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关于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状况调研的报告

关于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状况调研的报告

时间:2022-07-01 18:56:02 浏览次数: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十九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我市“四区驱动”“康养+农业”战略深入推进的内在要求。为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落实省委《关于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的意见》和市委决策部署,市人大农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把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作为今年调查研究的重要课题。按照工作安排,我委在常委会陈可红副主任的带领下,就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状况开展了系列调研,摸实情,找短板,谋对策。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听取了市级有关部门,县(区)农牧部门,部分企业工作报告和意见建议;深入了解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工商局、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涉农部门和单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推进情况;调研了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基地和企业实际情况,经过深入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情况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围绕实施“四区驱动”“康养+农业”战略,着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以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强化基础支撑,三大调整、二大支撑为抓手,以理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关系为核心,实现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农村新动能,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4.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7元,同比增长9.3%,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强化政策引领。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的实施意见》(市委2017年一号文件)、《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等,进行统一部署,全局谋化。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领导小组”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三是强化上下协同。各县(区)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事关实施“四区驱动”、“康养+农业”战略,事关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予以推进,制定实施方案,做好统筹协调,完善政策体系,推进改革全面深化。(二)改革目标、任务明确,措施有力。一是目标明确。制定出台了《攀枝花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方案》以及优质蔬菜、特色水果、畜牧水产三个产业专项行动方案。到2020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提高1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1)目标,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等“三品一标”(2)安全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二是明确了主攻方向。结构调整上突出三大调整、两大支撑,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在“优”、“绿”、“新”上下功夫;科技支持深化对外合作,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和技术线路,基础支撑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改革创新实现“三个激活”,激活市场深化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激活要素做好“阳光”文章,发挥独特气候优势;激活主体深化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市农牧局制定出台了《攀枝花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方案责任清单》,将2017至2020年各县(区)的改革任务分解为综合指标、结构调整、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四大目标任务,强化改革任务的落实和督促。(三)农业结构调整基础较好,优势产品突出,品牌战略逐步推进。一是种养业结构调整有较好的基础。我市农业种养结构自上世纪90年代建设国家级南菜北运生产基地就开始了调整,引进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和技术,逐步形成了低山区、河谷地区以亚热带水果、早春蔬菜生产为主,稻菜轮作、粮菜轮作的生产模式;二半山及高山区以干果、经济作物、高山粮食作物和牛羊养殖为主的生产模式,较好地适应了我市山区立体气候的生产条件,摆脱了自给式农业生产模式。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具雏形。我市农业结构较长时间二三产业发展较弱,进入新世纪,在“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驱动下,农业二三产业得以逐步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在“加快创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和“康养+”战略带动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康养农业、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农业融合二三产业的农业新业态,为我市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打下了基础。三是优势产品突出,品牌战略逐步推进。我市得益于优越的光热条件和优良的土壤条件,是一个“只要有水,插根筷子都能发芽”的地方,亚热带农作物具有良好的生长优势。长期以来,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辛勤耕耘,培育出了蔬菜、水果、烤烟、茶叶、干果、牛羊、水产等一批优质、优势农林产品,品牌战略逐步推进,“攀枝花芒果”、“攀枝花枇杷”、“大田石榴”等109项农产品获得了“三品一标”认证,“攀枝花”商标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阳光米易”评为四川省十大优秀区域公用品牌。这些产品、品牌在省内外享有盛名,并逐步走向世界,为我市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康养+农业”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融合发展型农业逐渐增多。一是加快了职业农民的培养。近几年,各级农牧部门把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工作来抓,着力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专业服务水平和生产经营理念,2017年培训人数就达1000余人,成效显著。二是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实施新型主体专项培育示范工程的引导下,全市已有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84家(其中省级15家),农民合作社1157家(其中部级示范社11家),家庭农场355家,专业大户5081户。三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型农业逐渐增多。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环境引导下,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组织也在发生着转变,一些实业较强、理念较新的企业从传统单一型企业转变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型企业,如锐化、行远、26°果园、益满达等;一些基层组织强,领头人、综合能力较强的农民合作社也在从单一的种养型向一三产融合发展型转变,如仁和布德镇攀枝花市莲心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盐边红格镇火烧天合作社、米易新山乡等。(五)农业服务组织体系、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一是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初步建立。目前,我市有5个县级、44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43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初步形成了市、县(区)农牧部门指导,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为科研骨干,县级、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站)田间技术指导、技术推广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形成。近年,全市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00余个,农业服务组织正逐步向社会化转变。三是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切实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全市完成了44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站的建立和全部村级监督员的设立,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村建立了40多个农产品速测点,形成以市县质检机构为骨干、乡镇监管站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基地为补充的农产品质检体系,71家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产品纳入省级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施追溯管理。二、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业基础地位需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从90年代建设国家级南菜北运生产基地至今,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低山区河谷区好于二半山区高山区。由于全市农业在gdp中占比小,部分干部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二半山区高山区农田水利、交通条件较弱,储藏、加工和流通设施建设与发展需求矛盾日显突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二)农业产业结构仍需调优。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不够深,二产较弱,三产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还不够快,乡村休闲旅游、农家康养产业档次不高,科普农业、体验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规模较小。种养业发展不均衡,无公害牛羊产品、大水面生态水产品供给能力还不足,二半山区高山区农业种植现代化水平远低于低山区河谷区;农林融合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拳头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如芒果80%的面积种植的是凯特,“一品独大”,病虫害严重,存在比较大的风险隐患。我市“三品一标”农林产品认证不少,但相当部分已到认证期,认证延续工作量较大,且认证产品还未完全覆盖。(三)农业经营主体仍需做强。龙头企业中,相当部分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有影响力的比较少,实力较强的综合型企业还需要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中多数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不善经营,有些地方运行较好的不足三分之一。农业生产经营队伍还比较弱,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缺少,特别是缺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领头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水平总体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半山区高山区尤为突出。(四)农业要素保障仍需加强。科技支撑能力还不够强,新品种的开发、引进、推广,病虫害有效防治还需进一步加强,乡(镇)、村基层科技支撑体系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受我市自然条件、基础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低山区河谷区与二半山区高山区土地经营效益差异较大,土地流转存在低山区河谷区不愿流出,二半山区高山区不愿转入的景况,全市土地流转不足10%,低于全省水平,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金融资源配置不足,农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农业经营主体缺少升级改造资金,低水平运营问题突出。(五)农业体制机制仍需理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千头万绪,职能分散交叉,统筹协调难度较大。政府对生产经营、生产资料流转、要素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规划统筹、技术和信息咨询,检验、检疫等服务还需进一步完善。三、对我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和攻坚战,也是我市深入推进“四区驱动”“康养+农业”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然需要。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性战略地位。一是要深刻领会中央作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图,充分认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和当前农业工作的重要任务,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农业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到全局中去谋划去推进。二是要让广大干部深刻认识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市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深入推进“四区驱动”“康养+农业”战略,实现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然需要,充分理解农业在我市的基础性战略地位。三是要清醒认识农业农村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系统性,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来抓,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政投放、人员配备等各个方面,确保改革不断深化、取得实效。四是要加强宣传引导,宣传我市农业取得的成绩,让社会各级各界充分认识到,我市不是一个纯工业城市,而是一个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城市;充分认识到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越来越多的具有生态和生活功能,“三农”不仅是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发展问题,是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积极营造全社会支农护农爱农的良好氛围。(二)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一是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的调研、研发。引导、支持一批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搞农产品精深加工,使用好我市农产品品牌,开发优势果蔬(如芒果蕃茄)、高山干果粮食(如核桃土豆)、生态畜牧水产品(如高山牛羊二滩生态鱼)等“攀枝花”牌系列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逐步做大农业二产。二是加快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要清楚的看到,随着我市“四区驱动”“康养+农业”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对外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必将给农业一三产融合发展带来机遇,适度提升乡村休闲旅游、农家康养等以农家为载体的服务业档次,提高服务质量;利用好攀枝花南亚热带植物品种繁多的优势和水电站聚集水面宽扩的优势,着力打造科普农业、体验农业、休闲竞技垂钓等新业态。三是着力推进二半山区高山区设施农业建设,提升种养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大水面水产品生态养殖和二半山区高山区草食性畜牧业的发展;研究农林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和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深入调研芒果、枇杷、石榴等拳头农产品在品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防范风险,确保拳头农产品持续、稳定的发展。五是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保障有效供给”的要求,以及我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农业发展思路,坚持品牌战略路线,查漏补缺,补齐“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短板,高度重视已有“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延续工作,进一步做强“攀枝花”“阳光米易”商标,力争做成全国著名商标。(三)进一步做强农业经营主体。一是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之间、市内龙头企业与市外有实力的企业之间强强联合,做大做强企业实体,培育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型龙头企业;创造条件,着力引进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入住攀枝花搞精深加工,如农夫山泉、汇源果汁等。二是深入调研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村基层经营主体组织形式、运行模式,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鼓励、支持农村基层经营主体联合,向公司化发展,提高农村基层经营主体运行良好率,提高抗风险能力。三是加强“领头人”的培养,制定计划,着力培育农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实用型“领头人”,以这些人为基层细胞,组织带领基层生产经营队伍,提升队伍素质,尤其要加强二半山区高山区“领头人”的培养。(四)进一步加强农业要素保障。一是增强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增加科研经费,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议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增设精深加工、食品开发研发机构。采取研究院农技站生产经营主体三结合、与市外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政府科技服务采购等多种型式,加强新品研发引进推广、病虫害防治。在人员、经费、培训上保障乡(镇)、村基层科技体系的良好运行,使之真正成为活跃、有效的基层科技支撑力量。二是深入调研我市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存在的问题,采取土地入股、合伙经营、流转等多种形式,提高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程度和水平。三是我市的土壤普查工作还是上世纪80年代作过一次,经过30年的耕作,开展新一轮土壤普查工作,弄清土壤状况,视土施策,对改良土壤、绿色生态生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是很有必要的。四是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进g4216攀枝花至盐源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提高108红格至和爱的公路等级,形成我市东至西北向的快速通道;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适度提高通行能力,适应农村不断增加的通行需求。全力争取马道子、羊排喜等一批小微型水利工程动工建设,进一步提高西北部及全市二半山区高山区的水利化程度。五是深入开展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金融资金需求的调研,研究、用好金融支农政策,,适度增加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生产经营流入,着力解决农业生产经营提档升级的资金问题。(五)进一步理顺农业体制机制。多部门、多行业统筹协调,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做好农林水等涉及农业生产经营部门、行业规划协调工作,规划统筹,共同发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健全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检验检疫、质量管理、培训等信息咨询服务电子平台,纳入大数据平台同步建设,将农村纳入g5通信同步规划,适时加快建设。三是进一步推动电商、物流进农村,建立健全农村代购代销及物流网点,解决二半山区高山区买、卖较难的问题。四是多部门合作,健全市场监管机制,防止仿冒产品,维护我市农产品及精深加工产品品牌。名词解释:(1)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是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确保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全国用量),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达标。“两减”是指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2)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纵观“三品一标”发展历程,虽有其各自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基础,但都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战略选择,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

推荐访问:结构性 供给 我市 调研 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