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论语》学习策略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论语》学习策略

时间:2022-06-09 13:00:02 浏览次数: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论语》学习策略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开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是“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先秦诸子选读》,在“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做到四个“有益于”: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有益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适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先秦诸子散文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都是空前的绝后的。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得到独特的享受,一种将感性与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丰富学生的思想智慧,开启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经典论说可资援引,其奇妙优美的表达可资借鉴。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我们应切实贯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部分的教学要求。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理性的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知道作者情况和相关的文化背景,了解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5.联系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有意识地验证、借鉴、运用所读论著的观点、方法,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6.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独立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7.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剖析,着眼于当下:  

①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  

②促使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③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⑤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⑥使学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具体方法有:①了解背景 知人论世;  ②抓住重点 掌握材料;  

③理性反思 自主探究;  ④关注现实 联系当下  

选修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深化和拓展。为了传承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训练学生必要的语言规范和技能,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  

1、不上成必修课  

必修课强调“实”字,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侧重共同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强调为学生奠定未来发展的共同根基;选修课突出“活”,强调个性自由,注重生成和发展,更应致力于拓展性和开放性,更加重视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因此,在选修课教学时,更需要关注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初步了解”----“深入探究”;“整体把握”----“具体研讨”;“纵向联系”----“横向整合”。  

2、不上成政治思想课。3、注重使知识生命化。4、构建学习的空间。  

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  

有鉴于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积极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的开设方式,是采用综合性的模块,是从先秦诸子各学派代表人物的著作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或是片段,进行阅读探究。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阅读和分析文本,体会诸子言论以及文章的妙处,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把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相关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充分挖掘先秦诸子那些具有艺术魅力的要素,把先秦诸子的学习和语文必修课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对《〈论语〉选读》的教学指导意见按五个条目阐述。⑴教学目标:以1、2、3编目,从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两方面提出本课教学任务。⑵学习要求:分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基础要求”指名句名段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段的翻译、课文内容的解读等难度稍低的要求。“发展要求”主要指初步理解《论语》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⑶教学建议:《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层次                   教学内容                     价值目标  

文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文章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文化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学习要求”的具体化,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提示。⑷写作实践:每一课提炼一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二三百字的文章。考虑到教学时间,建议写短小的读后感或者稍有探究色彩的小评论。⑸课时安排:对每课的教学课时作出建议。  

《〈论语〉选读》是我们课题组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实践阶段所涉及的内容,要求我们开展“同课异构”“一课三模”“循环实证”的实践活动,本着关注“学生”、关注“发展”、研究“过程”、制定“策略”等原则,我们进行了反复的研究讨论、实践,最大限度的制定出比较科学的教学设计,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有效课堂教学要求。这里我以高二五位老师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两课为例,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上课的心得。讲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是我和王碧蕾、李美荣。我和碧蕾采用的是合作探究交流法,但两人又有自己的特点,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来感悟人生。我设计了五个思考题,即  

(1)       结合文章的内容,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自己的“无知”?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的过错? 
(3)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句话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5)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让学生分四组各讨论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全班自由探讨。碧蕾设计的问题比较多,而美荣主要加强了学生的预习;马老师和卢军讲授的是《王好战,请以战喻》,马老师采用了常规上法,卢军从孟子善用譬喻的角度切入,切入角度很巧妙。五个人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但都不同程度地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进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讨论教学到底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怎样才能从最佳角度入手,科学设计,有效实施,我们通过进一步探讨研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模式:(一)、问题设计要“趣”,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介入生动形象的逸闻趣事、谜语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已顺利达成目标;(二)、问题设计要“悬” ,教师创设具有悬念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注意力,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想听、愿听、乐听的心理,倍加激发求知欲;(三)、问题设计要“巧”, 问题问得巧妙,不仅可促使学生努力思考,还会让学生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问题设计要“精”, 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不一定要重结论,关键要讲求过程,具有可思考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有力探索、不断突破、把握重点、体会难点,提升学生思维的能力。  

当然,所设计问题一定要难易适中,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消极的抵触心理。所以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果,学生才能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讨论需要教师的指导,提升课堂教学讨论的有效性,必须要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争辩”的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热情,将“真讨论”带入课堂,不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生讨论不等于教师可以不闻不问,作壁上观。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应下去指导,走一走,听一听学生讨论的是什么,及时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讨论的效果。开展师生有效的交流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必经途径。我接触过几节文言文的课堂,通常的做法是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理解的字词句,然后就是发问,“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学生一旦无人发问,就完事大吉。因此我认为教师放手,任由学生去讨论的做法是盲目的,久而久之,学生反而会倦怠,降低学习效率。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的指导,把学生理解不深刻、不正确的问题给予补充、纠正与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实现合作探究的真正意图。当然,课堂要采取多种手段达成学习目标,不可出现“泛讨论”现象。  

有些老师一堂课中讨论的次数过多,因此学生每次讨论都不够深入,一两分钟时间就被打断讨论。并且有些讨论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必要。有些讨论的问题过难,学生无从下手,盲目应从。有时课堂上出现讨论时气氛很热烈,发言时教室里静悄悄的现象。我想这是因为讨论的过于仓促,学生并未得到什么见解,觉得无话可说。所以,我认为一节好课,讨论一定是形式多变并且灵活的。它可以是各抒己见的百家争鸣,可以是老师的点名提问,可以是组与组的对抗,男生与女生的pk,辩论会似的争辩。只有这样,才能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完成课堂的学习目标。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选读》了。  

我认为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那么,如何学文言文,我总结为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  

推荐访问:论语 诸子 选读 先秦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