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新农村建设情况

新农村建设情况

时间:2022-06-12 08:14:01 浏览次数:

我村位于苍南县南端山区半山区,共有村民368户、1491人,其中少数民族180户、718人;共有劳动力717人,其中劳务输出380人;共有耕地971亩,其中水田354亩,林地2912亩;共有低收入农户156户453人,低保家庭20户41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村内就积极开展减租减息等革命斗争活动,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欠发达村和革命老区村。  

本人担任村主任十几年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结合政府的富民政策,以撤并村为突破口,以产业开发为基础,以下山移民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村两委班子建设为保障,以挂钩结对帮扶活动为契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59元,比上年增长37%,我村被誉为温州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示范村,本人被苍南县评为十佳致富带头人。  

案例一、资源整合,让生产要素统起来。  

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是农村科学发展的法宝。2000年以前,我村原为朗腰、南山、斗湾、龙凤4 个行政村,每村平均90余户300多人。各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存在集体资产有限、发展空间狭小、各类人才缺失、村级开支浪费、经营管理粗放等种种问题。2001年开始,各村审时度势,果断实施并四村为一村的重大举措,整合资源,精兵简政,统一规划,将村集体可开发土地从原来的分别不到160亩增加到集中连片620亩,村级管理人员从原来的20多人减少到7人,村级组织年度开支减少三分之二以上。  

体会:实现了可支配资产多起来、两委干部强起来、行政开支减下去的目标,为全村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二、产业升级,让农民钱包鼓起来。  

我村2006年成立了富源柑桔专业合作社,采用“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探索村、社合作创业模式,以村集体和128户农户组成(以村两委成员代为登记,农户以土地入股),各占50%股份。在实施下山移民的同时,充分利用村民老宅基地、杂地、空地,进行土地整理开发,新增耕地200亩,全部用于种植特早熟蜜柑,使闲置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开发利用,发展本村经济,目前我村已规模种植温州特早熟蜜柑508亩,2011年产值达30万元,丰产后产值可达100万元以上,产品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论证,申请了商标,开展采摘游活动。我村这种通过宅基地整理,转换农用地,采用“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也是属我县首例,确实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温州新闻综合频道走基层栏目做了专题报道,市县电视台多次对我村柑桔基地进行采访。  

我村多种产业并进,提高我村经济发展水平,建设大棚蘑菇40万平方尺,试种秀珍菇15万袋,推动蘑菇生产方式的升级换代;建立环保袋加工点,购置缝纫机20台,固定工人30多人。当前,我村又投入40万元,新建来料加工厂房400平方米,可容纳机器50台,实现近百人就业,人均月收入1500元左右。下一步,我村计划改造油茶500亩,实现高山生态油茶、半山精品水果、低山绿色蔬菜的效益农业产业布局。  

体会:不改变生产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致富农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村农民原来主要依靠精耕细作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收入,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对此,新组建的村两委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一村一拳头的思路,一手引领村民发展农业产业化,一手大力引进来料加工业,确实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案例三、中心集聚,让农村环境美起来。  

十年间,我村在新一轮村庄布局规划的指引下,共投资2000万元组织实施四期下山移民,建设移民小区14000平方米,新建房子129间,累计搬迁129户532人,农房改造率超过三分之一,实施集中居住1200人。与此同时,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创建工作,改造安全饮用水360户,建成450平方米的村综合办公楼和星光老人之家,建成环村道路4公里,铺设管道3000米,建成污水收集和处理工程,建成村中心广场休闲角,新增绿化5000平方米,宽带、有线电视、广播基本覆盖农户,初步实现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目标,被评为市级生态村。下一步,我村将立足畲族民俗风情,建设畲族文化广场,开发畲族旅游产品。  

体会:农村和城镇的发展差距,最主要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为了缩小差距,我村大力实施环境再造工程,以中心村建设为平台,以下山移民为切入点,以村庄整治为抓手,促进农房聚化、设施优化、环境绿化。  

案例四、机制创新,让发展步伐快起来。  

我村之所以有这样的发展局面,除了政策好、机遇好和班子好等因素外,善于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采取和实施符合村情民意的措施是一条重要原因。几年来,我村探索实行宅基地复垦和基地开发相统一的机制,既筹措了发展资金又解决了连片规模发展产业的问题;探索实行村集体牵头开发和农户土地入股相统一的机制,既解决了农村没人办事的问题又带动了农户发展;探索实行村两委统一组织下山搬迁的机制,解决了建设资金平衡难和农民建房办事难的问题。当前,我村又在苍南县内率先建立扶贫资金互助社,按照农户自筹、政府扶持、社会捐助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发挥贷款灵活、利率优惠、监管方便等特点,通过资金合作、生产合作和购销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扶持社员从事农业生产,增加群众和村集体的收入,提高村、户自我积累、自我管理、持续发展的能力,形成农村扶贫开发新机制。该社首期筹集互助资金40.7万元,吸收社员107人(每户1人),借出周转金33.7万元,受益社员34户140余人,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发展资金筹措难的瓶颈制约,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体会:发展无止境,创新是动力源泉。  

总之,我村立足村情,紧扣民意,坚持强村富民不动摇,把增加村民收入和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把统筹资源、整体推进作为根本方法,和衷共济,开拓创新,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  

   

   

   

   

推荐访问:新农村 情况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