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生态移民工程与蒙古族文化变迁

生态移民工程与蒙古族文化变迁

时间:2022-05-19 19:14:03 浏览次数:

(阿盟党校,内蒙古 阿拉善 750300)
摘 要:文章认为蒙古族文化在近代历史的碰撞中不断的 遭到冲击,并在冲击中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是,任何一次冲击都没有像生态移民这样彻底。 世纪之交实施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对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因为生态问题和经济方面的过分强调,使得生态移民方案忽视了这一问题的现实存在。文章 就此提出了关注生态移民与文化迁徙的命题,是希望通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使当地绵延千年的、极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能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得到解释和引导,这对 大规模实施生态移民工作和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内蒙古尤其重要。
关键词:蒙古族文化;变迁;生态移民;游牧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8)21—0009—02

内蒙古草原是游牧民族和草原文化的发源地,既能提供大量的畜产品,又是一道生态安全防 护带,以其独特的生态功能为全国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提供服务。但是,近半个世纪 以来,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由于政策和制度等人文因素和严酷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造 成草 原生态环境的全面恶化,农牧民更加贫困,成为响应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国家从2000年开 始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指导下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内蒙古作为生态脆弱地 带和我国北疆的最主要的生态屏障,成为了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重点地区之一(内蒙古生态 移民工程,启动于20世纪90年代末)。 毫无疑问“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对于生态 环境的恢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生态恢复的同时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变迁也可以说起到了推波 助澜的作用。 
1 生态移民工程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任何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同具体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直接相关。

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内部的,另一个是外部的,今天的蒙古族文化面临的更多 的是外部原因,如,制度、政策、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其他民族的接触等,现阶段而言生态 移民工程是核心因素。在近代历史的碰撞中,草原游牧文化也曾不断遭到冲击,但是,哪次 冲击都没有像生态移民这样彻底。如果把20世纪80年代在牧区实施的“草畜双承包”制度看 成是蒙古民族由游牧转变为半游牧或定居的巨大转折点的话,世纪之交实施的生态移民工程 将彻底改变蒙古人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和身份,这一过程和结果意味着,将要剥离蒙古人 与大草原的关系,从此蒙古人远离草原、远离放牧的 环境、远离牧民这一称呼。也意味着游牧文化在内的草原文化时代的结束或走向衰败。换句 话说,这种改变不只是蒙古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草原游牧文 化在急速变迁。

对内蒙古而言,生态移民工程是个庞大的工程,其规模之大,转移人数之多历史 罕见,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口并不算多,其中真正在草原游牧环境里从事畜牧业的牧民更不多 ,转移对象却往往就是这些人,实际上他们才是草原游牧文化的实际承载者,与草原游牧环 境融为一体的人,没有这样一个大的环境,没有这样一群人就不会有属于这个地域特色的文 化。从草原转移出去的牧民不断涌入城镇和村庄的过程中,草原游牧文化的实际承载者不断 地被转移出去的同时他们原有的草原游牧文化在不断碰撞中被同化、异化。蒙古人生活环境 的变化必将带来其文化的变化,因为某一个地域文化的形成与该地域特殊的环境和独特的生 产生活方式分不开的。没有了或者离开了文化所形成的土壤,文化将会消失。所以,包括草 原文化系统、蒙古民族社会文化心态和民族性格都将发生变化。
2 蒙古族文化变迁中值得深思的几个问题

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着文化大变迁。生态移民 工程也是其中的一次文化迁徙过程,只因为生态问题和经济方面的过分强调,才使内蒙古生 态移民方案忽视了这一问题的现实存在。这次文化迁徙已经带来了蒙古族传统特色文化的大 变化,给人们提出了如何以科学的、前瞻的理念和方法面对文化变异的问题,研究这一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摆在了人们面前,摆在了当地及其上级有关部门 的面前。
2.1 关于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思想

一种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作为历史的记载,永远陈列在博物馆里,让后代子孙瞻仰、感叹 。我们不但要保护民族文化,更重 要的是发挥民族文化对保护内蒙古大草原的积极作用。草原游牧文化历史悠久,从产生以来 一直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到现在有它的道理,因为它是保护草原生态的最好形式,其中蕴涵着 富有哲理的生态智慧和思想。

游牧业,在中国史书上被描绘成“逐水草而迁徙”,在农耕人看来是无规律的游荡生活。其 实不然,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牧草资源又不使其退化和破坏,而进行的在一定范围内沿着一 定路线,周期性的循环游动放牧生产过程。是富有生态哲理的生产方式,蒙古民族从草原生 态环境的实际出发,总结出了一整套完善的畜牧业技术。牲畜一进入草场首先就吃好的,好 的不足才吃次的,次的不足就要转移牧场,按季节而游牧,逐水草而迁徙。一般夏季选居水 草丰美的高山草场,冬季选居气温暖和的山麓向阳处,无论远距离还是近距离,草场都能得 到轮休。实际上这种不断的迁徙和流动的游牧方式,对于易遭破坏的高寒腐殖土草地是唯一 的一种生产适应方式,也是千百年来草原生态保持平衡的奥秘。

蒙古民族围绕游牧这一畜牧业生产核心,形成了一系列生活习俗,其中不少是适应游牧保护 环境的生态习俗。如,住蒙古包、节水、丧葬、祭敖包等习俗。蒙古包轻便,易于拆建,适 应游牧搬迁,对草场压力极小,不构成损害。而且在搬迁过程中,牧民要对包址进行清扫, 掩埋垃圾和灰烬,防止荒火,以利于牧草再生。第二年假如再回来时,已是绿草茵茵,很难 找到原址了。就丧葬习俗而言,蒙古人重生轻葬,死者旧衣随身而去,或野葬,或火葬,或 土葬。古代蒙古贵族较喜好土葬。《黑鞑事略》中说:“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 ”可见,无论野葬、火葬、土葬,均不修坟冢,破坏草原植被。这来自对无限绿色大地的热 爱和追求生存空间的辽阔与自由。祭敖包习俗中的敖包种类繁多,按地域分,有盟、旗、艾 里敖包;按姓氏分,各家族、部落有自己的敖包;按年龄分,有成年的敖包,也有孩子们崇 拜的敖包,如此等等。蒙古人祭敖包,最初祭山神、水神、树神等自然神灵,后来祖先神也 在其中,总之敖包成为神灵所栖之场所。敖包一旦建成,祭祀之后,便成为神圣的地方。在 敖包周围不许放牧,不许砍树,不许狩猎,不许大小便,不许倒垃圾。如果揭开神化的面纱 ,实际上就是自然保护区,大大小小众多敖包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
2.2 关于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因素

人类不同的文化不能仅以落后和先进来划分。工业文明一定优越于游牧文明吗?随着时间的 推移,工业文明越来越暴露出它的许多弊病,它充满了自私、贪婪、冷漠以及由此而派生的 种种形形色色的社会犯罪,而草原牧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精神是充实的,偷盗与抢劫离他们 很远。蒙古人的世界是和谐的世界,不仅心态和谐、环境和谐、还有人与人、人与草原、人 与其他动物间关系都是和谐的。实际上草原、河流、骏马、羊群、蒙古包、敖包、长调…… 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的天堂。

现代社会面临的不仅是高新技术的竞争,更是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竞争,蒙古族文化所 体现的“宽容主义”、“人性主义”、“利他主义”、“爱国主义”等精神,对当今世界乃 至未来社会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将给我们以借鉴,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模式、方 法和经验。
2.3 关于文化变迁下的精神世界

如果不懂得当地生态的特点,不了解在这种生态条件下世代传承的土著文化和民族文化的 丰富内涵,即便出于发展经济等良好愿望,也会适得其反,既破坏了生态,又破坏了文化。 20世纪70、80年代,巴西政府为了加速亚马逊地区经济发展,使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尽快融入 现代社会,实施了一项类似扶贫的工程。这个工程就是把印第安人从原始森林中大批迁出, 让他们进入工厂成为文明社会中的工人,从动机上看,不能说政府的愿望有什么不好,但他 们帮助土著居民脱贫致富的行动恰恰毁灭了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
同样的道理,“退牧还草”把牧民转移出去了,开矿的、搂发菜的乘虚而入,草原生态环境 同样被破坏。谁来看管这没有“主人”的土地呢!

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已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没有文化差异的世界是多么的可怕, 只有独特的文化,才能丰富全人类的文化;只有独特的文化,才能为世界所欣赏。文化的多 样性不仅是民族延续的根本,也是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本源。而文化自觉意识不强,文化责 任意识不强,将会导致本地特色文化的消失。好在搬迁刚刚开始不久,风俗习惯大体上还与 原汁原味较接近的形态存在着。提出关注生态移民与文化迁徙的命题,是希望通过所有人的 共同努力,使当地绵延千年的、极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能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得到解释和 引导,这对大规模实施生态移民工作和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内蒙古来讲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达林太.制度与政策的历史演变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J].科技创新 导报,2008,(10).
[2] 色音.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6).
[5] 暴庆五.蒙古族生态文化研究[M].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 古教育出版社,2007,12.
[6] 网络文章“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社会文化变迁”,2007-01-24.

推荐访问:蒙古族 变迁 移民 生态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