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对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会文章

对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会文章

时间:2021-10-11 13:05:10 浏览次数:

 做强县域经济打出“组合拳”

 日前,省政府制定印发《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动力支撑和根本遵循。我们将结合实际,打出做强县域经济发展“组合拳”,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支持特色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首批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积极争取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等激励政策支持。继续支持各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引导四个农产品主产区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业创新体系,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效农业,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持续推进“3111”工程,引导各县设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高端要素集聚。促进县域服务业集群发展等。

 支持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县域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支持各县融入省与国家“大院大所”创新合作,引导各县主动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合作,逐步实现每个县至少与一个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支持县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县域转化。支持有条件的县、乡镇创建省级创新县、创新型乡镇。开展农业产业化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创建一批众创空间、“星创

 天地”。

 借势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支持县域电子商务项目申请利用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加强县域进出口企业孵化。引导“带动经济”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县域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高质量发展企业提升培育计划,支持县域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施县域质量品牌提升行动。

 支持“凤还巢”,实现以创业促就业。

 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返乡创业园支持政策,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支持新建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青年创业园。引导民间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吸纳贫困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

 支持县域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补齐短板。

 落实好支持农村“四好”公路建设的相关政策及县域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市级补助资金。加快村镇建设规划编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大一体化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力度。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能源、信息、防洪排涝、污废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县域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网络,建设一批综合物流枢纽和示范园区。

 发挥财政金融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合理划分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支持以县为单位整合各类专项资金,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积极争取省县域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支持县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融资担保代偿补偿。引导县域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鼓励采取“借转补”等方式,推进县域企业上市(挂牌)。推进县域信用体系建设。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提升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统筹安排使用省下达的用地计划指标,重点向县域倾斜,保障县域发展需求。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健全建设用地盘活与新增用地指标挂钩机制。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支持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

 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政策措施,打造有竞争力的引才平台。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到县域开展创业服务,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县域就业创业。扩大市直机关与县之间双向挂职交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作用,围绕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招商引资、脱贫攻坚等专题,加强县乡干部培训,提升履职能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机制。

 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行政服务效能。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参与省县域千名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推进建设经济发达镇,扩大经济发达镇经济社会管理服务权限,选配素质好、能力强的干部到经济发达镇党政领导岗位任职。

 依靠项目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项目是发展的依托和载体,重大项目就是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我们只有进一步抓好项目的谋划、储备、建设,抓好产业的培育、转型、提升,县域经济才会龙腾虎跃。

 要再下苦功招项目。

 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长期坚持的“一号工程”,以亩产利税为重要考核指标,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城区要重点在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等方面实现突破。县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紧盯沿海产业转移,主动嫁接名牌名企,配套延伸产业链。山区要强化绿色发展意识,在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和“飞地经济”等方面精

 准招商,增强发展后劲。

 要再下苦功育主体。

 市场主体不多、不强、不优、不大,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要一手抓存量,稳基础,加强企业发展状况监测,切实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一手抓增量,扩规模,重点抓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四上企业”的跟踪培育,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个体商户“枝繁叶茂”的生动局面。

 要再下苦功抓技改。

 我们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成长仍需时间。因此,推进技术改造,既是地方推进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加强创新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要继续深入实施技改三年行动,重点围绕设备更新换代、节能降耗、智能制造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发展空间,支持县域企业“上网入云”,实现“有中出新”,做到“喜新不厌旧”,实现老树发新芽。

 要再下苦功转动能。

 聚焦新业态、新模式、高技术服务业,在业态转型、品质高端、服务门类上下功夫。要按照全域生态区、全域旅游区的思路,切实解决好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打造精品景点、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精品大戏、精品广告语、精品纪念品。要积极

 整合水运、公路、铁路资源,扎实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构建大交通格局推进大物流产业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商圈、商街、商场、商铺等规划布局,创造更多消费时点、消费引爆点,打响城区商圈品牌。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和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突出打基础、建基地、立支柱、上水平,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重点项目作为县域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实施产业项目重点推进年计划,紧密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聚焦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领域筛选和实施项目,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项目投资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在

 项目建设中,着力补齐县域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实施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油气网、互联网基础设施“六网会战”。巩固第二大交通枢纽、第二大通信枢纽等优势,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落实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的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形成合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把产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三个“国字号”园区为牵引,推动各类园区加快建设,着力建设经济区配套产业基地、经济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乡村振兴综合试验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无花果全产业链基地、血橙生产基地和稻渔连片综合产业带;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等一批产业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1 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6 家,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

 把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瞄准产业细分领域,持续推动冶金建材、食品饮料、机械汽配、医药化工、电力能源五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聚力发展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新能源和大数据“四新一大”产业,发展黑猪、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和特色水产“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和健康养

 老“五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县域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拳头产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主业突出、专业配套、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实施营商环境专项整治,选派大批干部到农村、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开展帮扶,推进减税降费、政银企对接等工作,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提高政府效能作为基础性工程 努力增强干部本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合作、投融资支持、民生建设、环境保护、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上水平。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出台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资源向县域集聚、人才向县域集中。旗帜鲜明支持奋斗者、激励创新者、保护担当者、褒扬奉献者,旗帜鲜明惩处腐败者、追查诬告者、问责失职者、教育怠惰者,激励引导干部干事创业、企业创新创业、百姓兴家立业,立足岗位担当作为、攻坚克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发展高质量县域经济

 作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营商环境是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体现,法治担任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驰则国乱国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而各地发展的实践也已经证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以“全国一流、全省领先、全州最优”营商环境为目标,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落实营商环境全领域、全方位、全要素法治保障,营造公平透明、稳定有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后疫情时期经济破茧重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把握依法执政这一基本方略 依法执政是治理政党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党委在开展执政活动、服务营商环境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定原则、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要推动党委依法决策,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前置审查,注重决策程序中公众和企业参与、法律论证、风险评估等环节,加强党委法律智库和法律顾问建设;在制定涉企党内规范性文件、开展党内活动、推动自身建设等方面要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做到既遵守党纪党规,又符合法律精神;狠抓“关键少数”的法治素养提升,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触碰、法律底线勿逾越的观念,坚决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推动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

 执政,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让法治精神和法律规则自上而下在市场营商各个环节得到充分尊重和践行。

 规范严格执法这一调控手段 政府法治化运行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确保政府行政“看得见的手”和市场配置“看不见的手”在法治轨道下和谐并行。要全面深化依法行政,针对企业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明确权力责任“两个清单”,落实重大涉企事项和文件合法性审查等制度;要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充分落实依法从轻或免除行政处罚的规定,推进跨部门、跨行业协同执法和综合执法,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强化执法事中事后监管,严查滥用行政权力干涉企业正常经营的行为和执法腐败现象,着力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执法突出问题,拓宽行政复议渠道,通过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方式制约、监督行政权力;依法推进简政放权,推动“放管服”改革更好服务各类市场主体,推进涉企审批事项规范、手续简化、过程透明,为企业发展去繁化苛、伏波平路。

 坚守公正司法这一正义防线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良好的司法体系和运行机制是良好营商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影响营商环境、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严打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不正当竞争等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严

 打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强揽工程、串通招投标等破坏市场环境的黑恶势力犯罪,严打涉及企业的索贿受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吃拿卡要等职务违法犯罪,给企业一个青天白日、朗朗乾坤;全力维护企业周边、行业领域的平安稳定,抓好重点领域、关键部位、重大项目、重要环节的专项治理整顿,摸排涉企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强化企业周边视频监控和治安巡逻,果断处置针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治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生产经营秩序;认真落实《政法机关服务民营企业十条措施》,全力服务、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对市场主体的报警求助要有警必接、立案必查、查案必速、重案专办,合理协调化解涉企债权债务纠纷,对涉案各类市场主体慎用人身强制措施,慎重封扣涉案企业账户、财物,慎重发布涉企案件信息,最大限度避免给市场主体带来负面影响,切实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

 夯实全民守法这一社会基础 企业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全社会共同维护。

 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更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必要保障。要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努力形成崇尚法治、依法经营的营商氛围,重点宣传优化营商环境的各类法律法规和各级政策条例,重点抓好领导干部、涉企行政人员、企业决策管理层和广大职工的普法工作,深入企业、商会、行会宣讲与市场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全体公民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强化企业依

 法经营意识,促进企业法治化运行,避免在法律政策面前碰壁、造成违法损失;推动法律顾问“进企业”,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引导各类调解组织参与涉企矛盾纠纷化解,拓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渠道,坚决杜绝“信访不信法、信利不信理”;有机结合法治德治,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诚实守信、重诺践约的契约精神和市场环境,建立信用公布制度和奖惩政策体系,对守法守序、信用良好的市场主体在行政监管、金融信贷、项目保障上给予倾斜,明确对违约失信市场主体的惩戒措施,构建“诚信受益、失信惩戒”的长效机制,靠诚信凝商气、聚人气、扬正气。

推荐访问:高质量 加快推进 县域经济