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书香三八征文精彩六篇

书香三八征文精彩六篇

时间:2022-06-30 11:14:01 浏览次数:

【篇一】

闲来无聊看闲书,少年时是家中的古老藏书,青年时无疑是言情文字,中老年,趣味变了,历史的、哲学的,似乎只有那深沉厚重的质地才能托起中年历经沧桑的心态,故国家园、飘泊人生《黍离》之悲……在灯光摇曳下的纸页之间流转,恍若隔世之感。轻狂的少年,激荡的青年,波澜不惊的中年,俱往矣,不曾留下丝毫痕迹。如梦人生反倒不如眼前摊开的书来得真实些,它们被时间过滤后依然像幽灵一样存在,并以惊人的相似解读着后人的历史。

书是有灵魂的,那纸质的温暖的触觉延伸到人的梦境里,成为少年时的樱花如雨,粉红花瓣飘落一地,成为中年时的一杯香清香中带着苦涩的茶,成为老年寂寞背景衬托下的一点亮光。书与人的相遇讲究缘份,并非只要有高知识高学历就一定会成为书的知音,那些功利上主义者永远只会将书作为谋到利益的工具,所以他们读的都是实用的,相反,那些朴素而安静的人一旦与书相恋,就永无尽期,此生不渝。对书情有独钟的人大抵是理想主义者,自由、新奇、浪漫的人生既然在现实中已不可得,就到书里追寻吧,由书围成的象牙塔,还可以为您保留一点那在现实生活中被击得溃不成军的自尊,还可以让你重温被遗忘和被忽视的感伤……书比人单纯得多,你只要以赤子之心对它,它就会反馈给您一个另外的世界,那闪烁状梦幻和灵动的色彩让你瞬间忘忧,那阔大无边的想象如同美丽到不真实的自然,在你人生中刻下深深的印痕。

在现实社会里,读书似乎不是什么能让人引以为豪的事体和习惯,只有既没有本事赚钱又不善长交际的人才默默地在一角读书,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如果读书是你内心的一种渴望,是你人生的一种需要,那不如索性痛快又专注地读下去,又何必在意自己的不合时宜?一位101岁的高僧的人生座佑铭打动了我:“终生学习,至死方休!”

我相信,他的学习,不会是某专业的技能,而是对具有普世价值书籍的学习,这样的闲书,滋养他到101岁。

【篇二】

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放下手中的笔,揉着酸涩的眼睛,疲乏地合上书页;此时,窗外促织清脆的吟唱声声入耳,我一时愕然且感动着,如此单调却又执着的虫鸣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仿佛天籁之音,让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夜的灵动与生命的温度。

面前厚厚的《说文解字》已经翻阅大半了,每一页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自己重新标注过的注音、释义;令我欣喜的是随着无数个夜晚的秉灯夜读,已由开始的囫囵吞枣、懵懵懂懂而变得不再诘屈聱牙且能融会贯通。

合着促织的声声吟唱,思维完全游离于文字之外,我的大脑竟然瞬时空白,这经常是我深夜读书的常态,每每也陷入深深地烦恼与无助之中,面对如此浩繁、艰涩的文字,我经常会扪心自问:做这些有意义吗?这种苦行僧式的执着对于生命意义何在?

可是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仰慕却每每让我重拾飞蛾扑火的勇气且无怨无悔;而“三坟五典”及先秦诸子之书籍的深奥、艰涩、难懂,使我认识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读懂这些文献,必须通晓文字、特别是古今文字的字形演变与字义的传承,而《说文解字》就是最好的利“器”,我经常晚饭后冲上一杯茶,然后坐在书桌前直至深夜,杯中的茶水早已冰冷……

这样的痴迷,在一些“精致”人士看来完全是白痴之举,他们总是满脸充满鄙夷之色且振振有词:这玩意能当饭吃还是能当水喝来解渴?!我总是无言以对,是的,夫复何言!有时候,我自己都不能给自己满意的答复,何况回答别人?

其实,我知道,深深的知道,以自己当下芜杂的心情与患得患失的错综交织,相比那些大儒严肃的治学态度与韧劲,自己是多么的肤浅与狂躁;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中年致仕,潜心学问,前后花了四十年的时间方成此书,其毅力是何等坚强、执着?

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先儒们严谨的治学之风时时令我心向往之且给我勇气,重新鼓起前进的风帆;坐不得冷板凳,安能做学问?我经常脑子里会有这样的画面闪现:煤油灯光下,身着长袍的段玉裁手握一本线状的书籍,在香炉氲氲袅袅的书斋里慢慢踱步、苦苦思索,映在墙壁上的清瘦身影拉的好长好长……或许,伴着他的还有永远不知疲倦的、夜的精灵促织的声声呼唤,提醒着此时已是深夜,催他快快入眠?也未可知。

喝一点凉凉的茶水,呼吸一口深夜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凉爽的夏风,促织的呼唤声声入耳,满身的疲惫似乎烟消云散,看看桌上的闹钟,时针刚好24时,时间还“早”,于是重新翻开刚刚合上的书页,继续和心中仰慕的“大儒”对话……

【篇三】

我和书的缘分始于哪年哪月已难以追忆,只知道读书是我孤单落寞的童年生活中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小时侯父母工作都很忙,家庭琐事也多,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难以顾及。那时的我木讷寡言,长相平平,功课也不怎么好,尤其是数学成绩往往令人不忍卒睹,与品学兼优的哥哥实在难以相提并论,难免心里会自卑,小小年纪就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忧郁。幸好书籍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门,那万分精彩的世界,使我得以丰富内心,充实自己。那时家里经济拮据,母亲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唯独对于读书这件事出手比较大方,不仅给我们订阅了《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期刊,还经常给我们零花钱买书。沉闷的童年生活因为有了这些书相伴而格外的有滋有味。

记得小学时每天放学后,一拐进我们家那条偏僻的巷子,我就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小说边走边读,有时候读着读着回头一看,哥哥就在我身后同样手里拿着一本书读得入迷。不到一百米长的巷子我们往往半个小时也走不到家。有时候看书正看得如醉如痴,母亲支使我去老城东北角的外婆家传话,我手里拿着书就出了门,边走边读,走个三五米抬头看一下路况以免撞上电线杆。我想那个时候环城东路的几家住户大概都会记得那个边走路边读书的女孩吧。

大约四五年级的时候在家里发现了几本大书,那时候不懂,只是觉得很好看,废寝忘食,不忍释手。后来才知道当年看的那些书都是大型文学期刊《当代》、《收获》等,这些书也是那些年文学青年的精神食粮。

等到上了中学,数理课对于我来说犹如登天梯,难上加难,我只好继续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初中三年,每学期必读一遍《红楼梦》,三年读了六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心得与体会,里面的诗词我也都熟记于心,当年最喜欢的是林黛玉的咏菊诗和柳絮词。“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迟?”“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每日沉浸在这些缠绵悱恻的诗词里,不能自拔。

有一天哥哥神秘的说要带我去一个地方,我不明所以也就跟着去了。来到老城街上一个不起眼的院子门口,他说,就是这里了。我好奇的打量着,门口是几间店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进了门,顿觉眼前豁然开朗,迎面一座二层小楼,一楼正对门口的地方挂着一个黑漆金字的牌子,上写:韩城市图书馆。二楼是阅览室,可以免费阅览各种期刊报纸。我欣喜若狂,犹如发现了一个宝库,初中技校那几年时常光顾这里,渡过了懵懂的青春年华。

习惯了与书籍相伴的我一日不能无书,没有书的日子里就会失魂落魄,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得到一本好书就喜之不尽,整个世界在我眼里也变得温柔可爱起来。每天用餐的时候必有一本书佐餐,如果手边没有书,那么这顿饭也就味同嚼蜡,毫无滋味。虽然明知吃饭时看书这个习惯不好,可就是没有办法改正过来,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长大成人后,每天奔波于工厂和家,两点一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枯燥沉闷的生活让人窒息、疲惫不堪。在忙碌的工作与家庭琐事之间有书籍相伴是我疲惫心灵的慰籍,是阅读把我从沉闷无聊的生活中解脱出来。

读初中的女儿受我的影响从小就非常喜欢阅读,中外名著已读了不少。有时我们母女去餐馆吃饭,等着上菜的间隙我们就从包里拿出书,不顾别人诧异的眼光一人一本品读起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公众场合看书成了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需要一定的勇气。文艺青年也成了另类的代名词。但是我坚信读书可以开启心智丰富内心,旁人怪异的眼光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如今网络发达大多数人喜欢用电子产品进行阅读,我还是更钟情于纸质书。对着电子屏幕我闻到的不是“书香”,而是工业气息。古人读书讲究焚香沐浴、品茗闲吟,追求萧然自远、悠然自足的境界。就像现在还是有喜欢音乐的人搜集老唱片、音乐cd什么的,那种仪式感更有味道也更为神圣。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哆莱a梦,每当看到大雄使用时光机与任意门穿越时空到达任何想要去的地方总是羡慕不已。等到后来我发现,其实书籍和时光机、任意门一样,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带我到任何地方。

我想,读书不一定会使我成为多么“有用”的人,却会使我充实丰盈,帮助我在有生之年做最好的自己。

如今,每日工作之余,到了夜晚,一盏灯、一杯茶、一本书,我的世界安稳祥和,静谧美好。

【篇四】

苏子日:“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我以为,若要不俗,无竹亦可,有书代替足矣。

《水浒》好看,看那一百零八将舞枪弄棒,杀杀打打,打得那高俅落花流水;《红楼梦》精彩,瞧“林妹妹”、“宝姐姐”舞文弄墨,哭哭笑笑,笑尽世间名利之人终落得竹篮打水;《史记》深刻,遥想司马迁油灯之下穷困潦倒,却妙笔生花;《离骚》悲痛,思念屈原江边漫步,斥天不公,高洁品性终随大江东去……

妙,妙,深夜读书,废寝忘食,乐在其中。

我一直相信人有灵魂,人活在世上,如果单为了活而活,那不过是一具只有血肉的行尸走肉。有了精神,才称之为人,顶天立地,展望世界。

书也许是先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历史上的灵魂。爱人常在我面前发发牢骚,说我闲书看得太多,影响了工作。我笑而不理。站在书架前,我知道书已成为我的一部分,在我的血液里流淌,如果放弃,我便真是个俗人了,如同马路上那些啤酒肚的暴发户一般,穷得只剩下钱了。如此活着意义何在?爱人最后也默然了,或许她知道这“名著”两个字的好处,知道每本名著的后面都藏着一个高尚无私的灵魂.会把我领向高处。

捧着名著,我快乐并向上着;捧着名著,我感动并真诚着;捧着名著,我步伐坚定而扎实。

曾经为《巴黎圣母院)深深感动,感动卡西莫多对爱情的忠诚及其纯洁的灵魂;曾经为《老人与海》而哭泣,为老人捕鱼归来只带回一块大鱼骨而惆怅,因为捕鱼的那个过程实在太辛劳了;曾经为《哈姆莱特》优伤,那个尚未成熟的王子所要承担的实在太多,他最终死亡,死亡也许是这个王子最好的解脱;曾经为《复活》高兴,女主人公终于由堕落走向高尚,完成了人性的升华。

不必再列举了,书架的门轻轻掩上,掩不了名著昼夜不息的光芒,我看得见大师们在远方和善欣慰的微笑。

夜深了,我关上灯,房间却仍亮如白昼,那是美和善放出来的光芒,照亮着我的心房。

【篇五】

一本书,你看或者不看,什么时间看,我一直觉得是有缘分的,也或许是有一种情愫在其中。

20多年前,爱书的父亲一下子从书商那里买来了好几百册书,然后悉心的摆放在新买的书柜里。望着架上的新书,我一眼就看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拿下来后就读起来。

九十年代初的图书市场管理混乱,盗版、劣质书籍到处都是。说实话,父亲买的这本《平凡的世界》就是本实实在在的盗版。粗糙的纸张,翻页的时候都担心弄破,大小不一的字体也不能带来阅读的美感。最难以忍受的是大量的错别字,不过当时已经痴迷此书的我还是通过前后文把那些错别字还原出了本来的意思。好看啊!一口气读完,接下来的那段时间里竟然觉得空落落的、无事可做。有的时候恍惚着好像我也活在那个“平凡的世界”里。

当时不到20岁的我根本无力感受著作的时代背景,只是觉得在那个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人的精神世界是那样的善良单纯。整本书给你的感觉就是温情、温暖、乐观、向上,让你体会到这个世界上只有贫瘠的出身,没有贫穷的灵魂。在几近枯竭的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有志少年孙少平,他生于平凡却不甘平凡,以不懈地奋斗追求人格的尊严。作家在后记中写道“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是啊,我们每个平凡的人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内心世界,当我们的生命以阳光的心态来证明其价值时,平凡与不平凡之间又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呢?既如此,我们平凡日子里的每一天,幸福是享受,痛苦也值得经历吧。

父亲同时买的还有另外一本矛盾文学奖的作品《穆斯林的葬礼》。之前看到过介绍这是回族女作家霍达倾尽十年心血,呕心创作的穆斯林玉器家族的史诗,当时就觉得应该拜读。可是当我拿到这本书,竟然觉得读起来好累,没有想读下去的欲望。成家后搬离父母家时,突然觉得对这本书有点不舍,于是我从书架上拿下来对父亲说:“这本书我借着看看,看完还给您。”就这样,这本《穆斯林的葬礼》在我的小家一放又是几年,还是没有看。调动工作搬家时,我还是不想把书还给父亲,自作主张地把它带到宁波,当时就想,看完后我一定还给父亲,哪怕是邮寄回去。

刚到新环境的种种不适应,让我不自觉地走近了《穆斯林的葬礼》。与十年前不同,一翻开扉页便舍不得放下。那段时间,我刚刚开始跑班车,每天早早起床很是困难。就这样,我每天纠结着看到很晚,一边舍不得放下书,一边担心明天起床晚误了班车。

从这本书中你会读到世间最纯美的爱情,发生在师生之间,而那种感动与读琼瑶的言情小说完全不同;你会明白尘世间,有很多人经历坎坷命运、面对人生不幸际遇依然在生活的暗流中顽强的生存、坚守,他们不是向命运低头屈服,而是坦然面对和接受。“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样与它们握手言和。”多年后看到这段文字,你会觉得书中的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每个人一生都在经历着异常艰难的时光,但他们最终与自己多舛的命运尽释前嫌、握手言和。与他们相比,我们遇到的一点挫折、暂时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读《大校的女儿》时我刚刚有了典典。多年后当典典学校要求跳绳要达标测试时,我只好每天下班晚饭后一身疲惫的陪着他去练习。遇到孩子不听话我心底也会有些怨气,每每这时,我会想起《大校的女儿中》的韩灵,“她也是在忙碌了一天后,借着昏黄的路灯陪着孩子练习跳绳,一大一小两个跳动的身影引来路人的目光”,我便安慰自己,大校的女儿尚且如此,我又有什么可委屈的呢!

一个人的经历终究是有限的,不管你的生命有多长久,我们个人所能赋予生命的内涵也是单薄、狭隘的。但书啊,虽然是别人写的别人的故事,但书的精髓和灵魂却能够很自然的融进我们的内心世界,最终丰富、充盈我们的思想,强大我们自身。

当年住在象山小城,记得城南有个小书屋,叫“看点书吧”。每次开车路过这里,我都会多看几眼。(可惜那时的手机没有现在这么好可以随时拍照。)我常常回味:“看点书吧”,既是一个温馨、善意的提醒,也是一个休闲驿站。累了,来到这个小书屋,看点书,休息一下身体,放松一下精神,像街边的奶吧、茶吧一样,也给思想补给一下,充充电、吸吸氧,多好啊。

三毛说,多看书,容颜是会改变的。我想对于女人一定是越来越美吧。那男人呢?应该是更加丰满、成熟和有味道吧。

有的时候,痛痛快快地看完一本书真是一种享受;酣畅淋漓的分享一段感受,更是乐在其中,不是吗?

那么,我们一起看点书吧。

【篇六】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在繁忙而充实的工作过后,回到寝室,捧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轻轻地翻开、静静地阅读、慢慢地感悟,在这些书里,在每一道看似陌生却似曾相识的风景下,在每一个陌生作者的字里行间里,静下心来,阅读那些人的故事,可以体会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各自不同的五彩斑斓世界。

时光的脚步匆匆走过,成为手中抓不住的细沙,在每一次握紧的瞬间,任凭其悄悄地在指缝间溜走,成为美好的回忆和过往,这些回忆和过往,一头牵引着离家千里在外辛苦打拼的我们,一头牵连着懵懂稚嫩的青春时代,回想起来,我们之所以不知疲惫地努力,好像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曾经在读书的时光里,那些书和书中的人、书中的故事给予过我们迎难而上、愈挫愈勇的勇气。

很久以来,我都不曾向后看,因为生活和工作总是走在前面,等着我去体会,等着我去努力,我曾经的一切,都留在了过去的某一扇窗子里——那是一个充满日光、温暖柔软的地方——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

四个月前,我大学本科毕业。毕业离校前,恩师李亚男教授曾把我叫到跟前谈了很久,再次聆听这位慈祥长者和人生导师的教诲,受益匪浅、如沐春风。起身告辞时,李老师从一个大信封里拿出一本书交给我,书名叫《给青年建筑师的信》,当时很诧异,一直偏爱文学的老师,为什么单单送给我这本非文学书籍作为毕业礼物。离开母校时,除了随身行李衣物,陪伴我的,只有两箱几十本或购买或受赠的书,重新翻开这本不到百页的小册子,却似乎有些懂得了恩师的良苦用心。

他在告诉我:“年轻人,无论你大学选择了什么专业,走向社会,都是一名‘青年建筑师’,构建自己的事业大厦,而现在毕业离校,你的职业生涯,刚好处在挖基、打桩的阶段。”于是,在那本书里,我慢慢懂得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唯有厚积,才能薄发。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学生,只有端正态度、放低身段,向所有比我们优秀、比我们有经验的人学习,才能尽快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才能具备在将来任何阶段都走得脚踏实地的能力。这本书让我懂得,无论前方有多少不可预知的困难,但总归事无完美,有了逆风,生活才有了活泛的色彩,我们也因此才有了一路前行一路高歌的勇气,困难激起我们内心坚定向上的欲望,去努力、去拼搏。

如今,工作匆忙,我始终未曾放弃阅读的习惯。但是如果你问我,你觉得自己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平凡的世界》。这是我迄今最爱的一套书,这本书曾经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成为无数年轻人的精神食粮,很多不甘平庸的青年人借助主人公孙少平挑战苦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选择奋斗和拼搏,追逐自己的人生理想,守护自己的人生信仰。

人应该有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并非来自宗教,而是建立在自我认知之上的道德选择,并让这种选择,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事,无论顺境、窘境,都足以支撑起自己的人生,支撑起自己的灵魂。这本书让我懂得,作为一名青年,我们的社会价值应当在工作中得到良好的体现,我们应学会安抚自己的内心,学会过平静的生活,学会在自己与工作之间构建起融洽的共存关系,建立对工作、付出、坚韧、奉献的职场信仰,这不仅是一种工作伦理,更应该成为一种人生态度。

生活和经历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昨天,你流的汗,受的苦,忍的痛,最后都将变成光,照亮你前行的路;同样,我们今天的勤奋、果敢、坚韧与梦想,必将在明天变成生身立命的根本,经历时间的淬炼和实践的磨砺后,给予我们丰厚的回报。刘同在《谁的青春不迷茫》里说:“要让人觉得毫不费力,只能背后极其努力。我们没有改变不了的未来,只有不想改变的过去。”

顾城也曾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工作亦然,有上坡,也有下坡,感觉走得困难,说明我们在向上走,感觉很累,想着不行,其实咬咬牙也就过去了,而当爬上一个又一个坡,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又一片令人惊喜激动的美丽风景。祝好,我们的未来。

推荐访问:书香 征文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