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广电总台主任编辑、新闻综合频道副总监创先争优先进事迹

广电总台主任编辑、新闻综合频道副总监创先争优先进事迹

时间:2022-06-02 14:14:02 浏览次数:

广电总台主任编辑、新闻综合频道副总监创先争优先进事迹

    XXX,197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XXX广播电视总台主任编辑,新闻综合频道副总监,全国十佳制片人、全国千县电视节目优秀个人、吉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文艺丹顶鹤个人成就奖、感动XXX十大杰出女性,连续7年被评为XXX市和XXX广播电视总台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从1995年步入广播电视的大门开始,XXX同志一直工作在宣传一线,刻苦敬业,钻研业务,同事们形容她是一个“拼命三郎”式的女记者。
 

    当年她为了工作,把刚刚满月的儿子送回了农村老家;当年她为了工作,虽然家在长岭,离XXX并不远,可是她却常常是一、两个月才回一趟家,看看自己的儿子。每次她走孩子都是拽着她的手不肯松开,孩子害怕自己一松手,妈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来。为了不惹孩子哭,每次她都是清晨四点多钟就搭车走。干工作,她贪黑起早,通宵加班,节假日不休息,可是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

    她是一个实干并且很能吃苦的电视人,想到了就去行动,一向把工作当成生活方式。在拍摄建市以来第一部反映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寻访松花江》时,她和同事们在2005年的“五·一”长假踏上了寻访之旅,就像穿上了童话中红舞鞋那样,围着工作不停的旋转。大型电视纪录片《寻访松花江》和《寻找远去的家园》一共57集,她身为制片人、撰稿人,行程4万余公里,走遍了XXX市的每一个乡镇。作为摄制组唯一的一位女性,两年半的时间她完成了近50万字的文字创作。同事们说她是钢铁式的女战士。因为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凌晨起床上路采访,还是奔波在泥泞的路上,不论是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还是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觉,她都和摄制组的男同志们一道深入农村,用笔端和镜头去记录那多姿多彩的生活。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担任三个栏目制片人的XXX,不仅要负责三个栏目的策划、采访、日常播出和人员管理,帮助和指导年轻记者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承担《寻访松花江》的采访和撰稿工作。那时候,常常是周六、周日等节假日起早走,夜半回来的拍摄《寻访松花江》,一路上用电话随时与在家的记者保持联系,安排采访、编排节目,晚上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修改记者存在邮箱内的串联词和稿件,第二天早上,由于其中一档节目是早上7点播出,所以常常还要早早的赶到单位审片。

    2006的冬天,几经辗转,经过两个多月的联系,XXX终于说服了原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阿古拉老人,XXX县引松工程的亲历者、见证者。老人说自己最不愿意回忆的就是那段特殊的岁月,多次拒绝接受采访。可是在《寻访松花江》中占据重要篇幅的引松工程,如果没有这样一位历史的见证者,整部片子是很难立起来的。就这样,两个多月中,XXX反反复复给阿古拉主任打电话,商量恳求。最后老人无奈的对她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执着啊,那你明天来吧!我在长春的家里等你。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清晨,下起了那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路面湿滑。清晨5点多,当XXX和摄制组成员即将出发的时候,阿古拉老人从长春打来电话说,长春下大雪了,问XXX下没下雪。听说XXX雪下的也很大,善良的老人告诉XXX今天别来了,他非常担心大家的安全。可是摄制组的成员没有一个人动摇,因为他们知道如果错过了今天,也许就再也没有机会采访到这位老人了。

    车只能以三、四十迈的速度前行,当行至王府路段的时候,突然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冲进了中间的绿化隔离带,所幸的是前后没有车辆,车速不快,否则后果真是让人不敢想象,XXX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公路两侧不时出现翻倒、相撞的车辆,平时只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路程,那一天足足走了近五个小时。

    上午十点左右,终于来到了位于省政府附近阿古拉老人的家,让摄制组成员没有想到的是老人已经在风雪中站了半个多小时,等待着这些不曾相识的家乡的采访者。那一天的采访,老人几度落泪,敞开了心扉,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讲述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节目播出后,这段极为珍贵的采访,这位令人尊重的老人纵横的泪水,深深的感动了广大的电视观众。但是又有多少观众知道,采访背后那些拿生命冒险的电视人。

    如今,她担任总制片人的电视栏目《民生XXX》周播节目时长达到120分钟,一直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在XXX广播电视节目总排榜上一直名列前茅;连续六年被评为吉林省精品电视栏目。2008年《民生XXX》、《寻访松花江》两个名牌栏目入选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9年,《民生XXX》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为全国十大民生类节目。2009年,她所在的团队拿下了中国农业电视协会颁发的全国新农村建设媒体贡献奖,2008年被市政府记集体三等功。

    勤奋出天才,有人说35岁是记者职业的最佳年龄,虽然她还没到这个年龄,但是作为女性的她成功的背后更加艰辛。她经常为深夜搜集资料撰写稿件,赶制片子而显露出“熊猫眼”;也曾为因长途跋涉采访晒黑了皮肤;更为东奔西跑而不得不常年穿着男性化的衣服和难看的平底鞋;多年来,她从来没有休过自己的年薪假……

    她似乎有一种源自天然的担当,家国天下,胸怀大爱,在办节目中体现出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2006年起她在《民生XXX》栏目中先后开办了《扶贫小分队下乡行动》、《春风行动》等子栏目关注和救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先后联系农业专家、企事业单位和热心人士,帮助XXX县、宁江区等10户农民脱贫,帮助3位大学生完成了学业,帮助了上百个困难的家庭走出了困境。

    她参与了全市多项重大事件的采访,奥运火炬XXX站的传递,她撰写的电视专题片《圣火耀XXX》,成为推介XXX的电视宣传片;5·12汶川大地震、哈达山截流、XXX大桥通车、东博会、农博会、五城创建、建国六十周年等等重大事件,她全部参与策划、制作了一批有影响的电视节目。

2009年7月,由于多年来她在吉林省电视文艺丹顶鹤奖中的表现,获得了吉林省电视文艺丹顶鹤奖的个人成就奖。
2009年11月,她的24万字的著作《寻访松花江》获得了吉林省广播电视著作的一等奖。《寻访松花江》书籍光盘还被吉林省音像资料馆永久性收藏。
2009年11月,她撰写的三集电视纪录片《走进五家站》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有近两千作品参评的国际纪录片选片会上获得了铜奖,这部反映XXX市松花江流域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的电视纪录片也是吉林省唯一一部获奖的片子。
2009年12月,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优秀人物评比中,XXX同志从246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国广播电视“十佳人物”的荣誉称号,其他9位获奖者全部来自于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卫视,她是唯一一位来自于基层地面电视台的女记者。

    她撰写的《田富笑了》、《圣火耀XXX》、《授衔到庄稼院  38名土专家转正》、《带罪营救》、《破地之战》、《阳光下的罪恶—中国大麻第一案》、《父子的较量》等多部电视电视专题片、评论作品获得了国家级、省级一等奖。
她撰写的论文《传承实验 创新》、《创新需要适宜的土壤》等多篇论文获得中国农业电视优秀论文一等奖。

    至今,XXX同志共有105件电视作品和论文获得了国际、国家和省市级奖项。其中,国际奖项1件,国家级奖项24件,省级一等奖45件。连续多年被评为XXX市、总台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她说“我不图万贯家财,不求高官厚禄,我只想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积累知识,成为一个富有的记者,热情歌颂我们的时代。这,就是我今生的追求”。(中共XXX市委组织部供稿)

推荐访问:总台 事迹 广电 总监 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