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教育对四川农村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教育对四川农村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5-23 13:35:03 浏览次数:

   摘要:为反映教育与四川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文章选择反映四川农村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测算教育与农村经济的相关程度,再利用复杂劳动简化系数法测算教育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农村经济的各影响因素中,教育与农村经济相关程度最大,对农村经济的贡献较大,贡献率超过1/4。因此,发展教育可以成为四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教育;四川;农村经济;相关程度;贡献率
 
    一、文献综述
 
    随着现代化生产中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社会生产与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者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采用新技术等手段进行农村生产,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高素质的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致富的带头人,是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者与推广者。他们依靠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影响与带动周围人共同发展,形成一种独特的“能人经济”,这种经济是盘活农村经济的重要因素。放眼世界,农村教育正在被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所关注、所接受,而且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做到了前列。四川的发展可以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但更要和四川省情相结合,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
 
    关于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还比较少。有研究指出,以教育体现的人力资本对农村地区产出的作用并不显著,甚至是负向的。但也有研究表明,教育对农村地区产出的作用比较显著。
 
    农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承担着非常艰巨的任务。就我国而言,关于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较多,但是针对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增长的研究较少。四川是西部经济大省,在西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四川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城乡差距突出,城乡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低,相对于整个地区经济而言,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与此对应的是,长期以来四川农村教育发展也非常缓慢,虽然农村地区人口众多,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人力资本的作用难以发挥,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之一,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因此,专门对四川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对于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证研究
 
    (一)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四川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衡量经济增长的统计尺度是地区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因此,本文将以农村GDP作为衡量农村经济增长的指标。根据我国官方统计资料,一般它可以由农业总产值来反映农业发展水平,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则可以近似替代农村的人均GDP,反映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是指受教育水平,包括: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以上5个层次,利用乡村从业者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受教育程度(见表1)。
 
    为确定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四川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地位,本文运用向后筛选策略模型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乡村从业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乡村从业人员数、农作物播种面积作为解释变量,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引入SPSS统计软件,利用向后筛选策略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得出:教育水平已经取代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四川农村已经改变了发展经济的方式,重视提高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教育对四川省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定量测算
 
    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教育对于四川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本文以下部分将运用“复杂劳动简化系数法”进行贡献率测定。“复杂劳动简化系数法”是在考虑教育对劳动力质量作用的前提下,通过简化系数,使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转化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由于教育的作用而增加的那部分劳动力所创造的国民收入量,占国民收入总增加量的比例,从而估算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为了综合、全面地反映教育对四川农村经济的作用,本文将分别从横向和纵向角度对教育对农村经济贡献率进行测算。横向即对1999-2006年间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对经济产出的贡献率进行测算,具体可分为“普九”教育、高中和中专教育、高等教育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纵向角度是分别测算1999-2002年、2003-2006年等不同时间段教育对农村经济的贡献。
 
    关于劳动简化系数的选择,本文借鉴马骁提出的按教育年限确定的劳动简化系数,即文盲为0.7,小学为l,初中为1.38,高中及中专为1.72,大专及其以上为2.34。按教育年限计算的四川劳动简化系数及各种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在全体农村从业人员中的比例及简化后的数据。根据简化后的数据和统计年鉴的资料,可以计算获得不同类型教育以及不同阶段各类教育对四川农村经济的实际贡献率(见表2、表3)。
 
    从横向角度看,1999-2006年间,“普九”教育、高中及中专教育、高等教育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8.31%、6.74%、1.61%;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率分别为18.34%,6.79%和1.63%。由此可以看出,在现阶段“普九”教育对四川省农村经济的作用最大,高中及中专教育次之,高等教育贡献最小。主要原因是:在此期间,由于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在四川的普及,加上“希望工程”、“三支一扶”及“两免一补”等政策在四川农村得到贯彻落实,使得农村从业者中处于“普九”教育水平的所占比重最大(2006年达到84.09%);农村教育条件差,资源缺乏,农民对子女入学教育不够重视,加之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到农村发展,导致乡村从业者中受过高等教育所占比重过小(2006年仅为0.67%)。
 
    从纵向角度看,1999-2002年、2003-2006年两个阶段,教育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5.45%、27.16%,对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24.79%、27.77%。通过两个阶段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作用越来越大,呈上升趋势;从第一阶段(1999-2002年)到第二阶段(2003-2006年),教育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由25.45%增加到27.16%、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由24.79%增加到27.77%,原因是人力资本(教育)积累是一个过程,教育作用的发生具有时滞;另外,从1999-2006年整个期间来看,由于“希望工程”、“三支一扶”及“两免一补”等政策在四川农村得到贯彻落实,教育对农业总产值、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贡献率为26.29%和26.48%,即在此期间,农业总产值增加值中有26.29%是教育带来的结果,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中有26.48%是教育带来的。
 
    可以看出,乡村从业者受教育程度得到普遍提高,教育对四川省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贡献率已经超过1/4。由此可见,教育对四川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三、研究结论
 
    伴随着“希望工程”、“三支一扶”及“两免一补”等政策在四川农村得到贯彻落实,农村教育条件得到改善,农民认识到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农村教育水平提高,四川农村经济水平也稳步提升,教育已经成为对四川农村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资源要素。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对四川农村经济增长贡献作用不同,其中“普九”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说明四川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同时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教育,对四川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1/4,而且这种作用还呈上升趋势。因此,在现阶段条件下,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可以为四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供有效的保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参考文献:
 
    1、魏利军.浙江省农村教育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D].浙江理工大学,2006.
    2、Islam N.Growth Empirics:A panel Data Approac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4).
    3、Knight M,Logayza N,Villanueva D.Testing the Neoclassical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A Panel Data Approach[J].Staff papers,1993(40).
    4、邓伟平,温涛.教育对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重庆为例[J].财经科学,2008(7).
    5、王玉崑.教育经济学[M].华文出版社,2005.
    6、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  

推荐访问:实证研究 影响 经济 川农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