美、充满活力、适宜人居的红寺堡崛起在宁夏中部大地上。  

十年的探索实践,发展的路子不断拓宽。历届工委、管委会认真总结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继承中创新,在完善中提高,立足扬黄灌区水资源短缺实际,以实现“节水、高效、优质、环保”为目标,确立了“生态立区、产业富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的总体工作思路和把红寺堡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基地、全区最大的节水示范区、中部干旱带最大的生态景观区“三个最大”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加快发展的战略重点是“3211”产业和新能源建设。自此,红寺堡摆脱了“单腿走路”的困境,初步形成了强基础、兴产业、优环境、促和谐、整体开发红寺堡的良好态势,也迎来了上级支持、外界关注、奋力拼搏、全面提速的发展时期。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就是对红寺堡十年建设成绩的充分肯定,更是对红寺堡加快发展的最大支持。今年10月21日《中国经济时报》发表的《宁夏红寺堡:十年开发建设,十年铸就辉煌》和《红寺堡:国家任务,十年奇迹》两篇文章充分肯定了红寺堡移民开发建设成就,就连来红寺堡考察的外国专家也惊叹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想象。  

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逐年增强。红寺堡自1999年正式开发建设以来,广大干部群众在白纸上作画,在荒漠中耕耘,各项工作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边开发边建设中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顺利完成了计划任务,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新的目标。2004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长速度达到  %、  %和  %以上,分别高于全区、市平均水平   个和  个百分点。今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增长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万元,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万元,增长   %,分别是开发建设初期的   倍、   倍和    倍,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空间不断拓宽。  

十年的内引外联,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壮大工业经济的突破口,围绕特色农业、光热、煤炭资源,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累计引进项目  个,引进企业  家,落实资金   亿元,形成了以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太阳能、风力发电以及农副产品初深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主体。目前已建成长山头和红寺堡2个5万千瓦风电场,宁电集团红寺堡50MWP光伏发电站430千瓦机组并网发电,国电集团300MWP光伏发电项目年底开工,科冕葡萄酒厂一期1.2万吨生产线建成投产,北京老马清真食品加工项目有望年底建成,工业总量大幅提升。今年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  亿元,年均增长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   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   %。  

十年的调整优化,优势特色产业扩规提质。红寺堡是农业开发区,农业是耗水最大的产业,水资源是红寺堡发展的命脉。历届工委、管委会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人民群众赖以长期生存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紧紧围绕发展“节水、高效、优质”现代农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经过多年科学实践,明确了重点培植发展葡萄、以红枣为主的经果林、设施农业和黄牛养殖的“3211”产业农业工作思路。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稳妥推进,葡萄、以红枣为主的经果林、设施农业和黄牛养殖已分别发展到9万亩、9.24万亩、5.45万亩和4.17万头。在短短的十年间,这些来自宁南山区文化层次相对较低、靠天吃饭的农民在新家园实现了从旱作区到灌区、从大水漫灌到发展现代农业的两次技术飞跃,近六成土地告别了传统种植模式,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来自“ 3211” 产业。今年农业生产总值预计实现亿元,比2004年翻了一番多。“3211”产业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财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同时,龙头企业、种植基地、专业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同步发展,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十年的改造建设,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红寺堡地处宁夏腹地荒漠地区,开发之初由于过度放牧和滥挖滥采,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开发建设以来,历届工委、管委会认真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抓手,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当中,认真实施“天保”、“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荒山造林、条田林网等工程,不断加大城乡绿化力度,完成退耕还林万亩,累计人工造林120.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967.6平方公里,林木、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39%和75%,昔日风起沙扬的凄凉景象一去不复返,创造了从荒漠戈壁到绿洲崛起的历史。为了确保树木的成活率,今年在总结以往植树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挖大坑、栽大树、全覆膜措施,建成了盐兴路两侧各100米的10公里绿色通道和城北生态园,树木成活率在85%以上。  

十年的持续投入,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亿元,年均增幅60%以上。特别是今年以来,共争取各类建设项目175个,中央及自治区下达投资计划7.73亿元,到位资金5.32亿元,同比增长149 %。重点实施了滚红高速公路、移民博物馆、红寺堡回中和城区集污处理、土地开发整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些红寺堡成立10周年献礼工程。十年内相继完成盐兴公路、太中银铁路、盐中高速、滚红高速和滚红高速连接线等国家和自治区重大交通项目,交通枢纽型城市优势已经显现;加快城镇化进程,修编完善了城市总体规划,打通了“八路九街”城市道路框架,建成区拓展到6.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2万多人,城市绿化率达到  %,自来水日供应能力达到 吨,集中供热面积  平方米,服务功能基本健全;建成25m3/秒扬黄灌溉设施,主(支)泵站及高干渠工程14座、支干渠279.11公里,建成红寺堡城北、乌沙塘等10多个蓄水池,总蓄水能力200多万方,完成高标准小畦田15万亩,耕地保有量在39万亩以上,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建成农村等级公路502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硬化沙砾路的目标,在全区率先探索出城乡公交一体化管理模式,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大力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农村自来水入村、入户率分别达到100%和14.4%,农民全部喝上了干净水、安全水。  

十年的团结奋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圆满完成了“两基”攻坚任务,顺利通过了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估验收;建成各类中小学校65所,校舍总面积达到17.7万平方米,在校学生34000多人,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32%。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活动,科技支农力度明显加强,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农村信息化目标。坚持卫生惠民计划,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县级人民医院正式运营,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全,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0%以上。计划生育工作明显加强,通过再去一些气强有力的措施,2008年各乡镇全部实现了“一无”目标,计划生育率达到87.8%。认真实施危窑危房改造工程,新建  套标准化房屋。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医疗、住房、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全面启动实施,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8%以上,五保户集中供养率100%,做到了应保尽保。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000多万元,新培育发展个体小老板500多个。  

十年的协作共创,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果丰硕。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开展,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涌现出了张敏、刘学芳、咸洁等一批先进人物。成功举办了宁夏中部干旱带(红寺堡)发展论坛、庆祝吴忠市红寺堡区设立暨红寺堡开发区成立10周年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红寺堡在外形象。组织开展了广场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建成了红寺堡数字影院和电子阅览室,编印了“红寺堡之光”系列丛书,极大地丰富了干部群众的精神食粮。完成了“四五”普法工作并启动了“五五”普法,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显著增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成了红寺堡政务服务中心,依法行政全面推进。致力打造“阳光政务”、“阳光村务”活动,探索出“1+6”公开模式,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深入开展“平安红寺堡”创建工作,健全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造出以案定补人民调解员模式,2008年全区公众安全感民意测评全区第二,全市第一。严格执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有效化解了“周泽群”非法传教活动,全区宗教事务规范化管理工作现场会在红寺堡召开,工作经验在全区推广。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取得新成绩,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十年的改进加强,党建工作水平有了质的提升。扎实开展了“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党性党风党纪系列教育活动,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顺利完成了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深入开展“一帮一联、双挂双创”、“一述双评”、“五好”党组织创建等活动,创新党建载体,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深化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干部动态管理,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明显改善,整体功能显著增强。狠抓作风转变,大力提倡“一线工作法”,全面推行“四个追究”、“三比三看”和“一定、二查、三评”工作制度,一支干事创业、敬业奉献的干部队伍正在形成。大力发扬“红寺堡精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2008年以来,先后对11名科级以上干部进行了效能告诫和组织处理;有104人(次)因会议迟到和无故不参会及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受到经济处罚和责任追究,转变了作风,形成了比学赶帮超良好局面。实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严肃查处违纪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得到落实,促进了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  

各位代表、同志们,红寺堡开发建设的10年,是艰苦创业、负重拼搏、迎难而上的十年;是探索移民扶贫开发新路子,创造移民扶贫开发新经验的十年;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十年。这10年,我们克服了发展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以大无畏的精神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基层组织建设、设施农业、危窑危房改造、宗教事务管理、人民调解、村务公开、农用车辆管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等一些工作走在全区的前列,得到了区、市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红寺堡的名气正在提升,红寺堡的人气正在聚旺。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历届各级领导班子的智慧和力量,倾注着广大干部群众大量的心血和汗水,饱含着中央和区、市党委对红寺堡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共红寺堡区工委和20万回汉人民,向十年来为红寺堡开发建设倾注心血、奉献才智、真抓实干、辛勤耕耘的决策者、管理者、建设者、劳动者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十年的工作成效显著,但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干部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创新意识还不够浓厚,发展视野还不够宽广,投资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经济总量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农民增收渠道不宽,自主发展能力较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主导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产业化程度不高;工业经济发展缓慢,“短腿”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支撑拉动能力弱;经济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矛盾亟待突破;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还跟不上新形势要求,开拓创新的意识还不强,工作作风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十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有许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第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着力在上级方针政策与红寺堡实际结合上做文章,突破常规,走出定势,放宽视野,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能促进红寺堡发展的,就放开手脚去干,以全新的理念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立足优势理思路,高点定位谋发展,坚定不移地坚持“生态立区、产业富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总体发展思路,推进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用改革发展的办法破解难题,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吸纳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要素,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在更宽的领域发展自己,依靠内力驱动、外力拉动、上级支持三支力量加快发展。第四,必须坚持弘扬“红寺堡精神”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干,保持工作的前瞻性、创造性和连续性,为后任后人拓宽发展空间,奋发有为,争创一流,以大干促大变。第五,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级班子一条心,全区上下一盘棋,凝聚各方面的指挥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万众一心促发展。  

   

今后三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今后三年,是红寺堡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转折期,是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建设红寺堡新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纵观发展形势,客观审视区情,我们既迎来十分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有利的方面来看,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退去,我国经济正处在新一轮的上升期和调整期,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深入实施,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将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多个方面向西部和边远山区倾斜,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国内产业布局正孕育着新一轮的大调整,为招商引资、借助外源动力,推进互利合作拓宽了新的渠道;自治区、吴忠市对红寺堡的发展高度关注、寄予厚望,这为我们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我们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积累了一定经验和发展潜能,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区位优势、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发展环境都有了明显改善,红寺堡区的设立,破解了发展瓶颈,解决了长期困扰发展的“户口”问题,为我们加快发展积蓄了后劲。从不利的因素来看,我区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城乡居民收入渠道狭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增幅较慢,综合经济实力还处在自治区后进位置,和兄弟县区的发展有很大差距,底子薄、基础差的基本区情,决定着我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面临爬坡追赶、加快发展的巨大压力;社会发展程度较低,人民群众的素质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面对全区上下竞相发展、异常激烈的势头,发展形势将更加逼人。我们必须正确估价和客观分析红寺堡加快发展的形势,在优势机遇中增强信心,在劣势挑战中激发动力,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知难而进,负重争先,努力实现红寺堡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根据新形势、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今后三年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十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发展为主线,强势推进“3211”产业,壮大绿色环保工业,开发旅游朝阳产业,做足“增加农民收入、壮大财政实力、改善生态环境”三篇文章,实施“强区、富民、增绿、扩容、开放、和谐”六大战略,走好“兴水立区、工业强区、产业富区、环境活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六条路子,落实党建“五个新”,努力实现“全市争上游、全区创特色、构建富裕和谐文明红寺堡”的宏伟目标。  

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  %以上,第二产业年均增长  %以上,第三产业年均增长  %以上,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  :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以上。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三年打基础,五年快发展,十年上水平,全社会呈现发展、文明、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三年打基础,就是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万元,经济总量明显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有了一定基础。  

五年快发展,就是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发展布局,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发展质量,保持发展势头,到2015年,实现“一快两翻三提高”:“一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两翻”是:地区生产总值在今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超过2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今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超过1.2亿元。“三提高”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红寺堡的历史征程上跨进一大步,为后五年以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年上水平,就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发展,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进步,与全区同步迈向小康。  

目标振奋人心,任务十分艰巨。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必须从红寺堡区的实际出发,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特殊性和差异性,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牢固树立抢抓发展机遇的思想,牢固树立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思想,围绕确立的奋斗目标,从总体上把握和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谋划长远与着眼当前的关系。既要着眼于当前,重点突破,着力解决那些影响加快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以当前工作的落实来实现长远目标;又要谋划长远,精心编制“十二五”规划,分清轻重缓急,用足用好既有的财力、人力、物力,多做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基础工作,为长远发展积聚后劲。  

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要统筹兼顾,在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就业保障等社会事业,切实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全面和谐发展。  

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的关系。要切实把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把握好利益的结合点和发展的主动权,充分依靠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积极营造极具活力的投资创业环境,借力造势,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创新进取的关系。要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认真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力拓宽发展空间,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掌握主动权,用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  

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用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兴利除弊,谋求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善于做民族地区经济工作,加强综合治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用稳定的环境来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六大战略”  

在更高起点上谱写红寺堡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必须要把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提出“在保增长中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为经济社会发展积累和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的“六个更加”要求。红寺堡要确保既定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最根本的就是要按照“六个更加”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六大战略”工程,抢抓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快中求好,好中求快,奋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  

(一)实施强区战略,全面推进洁净能源经济,筑牢跨越式发展的支柱,把红寺堡建设成为绿色环保工业示范区  

工业是红寺堡区经济发展的“短腿”,也是今后红寺堡发展的后劲所在,希望所在,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区域经济的振兴。要始终把工业经济放在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大招引力度,不断发展壮大工业阵容和总体实力。  

大力发展特色工业。红寺堡探明仅有少量煤炭资源,矿产资源匮乏,发展资源型工业后劲相对不足。要以新能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发挥“光、热、水、土”四大比较优势,规模开发风能、太阳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依托“3211”支柱产业,主动包装推介,积极论证葡萄榨汁、酿酒、清真食品加工、蔬菜脱水、冷藏等一批龙头配套项目,招引和组建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国有未利用荒地、荒山、荒滩,突出发展风光互补能源,打造风光互补能源城;突出发展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业,在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上求突破,深度精炼加工升值。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企业准入门槛,坚决杜绝“两高”(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入驻红寺堡,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支撑体系。  

优化调整工业布局。坚持“一区(城区)三园”、“两线并进”的思路,科学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城区重点支持科冕公司和北京老马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建设以葡萄酒、清真牛羊肉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工业园区;西部土坡地区重点支持山东泰山阳光集团公司,建设以煤炭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的工业园区;北部结合新能源发展规划,以太中银铁路、盐中高速、滚红高速公路主干道两翼为重点,支持宁夏发电集团、国电宁夏分公司等企业,建设以风光互补为主的洁净能源工业区;东部以太阳山开发区为依托,加快太阳山(红寺堡)工业园建设步伐,重点发展资源型工业经济;以盐中高速和太中银铁路东西线、滚红高速南北线“两线”分散推进,形成工业产业带。  

培植两大产业集群。发挥区位优势,强化基础配套,推进机制创新,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引进与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落户园区,着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和环保洁净能源两大产业集群,到2012年,建成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  家,亿元以上的企业   家,煤炭开发加工利用能力达到    万吨,风光互补能源装机能量达到   万千瓦以上,把红寺堡建设成为绿色环保工业示范区。  

(二)实施富民战略,全面推进“3211”产业,夯实跨越式发展的基石,把红寺堡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  

以发展节水、优质、高效农业为主攻方向,按照“中南部果、西北部牛”的总体布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突出产业富民,综合开发“三水”,集中力量全面推进“3211”产业。  

点、线、面、片”同步推进。以发展产业带、专业村、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为抓手,葡萄产业连“片”推进,创新政府作为方式,注重因势利导,注重扶持方式,注重依靠市场,实现由重点扶持农户向培育龙头企业转变,由政府行政推动向引导鼓励群众自行发展转变,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向集约化、集团化经营方向转变,推行有机、绿色、标准化生产,在提质、创牌上求突破,建成  万亩标准化葡萄示范园和休闲观光旅游区,打造“中国西部的波尔多”。以红枣为主的经果林以“两路”(盐中高速公路和盐兴公路)、“两林”(退耕还林地和荒山造林地)为依托,政企、政院合作,通过招商引进企业,推广开沟节水栽植的方式,沿“线”示范、扩量,以企带农,发展   万亩。设施农业以乡村道路、村庄周边布局,统筹规划,在“面”上扩规、增效,建设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个。黄牛养殖要发挥群众传统的养殖习惯,种养结合,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以一家一户和养殖园区形成产业“点”,每年发展养殖大户  户以上、建设规模养殖园区  个。到2012年,葡萄、经果林、设施农业和黄牛养殖量分别达到15万亩、10万亩、  万亩和   万头,实现户均3亩葡萄、2亩经果林、1.5亩设施农业和2头牛目标,“3211”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研、产、加、销”融为一体。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科冕公司、“壹加壹”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中信葡萄合作社为示范,培育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走“产业+基地+农户+协会+企业+市场”的发展路子。加快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步伐,建立适度规模经营的产业基地,促进土地向“3211”产业和经营能手、龙头企业集中,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发展非农产业。强化农业科技信息技术服务,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与区内外科研院所达成技术协作伙伴,培训本土新品种,开发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加大外宣力度,开拓区内外专业市场,建立健全营销网络、中介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让“3211”产业产品走出区门、走向全国,全方位打响“红寺堡”品牌。通过三年努力,力争把红寺堡建成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基地、清真食品加工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三)实施增绿战略,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优化跨越式发展的硬环境,把红寺堡建设成为中部干旱带靓丽生态景观区  

全民动员建绿。坚持“生态绿区”的方针,围绕“荒山退耕还林戴帽子,荒坡横耕聚拢旱作栽培系带子,灌区外围节水补灌铺毯子,扬黄灌区建园区、举龙头,发展“3211”产业赚票子,沟壑提坝综合治理穿鞋子”的生态建设思路,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着力抓好封山育林、生态防护林和经果林建设,全面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和“绿色环城乡(村)”工程,开展山、水、林、田、路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巩固提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每年秋冬两季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搞好乡村通道、交通沿线、城区、村镇、机关、企业、学校绿化工程建设,以城区为中心,以区、乡、村道路为脉络,由内向外,以点带面,见缝插绿,全面推进,重点实施滚红高速、盐中高速和盐兴公路两侧百米宽幅林带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建设质量。到2012年,力争林木覆盖率提高  个百分点,达到   %,把红寺堡建设成为中部干旱带上靓丽的生态景观区。  

长效机制管绿。坚持造管并重,加强管护,按照谁栽植、谁承包、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全民动手的造林护林长效机制。加大封山禁牧工作和环境执法力度,抓好以饮水安全、污染治理、环境监测为重点的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并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富民 坚持科学 推进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