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部编教材中“老”课文的新定位——以部编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

部编教材中“老”课文的新定位——以部编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

时间:2022-07-11 17:49:01 浏览次数:

参加山西省2019年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候选人现场教学评审活动的前前后后,尤其是当我作课完毕,在答辩环节,当评委老师向我提出“你怎样理解和使用部编教材中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类‘老’课文的地位和作用”这个问题后,我一面因私下有所“准备”而暗自窃喜,一面为这个问题所引发的思考而感到沉重。

拿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来讲,27篇课文中,保留了《观潮》《蝙蝠和雷达》《爬山虎的脚》《爬天都峰》等人教课标版“老”课文11篇之多,更有《西门豹治邺》这种更“老”的课文。如果我们忽视对这些“老”课文的研究,仍然穿“旧鞋”,走“老路”,势必会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这些课文的地位和作用。殊不知,这些“老”课文的文本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价值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认真研读文本,合理运用教材,重新定位目标,前后勾连,自然衔接。下面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实践为例,对部编教材中“老”课文的新定位作如下反思。


部编版

人教课标版

反思

文本

内容

先出示结果,再追述原因:一开头就向读者展现了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一节修身课上,魏校长和同学们围绕着“为什么而读书”展开的对话情景。一位男同学与众不同的回答让大家震惊,他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其它变更还有20多处,如原文中的“洋人”改为“外国人”,“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改为“一个星期天”,原文中“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去掉了。

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初到沈阳,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在租借地,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侮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修身课上,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先果后因的行文结构,顺应读者的疑惑,引发读者思考:这位同学是谁呢?为什么小小年纪会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呢?然后,课文揭示人物的身份,阐明立志的缘由。

课后

思考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3.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1.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想和同学合作朗读对话的部分。

2.我有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中用了喜多四个字的词语,如“风和日丽”“热闹非凡”,我要找一找,再抄下来。

4.阅读链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课后思考题的变化,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课后习题是教材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道课后习题都是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精心设计的,是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依据,是课文学习向课外延伸的基点。(教学目标中具体阐明)

单元设置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单元主题为“家国情怀”。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单元主题为“成长的故事”。

组元主题的变化也意味着课文人文目标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的呢个16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见下文。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教学目标的定位完全变了。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可见,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本册教材再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的侧重点是学习如何关注多事件中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在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然后让学生理清几件事情的关系(先果后因)。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用连词“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第一件事和第二、三件事,从而使学生能够按课文的顺序说清楚主要内容。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按照时间变化的顺序将三件事连起来说。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人教课标版中也有类似的要求,但不是必须要求做的,只是作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部编教材将查找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当做教学目标明确地提了出来。说是难点,是因为学生并不会运用这种方法理解课文,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查阅、概括、交流、分享资料的方法和细节。一不至于让学生拿着资料念,二不至于因资料要么千篇一律,要么五花八门,而影响了课文的学习。

周恩来的《无题》诗歌,人教版教材中是“阅读链接”,在部编教材中是必须理解的内容,能更加让学生体会周恩来立志并一生为之奋斗的心路历程。

怎样把握部编教材的“老”课文的教学目标呢?一看单元导读页,关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二看课文的课后习题,三看语文园地,尤其是“交流平台”的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个例子”“用教材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同一篇文章,定位不同,教学内容就不同。对于那些“老”课文,我们不能凭经验用老教案进行教学,一定要认真仔细地研究,准确把握老课文在新教材中所在单元的设置以及在该单元的地位,重新定位教学内容、教学价值,重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推荐访问:教材 为例 课文 中华 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